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養生系列—孫思邈

2020-12-23 健康久久伴

藥王孫思邈是古代大醫高壽的典型,享年101歲(也有記載說143歲)。

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將儒家、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

時至今日,藥王的思想還在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心態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飲食應有所節制,不要過於暴飲暴食;氣血應注意流通,不要懶惰呆滯不動;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違反自然規律等等。

晚年藥王孫思邈總結人生為「七不過」

1、食不過飽

吃飯過飽不僅會損傷脾胃,而且容易心氣不足。每餐七分飽,粗細搭配、細嚼慢咽,有利於腸胃消化,保護脾胃。

2、住不過寬

臥室最大功能就是睡覺休息。平時休息的臥室儘量保證小而聚氣,裝修不必過於豪華,整體選用暖色調,更利於放鬆休息。

3、勞不過累

保證勞逸結合,運動適度,超過負荷量會造成身體的傷害,心靈也會因負荷過重而出現問題。

4、逸不過安

要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勤於動腦,保持心情舒暢。

5、怒不過度

怒傷肝,要學會控制情緒,疏解煩惱,保持安然處世的心態。

6、衣不過暖

冬不欲極溫,夏不欲窮涼。春捂秋凍,穿衣戴帽暖和最佳。

7、行不過快

平時要保持適度的運動,以散步最為舒緩適宜。但走路不可過急、過快、過多,以適度為宜,以免損傷膝關節。

相關焦點

  • 孫思邈養生十三法
  • 從《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看孫思邈的養生理念
    一代宗師孫思邈(581--682)給我們留下了具有理程碑意義的姊妹巨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今天,兩部著作不僅成了醫學界探幽討源的圭臬,也成了芸芸大眾養護生命的瑰寶。孫氏的養生理念具有鮮活的指導意義。
  • 「常欲小勞」,孫思邈活到一百多歲的養生秘訣
    運動,是養生保健的法寶之一。但運動必須要掌握好尺度,並非時間越長越好,強度越大越好。這個尺度應如何把握?藥王孫思邈有句名言:「道家養生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常欲小勞」的養生原理,孫思邈沒有明言,只用了一個比喻。說它的原理和「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一樣,都是因為運動的緣故。實際上,這種養生方法是源於古人對人體生理、病理的科學認識。
  • 藥王孫思邈活了140多歲,他有一些奇怪的理論
    而這些亦在孫思邈身上得到了驗證,畢竟相較之於古代的生活水平,人均壽命並不長久的大環境,他140多歲的高齡是足以令人豔羨的,且另一方面也證明了他在養生方面的成就。四、孫思邈談養生孫思邈的養生觀念與現代養生觀念殊途同歸,畢竟溯本歸元的話,現代養生觀念本就是經由如孫思邈這樣一代代中醫大家總結延伸所得出的結果。
  • 藥王孫思邈:獨孤信稱其「聖童」,魏徵向他請教
    崇尚養生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家人為了給他治病,傾家蕩產,最後孫思邈致力於中醫,淡泊名利,未走仕途,只在民間行醫,得到了人們的廣泛尊敬。孫思邈的作品研究黃帝內經以及其他醫學典籍,還有他治病的養生經驗和心得總結。孫思邈將道、佛、儒、醫等各家思想熔於一爐。
  • 孫思邈生年考及年譜簡編
    范文瀾先生認為,孫思邈答盧照鄰問的那些話,說明盧的德性和人事都有欠缺[3]。以此觀之,孫思邈用遑遑大論啟其覺悟則可,與之談論周齊間事亦屬無所謂,而涉及個人隱私尤其問到「年齡」這一為高壽人、方外人比較忌諱的問題,孫思邈是比較審慎的。閃爍其詞,遮掩而過,留下一「偈」任照鄰猜度。照鄰不明底裡,於是「詢之方裡」,「鹹雲數百歲人」。他自己推測也是「不啻百歲人也」。實際上,比較牢靠的也正是這一句話。
  • 銅川市耀州區,曾經的耀縣,傳說縣名由來和孫思邈有關
    銅川市耀州區關於這個問題當地有幾種說法。孫思邈背著他的藥箱悄悄進宮了。東宮娘娘身份高貴,而且男女有別,不輕易見外人。孫思邈不能當面望聞問切,只好找來她身邊的丫鬟詢問病情。可以想見病症經他人之口肯定不如自己說準確,但是即便如此,孫思邈也判斷了個八九不離十。但這是東宮娘娘,馬虎不得,孫思邈還是引線診脈,一會之後,便確認了心中的判斷:「胎位不正,導致難產。」
  • 為什麼141歲的孫思邈要銷毀它的藥方?
    古代平均壽命不高,130歲已經是「與天同壽」了,彭祖能夠長壽跟他的養生術有關,而養生跟醫學、道術又息息相關,縱觀華夏5000年歷史,大部分長壽之人,都是醫學家、道家傳人。藥王孫思邈、武當派開山鼻祖張三丰都是極為高壽之人,他們在民間也留下了一個個傳說。
  • 孫思邈稱「沙漠人參」,連喝一個月,六旬也能行「夫妻之道」
    中醫文化在我國傳承至今已經有著上千年歷史,在這千百年間,誕生了很多的名人醫士,而孫思邈便是其中之一!大家好!其實,肉蓯蓉在中醫中的應用已經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最早在孫思邈的《千金翼方》中記載:肉蓯蓉「味甘、微溫,此乃平補之劑,溫而不熱,補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洩,故有從容之名。」
  • 藥王孫思邈活140多歲,聲稱能改變胎兒性別,奇怪理論不止這一個
    實至名歸的「藥王」生於西魏大統七年的孫思邈,在年幼時多病,家中錢財為看病而散盡。且孫思邈幼年嗜學如渴,天資聰明,在七歲時,便能流利背誦上千字文章,很小便知識廣博,聞名於眾人,受到西魏大臣獨孤信的器重,稱其為「聖童」。因易患病,在18歲時立志探尋醫道,閱讀眾多醫學經典,到了20歲,就能熟練掌握一些醫學經典中的基本治療方法,並開始為鄉鄰治病。
  • 142歲藥王孫思邈,臨終前告誡弟子:此藥方要銷毀,不可流傳於世
    而其中衍生出來的經絡、氣血還有各種養生之道,也無不依附於此。 而我國歷史上向來不乏中醫名家,他們發明的相關理論也讓中醫更加日趨完善壯大。而第一本中醫典籍來自上古時期的黃帝,當年其寫下一本《黃帝祝由科》,為中醫理論的成型打開了大門。後人經過補充和整理後,便成了如今我們看到的《黃帝內經》和《黃帝外經》。順帶一提的是,《黃帝祝由科》也是世界上第一本醫學典籍。
  • 「藥王孫思邈」臨終前,為什麼要告誡徒弟一定要毀了「五石散」?
    今天我們要說的孫思邈在歷史上可是赫赫有名的「藥王」,與華佗、扁鵲、李時珍等名流千古的名醫齊名。我們可以從他們的綽號上看得出來,藥王孫思邈的地位是要比他們幾個要高的,因為他們這些人當中只有他一個人被奉為「藥王」,在醫學領域被稱為「王」,那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時至今日,我們去很多道家聖地依然會看到有「藥王殿」,殿裡供奉的就是「藥王孫思邈」,據歷史記載孫思邈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一個道士。
  • 141歲的藥王日常養生「十三法」,你知道幾招?
    大家對於藥王孫思邈了解嗎?孫思邈,他在西魏時代出生,被稱為藥王孫天醫,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生,亦是氣功養生的實踐家。據史料記載,孫思邈是歷史上最長壽的醫生。同時,他又總結了唐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編成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養生十三法,又名聰明法,是藥王孫思邈提出的。據說孫思邈幼時體弱多病,因而學醫。
  • 冬季養生小知識
    2、出「點」汗 冬季養生要適當動筋骨,出點汗,這樣才能強身體。鍛鍊身體要動靜結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似汗出為度,汗多洩氣,有悖於冬季陽氣伏藏之道。 5、早「點」睡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說:"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歸,冒犯寒威。"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因而,冬季養生要保證充足的睡眠,這樣有益於陽氣潛藏,陰津蓄積;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 冬日養生8字經
    冬日養生需得講究方法,老年群體更值得注意,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這個簡單好記的「八字經」,能給大家帶來什麼好的建議。寒頭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發掘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時,出土了大批簡帛醫書,在這批醫書中記載:「聖人寒頭而暖足,治病者取有餘而補不足也。」
  • 100條全年養生秘笈,值得收藏!
    古人的養生智慧不可小覷,以下是古人留下的100條經典養生語錄,養生從平常開始!
  • 孫思邈曾說,此穴無所不治!3個動作拉開它,大病惡疾都遠離!
    點擊楞嚴頻道免費訂閱,每天收到這樣的好文章楞嚴咒讀本楞嚴咒吊墜楞嚴咒手鐲楞嚴咒牆畫楞嚴咒播放日用養生品孫思邈曾說藥王孫思邈後來評論時說:「時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難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矣。」孫思邈所指的「此穴」就是膏肓穴。藥王孫思邈的意思是:這些人醫術低,只要找到膏盲穴,並灸它,任何病都會好!這個穴位真的那麼神奇嗎?一起來看看。藥王孫思邈艾灸養生高壽102歲。
  • 春季養生,這些常識要牢記!
    俗話說得好,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人體生理機能、新陳代謝最活躍的時期,也是養生的最佳時節。 春季養生是指在春天通過各種方法增強體質、預防疾病,提高自身免疫力和保護健康的同時,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中老年人想春季養生就需要知道一些養生常識。
  • 太極養生音樂《氣定神閒》自然之聲,滌淨心靈的天籟之音
    上個月給大家分享了太極養生系列音樂,大家都非常喜愛,今天繼續為大家分享太極養生系列音樂,今天這首音樂出自太極養生音樂專輯《忘機》,音樂的名字是《氣定神閒》,請欣賞: 中國有句古話說,「氣定神閒,物我兩忘」。氣定神閒,是心情平和、平靜、不浮燥、情緒平和.
  • 道教奇人:藥王孫思邈和高道葉法善
    【孫思邈】古代醫學家,醫道高深,有「藥王」之稱,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至今仍有很高的醫學價值。孫思邈亦是道士,神怪小說及筆記中,他還是位長生不死、隱居山野的神仙。《唐書·孫思邈傳》:「孫思邈,京兆華原人,通百家說,善言老子、莊周。」「及長,居太白山,……於陰陽推步醫藥無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