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時代的互聯互通、眾彩紛呈中,世界應該如何了解中國?究竟該偏向於大國崛起的宏大敘事?還是眾生相中一張張鮮活的面孔?
今天,俠客島推薦幾個由梨視頻拍攝的「親愛的中國」系列短視頻。鏡頭中,超過100位來自不同國家、曾經親身到訪過中國的外國人,聊起了他們對中國和中國人的印象與記憶。
其中自有一個「真實化」的中國形象。
一位曾多次來過中國的墨西哥老人說,「以前我們以為中國人是不會笑的,不會唱歌的,但是我發現根本不是這樣的。有一次我在中國坐公交車,公交車司機就在唱歌,而且唱得很好聽很動人。中國人其實很愛笑。」
一個從事中國茶葉生意的俄羅斯茶商說:「因為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有文化積澱的國度,所以很多普通人身上也體現出了這種文化的繼承。中文裡有很多成語和表達方式,完全來自很早以前的古代,比如什麼人在2000年前說過什麼,當時他說的那些話現在人們還在重複……這些語句普及到今天本身就是令人驚奇的,這一點不僅對俄羅斯人,對歐洲人,更別提對美國人了,都是一件很牛的事。」
一名在中國生活和工作近10年的美國大學教授在視頻中也談了談對中國人的看法:「中國人不是那種空想的人,他們是很有務實精神的,他們腦子裡想的都是未來,考慮的往往不是自己,而是後代會過上什麼樣的生活。所以在中國一切都變化得很快。」
來自紐西蘭的麥凱平是2015年漢語橋的冠軍,他的童年有很長一部分時間都在廣西南寧度過。他對中國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特別能吃苦。他說:「我記得小時候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個高中,那邊的學生早上、下午、晚上,都得上課。星期天他們早上要上課,晚上也要上課,一個星期只能放一個下午的假,我覺得這樣太辛苦了。」
曾經在中國學習中醫和太極的法國人凱薩琳則提及了她對中國近些年高速發展中產生的一些問題的思考。比如說「中國現在更務實了,特別是每個城市的高樓大廈,有點過度了」。那這些混凝土結構下的城市在凱薩琳視角中有何問題呢?「有過多的建設,卻忽視了對老城區的保護」,某種程度講,也是外國友人自切實經驗中給中國的友好建議。
隨著全世界越來越互聯,越來越多的交流來自於這一幀一幀的短視頻與普通人的真實感受。在抽象意義上,世界是符號化的,充斥著數字、標籤與概念;但在真正普通人的眼中,世界還有故事、有情感,有人與人之間最樸素的善意。
中國究竟什麼樣?它正來源於你我生活中的一點一滴。
來源/梨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