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深夜動畫的爆火帶來的聲優偶像熱潮開始,日本聲優偶像化程度不斷加深,聲優跨界出寫真集、唱片、開演唱會,已經成為常態。
而在國內,聲優偶像化才剛剛起步。
順勢而為的聲優熱潮:嘗到第一口甜味的心酸
2014年12月31日,500W低成本國產動畫電影《十萬個冷笑話》上映,一舉成為中國電影史上首個票房過億的非低齡國產動畫電影。
成人向國產動畫第一次在網際網路視頻網站以外的大眾平臺上,證明了自己的實力。而背後為其配音的北鬥企鵝配音工作室一躍成為國內最具有廣泛行業知名度的聲優工作室,儘管主創團隊已經為《十冷》番劇配音三年,在此之前從業經歷數十年。
也是在那一年,遊戲公司看到了國漫IP在廣大用戶中的號召力,國漫IP《畫江湖之不良人》、《俠嵐》的IP遊戲授權高達千萬元以上。在此之前,只有國外頂級IP才能賣出這樣的價格,而國漫手遊授權大多為數十萬元。
隨後幾年,國產動畫發展突飛猛進,乙女向遊戲也一路高歌。聲優需求量增大,聲優曝光機會增多,這一切都為聲優吸引來忠實的粉絲擁簇、為他們成為真正的偶像提供最適宜的溫床。
2017年發布的動漫產業大數據顯示,在點擊破億的動漫作品中,國產原創漫畫佔比90%以上。而在動畫方面,現象級高流量作品頻出,國漫動畫番劇有《靈契》、《全職高手》、《一人之下》、《狐妖小紅娘》、《屍兄》,動漫電影有《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大護法》。除此之外,還有乙女向動漫遊戲《戀與製作人》。
這些作品裡角色的聲音扮演者,無疑都成為二次元人群心目中的偶像。
事實上,在20世紀70、80年代,國內譯製片熱潮的時候,專業的聲優(配音演員)就已經出現,他們以幕後工作人員的身份進行國外影視的配音工作。
這一點沿襲到現在,成為國產影視劇的特色產物——為了更好的表現人物特點,也或許是由於偶像明星沒有檔期,聲優依舊為本土影視劇進行後期配音。而在國外,除了動畫和譯製劇,一般都是以拍攝現場收原音,或者演員自己配音為主。
儘管國內聲優會為國產影視劇配音,但在真人飾演的影視劇中,觀眾往往會把對劇情、角色的投入,投射到角色扮演者身上,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有配音演員。這也使得影視劇行業中聲優職業並不受關注和重視,聲音的扮演者甚至無法在影視劇的結尾的工作人員名單中出現,更遑論成為偶像獲得粉絲了。
熱門IP《全職高手》動畫版 聲優的名字作為主演出現
聲優是連結二次元和三次元的橋梁,通過自己的聲音來賦予一個角色靈魂,而由於動畫中的角色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中,所以粉絲自然而然地將對動漫角色的感情寄托在聲優身上。配音演員會因為飾演該角色,得到觀眾的喜愛或憎惡。在日本,甚至有不少聲優因為出演一個代表人物,而一輩子出演這個角色的聲音。在B站或者騰訊觀看國產動畫時,刷屏彈幕多為聲優名稱或是主要角色名稱。
在動畫中,聲優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直接表現就是聲優的名稱出現在動畫作品中「主演」一欄。
在國漫逐漸爆紅的這幾年,不少聲優或聲優社團已經憑藉其代表作脫穎而出,並通過微博、B站、KILAKILA等社交、直播平臺的發酵、沉澱,積累了一批忠實粉絲。
各類大小的配音工作室也應運而生,他們同時在思考和探索,如何脫離以往「師徒」的傳承模式、「棚主制」的製作模式以及「接活」的商業模式,真正的進行規範化的市場經營。
其中最知名的應屬北鬥企鵝、729聲工廠、光合積木、音熊聯盟,這幾大配音工作室基本壟斷了B站、騰訊視頻國產動畫播放量前十的所有配音工作。其中,根據目前各大聲優工作室的動作來看,北鬥企鵝業務集中在動畫番劇和動畫電影,729聲工廠偏向於男性聲優偶像的培養,音熊聯盟偏向於聲優女團的培養,光合偏向於影視劇。
幾大聲優工作室融資情況、核心人物及代表作
聲音的價值在二次元ACGN人群中的價值正越來越凸顯。
729聲工廠舉辦的小型粉絲見面會,400張單價560元的門票在幾秒鐘就被粉絲搶購一空,活動當天粉絲提前5個小時去現場排隊,只為搶佔前排座位。這種當紅偶像小鮮肉才能享受到的優待,也讓張杰嚇了一跳。而此後,729聲工廠全體入駐直播平臺K站,首次直播收看人次就高達1050萬,甚至超過了曾在該平臺直播的許多大牌明星。
越來越多的國產手遊也開始邀請國內知名聲優進行配音或代言,而《戀與製作人》的大獲成功也證實了「國產」聲優在國內擁有強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但在此前,國內以二次元為目標受眾的遊戲公司基本都以邀請到日本聲優為噱頭,《陰陽師》就是完全的日本聲優陣容。
「我在《古劍奇譚二》中配了一個角色叫沈夜,之後突然發現很多人去找到並且關注我,這時候我就發現好像是一波粉絲浪潮開始了... 二次元文化的興起,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去關注聲優。」吳磊在直播時這麼感嘆,他目前是國內最具知名度的聲優之一,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2002年加入上海電影譯製廠擔任配音演員,後於2014年加入領聲。
而在《古劍奇譚二》的沈夜之前,吳磊還是《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的哈利·波特,是《愛有天意》中的吳俊河,是《暮光之城》中的愛德華·庫倫,這些角色的扮演者均是超級巨星眾人皆知,但聲音的扮演者卻鮮有人知道。在沈夜之後,吳磊又為《戀與製作人》李澤言配音,人氣再次攀升。
這也是眾多聲優感觸最多的,在二次元世界裡,他們嘗到了有粉絲知道他們名字的甜味,他們的心血總算得到認可。
而向來嗅覺靈敏的資本也聞到聲優的可能性,雖然北鬥企鵝、729聲工廠、音熊聯盟都先後獲得A輪融資,但他們也多多少少表現了對資本市場的觀望態度。
例如729聲工廠在獲得天使輪之後,又得到20多家投資方的青睞,但他們卻表示暫時並無意繼續融資。
音熊聯盟的創始人夏磊也對引入投資抱持謹慎態度,他希望資本能夠有資源能夠幫助音熊聯盟對行業有更大貢獻。之後,如願拿到了出品過《擇天記》、《全職高手》、《鬥破蒼穹》等眾多知名國產動畫網劇的閱文集團的投資。
光合積木的創始人姜廣濤也曾公開對媒體表示:「並不急於」,理由是聲優工作室需要對資本市場有熟悉的認識的過程。光合積木於2010年成立之時,可謂是聲優工作室夢之隊,商配大神雲集。但繼季冠霖離開成立新媒體平臺兼配音教學機構「冠聲學院」之後,張杰和邊江也先後離開,並分別成立「729聲工廠」和「邊江工作室」。
分析聲優工作室們「不著急拿投資」背後的原因,一方面,商業化運營的聲優工作室在國內還屬於新鮮產物,其具體的發展路徑尚在探索中,如果太早引入資本,極易被資本掌控而無法實現創始人設想的發展路徑,投資人在和創始人的博弈中勝出,這在國內已有許多例子。
另一方面原因,有可能是由於聲優工作室目前均以為影視劇、動漫劇配音、後制為主營收入,但處於產業鏈下遊,受限於產量問題,其收入天花板較低、結構僵化的問題已經出現。
此前就有媒體報導,729聲工場70%的收入來自配音,而這個比例在光合還要更高。也因此,聲優工作室們更希望在產業上下遊有資源,且與自身戰略相符合的資本進入,彼此產生化學反應,共謀發展。
本屬於 「網配」的廣播劇:融合才是硬道理
當務之急,還是拓展業務種類,尋求多樣化發展。
但不論是遊戲代言,還是產品廣告,都是在消耗已成名聲優之前在動漫配音中的知名度,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一個辦法就是基於主業務改變具體業務模式,因為動漫電影或者番劇的產量畢竟有限,且無法由聲優佔據主導權,於是聲優工作室們將目光看向了廣播劇、聲優劇、有聲動漫等。
廣播劇起始於網配愛好者,網配愛好者找來喜歡的小說IP,多以言情、耽美為主,進行分角色配音,並在論壇、社交媒體上進行傳播,受眾主要是ACGN的重度用戶。
可以這麼說,在國漫崛起之前,網配和商配可謂涇渭分明:「網配」配廣播劇,在ACGN用戶中聲名遠播,卻被大眾視為異類;而「商配」配影視劇,大眾只聞其聲卻不知起名。
但這種狀態正在被打破。
相較於動漫電影和番劇,廣播劇的生產周期短、成本低、受眾穩定、宣發平臺成熟,於是乎,聲優工作室們將觸手延伸到原來屬於網配及網配愛好者的廣播劇、有聲漫畫劇市場。
729聲工廠先後推出了三位網文大神Priest、非天夜翔及淮上的《殺破狼》、《相見歡》、《不死者》,均為耽美廣播劇。而光合積木繼2015年於企鵝FM推出的《羋月傳》收聽量破5億之後,在2018年推出了墨寶非寶原著的《很想很想你》。
音熊聯萌和北鬥企鵝則是先後都與貓耳FM合作,前者推出了《殺戮秀》,後者則推出了《帝王攻略》和墨香銅臭原著的超級IP《魔道祖師》。
貓耳FM出品,北鬥企鵝製作的廣播劇《魔道祖師》
但是,聲優工作室的強勢到來,並不代表網配聲優和聲優團體將會失去他們的市場。不少網配圈的聲優及聲優團體都通過廣播劇吸引了眾多粉絲,甚至於網絡小說都專門出現了一個品類,叫「網配文」,大多講述網配聲優之間發生的故事。
風華無雙、柒夜、輕薄的假相等知名網配聲優的微博粉絲約為50萬量級,在K站的日常直播觀看人次亦高達400萬以上,這都可以證明網配聲優們在ACGN用戶中的知名度和地位。
什麼樣的明星會一直保持高熱度?一個是有作品,一個是有人設,而網配聲優這兩者都有。網配聲優們發跡於網際網路,成名於網際網路,他們知道怎麼玩網際網路,這是天然的優勢。
他們對於各類社交網絡、直播平臺的規則了如指掌,知道如何吸粉、固粉,偶爾也願意賣腐來滿足粉絲的小癖好。他們在打造自身形象和吸引忠實粉絲上,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模式和心得。他們的粉絲就像時下小鮮肉的粉絲一樣,有專有名稱、統一口號。
例如塑造過《綰青絲》中的雲錚,以公子音受粉絲喜愛的「柒夜」,粉絲不僅稱他「公子」,更是給他冠以「陌上人如玉,君子世無雙」的口號。
這些粉絲喜愛的聲優偶像對比起時下大火的明星小鮮肉而言更加小眾,因此他們彼此的相處更像是一個家族,非常樂意通過各類網際網路平臺來分享和交流對聲優偶像的喜愛,也不吝於為偶像買單。
若要非說出網配、商配誰優誰劣——擁有正規播音主持的教育背景,並且聲音能夠登上電視、電影大熒幕的商配,無疑代表著更高的專業能力和更體面的職業身份,不少網配愛好者和網配聲優努力的目標也正是成為「商配」。但是,電視劇、譯製劇時期商配們的苦水,又該朝誰訴說呢?
頂級商配季冠霖為《甄嬛傳》配音,薪酬每集200元不到,與主演孫儷相差近2000倍。而專給鍾漢良、陳偉霆配音的邊江也曾表示,每集大概能拿到350元。這其實並不奇怪,影視劇觀眾粉的是明星而不是聲優,聲優無法給影視劇帶來流量,自然無議價權。而K站的頭部網配聲優主播,一個月從直播中可獲得收入不低於30萬。聲優大展拳腳的始發之地,還是在二次元世界。
也有越來越多擁有網配背景的聲優,已經一躍躋身商配名角兒之列。例如,北鬥企鵝聲優工作室中的多位創始成員在走入職業化商配道路之前,都有過網配社團的背景。從2002開始接觸網配的山新,與阿傑、哈瑞、藤新一起都曾經是2005年成立的網配社團「聲創聯盟」的成員,而這個網配社團的社長正是皇貞季。
知名商配、網配人氣及作品一覽(2018年7月根據網絡公開信息整理)
國產動畫日益崛起,這不論對於商配、網配亦或是普通的聲優愛好者們來說,都將是一個全新的更好的時代。因為沒有系統的統計,有業內人士估計國內現有的成熟配音演員數量有600人,有的則認為只有100人出頭。不論是網配團體還是商配工作室,都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推陳出新,培養後備力量。
缺少新人,粉絲對此感覺也十分明顯:在人氣IP《魔道祖師》動畫版的彈幕區,就有用戶稱「魏無羨能有傑大來配簡直太開心,但總會想到東方月初和葉修。」,這三個知名角色均由知名聲優阿傑配音。而這種撞車的情況在國產動畫中十分常見,這是聲優的實力,是粉絲之幸,卻是行業之憂。
聲優們的偶像難題:我們沒有「真·宅男」
培養並且推廣新鮮血液,再使得新鮮血液通過跨界娛樂圈的方式來達到商業價值最大化,這一套日本已經有非常成功的模式。這就是聲優的造星計劃——聲優偶像化。
什麼是聲優偶像?
「我這樣的肯定沒法成為聲優偶像。」夏磊在K站直播與粉絲溝通時這麼說,作為最具知名度的聲優之一,他坐擁微博粉絲70W,並以每天1W+的速度增長,最近一次直播數據為450W人次。因為給《古劍奇譚二》中的夏夷配音,他第一次感受到什麼是粉絲的力量:「直接被粉絲人潮拍在牆上,最後縮在牆角為大家籤名」。後來他又為乙女遊戲《戀與製作人》中的「許墨」一角配音,此後微博評論區一水的留言都是「老公」。
但就算人氣如此之旺,他還是十分謙虛地認為自己還沒有達到「聲優偶像」的標準。
在他看來,真正的聲優偶像需要從人才選拔的層面就開始著手,挑選具備這四種素質的新人:「本身配音能力強,又有比較強烈的表演欲望,又具有比較好的個人形象,還能夠有特殊的才藝。」這樣的新人成長起來,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比較合格的聲優偶像」。
這是專業人士對聲優偶像的要求,同樣也是用戶們對聲優偶像的標準。
那麼如何培養真正的聲優偶像?音熊聯萌和北鬥企鵝都相繼開展了「聲優訓練營」,但實際上通過率基本在1%的比例,非常之低。
也許是受到了日本聲優偶像化的經驗和教訓,音熊聯萌決定成立女子聲優組合V17。但是,我們的文化、市場環境,是否有可能出現像日本那樣跨界寫真、唱片,和影視明星、歌星一樣的聲優偶像?學習日本的模式是否行得通?
事實上據日媒報導,日本的聲優按性別不同,有著截然不同的走紅規律。日本女性聲優雖新人頻出,但花期卻短,且低齡化趨勢日益明顯,在校女高中生偶像聲優越來越多。她們的粉絲多為宅男,更關注年輕帶來的新鮮感或容貌。而男聲優卻與之相反,女性粉絲更加注重男聲優的經驗和內涵,市場上過去很多年,走紅的仍然是老一批面孔。
就國內而言,女性聲優走紅的土壤似乎不像日本那樣豐沃,男性聲優中也許更有可能出現真正的國民級偶像。
一方面,國內不存在和日本相同意義的宅男和打call文化,尤其是以男性用戶為目標受眾的女性聲優偶像團體發展堪憂。這從明星市場上女性為娛樂明星(不論男、女)的消費主力這一點上即可看出。
另一方面,在動畫這一塊,無論男女,似乎對熱血動漫裡的男性角色更有代入感和好感,這有可能與國產動畫裡大女主動漫的缺失有關。許多優秀的女性聲優只能成為動漫中男性主角的配角,而無法展現其獨特的人設。
就目前看來,國內具有知名度的聲優中仍以男性居多,他們大多飾演動漫中男主角的聲音而籠絡大批粉絲。網配圈,也有不少知名男聲優,通過耽美廣播劇,籠絡了大批具有付費欲望的死忠粉絲。
得大女主粉絲們得天下:鮮肉、聲優兩手抓
這一點,聲優直播平臺KilaKila深有體會。與其他大部分直播平臺「男觀眾消費女主播」的模式截然相反,K站是「女觀眾消費男主播」——主播排行榜前十名單一水的男性聲優,相對應的,女性用戶佔據總用戶數的70%以上。而這,並不是刻意培養的結果。
K站在創始之初還叫做「紅豆Live」,最初以知識變現+語音直播為核心,因其「不露臉」的產品模式引起不小爭議。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因為這備受爭議的產品特性,大量的網配團體、網配聲優自發進入平臺進行直播,並逐漸發展為ACGN人群和聲音愛好者的最大聚集地。由於用戶以二次元及女性為主,因此平臺氛圍與大眾印象中的直播平臺非常不同,而文中所提到的聲優工作室和知名聲優,大多都已在K站進行常規直播。
事實上,不論是娛樂圈追星,還是二次元追星,如今都有同樣的一個情況,那就是不論是男明星、還是女明星,她們的女粉絲在人數、熱情、付費欲望等各方面都全面碾壓男粉絲。
而這一點,在聲優圈更加明顯,因為缺失了對臉的評估,男粉絲較娛樂圈追星進一步減少,女性粉絲的佔比只會更多。
追其背後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男性對視覺刺激更加敏感,而女性對聽覺刺激更加敏感,這已是心理學證實的觀點。在看同一部動畫的時候,男性會更傾向於看動畫劇情和角色本身;而女性則會在關注劇情的同時,能夠更多的注意到聲優的聲音是否「酥」、「有磁性」。
另一方面,女性粉絲對偶像的心態從「崇拜、喜愛」轉變到「寵溺、支持」,大女主小說、影視劇的火爆不是沒有原因的,這是因為90後、00後的女孩們,都有一顆想要成為大女主的心。
與70後、80後不同,她們自信、獨立、樂於表達。在對異性的審美上,帥、聲音好聽、萌、勵志、糙、可愛,都可以成為她們欣賞並心動的理由,而心動之後最含蓄地表達可能是在偶像微博評論區大刷「老公」。但對於女性,相對於 「萌」、「柔弱」、「賢惠」等直男欣賞的屬性而言,她們更加喜歡擁有獨立、自信、有能力等特質的女性,甚至對「毒舌」、「有野心」等特質表示欣賞,並想成為她們。
不論是對男性審美的大膽表達,還是對同性偶像的特質要求,背後,都是現代女性對精神獨立、社會地位、物質財富種種價值肯定的內在需求。
而在獲得這些女粉絲的道路上,男聲優擁有天然的優勢,不用贅述。但如果要打造受女粉絲喜歡的女性聲優偶像,單純的賣萌、可愛一定走不通,必須得根據國內的受眾情況,找到獨特的路線。比如讓女聲優偶像成為像大女主影視劇主角、綜藝節目《創造101》的女孩那樣,成為女性用戶心理共鳴和投射的對象。
2017年,我國共上線66個非少兒向國產動畫番劇IP,以及動畫電影49部(含少兒向)。而在日本,一年上映的動畫有數百甚至上千部,是我國的10倍之多。正是在這個龐大的基礎上,日本才能滋生出繁榮的聲優偶像化市場。
雖說現在用國內聲優偶像去撬動粉絲經濟的現實條件還不具備,但我們已有越來越多具有粉絲號召力的聲優及工作室出現,一切指日可待。(本文首發鈦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