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鐵2033》中最奇特的景觀就是各種千姿百態各具「信仰」的車站,很難想像,在地下百米的深處,這些「信仰」的種子居然會像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納粹、基督徒、宿命論者、神秘主義者,甚至在「文明」的大都會地鐵站也有著獨特的「種姓制度」。在作者筆下,地鐵系統成為了人類意識形態紛爭的縮影,讓讀者大開眼界。
可笑的是,在這個文明行將毀滅的世界裡,人類非但沒有因為危機團結在一起,反而因為各種意識形態的差異互相傾軋。例如,紅色環線就為了爭奪「革命廣場站」和漢莎同盟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鬥,理由僅僅是這個地鐵站的名字,以及它離「革命聖地」列寧墓很近——試想,世界上僅存的幾個活人為了一個死人和他提出的理念而拼得你死我活,在筆者看來,這是一個並不好笑的黑色笑話。作品中有著許多關於「信仰」、戰爭、宗教的描寫與論述,觀點相當獨到而深刻,值得讀者們細細揣摩。
地鐵系統被不同的勢力劃分成了很多部分,很多地鐵站因為不同原因被廢棄
正因為「意識形態」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地鐵站也變得多姿多彩:既有中國城站這樣熱鬧嘈雜又混亂的地鐵站,也有展覽館站這樣靠著出口「茶葉」(曬乾的蘑菇和添加劑)發家致富的「農業」小站,漢莎聯盟的地鐵站守備森嚴、秩序井然,而大都會地鐵站的人們對於藏書與知識的熱愛近乎狂熱。在格魯克夫斯基筆下,地鐵站成了人類文明最後的燈塔,這些「燈塔」造型各不相同,有的還在黑暗中灼灼閃耀,而有的則早已土崩瓦解,只留下頹垣斷壁——一部分在巨鼠的入侵中被撕成碎片,有的被不知名的力量殺光了全站人,更多的則是因為輻射、疾病、戰爭而被廢棄。
作者對書中出現的每個地鐵站及其居民幾乎都進行了細緻的刻畫,它們可不像《無人深空》裡單調重複的星球,這些地鐵站都是活的,讀者幾乎可以透過書頁,看到地鐵站裡閃爍的篝火、破舊的帳篷、疲倦的商人,而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相信每個讀者在讀到這部作品時,都會被作者栩栩如生的描寫、不可思議的想像力震驚。
《地鐵2033》通過第三人稱視角來展開,作品中從未出現過宏大的場面和震撼人心的勝景,更沒有驚豔亮相的美女或者一騎當千的英雄。故事隨著阿爾喬姆踽踽獨行的腳步緩緩展開,作者沒有刻意渲染末日後世界的荒涼與悲寂,而是通過阿爾喬姆的眼睛來一點點揭示地底世界的全貌。同時大量的旁白和阿爾喬姆的內心獨白,起到了類似上帝視角的作用,「上帝」在局外冷眼旁觀,無情的宣判人類的滅亡:巨大的地鐵隧道不是人類的避難所,而是成為了人類文明的「墳墓」。
在阿爾喬姆終於有機會離開地鐵,到達地表的城市時,他明白了:「人類離自己先前的成就和收穫有多遠,就像一隻正在驕傲地飛翔的小鳥,突然受到了致命的傷,降落在地上並躲在縫隙裡,在那裡藏好了,也慢慢地死去了。」當人類將自己埋入了地底深處的墓穴,擠在狹小地鐵站的篝火旁終此一生時,文明的光輝早已熄滅,即便是核輻射的影響就此消散,人類也無法再次在陽光下昂首闊步地行走。
在故事結尾處,阿爾喬姆突然發現了一絲希望的火種,然而一切又已經太遲了,他所做的本以為是「拯救」地鐵站的努力,反而將人類最後的希望悄然熄滅。阿爾喬姆在絕望中返回了地鐵站,《地鐵2033》的故事也就此告一段落。筆者此處不想劇透更多,只想說:作者對情節的設計非常精巧,故事的結局處的突然反轉讓人震驚,也加深了末世的深刻絕望感,令人觸目驚心。
當阿爾喬姆第一次走上地表,他才真正體會到人類究竟在浩劫中失去了什麼
《地鐵2033》的故事背景在近年來屢見不鮮:核爆後的世界,人類的自救,罪與罰還有反思,作者就是用了這些老套的要素,探討的也是一個相當老套的主題: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是什麼?但是由於作者深刻的思索與引人入勝的講述,讓讀者無法忽視這個2033年的「末日預言」,因為它顯得與我們的生活太過貼近,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作為一部小說來看,它以後末日世界為舞臺,故事情節悲涼而曲折,沒有末日電影中那種天崩地裂的災難場景,也沒有孤身一人拯救世界的英雄壯舉,有的只是一個彷徨又恐懼的青年穿行數十公裡地鐵的所見所聞所感,讀罷全書,讀者對他的心情、感受與經歷也會有一種強烈的共鳴,默默地思索:究竟怎麼樣才能算是真正地活著。正因為這些原因,筆者以為,這是一本值得一讀,也值得收藏的作品。
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地鐵2033專區
友情提示:支持鍵盤左右鍵「←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