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又直又寬,兩邊高樓聳立,包羅萬象。尤其是北京這個大城市,更是繁華異常、廣告牌遍布大街小巷,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一個風向標,人們的追求似乎更高。但是總讓人覺得生活的味道淡了許多,缺乏從舊四合院露出的雍容、缺乏從胡同裡流出的熟悉感、缺乏從北京老布鞋中走出來的平淡感。
老北京的別樣青春
今天的主人公安林,出生於1947年,在北京南鑼鼓巷的一座四合院內,在家中排行第七,連他的侄子都比他出生的早,幼年時期經常與大侄子一起搶奶水吃,所以他的嫂子待他非常親,宛如母親一般。安林的祖先姓愛新覺羅,他擁有皇族血統。據他自己開玩笑的說,如果放古代自己可能是個貝勒爺,但現實是殘酷的,因為他最終成為了一名三輪車夫。
安林小時候家裡算得上富裕,他父親名下開了三間祥順記棺材鋪,算是一位商人。後面遇上公私合營,他爸爸的房子被收走當了飲食公司,那個房子現在還在,就是現在的「烤肉季」。商鋪被收走後,父親就成了木匠,家裡的經濟開始逐漸拘謹,時代的變化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軌跡,但這些對安林來說都影響不大,他一直以樂觀的態度面對發生的事。
小時候安林一放學就和胡同裡的孩子們一起玩,夜晚點上蠟燭,用紙蓋上,調皮的孩子搖晃的話,紙就燃燒了,小孩子看到火就開心,他們特別想生火玩。就這樣,安林在父母的照顧下,與童年夥伴一起健康成長。
青春時期的安林是個熱血方剛的年輕小夥,一刻也不安生。他加入的「社會派」和當時的「大院派」總幹架,搶漂亮女人,搶流行衣服,甚至在滑冰時搶佔場地,滑得好,滑得不好,都會成會為打架的理由。聽見巡邏警察過來的聲音,他們撒丫子就跑,當時的他們特別喜歡這種刺激的感覺。
從懵懂無知到身負責任
年輕時的安林最喜歡和一幫小年輕,閒著沒事在京城裡轉悠,二環路在那時還是一堵城牆。他們出了市內,就跑到麥田裡可勁蹬車,比賽看誰騎得更快,當時的自行車還是26自行車。安林就夢想以後想成為郵遞員,可以騎大自行車,那樣一定棒極了!安林接觸的第一份工作,是效仿父親當木匠,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娶媳婦生孩子,原本這樣的生活安林也很知足。直到後來他的母親查出了癌症,家庭支出與日俱增,這讓當時月工資只有72元的他,倍感壓力。
為此,安林不得不改變生活現狀,他覺得人在運氣背到家時,總會有反轉的時候,既然這條路走不下去,那就換一條接著走,他的脾性中還是殘存有滿洲人的剛烈血性。
新的人生從蹬三輪開始
為了掙更多的錢來治療母親的病,安林看準了當時非常賺錢的行業——蹬三輪。1982年夏天,穿著乾淨的衣服,騎著翻新過的三輪車,安林首次出現在了西單購物中心,第一單的兩位客人為他帶來了15塊的收入,那天他工作了12個小時,一共賺了75元,可以算得上一個月的工資錢了。
安林仔細盤算後,辭去了工廠的工作,開始投入全部精力蹬三輪。這個活一般喜歡偷懶、年齡大的都幹不成,必須是願意踏踏實實的認真人才行。安林每天6點出發。第一件事是去天安門拉那些看完升國旗的人。那個時代,公交車和計程車很少,有錢人喜歡坐黃包車,不但能欣賞風景,還能隨時停車買東西。
安林幹活很實在,有一回他拉客人去機場,當時機場沒有高速公路。三元橋斜坡太大,爬不上去。他用繩子綁在車上,強行把車拉了上去。那次一個來回共用了8個小時,那一單他足足賺了300元,雖然筋疲力盡,但他的心情很舒暢。
安林是個擁有俠義心腸的人,他曾笑著說,幹活的時候可以遇到各色的人,帶著父母來北京旅行的客人,就少賺點人家錢,孩子有孝心。如果看到帶著秘書出行的豪氣老闆,自己不會客氣,要狠宰他一筆。
蹬三輪也成為了一種文化
安林現在騎的三輪車是1985年購買的第二輛車,北京市第一批不鏽鋼車,90年代媒體稱之為「京城第一輛車」,這個稱號流傳至今。這輛車確實是「明亮」、「杏黃色蓋子」,車把上五個鈴鐺之間擺著龍,象徵著五福捧壽。車尾巴上鑲著八卦,用來保平安的。車上還貼著「愛新覺羅安林」的牌子。安林車兩邊各有一隻貔貅,是要警惕自己做生意不要貪心。
三輪上路的時候,鈴鐺發出「叮噹」的清脆聲音,鄰居碰到了就打招呼「爺爺又出發了」。今年73歲的安林,身體依然硬朗,皮膚黝黑,身穿一件中式盤扣長袍,黑色白底的功夫鞋。
老人家精神很好,他最好和人嘮嗑,覺得市井生活要多有人情味兒。近年來,隨著尋找舊北京文化風潮的興起,訪問舊北京胡同成為了新的焦點,胡同遊也從此誕生了。
安林每天的營業地點都會從南鑼鼓巷開始。安林的三輪車是整條胡同8輛三輪車中有運營執照的兩輛車之一,其餘6輛只能躲在胡同深處碰運氣。安林的三輪價格是1小時150元,不還價。每當遇到討價還價的客人,他都笑著讓另一輛三輪車接過去。小老頭兒認為他值這個價,少了不幹。事實上,他還抱著給其他三輪車車夫掙點錢的意思,畢竟這些孩子大多從外地來,還要養家,安林心地非常善良。
每當客人坐上車時,安林都會娓娓道來,開口介紹的便是鑼鼓巷的歷史,然後在從茅盾紀念館談論到婉容的娘家,在齊白石紀念館講解到中央戲劇學院,凡是在他認為重要的地方,他都會停下來從頭到尾詳細地講述這個地方的故事,北京的語氣講述北京的故事,其中充滿了奇妙以及趣聞,聽得那是一個讓人慾罷不能。
安林就喜歡不緊不慢地給遊客講老文化。他現在蹬車的初衷已經不是為了賺錢,兩個孩子成年後,一個在美國發展,一個在義大利深造,老伴兒還有個自己的小賣部。他並不缺錢,他每天還蹬車的原因是,蹬車已經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這是他的工作,他準時到崗,不求別的,只為有人能夠和他聊聊天,噴噴空。
安林每天出車的另一個原因是,外來的三輪車夫們不能正確理解舊的北京文化,說錯了很多歷史,篡改了歷史。小老頭覺得自己應該儘量保存歷史文化的正確性,傳播更多正能量。
安林對「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兩件事,一件是這種建築風格,再來是市井生活氣息。安林蹬了一輩子三輪車,在市井中待了一輩子,老了能夠吃吃喝喝,受人尊敬,他滿足了。
結語
安林就是這麼平凡的一個人。儘管是皇族後裔,但不靠這個名義出去騙吃騙喝,他還把這件事當成一個笑談。他一輩子都很知足,能把蹬三輪蹬成第一的一位牛人,也把自己活成了老古董。簡單的生活,平凡的生活,傳說中的故事,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