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繁盛時期是全國被隋文帝統一的時期,那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當時對男子服役的年齡由十八歲改為二十一歲,在農業上實行均田制,另外五十歲以上的農民可以交納一定數量的絹來代替徭役。
農民有了更多的時間從事生產,也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開拓了更多的耕地、農作物的產量大幅提高。手工業的生產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發達繁榮。
在這國泰民安的環境下,醫學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其間最著名的必是「藥王」孫思邈。七歲開始讀書的他具有日誦千言、過目不忘的能力並極具聰慧才智,在一次患疾後決定改學醫道。
畢生中創作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新本草》等廣為人知的著作,為中醫藥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也被稱為「藥王」,活了140多歲,他對醫學的貢獻毋庸置疑,但他也有一些奇怪的理論。
實至名歸的「藥王」
生於西魏大統七年的孫思邈,在年幼時多病,家中錢財為看病而散盡。且孫思邈幼年嗜學如渴,天資聰明,在七歲時,便能流利背誦上千字文章,很小便知識廣博,聞名於眾人,受到西魏大臣獨孤信的器重,稱其為「聖童」。
因易患病,在18歲時立志探尋醫道,閱讀眾多醫學經典,到了20歲,就能熟練掌握一些醫學經典中的基本治療方法,並開始為鄉鄰治病。
在北周靜帝時期,楊堅執掌朝政,聽聞孫思邈醫學高超,便召孫思邈任國子博士,但孫思邈無意仕途功名,不願踏入官場世故,便沒有接受,專心致力於醫學。
隋開皇元年國家剛穩定國事多端,孫思邈便隱居太白山中。隋文帝統一了全國,實行了很多便於百姓的政策,社會總體安定百姓安居樂業。孫思邈也專心安靜地下功夫鑽研醫學著作,並親自採集草藥、嘗遍百草,研究藥物學。
對《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古代醫書認真鑽研探究。在熱心為他人醫治的同時也收集民間傳播的醫治方法並認真研究論證。
在多年的診斷中積累了眾多的臨床經驗,並決定將其記錄傳頌給後代,後以畢生精力撰成了醫學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
著作中的些微糟粕
孫思邈認為可藥改胎兒性別,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的有一種針灸藥方其部分為:「故未滿三月者,可服藥方術轉之,令生男也。」
古時代男尊女卑,且生產力低下,眾多家庭都傾向於生男孩,所以當時的醫學為迎合社會的需要也應運而生了一些方式。
但經過現代醫學驗證,目前並沒有方式可將腹中胎兒的性別改變,對於孫思邈在醫書上所記載的方法也並沒有驗證的案例,只能說此種方法是一種猜測。
而對於這種生男生女的猜測也並不止一處。他在另一醫學寶典上也有同樣的記載,跟上述方法相似同樣是眾多草藥的結合,又方為取原蠶屎一枚,井花水服之,日三。這個與上法的不同之處在於這種方法使用於孕前,可直接影響生男生女。
另外也有不用內服的方式,記載中表示,在產婦的床下放一把斧頭,讓刀刃向下並對外人保密,即可生出男孩。在現代看來這種方式毋庸置疑是一種迷信。
其對於交配也有自己的獨特看法,孫思邈在自己的《備急千金要方》一書中提到自己的長生秘訣在於控制行房次數。認為人每月行房次數不超過兩次並且一直保持,另加以藥物的輔助治療,就可達到長壽的效果。
在兩人行房事天氣格外重要,孫思邈認為在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的天氣環境下是老天不同意行房事的,如果刻意違背,此次行房必會傷身同時以後生的孩子也會伴有身體和智力的殘疾。
如果在天氣晴朗的情況下行房,則是順天意行房將順利,日後孩子也將健康出生。這種言論無疑是帶有濃重的封建迷信色彩。
對中醫文化傳承的態度
中醫藥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經數千年仍興旺,自古習醫者從小就接觸臨床,多次實踐,反覆印證理論和實踐,最終才行醫治病,並形成自己的醫學作品。
中醫藥著作無疑代表了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與疾病作抗爭的最大證據,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但是對於中醫藥文化應該秉持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傳承態度。就如孫思邈醫學書中記載的關於更改腹中胎兒男女性別以及環境對夫妻行房的影響等方法我們就應該放棄,而繼承那些被實踐驗證的正確醫療方法。
同時中醫藥文化也作為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具創新文化的潛質。中醫學還具有系統的理論體系是中國傳統科學中沿用至今的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醫學。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扮演著保護人類健康的重要角色,是中華民族長期同疾病作鬥爭的重要見證。另外天人合一的中醫藥觀,表示人是一個整體同樣與社會和自然也是一個整體,只有人體自身、人和自然、人和社會相協調,方能實現平衡狀態。
故此,傳承和發展優異的中醫藥文化,有利於科學地認識健康和疾病的關聯,充分發掘中醫藥在人類健康發展中的潛力。促使中醫學朝著正確,健康的方向發展。除去藥王孫思邈的奇怪想法的部分,他的中醫藥書對中醫藥發展意義非凡。
小結:
筆者認為除去「藥王」孫思邈的些微奇怪理論對他的影響,他本人的醫學品質值得我們當今為醫者學習。他刻苦研究醫學,不為做官發財,在隋文帝請他出任「國子博士」時,不為高官厚祿所誘惑,並假託有病謝絕,繼續隱居埋名,鑽研醫學。
孫思邈行醫中始終保持做醫生的高尚道德品質,他告誡他的學徒,要做一位熱愛祖國的醫學的人,他從不教不願為窮苦人治病只圖賺錢的人,也不教不熱愛祖國醫學的人切。
他學醫的初心就在於要用自己的精湛醫術為窮苦百姓服務,因為自己也曾因為看病而貧窮,會感到無助,所以對於沒有錢看病的人,他不但免了各項費用,還特地在家騰出空間給遠道來的病人住,並親自照看病人。無論在何時無論在何種天氣狀況下,只要有人找他看病,他一定立刻趕去醫治。
孫思邈對醫術精益求精,而且在醫療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對於發現的新型疾病,探尋出一些新的治療方法。孫思邈是世界上第一個眼科疾病夜盲症的發現者;是第一個倡導將婦女、兒童和男士、成人分開診斷治療的人;第一個麻風病專家;發明手指比量取穴法第一人;第一個發明導尿的人等等。
除此之外,作為高齡的孫思邈的養生方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在古時代年歲過百是非常罕見的事情,那時候的衣食住行都不如現在,醫療條件更是不可相提並論,在那種條件下還能實現如此長生,可見其養生之道非同一般,所以筆者認為讓我們忘記孫思邈那些奇怪的理論多學習優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