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受過的所有傷害,都會在內心深處留下或深或淺的傷痕,這些傷痕,會一直伴隨著我們的生命成長;我們太過於驕傲自負,總是粗糙的包紮過後,就把它深藏起來,任它在心底流血潰爛、堆積成山;我們用「堅強」給自己做個偽裝,讓傷口覆蓋一層厚厚的殼,然後努力奔跑,去做人生的贏家;我們總是想用金錢、榮耀、物質去安撫那些傷口,期待自己變得夠強大時,它們就能自我痊癒;我們以為自己跑的足夠快,站的足夠高,就可以把那些「痛苦」遠遠甩在身後,從此擁抱幸福人生;但是,最終我們卻發現,這一切的努力都無濟於事,那些「痛苦」,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愈來愈清晰和危險,直到某一天突然爆發,把我們徹底的吞噬和淹沒,並拽入痛苦深淵......
是的,縱使我們贏了世界,最終,還是會輸給自己!
每個自卑者,內心裡都有兩個自我;
你會不會有這樣的體驗:當你面臨一個抉擇或挑戰時,你內心深處就會有兩個聲音「自我衝突」。
一個聲音告訴你:「放棄吧,你不行的!」
這個聲音很堅定,很權威,很強勢,是那種輕蔑的、毋庸置疑的、斬釘截鐵的。它不容你分辨和商量,直接把你打入冷宮,讓你原本躍躍欲試的心,瞬間落入谷底。
而另一個聲音很微弱,它小心的為自己爭辯:「我想試試,我覺得我可以做到......」
但這個聲音對於那個強大的否定來說,就像一個羸弱瘦小的孩子,面對著一個高高在上的巨人,他的申辯是那麼的無力,渾身都在發抖,甚至不敢看那個巨人的眼睛。
他的嘴唇顫抖著,想要表達卻無能無力,那個鄙視的眼神和刺耳的聲音,像利劍一樣刺痛著他幼小的心,讓他惶恐羞愧,他努力鼓足的那點勇氣,瞬間就被擊打的粉碎。
他甚至都不敢抬起頭來,連乞求的念頭都打消了,只想趕緊結束對話,退回到那個屬於自己的黑暗小屋中躲起來......
我的來訪者琦琦跟我描述他的這種感覺:
每次參加聚會,我都對自己,你應該上去展示自己,讓大家對你刮目相看。每當這樣想的時候,我的心馬上就開始砰砰狂跳,然後把那些提前想好要講的話,一遍一遍在心裡默念。該怎麼開場?該怎麼展示一點小小的幽默來輕鬆氣氛?該怎麼介紹自己比較妥當?該怎麼回復那些刁鑽的提問和不懷好意的責難?但是很快,那些話就開始在心裡打結、亂成一團,怎麼理也理不出頭緒來。我一下就變得很氣餒,內心中那個批評的聲音就開始冒出來:「你根本就是個廢物,又蠢又笨,一開口就會引來哄堂大笑的......你最好還是閉上嘴......你就不是那塊料,別再自找沒趣了......」「不是這樣的,我不笨......」另一個聲音在小聲的抗議著。只是這個聲音太弱小、太無力了,被批評的聲音完全遮蓋住了,只能無奈的退縮在角落,充滿了委屈。那種感覺真是糟透了,我還沒有開口,但仿佛周圍的人都開始準備嘲笑我了。那一瞬間,我的頭嗡嗡作響,緊張到要爆炸,頭皮發麻,喉嚨發緊。這時候特別害怕某個人突然指著我說:「琦琦,你來說......」因為我的腦子全亂套了,那些準備好的說辭都不在了,一片空白。我想,如果我這時候被點名的話,一定會結結巴巴的說不出話來,那簡直太蠢了,形象徹底毀了......我突然害怕極了,想找個地方讓自己躲起來,不要有人關注到我,不要看到我的存在,最好,我能悄悄溜出去,在院子裡去敞口氣......
說完這些,琦琦深深的吸了一口氣。
他說:「我知道,那個微弱的抗爭聲音,才是真實的我自己。」
「每當這時候,我都能看到你說的那個可憐小孩,他一個人退回到那個小黑屋裡去,不敢發出聲音。他是那麼孤獨,仿佛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幫他,他只能默默待在黑暗中,滿腹委屈、憤怒和絕望......」
為什麼?他一遍一遍發出憤怒的哀嚎,為什麼你們要這樣對我?我恨你們......
當「我恨你們」的聲音嘶鳴著從他的喉嚨裡發出時,我仿佛看到那個小小的孩子,眼睛裡的噙滿淚水,似一隻渾身受傷、落入陷阱的小狼一樣,無助的嘶鳴,目光裡都是深深的怨恨和悲傷。
那個被困在黑暗中的「內在小孩」,就是我們曾經被深深傷害過的自己。
每一個自卑者的內心,都住著一個這樣的「內在小孩」。
那個從小被斥責、被拒絕、被否定、被忽視、被遺棄、被虐待、被暴力傷害......被不公平對待的可憐的自己!
那個小小的自己,一直在無聲的控訴和哀傷,在沉默中怨恨和憤怒。
直到我們長大成人,這個可憐的「內在小孩」卻並沒有一起成長起來,而是被壓抑或遺棄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裡,孤零零的,瞪著驚恐的眼睛在黑暗中......
這就是自卑者之所以自卑的原因,因為你的內在「自我」,並沒有真正的長大,他依然躲在那個陰暗的角落裡舔舐傷口,孤獨的等待著你去救他,為他伸張正義,為他打抱不平,救他脫離黑暗恐懼的牢籠。
所以,讓你好奇的那些莫名恐懼、莫名自卑究竟是從何而來?答案就在這裡。
每當你處在一個應激的場景時,比如陌生聚會、嚴肅講臺、異性交往、面對權威等等,你就會立刻陷入「自我衝突」的模式。
這就是我們文章開頭提到的,即兩個自我的相互「衝突」:一個是批評的自我,一個是被批評的自我;
批評的自我,來自於被你內化了的「養育者」;
他們是不容違背的權威,從小對你指責、批評、輕視和譏諷......,這些聲音經過長期的灌輸,最終內化成為你「自我批評」的一部分。
而那個被批評被的自我,就是你的「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才是屬於你「真實自我」的那一部分,他原本應該是健康的、自信的、積極和陽光的,並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越來越強大和成熟,和你的身體、智力、技能等相匹配,一起去應對複雜的社會環境。
但遺憾的是,這部分的你,在批評者長期的壓制下,停滯了。
因為作為一個孩童,他不具備反抗「權威」的能力,反抗可能意味著更加嚴厲的懲罰。
所以,他只能選擇「順服」,選擇被動的「接受」現實。
當他接受了「養育者」給自己的界定,接受了那些原本不屬於自己的不良「標籤」,比如「不好的」、「不配的」、「不行的」......那麼,這個委屈的小孩,就被封印起來了,他無法再長大,因為他喪失了成長所必須的「養分」,比如「肯定、鼓勵、支持、接納、愛和安全感」
於是,這個委屈的「內在小孩」,就成為你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他躲在你生命的角落裡,吞噬著你的自信,成為你自卑之源!
如果你也是自卑者,那麼,加入「自卑者拯救計劃」吧,開啟你的性格破冰之旅,通過專業的學習和訓練,把那個被「自卑」困住的自己,從創傷體驗的束縛中拯救出來,重返自信的人生,打贏屬於你人生的精彩下半場。
感謝您訂閱療愈專欄《戰勝自卑,你的人生有無限可能》,本章的內容就到這裡,歡迎繼續閱讀下一個章節;
歡迎關注@老唐說心理,您身邊有溫度、有態度的心理諮詢師!加入【療愈童年創傷訓練營】,一起學習如何解除自卑,如何修復創傷,如何重返自信的生命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