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的下一站,火星有何優勢,為何人類不移民月球而要去火星

2020-12-22 姿勢分子knowledge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地球的氣候也在不斷地惡化。時至今日,全球氣溫不斷攀升、極端氣候頻繁出現、資源也日漸枯竭,人類越來越迫切地需要開發一個第二家園。於是,火星成為了科學家們的首選。

按說和火星相比,月球更近一些,登陸難度要低得多,而且曾經有人類成功登陸到了月球表面。那麼為何科學家們不把月球選定為人類的第二家園,而是要大費周章地去開發火星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人類文明的下一站——火星。

古人眼中的火星

在古代西方人眼裡,紅色的火星就像是夜空中的一滴血,因此他們將火星與戰爭聯繫到了一起,並將它看作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瑪爾斯,也就是火星的英文名Mars。代表火星的符號,就是戰神手中的武器,相信大家也經常看到,這個符號也經常用來代表男性。

巧的是,我國古人同樣也將火星與鮮血、戰爭聯繫起來。由於火星顏色的特別,我國古人將它稱為「熒惑」。與此同時,夜空中還有一顆星星也呈現出了紅色,那就是心宿二,又叫大火星,也就是所謂「七月流火」的那顆星星。

一顆星星呈現出血紅色就已經讓人心生不爽了,如果兩顆血紅色的星星同時出現,甚至靠在一起,更是讓古人聯想到大禍之事。在古代,熒惑和大火星靠在一起,被古人稱作是「熒惑守心」,這幾乎是天象中至不祥的一種。當然,我們今天知道,這只不過是天體運行的一個巧合而已,但秦始皇三十六年的熒惑守心和隨後的秦朝滅亡,讓古人對這種說法更多相信了幾分。

偏偏是這顆被我國古人看作與兇兆相關的行星,反而成為了今天人類即將開發的第二顆太陽系行星。那麼,火星到底有何特點、能夠吸引科學家們的注意呢?

小地球

火星是距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近日點為2.066億公裡,遠日點為2.492億公裡,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約為5500萬公裡。

雖然和太陽的距離是日地距離的約1.5倍,但火星所處的位置仍然屬於太陽系的宜居帶。儘管最低溫度可以低至-133℃,最熱的時候它也可以達到適合人類生存的27℃。之所以處於宜居帶卻還如此寒冷,是因為火星並沒有地球這麼完整的大氣層。由於沒有磁場保護,火星只能保留很少一部分大氣,這很不利於保存溫度,導致火星表面比較冷。

即便如此,火星的溫度也是除了地球之外最適宜的了。而且,火星還有很多方面和地球相似。地球自轉周期為23小時56分4秒,而火星的自轉周期為24小時39分35秒,十分接近;和地球一樣,火星也是巖石行星,雖然直徑6794公裡幾乎只有地球的一半,但它的總表面積和地球陸地表面積幾乎相等;地球自轉軸傾角為23°26′,火星為25°11′,因此火星也有和地球一樣分明的四季,只不過由於公轉周期為687天,火星的每一個季節也比地球長了將近一倍。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優勢,火星才成為了地球以外最受關注的行星,並且被稱為「小地球」。

不僅如此,根據科學家的研究,雖然今天的火星表面極其荒涼,環境極其惡劣,但是在三四十億年前,火星表面也曾經非常宜居,甚至比地球環境還好。那個時候火星不僅有完整的大氣層,也有江河湖海。因此,直到今天科學家們依然相信,火星當初具備一切孕育生命的條件。甚至支持有生源說的科學家認為,正是火星上的微生物通過隕石落在地球上,才創造了今天的地球生物圈。

相關焦點

  • 《火星任務》20年了 人類仍未登陸火星
    按照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計劃,人類登陸火星最樂觀也要到2030年以後才能實現,馬特·達蒙的《火星救援》設定的就是這一年前後。各位要不等到《火星救援》上映15周年時,檢驗一下勇敢的人類有沒有真的實現目標?
  • 揭開火星文明消失之謎:任何一種原因都讓人類害怕
    描繪中的人類移民火星的樣子近日美國又有一個新的發現:紐約石溪布魯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稱,「好奇」號長時間探測蓋爾火山口泥巖結果表明,30億年前填滿這裡的湖泊有不同的層次,均滿足微生物生存需要的條件。回到火星文明吧,如果火星確實存在文明被毀滅的話,例如超級火山爆發,小行星碰撞,超級瘟疫這種的一般是不可能把這個星球毀滅成如今的樣子的。
  • 月球和火星二選一,哪個星球更適合人類居住?對比實在太明顯
    筆者:三體-小遙進入太空時代,對人類來說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探索外星生命以及尋找宜居星球,因為想要長久地發展下去,地球絕對不是人類唯一的家園。而目前我們的發展水平仍只能在地球附近進行探索,所以月球和火星成為人們關注的主要目標。
  • 馬斯克要移民火星,劉慈欣為何早就提出了移民土星、木星的計劃?
    今年,世界科技界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馬斯克的SpaceX公司成功發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商用載人火箭,並且順利回收。這讓無數人都不由得開心,因為這離馬斯克登陸火星的計劃又前進了一步。馬斯克一直想要在火星上建立一個新的家園,這在很多人看來都是異想天開。
  • 人類對火星的熱情,為何在今年爆發?
    2020年對火星研究有什麼意義? 它們會成功嗎? 還有,為什麼是火星? 01 火星探測的「窗口期」 人類對地球以外其他星體的探索,目前主要是月球和火星。不過,探測火星的難度遠遠大於月球。 相比火星,月球距離地球足夠近,只有40萬公裡左右,只是地球周長的10倍;而且月球圍繞地球轉動,平均27天多一點繞地球一圈。 而火星距離地球最遠的時候有4億公裡,最近的時候也有5500多萬公裡,平均下來是月地距離的150倍。 更不用說火星和地球都繞太陽轉,兩者之間有複雜的位置關係和複雜的速度變化。
  • 火星比金星遠,為何人類地外探索還要選擇火星?
    還不是因為金星的基礎分析結果,並不是適合人類,所以站在多重因素之下,人類都不願意前往金星,相比火星來說,到金星的成本可能還遠高於火星,所以這就是人類的「選擇之道」,捨近求遠,完全是屬於正常的情況。,必然是一個困難的事情,所以金星在如今都沒有成為人類的首選探測天體,雖然曾經有這樣傾向過,但是通過研究發現,這顆天體的價值達不到自己的預期,沒有氧氣,沒有水,更加不太可能有生命等等,直接將其首選的問題拋開了,這就是原因。
  • 人口結構 火星移民 兩個截然不同的命運
    在中國企業界特別早期關注人口結構的人不多,攜程的梁建章算一個,諮詢界我是比較早的,從2015年的時候我就在知乎發起過一場討論,如果人類移民火星了,我們的產業結構,生存條件,消費習慣會發生什麼變化。接下來這篇文章,老代就針對不同時期的人口結構入手進行一次大膽推演,甚至推演到人類大規模移民火星之後,人口結構和產業機會將會帶來什麼變化。
  • 美國「星船Mk1」試驗失敗,人類移植火星計劃又要推遲?
    地球的「孿生兄弟」其中,美國國家宇航局就放棄了20世紀繼續探索月球的計劃。轉而不斷製造飛船,探索神秘的火星。要想避免災難,人類只能提早預防,而火星是人類目前最適合移民的星球。這在當時引起了一片的質疑聲,有人支持,有人懷疑。「火星移民計劃「在招募志願者報名時,全球共有數約8萬報名者,中國人佔了十分之一。這也充分說大家對火星移民還是抱很大希望的。
  • 我希望死後葬在火星,馬斯克表態,2026年首批人類登陸火星
    至少可以說,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火星上建立城市的計劃是有爭議的。德國知名的電影製片人維爾納·赫爾佐格(Werner Herzog)前日裡,將該想法比喻為聖經裡提到的瘟疫,但是作為火星移民計劃的倡導者、執行者——SpaceX公司的執行長對此嗤之以鼻。
  • 人類到底能不能移民火星?矽谷高富帥:2050年送100萬人登上火星
    人類到底能不能移民到火星?這個問題我們有請馬斯克來回答!馬斯克說:我終有一天會將人類帶往火星,移民火星不再是電影裡的場景,將會真實地發生。世界上的富豪很多,但馬斯克無疑是最具夢想的那個,當一些富豪們正在為明天的青菜賣多少錢而彼此燒錢爭奪的時候,馬斯克正在為人類的夢想而付之行動。在2009年的時候,馬斯克就說:在地球上當富豪並不是他真正的夢想,他的夢想是讓人類移民到其他的星球,並且這一過程需要足夠安全並且價格可以讓人承受。
  • 為什麼馬斯克想用1萬顆核彈炸火星?火星是人類唯一的希望啊
    所以生命的頑強超乎我們的想像,因此在火星的滷水湖中有倖存的生命,一點也不奇怪。為什麼要說倖存的生命呢?但無論火星曾經或者現在有沒有生命,它在未來都可能會是人類的第二個避風港。因為火星從整體上來看有被人類改造的可能,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人類除了火星,在太陽系內別無選擇。為什麼我們非要離開地球呢?
  • 火星上發現「大冰庫」,大約有500米厚,或加快人類移民腳步!
    我們從2020年地球發生了變化,不難看出地球出現自然災害的頻率越來越高,如果未來地球一旦不適合人類居住,人類又該何去何從呢?火星發現「冰庫」面對這樣的情況可以他們想方設法改變未來人類生活環境,於是他們把所有的目光都放在了研究金星、火星等等,研究火星的時候,發現它很有可能會成為人類的第二家園,目前科學家們正在想方設法移民到火星上,可是火星的環境和地球的環境大不相同,甚至都沒有發現任何微生物在火星上出現過。
  • 火星與月球大對比,在未來,誰更適合成為人類新的居住地?
    火星與月球大對比,在未來,誰更適合成為人類新的居住地?科學家們進行星球探測的原因,除了想解開生命的起源,對宇宙有更多的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人類第1個可以永久的殖民地。在眾多的星球中,月球和火星這兩顆星球脫穎而出,月球是我們第1顆登上的星球,而火星也表現出了和其他行星的與眾不同,那麼這兩顆星球在未來誰更適合成為人類的殖民地呢?誰才是最佳人選呢?通過以下的數據分析,可以清晰看出兩者之間的區別。火星與月球之間的對比首先是這兩顆星球上的環境。
  • 火星上的「滷水」是人類希望!新技術將把它變成氧氣,太驚喜了
    不過,由於裡面含有大量的高氯酸鎂鹽,所以,火星上的水其實都是「滷水」,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帶鹹味的水,人類真的可以用嗎?這個問題,近日終於有了答案,來自美國的科學家稱,火星上的「滷水」未來開變成氧氣和燃料,人類移民火星,或許真的指日可待。火星上為何會有液態水的存在?
  • 電影裡的2020年:沒有疫情肆虐,人類已經登陸火星
    按照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計劃,人類登陸火星最樂觀也要到2030年以後才能實現,馬特·達蒙的《火星救援》設定的就是這一年前後。各位要不等到《火星救援》上映15周年時,檢驗一下勇敢的人類有沒有真的實現目標?
  • 未來地球逐步走向毀滅,人類被迫開展火星移民計劃
    一直以來,火星一直是科學家認為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因為近地星球中,火星與地球最為相似。太空移民一直是人類的夢想,火星是移民的最佳選擇之一。那麼你認為將來人類可能移民火星嗎?今天我們就來講一部與火星移民有關的電影,電影名字叫《紅色星球》。
  • 我們人類該移居哪裡?火星,移居泰坦人類將可以飛
    對於一些關注科幻的朋友來說,相信絕對有過這種幻想,如果地球毀滅後,我們人類必須將要移民一個星球的話,那麼我們能移到哪裡更合適呢?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美國宇航局的工程師給出了答案。圖片來源網絡作為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儀器操作工程師韋爾森在一次提問中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建議人類移民到土星的衛星泰坦星上或許是一個比標準答案火星或月球而更有趣的答案。
  • 讓我們移民火星!馬斯克提出的火星移民計劃,現在也許不再是夢想
    火星移民計劃是由埃隆·馬斯克所對媒體透露的移民火星並在火星建立社區的計劃。「我們幹的好像都是別人能幹的事情,但馬斯克幹的別人想都想不到。」就以馬斯克想移民火星這件事來說,這個世界上又能有幾個人能想到呢?還付諸於行動的又有多少?今年五月,SpaceX 最新的載人龍飛船在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 39A 發射臺成功發射,在全球觀眾的注視下,載著兩名太空人還有一隻恐龍玩偶前往國際空間站。
  • 為什麼人類到現在還沒登陸火星?
    五十年前,人類花了八年時間抵達了月球,NASA最有錢的時候(1966年)預算折合今天435億美元。可是五十年後的今天,就算預算減少了一半,但技術進步了這麼大,計算能力翻了這麼多倍,材料有了這麼多提高,五個八年過去了,為什麼還是沒有邁出前往火星的步伐?去火星真的這麼難嗎?還是在別的地方出了什麼問題?
  • 人類移民火星計劃「泡湯」?逾萬名華人曾報名
    原標題:人類移民火星計劃「泡湯」?逾萬名華人曾報名據歐聯通訊社報導,日前,瑞士金融部門發布公告稱,曾計劃將人類送上火星的荷蘭「火星一號」(Mars One)公司,目前已經宣布破產,公司已解散。此前,來自全球數百個國家的20多萬人,曾報名參與該項目。其中,包括逾萬名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