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後人安林:老北京地道三輪車夫,一小時150元不還價!

2020-12-27 古史風雲錄

城市道路又直又寬,兩邊高樓聳立,包羅萬象。尤其是北京這個大城市,更是繁華異常、廣告牌遍布大街小巷,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一個風向標,人們的追求似乎更高。但是總讓人覺得生活的味道淡了許多,缺乏從舊四合院露出的雍容、缺乏從胡同裡流出的熟悉感、缺乏從北京老布鞋中走出來的平淡感。

老北京的別樣青春

今天的主人公安林,出生於1947年,在北京南鑼鼓巷的一座四合院內,在家中排行第七,連他的侄子都比他出生的早,幼年時期經常與大侄子一起搶奶水吃,所以他的嫂子待他非常親,宛如母親一般。安林的祖先姓愛新覺羅,他擁有皇族血統。據他自己開玩笑的說,如果放古代自己可能是個貝勒爺,但現實是殘酷的,因為他最終成為了一名三輪車夫。

安林小時候家裡算得上富裕,他父親名下開了三間祥順記棺材鋪,算是一位商人。後面遇上公私合營,他爸爸的房子被收走當了飲食公司,那個房子現在還在,就是現在的「烤肉季」。商鋪被收走後,父親就成了木匠,家裡的經濟開始逐漸拘謹,時代的變化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軌跡,但這些對安林來說都影響不大,他一直以樂觀的態度面對發生的事。

小時候安林一放學就和胡同裡的孩子們一起玩,夜晚點上蠟燭,用紙蓋上,調皮的孩子搖晃的話,紙就燃燒了,小孩子看到火就開心,他們特別想生火玩。就這樣,安林在父母的照顧下,與童年夥伴一起健康成長。

青春時期的安林是個熱血方剛的年輕小夥,一刻也不安生。他加入的「社會派」和當時的「大院派」總幹架,搶漂亮女人,搶流行衣服,甚至在滑冰時搶佔場地,滑得好,滑得不好,都會成會為打架的理由。聽見巡邏警察過來的聲音,他們撒丫子就跑,當時的他們特別喜歡這種刺激的感覺。

從懵懂無知到身負責任

年輕時的安林最喜歡和一幫小年輕,閒著沒事在京城裡轉悠,二環路在那時還是一堵城牆。他們出了市內,就跑到麥田裡可勁蹬車,比賽看誰騎得更快,當時的自行車還是26自行車。安林就夢想以後想成為郵遞員,可以騎大自行車,那樣一定棒極了!安林接觸的第一份工作,是效仿父親當木匠,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娶媳婦生孩子,原本這樣的生活安林也很知足。直到後來他的母親查出了癌症,家庭支出與日俱增,這讓當時月工資只有72元的他,倍感壓力。

為此,安林不得不改變生活現狀,他覺得人在運氣背到家時,總會有反轉的時候,既然這條路走不下去,那就換一條接著走,他的脾性中還是殘存有滿洲人的剛烈血性。

新的人生從蹬三輪開始

為了掙更多的錢來治療母親的病,安林看準了當時非常賺錢的行業——蹬三輪。1982年夏天,穿著乾淨的衣服,騎著翻新過的三輪車,安林首次出現在了西單購物中心,第一單的兩位客人為他帶來了15塊的收入,那天他工作了12個小時,一共賺了75元,可以算得上一個月的工資錢了。

安林仔細盤算後,辭去了工廠的工作,開始投入全部精力蹬三輪。這個活一般喜歡偷懶、年齡大的都幹不成,必須是願意踏踏實實的認真人才行。安林每天6點出發。第一件事是去天安門拉那些看完升國旗的人。那個時代,公交車和計程車很少,有錢人喜歡坐黃包車,不但能欣賞風景,還能隨時停車買東西。

安林幹活很實在,有一回他拉客人去機場,當時機場沒有高速公路。三元橋斜坡太大,爬不上去。他用繩子綁在車上,強行把車拉了上去。那次一個來回共用了8個小時,那一單他足足賺了300元,雖然筋疲力盡,但他的心情很舒暢。

安林是個擁有俠義心腸的人,他曾笑著說,幹活的時候可以遇到各色的人,帶著父母來北京旅行的客人,就少賺點人家錢,孩子有孝心。如果看到帶著秘書出行的豪氣老闆,自己不會客氣,要狠宰他一筆。

蹬三輪也成為了一種文化

安林現在騎的三輪車是1985年購買的第二輛車,北京市第一批不鏽鋼車,90年代媒體稱之為「京城第一輛車」,這個稱號流傳至今。這輛車確實是「明亮」、「杏黃色蓋子」,車把上五個鈴鐺之間擺著龍,象徵著五福捧壽。車尾巴上鑲著八卦,用來保平安的。車上還貼著「愛新覺羅安林」的牌子。安林車兩邊各有一隻貔貅,是要警惕自己做生意不要貪心。

三輪上路的時候,鈴鐺發出「叮噹」的清脆聲音,鄰居碰到了就打招呼「爺爺又出發了」。今年73歲的安林,身體依然硬朗,皮膚黝黑,身穿一件中式盤扣長袍,黑色白底的功夫鞋。

老人家精神很好,他最好和人嘮嗑,覺得市井生活要多有人情味兒。近年來,隨著尋找舊北京文化風潮的興起,訪問舊北京胡同成為了新的焦點,胡同遊也從此誕生了。

安林每天的營業地點都會從南鑼鼓巷開始。安林的三輪車是整條胡同8輛三輪車中有運營執照的兩輛車之一,其餘6輛只能躲在胡同深處碰運氣。安林的三輪價格是1小時150元,不還價。每當遇到討價還價的客人,他都笑著讓另一輛三輪車接過去。小老頭兒認為他值這個價,少了不幹。事實上,他還抱著給其他三輪車車夫掙點錢的意思,畢竟這些孩子大多從外地來,還要養家,安林心地非常善良。

每當客人坐上車時,安林都會娓娓道來,開口介紹的便是鑼鼓巷的歷史,然後在從茅盾紀念館談論到婉容的娘家,在齊白石紀念館講解到中央戲劇學院,凡是在他認為重要的地方,他都會停下來從頭到尾詳細地講述這個地方的故事,北京的語氣講述北京的故事,其中充滿了奇妙以及趣聞,聽得那是一個讓人慾罷不能。

安林就喜歡不緊不慢地給遊客講老文化。他現在蹬車的初衷已經不是為了賺錢,兩個孩子成年後,一個在美國發展,一個在義大利深造,老伴兒還有個自己的小賣部。他並不缺錢,他每天還蹬車的原因是,蹬車已經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這是他的工作,他準時到崗,不求別的,只為有人能夠和他聊聊天,噴噴空。

安林每天出車的另一個原因是,外來的三輪車夫們不能正確理解舊的北京文化,說錯了很多歷史,篡改了歷史。小老頭覺得自己應該儘量保存歷史文化的正確性,傳播更多正能量。

安林對「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兩件事,一件是這種建築風格,再來是市井生活氣息。安林蹬了一輩子三輪車,在市井中待了一輩子,老了能夠吃吃喝喝,受人尊敬,他滿足了。

結語

安林就是這麼平凡的一個人。儘管是皇族後裔,但不靠這個名義出去騙吃騙喝,他還把這件事當成一個笑談。他一輩子都很知足,能把蹬三輪蹬成第一的一位牛人,也把自己活成了老古董。簡單的生活,平凡的生活,傳說中的故事,真的很好。

相關焦點

  • 愛新覺羅嫡系後人,在北京蹬38年三輪車,自稱王爺,一小時要價150塊
    安林從小在北京的胡同長大,張口北京味,把自己也活成了北京歷史書。 小時候的安林經常和小夥伴瘋玩、打架,因為個子高,打架從來不吃虧。長成小夥子後,安林又喜歡跟其他年輕人一起騎車繞著北京城牆轉悠,北京的老地名,安林記憶深刻,北京的美食,是安林最愛。而安林從「皇族嫡系後人」變成三輪車夫,則是為了討生活。
  • 愛新覺羅的後裔,在京城蹬了38年三輪車,一小時150元不講價
    這些錯落在街頭巷尾的景點和故事,沒有一個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指引,外人很難靠自己或網絡流傳的旅遊攻略找到。今天的主角就是這樣一位地道的老北京,他出生在建國前夕的北京,家世更是不俗。據說,這位老人是愛新覺羅的後裔,正兒八經的滿清皇室,如今在京城蹬三輪車已經有38年了,一小時150不講價,就值這個價。他就是安林。
  • 他是滿清皇室後裔,在北京蹬了38年三輪車,一小時150塊不講價
    對於21世紀的人來說,北京城已經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歷史了,北京城在咱們近百年的歷史中看盡了滄桑變化,同樣也給後人留下裡很多讓人驚嘆的遺蹟,這些錯落在街頭巷尾的故事,如果沒有一個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去指引的話,普通人是很難去了解的。
  • 當年在北京踩三輪車38年,1小時賺150元的愛新覺羅後裔,後來如何
    而且即便是到了現如今仍然還是有一些清王朝的後人們存在於世。我們今天的這個故事主人公就是這樣,當年在北京城踩三輪車38年,一小時賺150元的「愛新覺羅」後裔,他的現狀如何了呢?一、北京城裡的他這個人名叫安林,他的姓氏是愛新覺羅。愛新覺羅,曾經是清王朝的皇家姓氏,所以,安林的祖先就是清朝的王爺。
  • 溥儀堂弟之子:蹬38年三輪車,一小時150元,就值這個價
    在等候拉客的三輪車夫中,有一位很特殊,他的車頂棚是杏黃色,還是遠近聞名的「京城第一車」,這位「第一車」的要價可不便宜,一個小時要150塊,但仍然有很多人慕名而去家世顯赫這位車夫叫做愛新覺羅·安林為了補貼家用,安林決定在工作之餘去蹬三輪,這樣能多掙點錢,那時候人力車夫正是流行,安林第一天蹬三輪掙的錢,都可以抵得上他木工一個月的工資了。安林看蹬三輪可以掙這麼多錢,決定以後專職蹬三輪,之後的幾十年,安林就一直在蹬三輪車。
  • 清朝皇室後人愛新覺羅安林,在北京蹬38年三輪車,一小時賺150塊
    對於這一點,清朝皇室後人愛新覺羅安林就做得非常好。他在北京蹬了38年三輪車,甚至一個小時賺150塊,相比於大多數人,這位從前清朝的後裔生活的來說應該還是不錯的。 但之所以說他過得好,其實是與大多數清朝的後裔相比,安林並沒有借著自己是清朝皇室的身份招搖撞騙,也沒有活在從前的回憶裡,不敢面對現實。 這或許也是因為安林接觸到了生活的困苦,生存原本就是一件極為艱難的事情,尤其是對於安林一家人而言。他們從前過慣了飯來伸手,衣來張口的生活,突然面對清王朝的覆滅,自然是無法接受現實,同樣也沒有辦法做到自力更生。
  • 上饒鉛山一位三輪車夫的打油詩!精彩!
    昨日下午3時,我從家裡出發去可以搭乘公交班車的黃岡山路口,這段路程大約一公裡左右,驕陽似火,我頂著烈日走了不到200米,從我身後過來一輛自裝馬達的電動三輪車,車夫頭髮花白,大概年過花甲。我招手上車,坐在有紅篷布的後座上,非常舒適,迎面風來,也不覺得暑熱難當。
  • 他是清朝皇室後裔:自稱王爺,蹬了38年三輪車,半小時75塊不講價
    安林的父親曾開過一家商鋪,但由於新中國的經濟政策,商鋪難以維持,好在安林的父親還有一門手藝,可以去做木工,一大家子不至於餓死,安林長大後繼承了父業,當起了木工。 安林聽說蹬三輪,每次都可以獲得一筆不菲的報酬,於是就花了2個月的工資購買了一輛舊三輪,從此風裡雨裡,安林都在北京城蹬三輪,那時候我國的旅遊業正逐漸興起,而北京作為首都,不管是國內的遊客,還是國外的遊客,都會去到北京逛逛。
  • 1年前,38歲三輪車夫,被復旦破格錄取為博士生
    一個敏而好學由三輪車夫搖身成為博士,一個不恥下問解決疑難問題,兩人的故事為人讚揚,尤其是三輪車夫蔡偉。從一個普通的車夫成為復旦大學的博士,這其中究竟有何種傳奇故事。一、三輪車夫蔡偉三十八歲的三輪車夫,在我們的常識中,如果這輩子基本上和復旦大學博士是無緣了,但是蔡偉卻可以靠著自己的學識實現逆轉。
  • 百年之前,北京20萬洋車夫的生存狀態怎麼樣?
    車夫曾有二十餘萬 老北京拉洋車的車夫不少,因為進入這個行業的門檻很低,僅腿腳利索一項,能跑起來就行,年齡從十五六歲到五六十歲不等。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大概1955年前後,筆者見過一個「最後的洋車夫」,說他是「最後」,因為北京四九城已無洋車可尋了,洋車夫早改行蹬三輪了。
  • 清朝亡後,愛新覺羅後人都去哪了?書法家啟功拒絕承認姓愛新覺羅
    提到愛新覺羅這個姓氏,或許大家都不陌生,作為清朝皇室的代表,愛新覺羅也曾是十分高貴的存在。然而,在清朝滅亡之後,愛新覺羅家族卻逐漸銷聲匿跡,曾經,還有一位姓愛新覺羅的書法家拒絕承認自己的姓氏。那麼,在清朝滅亡之後,愛新覺羅家族的後人都去了哪裡呢?對於其家族後人來說,這種姓氏又給他們的人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
  • 最能表現文化古都醇厚的人情味,老北京的洋車來自哪兒?
    老北京有多少洋車夫,素來沒有完整、全面的統計,1921年美國人西德尼·甘博在其出版的《北京的社會調查》一書中曾有些記錄,這是1920年前後的數字。他估計城裡有兩萬五到三萬人左右。實際上更多些,有人估計當時北平至少有5萬車夫。據《老北京的出行》說:「根據1934年市政當局的統計,當時全市共有人力車(洋車)54397輛。」
  • 愛新覺羅後人因火車站買不到票罵人:全都是奴才!
    愛新覺羅家族有著一段輝煌榮光的時代,從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七大恨告天掀起了反明朝的序幕開始,一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愛新覺羅這個姓氏閃耀在歷史中近三百年。
  • 從三輪車夫到大學古典文獻教師 蔡偉:不看書我能幹什麼
    三輪車夫、復旦博士、大學老師,如果不是遼寧錦州人蔡偉的故事,很少有人會把這三個詞聯繫起來。2009年,蔡偉的名字見諸媒體。
  • 愛新覺羅後人,現在還留辮子穿龍袍,為了血統純正不跟漢人結婚
    愛新覺羅後人,現在還留辮子穿龍袍,為了血統純正不跟漢人結婚。這人是愛新覺羅的後人,名叫愛新覺羅州棠,早些年前,他還不知道自己的身份,過的都是和普通民眾一樣的生活,無論是吃穿還是打扮都非常的普通。不過自從知道他竟然是皇室的後人之後,自我感覺就立馬不一樣了起來,他把自己的位置放在了別人之上,認為自己比其普通的民眾來說是要高貴很多的。
  • 從三輪車夫到大學古典文獻教師 對話蔡偉:博士畢業曾多次被拒 但不...
    三輪車夫、復旦博士、大學老師,如果不是遼寧錦州人蔡偉的故事,很少有人會把這三個詞聯繫起來。2009年,蔡偉的名字見諸媒體。當年4月,復旦大學決定,把38歲的蔡偉列入2009年度博士生擬錄取名單,導師為古文字學泰鬥裘錫圭先生。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彼時蔡偉僅有高中學歷。但是,卻有三位教授聯名上書教育部,為他爭取報考博士的資格。
  • 生活在香港的愛新覺羅皇族後人,低調且有皇族範
    那麼,脫離了影視化,生活中真實的皇族後人如今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就有這麼一位生活在香港的愛新覺羅皇族後人,他平日的生活低調且有皇族範。最後一家「八旗相館」如果來到香港尖沙咀,要想找一家傳統的老式照相館,體驗一下曾經的生活方式,當地人一定會推薦你去「八旗相館」。這是一家開了30多年的老照相館,也是當年尖沙咀第一家一小時衝印店。在如今的香港,這樣的老照相館已經所剩無幾。
  • 大清朝愛新覺羅後人,因搶不到火車票怒斥眾人:你們全都是奴才!
    大清朝愛新覺羅後人,因搶不到火車票怒斥眾人:你們全都是奴才!推薦語:中國真的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國度,我們曾經站在世界的頂端,可是後來因為閉關鎖國的國策不斷的沉淪,在世界各國都在不斷進步的同時,我們只是在原地踏步著。
  • 東臺交警大隊欺負殘疾人三輪車夫.(東臺新聞多則)
    而這一地塊處於北海中路與紅藍北路的十字路口,斜對面就是東臺中學,平時車流量也蠻大的。更危險的是,紅藍北路東側和北海中路大部分都在這臺塔吊的旋轉半徑以內,塔吊的塔臂時常就伸在北海中路上。希望有關部門對這一狀況引起重視,防患於未然。莫等事故發生後在追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