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言相勸:語言的終極本質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喚醒,喚醒的生命才具有溫度和意義。
今天開始,我們就進入《字裡藏醫》第二個篇章的學習了。
這個篇章叫「性命篇」。
性命攸關,所以這一篇章共18個小節,均十分重要。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18節的標題:性命、精神、魂魄、思想、意志、安定、寧靜、驚悸、怔忡、焦慮、煩躁、悲哀、愧疚、疑惑、憂愁、怨恨、疼痛、癲狂。
我們將用四個月的時間,來共同學習和交流這18個詞,其實也是對我們的健康極其重要的18個主題。
希望對朋友們有一些幫助。
對了,先回答文章標題中的問題:藥王孫思邈認為,生命的價值貴於千金,故取「千金」為書名。
01每日一思
1.「性」和「命」是兩個重要的哲學和醫學概念,是一個複雜嚴肅的話題,值得人們去研究探討。
個人認為,人這一生的過程與結果,是「命」和「運」兩個因素作用的結果。
「命」側重於先天,「運」側重於後天。
先天的「命」,是客觀的,比如出生時的國家、民族、性別、家庭,是基礎也是一種限制。
後天的「運」,則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或者說很大的發展空間,個人主觀上的努力,往往可以突破許多「命」的限制。
我更認同的一種觀點:每個人都是一個了不起的小宇宙。雖然先天的「命」帶給我們很多束縛和限制,但與此相比,一個人一生碌碌無為的真因,往往是束縛和限制範圍內的能力與潛力,都未真正發揮。
打個比方。甲的命是80,乙的命是30。甲這一生發揮了20%,人生結果是16;乙的一生發揮了60%,人生結果是18。
個人觀點,不妥勿噴。
與其有時間抱怨自己的「命不好」,不如多努力把本有的能力多發揮一點,把運提高。
命運,既是天決定,也是自己決定。
為什麼初始或出生時條件相近甚至一樣的人,後來的人生差異很大呢?
2.順應天性、愉悅心神就是養性延命的基本思想。
不擰巴,不糾結地活著。
還是YTL的那個觀點:
人生,是找到自己做自己的過程。
02每日一學
性命
「性」和「命」是兩個重要的哲學和醫學概念,是一個複雜嚴肅的話題,值得人們去研究探討。古代真人早有論述傳世,可惜千百年來傳承錯訛,偽說紛紜,歧義百出。
到了今天,中醫學界對這兩個字諱莫如深,避而不談。雖然人人在說性命攸關、性命雙修、身家性命、養性延命,但是仔細一探求,含義卻莫名其妙,這便是好讀書而不求甚解。是返璞歸真、正本清源的時候了。
按字的順序是「性命」,可是解釋的時候就得先說「命」了。不為什麼,因為命是根本、基礎,有命才有身心的生存、活動。
命者,口令也!拆開「命」字一看便知。其甲骨文字形,「令」字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像跪在那裡聽命。從集從人,表示集聚眾人,發布命令。徐鍇注《說文解字》:「號令者,集而為之。卪,制也。」令就是決定好了,讓人必須執行的規矩。用英語表述的話,就是order、in order、destiny。
口令出自君王,那就不得了了,就是命,王言惟作命!「誥命」又稱「誥書」,是皇帝封贈官員的專用文書。皇帝發布詔書第一句話就是「奉天承運」,假借天命,表明自己是在替天行道。這說明比天子更厲害的是「天命」,老天爺決定好了的,人人必須遵守執行,誰也別想違背改變。傳達天命的人,現在有算命先生、靈媒,古代有巫覡。當然不乏假傳聖旨的騙子。
所謂知天達命,就是徹底了解了自己被先天決定好了的東西。孔子說他「五十而知天命」,言外之意就是五十歲以前一直想自己把握自己的命,到了五十歲才明白胳膊擰不過大腿,只能認命歸順。
《左傳·成公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一句話道明了人是天地交流的產物,人的一生註定是被決定了。這就是天造地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命。
現在算命的往往依照人的生辰八字,且不說嬰兒出生的時間可以人為改變,但說各地時間與北京時間的差異,就是一本糊塗帳。現代科學研究DNA的鹼基配對序列,試圖通過基因來揭示人的命。
中國古人則認識到除了父精母血以外,精子卵子結合瞬間的天時、地勢、人情同樣會對人的命產生影響。如果說現代科學試圖見微知著的話,中醫則是見著測微,探究人生發展變化的規律,測定命的軌跡。
《黃帝內經》就是一部揭示命的密碼的書。《靈樞·天年》:「岐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楣,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黃帝曰:何者為神?岐伯曰: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素問》開篇《上古天真論篇》就揭示了女性、男性的不同成長規律: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
在《靈樞·天年》中,又揭示了人的壽命以及相應的身心的變化:
「岐伯曰:人生十歲,五藏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藏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藏六府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藏經脈空虛。百歲,五藏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命決定了人身的生長壯老的過程。人們常常把「生」、「命」連在一起說,慢慢的,「命」也就有了「生」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life,動詞就是live、living。人生一甲子為壽,六十歲以前死,都算夭折。八十歲為中壽,一百二十歲為長壽,盡其天年。
現在人們常說「命運」,最終搞得「命」和「運」不分。命是命,運是運。命是恆定不變的,運是有起伏跌宕的。生為蒼蠅,就不要幻想去做蝴蝶,能夠改變的只是在廁所裡飛還是在廚房裡飛。
所謂醫生治病不治命,說的就是醫生只能暫時改變人的氣血運行,無法更改既定的、註定的生命變化規律。病入膏肓、骨髓的時候,扁鵲說過:「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
「性」是心生,也就是活著的心。相對於身體的存活,人的心理活動形成了人的「性」(nature、personality),包括情緒、情感、意識、思想、智慧、記憶,等等。相對固定的話,就形成了人的性格、性情。
人的天性、本性是由命決定好了的,一輩子不會改變的。具體說就是「神」。《靈樞·本神》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也就是說父母的精血結合賦予了孩子的「神」。神分陰陽、表裡的話,就是魂魄。
簡單講,魄屬陰,主宰夜間人體的功能活動,藏於肺,主管淺表的身體的本能反應,比如知覺、欲望、寒熱、溫涼,饑渴、需要,等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六欲;魂為陽,藏於心,主宰白天人的情緒、情感、記憶、智慧等高級精神活動,包括人常說的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還有更深刻的感情,如愛恨情仇、貪嗔痴怨、迷戀、癲狂、癮癖,等等。同性戀很大程度上是天性,加上幼兒時期的強化誘導,成年以後就固定成形,永生不變。
人的習性是出生以後被教育培養出來的心理功能,主要包括人的意識、思想,以及由此形成的價值觀、判斷力、智力,等等。習性是可以塑造和改變的,不能遺傳,與天性正好相反。
習性包括人的共性,也就是在與人相處中,由集體賦予的一種性格特徵,比如禮義廉恥、忠孝仁愛、貞節悌恕,等等。為團體利益往往要犧牲個人利益,所以共性的培養,往往是以犧牲個性、毀滅天性為代價的。
道家和中醫的生命觀首先是貴生,認為生命是最可寶貴的,千金難買。隋唐時期偉大的道家、醫學家孫思邈撰寫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認為「人命至重,貴比千金」。
認識天命,了解本性,在此基礎上去順應天命、盡其天年。順應天性、愉悅心神就是養性延命的基本思想。
子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狗尾續貂,我再加上兩句:「成敗憑運,毀譽由人。」
——徐文兵《字裡藏醫》
以上內容僅用於學習交流,不做商業用途。
03每日一行
1. 請把您認同的部分內容或觀點,首先分享給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
2. 重要內容做好記錄或收藏,因為我們很快會忘記。
3. 有適宜機會,用多種方式和身邊人探討交流,相互幫助相互啟發。
4. 認為必要的改變,一定要制訂個人提升計劃,從目標到行動,有日程可測量,把「想」做的事,變成生活的一部分時,才會變成真正的「行動」。
5. 定期回頭學習,「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會持續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而這一能力至關重要。
6. 定期總結,確認自己的提升計劃,給自己鼓勵和獎賞,持續改進。
從學到習·知行合一學習學習,邊學邊習習比學更重要學習不是為了知道,而是為了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