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是宋仁宗時期著名的宰相,亦喜愛填詞,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宋朝全國上下也興起了填詞的風氣,難怪清末文人馮煦在《蒿庵詞話》中稱晏殊為:「北宋倚聲家初祖」,意思是說宋詞真正的發端是從晏殊開始的。
晏殊之詞,充滿清新自然之感,字裡行間更是滲透著一種富貴閒愁的氣質。所謂富貴閒愁, 就像是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看似毫無緣由,或許僅僅是由於暮春時節的落花,亦或是初秋時節日漸凋零的花草。
晏殊是一位對季節觀察極為敏感的詞人,他填的每一首詞,幾乎都有對一年四季變幻莫測的描寫,再加上自己當時的心緒,最終形成屬於自己的一套藝術哲學。
今天,我們欣賞晏殊的一首《清平樂.春來秋去》,感悟他對舊人的惆悵之情。
春來秋去,往事知何處。燕子歸飛蘭泣露,光景千留不住。酒闌人散忡忡,閒階獨倚梧桐。記得去年今日,依前黃葉西風。
戰國時期的莊子在《知北遊》中寫道:「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的確,時光過得總是很快,總感覺昨日花朵還在枝頭開得正豔,今日便隨風飄逝零落成泥。
美好的年華,如流水一般一去不復返,每個人在人世間都曾歷經過悲歡離合和愛恨情仇,終究也隨著時光的流逝漸漸淡忘。曾經深愛的某個人、曾經刻骨銘心的某見事,只能封存在心中的某個角落。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們終將會從激情澎湃走向平淡從容。
晏殊寫這首詞的時候應是深秋時節,此時天氣漸漸寒冷,燕子結伴飛向溫暖的南方。清晨時分,蘭草上佔滿了晶瑩剔透的露珠,對晏殊而言,這些露珠仿佛是他傷感無奈的眼淚,因為他多麼希望能夠挽留住良辰美景,倒是到頭來什麼也留不住,戀人和朋友離他而去,春秋冬夏的美好瞬間只能成為過往。
人世間,相聚總是短暫的,而分別才是常態。無論多麼熱鬧的宴席,終有散場之時。歡聚時有多開心,散場後便有多失落。所以《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會說:「人有聚就有散,聚時歡喜,到散時豈不冷清「?
晏殊亦是如此,他天生喜歡熱鬧,熱衷結識天下朋友,所以經常在家中舉辦筵席,但是曲終人散之時,晏殊又開始變得滿心憂傷和惆悵,只得無聊地閒靠在梧桐樹下,感受這悽涼之夜。
晏殊想起去年此今日,同樣也是西風蕭瑟,黃葉飛舞的場景。
晏殊寫的這首《清平樂》自然唯美,卻又流露出一種淡淡的憂傷與無奈,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短暫的苦楚與憂愁。晏殊渴望留住美好時光,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他知道時光是留不住的,在他的潛意識中,只是希望能夠活在當下,珍惜這大好韶光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