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五石散是啥?為什麼141歲的孫思邈要銷毀它的藥方?

2021-01-11 青燈白髮品文史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遙遊》。

彭祖是上古長壽的代表,據說他活了800歲,彭祖的事跡和傳聞在史書當中都有記載,不過現代專家認為,夏朝早期流行「小花甲計歲法」,也就是60天為一年,按照這些算法彭相當於今天的130歲。

古代平均壽命不高,130歲已經是「與天同壽」了,彭祖能夠長壽跟他的養生術有關,而養生跟醫學、道術又息息相關,縱觀華夏5000年歷史,大部分長壽之人,都是醫學家、道家傳人。

藥王孫思邈、武當派開山鼻祖張三丰都是極為高壽之人,他們在民間也留下了一個個傳說。

孫思邈出身貧寒,小時候又是一個藥罐子,家裡面為了治他的病掏空了家底,每每去尋醫問藥孫思邈都會聽到父母為了醫藥費煩惱,他因此也立志學醫。

孫思邈天資聰明,7歲那年就認識一千多個漢字,根據《舊唐書》記載西魏大臣孤獨信非常看重孫思邈,稱他為「神童」,18歲他已經精通一些基本醫學,也給鄰居看病。

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一說,孫思邈同樣也精通道家典籍、莊子學說,他也求仙問道,還將硫磺、硝石、木炭混合在一起製成粉末,用來發火煉丹。

自孫思邈開始行醫,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在懸壺濟世時,又苦讀《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這些古代醫書,他自己又鑽研出了一套針灸法,他以針灸作為藥物的輔助方法。

孫思邈認為:良醫之道,必先診脈處方,次即針灸,內外相扶,病必當愈。

他靠著針灸還救了不少的人,最有名一個典故便是一針救母子二人。

唐貞觀年間,長孫皇后懷孕了十個月但還是沒有分娩,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太醫院的名醫診斷了一次又一次都沒有結果,大臣徐茂功聽說民間有一位「神醫」孫思邈,就將他推薦給了太宗。

唐太宗雖然不信這些民間醫生,但也只能死馬當活馬醫,立刻派人將孫思邈請進宮中,由於古代有著「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束縛,孫思邈就通過一根絲線診斷皇后的脈象,一番端量後,在左手一個穴位上扎了一針,長孫皇后感到一陣疼痛,很快有了分娩的跡象。

唐太宗大喜,希望孫思邈能夠留在太醫院,然而孫思邈作為一個醫學家,一個散修道士,他更加熱衷於尋訪山川,因此就拒絕了官職,唐太宗更加欣賞孫思邈,後來他還親自登上五臺山去拜訪孫思邈,賜頌詞一首,如今在藥王山還留有「唐太宗賜真人頌」古碑。

40歲時,孫思邈隱居太白山,學「神農嘗百草」,又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用畢生精力編撰了中醫藥名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至於他的年齡頗有爭議,一說125歲、二說141歲、三說165歲,根據《北史》、《周書》等諸多文史資料記載,現代主流專家以141歲為準,彭祖都能活130歲,精通醫學的孫思邈應該也不會太差。

在孫思邈臨終前,還有一個典故,據說他叮囑家屬和弟子一定要銷毀一張藥方,若是在民間遇到也要銷毀:「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這張藥方自然不是什麼長壽藥方,而且五石散。

很多人應該聽說五石散,吸食五石散能讓人在短時間內體力增強,感到神清氣爽,但它是用礦物質煉成的,長時間服用,身體就會積累毒素,最終毒發喪命,雖然孫思邈呼籲要銷毀五石散藥方,然而到明代依舊還有五石散藥方。

乾隆也熱衷煉丹,古代韓國公開一條史料,他們認為乾隆為了增強體力,可能也服用了五石散,結果導致倉促離世,《清史稿》當中也是極力的避諱乾隆的死因,倒是乾隆死後,道教就遭到了打壓,在一些私人編寫的史料中,紛紛提到乾隆「五竅流血」暴斃而亡,從這點來看,他服用五石散的可能性非常大。

這也是為什麼孫思邈要反覆叮囑人們銷毀五石散配方。

想要多了解一點醫學知識,筆者推薦這本《中醫名著》,全套一共八冊,收錄上千種藥方、藥材學、針灸學等等,原價158元,現在僅需88元,想要了解的,不容錯過。

相關焦點

  • 142歲藥王孫思邈,臨終前告誡弟子:此藥方要銷毀,不可流傳於世
    由於古代並沒有藥物學和解剖學這種科學性的醫理,中醫的理論支持其實來源於古代的陰陽調和以及五行思想。而其中衍生出來的經絡、氣血還有各種養生之道,也無不依附於此。
  • 「藥王孫思邈」臨終前,為什麼要告誡徒弟一定要毀了「五石散」?
    今天我們要說的孫思邈在歷史上可是赫赫有名的「藥王」,與華佗、扁鵲、李時珍等名流千古的名醫齊名。我們可以從他們的綽號上看得出來,藥王孫思邈的地位是要比他們幾個要高的,因為他們這些人當中只有他一個人被奉為「藥王」,在醫學領域被稱為「王」,那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時至今日,我們去很多道家聖地依然會看到有「藥王殿」,殿裡供奉的就是「藥王孫思邈」,據歷史記載孫思邈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一個道士。
  • 神醫孫思邈,為何告誡後人定要毀了「五石散」
    引言魏晉時期,當時的名士崇尚談玄和風骨,最大的特別之處就是喜愛服用五石散。如今,眾所周知,五石散含有毒性,長期食用會導致人出現幻想,重金屬中毒。那麼古代是什麼時候發現五石散有毒的呢?又是如何禁止五石散的流傳?
  • 活了142歲的藥王孫思邈,臨終前反覆交代弟子:一定要銷毀該藥方
    公元682年,孫思邈與世長辭,終年142歲,然而在他臨終前,卻反覆交代弟子,一定要銷毀一藥方,那麼上面到底寫了什麼,讓「藥王」如此忌憚? 所幸,上天給了孫思邈聰慧的頭腦,7歲時,他便已經識得上千字,並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西魏大臣獨孤信見過孫思邈後,更是直言他乃「聖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孫思邈的學識愈發淵博,醫術也大有長進
  • 「常欲小勞」,孫思邈活到一百多歲的養生秘訣
    但運動必須要掌握好尺度,並非時間越長越好,強度越大越好。這個尺度應如何把握?藥王孫思邈有句名言:「道家養生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但要記住,不管做什麼運動,「大疲」及「強所不能堪」均不可取。鍛鍊到大汗淋漓、精疲力盡,已經是「大勞」了。咬著牙挑戰自己身體承受力的極限,只會傷身。「常欲小勞」的養生原理,孫思邈沒有明言,只用了一個比喻。說它的原理和「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一樣,都是因為運動的緣故。
  • 藥王孫思邈活140多歲,聲稱能改變胎兒性別,奇怪理論不止這一個
    當時對男子服役的年齡由十八歲改為二十一歲,在農業上實行均田制,另外五十歲以上的農民可以交納一定數量的絹來代替徭役。農民有了更多的時間從事生產,也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開拓了更多的耕地、農作物的產量大幅提高。手工業的生產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發達繁榮。在這國泰民安的環境下,醫學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其間最著名的必是「藥王」孫思邈。
  • 藥王孫思邈:獨孤信稱其「聖童」,魏徵向他請教
    孫思邈隱居太白山,一方面鑽研醫學著作,一方面親自採集草藥,研究藥物學。他認真學習《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等古代醫籍,同時廣泛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熱心為人治病,積累了寶貴的臨床經驗。從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經驗中提煉出新的醫藥學研究成果,用畢生心血撰成醫學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 古代郎中寫的藥方,字跡堪比書法家,現代「醫生體」根本沒法比!
    其實對於專業書法來說,古代郎中的書法,一般都不輸當時的書法家,因為書法重在練,而古代寫字只能用毛筆,因此古代寫字與寫書法沒有太大區別,而醫生每天都會寫眾多藥方,因此在書法獨特性與藝術性上,都絲毫不輸書法名家,而現代醫生寫的好,也只是寫字,更何況有些「狂草」更是難以比擬了。
  • 白露後吃它一顆,頂過一隻老母雞,錯過要再等一年!
    南懷瑾說:《黃帝內經》,它不只是一部醫書,它是包括「醫世、醫人、醫國、醫社會」,所有的醫的書。《本草綱目》精選1200種實用、有用的藥物,是中華醫庫中的一部食物養生學及藥物學巨著,被譽為「東方藥學巨典」。
  • 藥王孫思邈活了140多歲,他有一些奇怪的理論
    因此,看待中醫往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客觀的予以對待與使用。一如「藥王」孫思邈活了140多歲,他有一些奇怪理論。一、男女性別的「可變」不僅中國傳統思想,諸多國家古今皆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因此便衍生出了對於子女性別進行「後天改變」或「操控」的想法。當然亦不乏有人希望可以誕下女孩,其間殊途同歸的則是改變孩子的男女性別。
  • 名人養生系列—孫思邈
    藥王孫思邈是古代大醫高壽的典型,享年101歲(也有記載說143歲)。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將儒家、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
  • 孫思邈生年考及年譜簡編
    餘氏還說過,《新唐書》「於照鄰賦序刪去其言年歲一節,若並改百餘歲為百數十歲,則無語病矣。」[2]言下頗於「百數十歲」有偏。(二)盧照鄰為什麼對思邈年齡「不敢質言之」?從現存《盧照鄰集》和《舊唐書·文苑》盧照鄰本傳中我們知道,盧照鄰大約三十歲前不久開始患麻風,只好棄官就醫,但經治不效,年僅四十即沉穎水而死。他在癸酉年即673年於長安光德坊之官舍中遇思邈。
  • 141歲的藥王日常養生「十三法」,你知道幾招?
    大家對於藥王孫思邈了解嗎?孫思邈,他在西魏時代出生,被稱為藥王孫天醫,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生,亦是氣功養生的實踐家。據史料記載,孫思邈是歷史上最長壽的醫生。同時,他又總結了唐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編成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養生十三法,又名聰明法,是藥王孫思邈提出的。據說孫思邈幼時體弱多病,因而學醫。
  • 北宋最兇之畫:成畫即被銷毀,畫家下獄砍頭
    南懷瑾說:《黃帝內經》,它不只是一部醫書,它是包括「醫世、醫人、醫國、醫社會」,所有的醫的書。《本草綱目》精選1200種實用、有用的藥物,是中華醫庫中的一部食物養生學及藥物學巨著,被譽為「東方藥學巨典」。
  • 他是古代科學家,地理學的開創人,最後卻因服用丹藥而亡
    其實當然不是這樣,最起碼我們國家古代的科學家中專門的學者是很罕見的。熟悉歷史地理的朋友們知道,西晉有位裴秀所作的《禹貢地域圖》,正是我國歷史地理學的開山之作。《禹貢》,是古代經典《尚書》裡專門描寫地理的一篇,對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特產以及其他情況都有在當時看來頗為詳實的描寫。然而,自此以後,秦漢的地理學卻進展的十分緩慢。
  • 我國古代中醫那麼厲害,為何到了現代,卻不行了?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藥方》中提到: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孫思邈認為,醫生不僅要治病救人,而且還要在行醫救藥的過程中,注重品德,也就是醫德。從唐朝的孫思邈之後,中醫就一直都講究醫德。2018年時期,世界衛生組織第1次將中醫列入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裡面。
  • 鄭耀東:五石散的黑材料
    五石散何物啊?話說魏晉的名士們,在嗜酒好色的同時還喜歡服用由石鐘乳、紫石英、石硫磺、等合成的療治傷寒的散劑「五石散」。這玩應藥性燥熱、藥力猛烈,刺激神經,皮膚敏感,亢奮異常,每每服後必用熱酒疏經,要將藥力消解,更不能靜坐,須不停地走動來散發。這種強興奮劑,輕服傷身,重服致命。常服者人瘦膚白又嘔血。那時代的上層士人愛此物並非身有惡疾,而是為獲得恍惚,似仙,玄之又玄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