北宋時期曾湧現出一批傑出的文人,如晏殊、歐陽修、範仲淹、王安石、蘇軾等,但是在這些人中,晏殊經歷的磨難最少,運氣也最好。
在宋仁宗繼位後,晏殊的仕途之路便像開掛一般,平步青雲的做到宰相位置,這對於其他文人而言簡直不可想像。
古代官員如果在朝廷一言不合,便會遭到貶謫,在這一點耿直的蘇軾絕對是典型人物,而晏殊性格則要圓融的多,也免遭了很多磨難。
實際上,晏殊的一生也曾遭遇過兩次貶謫的經歷,不過這兩次貶謫相比於蘇軾、秦觀的貶謫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原因有二:第一,晏殊貶謫地方離朝廷不遠,並非蠻荒之地;第二,晏殊貶謫時的職務是知州,有俸祿和官職。
可以說,晏殊的兩次被貶只是他一生中很小的插曲,他的一生基本上衣食無憂。閒暇之餘,晏殊喜歡宴請文人雅士來家中,或歡飲達旦,或暢聊詩詞歌賦。
但凡是文人,總會產生各種愁緒。南唐滅亡後,李煜充滿家國之愁;陸遊與唐婉離婚後,他的內心始終充滿情愁。對晏殊而言,他的很多詞作中,表現更多的是一種溫潤的富貴閒愁,更有人生短暫,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這首《清平樂.秋光向晚》便是如此。
秋光向晚,小閣初開。林葉殷紅猶未遍,雨後青苔滿院。蕭娘勸我金卮,殷勤更唱新曲。暮去朝來即老,人生不飲何為。
這首詞描寫了一個初秋的傍晚,此時天高雲淡,一縷夕陽斜照過山頂,又映射到樹林中。此時的樹葉在秋風的吹拂下,有的變成黃色,有的染成紅色,但更多的還是如春夏一般的綠色。
一場秋雨過後,並沒有產生太多的寒意,院中反而長出了綠綠的青苔,一切還是那麼富有朝氣。
描寫完了初秋的景致,晏殊便開始進入了主題,一場文人宴會引發的人生思考。
我們知道,晏殊喜歡結識朋友,他經常在家中舉辦雅宴,歌伎佐觴、填詞賦詩,更是宴席中的家常便飯。此時,美麗年輕的女子彈琴唱曲助興,有的還頻頻勸他飲酒。詞中的金卮,是用黃金製成的酒杯,可見晏殊當時的生活應該是相當富庶。
晏殊就這樣度過了一個歡樂熱鬧的傍晚,然而快樂的時光總是很短暫,第二天清晨,每個人又回到了平淡的生活中。
時光就這樣一天天流逝,每個人也一天天老去,這真是無可奈何之事。既然人生短暫,青春易逝,我們便應該更加珍惜這大好時光,晏殊主張活在當下,及時行樂,這一點與一千年後我們的觀點不謀而合。
對我而言,人生無需設想的太長久,過好每一天便是對生命最好的尊重。
晏殊寫的這首詞,仿佛是一幅清新淡雅的雨後初晴圖,溫潤的天氣、各種顏色的樹葉、剛長出的青苔,還有那一縷夕陽,一切都是那麼剛剛好。詞的下闋,更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曠達而灑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