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裡的中國|「衛嘴子」的執念:就愛和煎餅餜子較勁

2020-12-23 新京報

我的家鄉在天津,舊時又稱天津衛。它曾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開放城市和工商業城市。新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輛自行車、第一塊國產手錶都出自這裡。

但在民間,這座城市最終被人記住的卻是相聲和早點。「衛嘴子」形象地描繪出天津人的兩大特點:能說和會吃。尤其是「吃」。在天津人心中,虧錢、虧本兒不能虧了嘴,一天的希望都寄托在一頓好吃的上。坊間早就有「借錢吃海貨,不算不會過」的說法。

「早點」代表了一個城市的味覺記憶,每天醒來的「第一口」最重要。天津的早晨,是伴隨著熱氣騰騰的煎餅攤兒開始的。

煎餅皮兒必須是綠豆面、得加雞蛋和蔥花、只能配餜子或餜箅兒……這種誕生於小推車上的早點,幾乎耗盡了天津人所有的較真。

2018年,天津市餐飲行業協會「煎餅餜子分會」成立,制定了詳細的製作方法和標準。 「吃套煎餅餜子在別處不是個事,但在天津卻是件大事。」協會會長宋冠鳴稱。

大年初一,崔根榮的煎餅餜子還在營業,一早就有食客排隊購買。 新京報記者 王翀鵬程 攝

小火慢工

「煎餅界的高級工程師」

1月25日,大年初一,在天津紅橋區芥園道,一大早老崔照常出攤兒了。過年期間,仍有不少食客買煎餅餜子。有的攤一套,吃著往家走;也有買兩三套的,小跑著往回趕。

「多擱點辣子。」三十多歲的王明(化名),是煎餅餜子的忠實愛好者,一周得吃三、四次。「得嘞,一辣解百膩。」老崔動作熟練,不慌不忙。

老崔名叫崔根榮,今年50歲,是煎餅餜子個體經營戶,有些食客愛稱呼他「根兒老闆」。他個子不高,一米七左右,身形壯實,皮膚黝黑,額頭上兩道明顯的皺紋組成一個「丁」字,笑起來露出一口不太整齊的牙齒,長相有七分像電視劇《蝸居》裡海藻的老闆陳寺福。

老崔的一天是從早上四點開始的。

泡了一夜的綠豆個個碧綠飽滿,塞進小石磨裡磨成黏糊糊的豆糊,拌上小米麵等三、四種面,倒上五香料泡的水,滿屋都是豆子的清香味兒。

調味兒的面醬需要炸制,鮮紅的腐乳加調味料蒸熟,有了這幾樣東西,煎餅餜子的味道已經成了一半。放好推車,點火、熱鍋。煎餅餜子攤兒一冒熱氣,天津人的一天就開始了。

很快有食客上門。

「嘛的?」「餜箅兒的。」大爺彎著腰,腦袋歪著湊到餐車的窗口裡,拉開提到脖子下面的拉鏈,從黑色羽絨服的內兜裡掏出兩個雞蛋,「倆雞蛋的。」

一勺麵糊倒在熱好的鐺上,手腕用力一扭,竹耙子從中間向外旋轉,麵糊成了標準的圓形。這套功夫,老崔練了三十幾年。

磕上倆雞蛋,扔一把蔥花,竹耙子再轉一圈,看著蛋液包裹著蔥花,牢牢附著在煎餅上。老崔的話匣子打開了。

「起得夠早吶您,給誰買早點吶?今兒天兒夠冷,您那蛐蛐還養著吶?嘛?有證書呢?」來買煎餅餜子的人,大多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只要買過一次,下次再去,老崔準能找著聊天的話題。

攤煎餅的火候很重要,講究小火慢煲,才能達到金黃酥脆的效果。給煎餅翻面的工夫,老崔開始念叨自己家的事兒:他媳婦去考駕照了,學了一年多,才輪到考科目四;他在附近一家早點鋪裡租了個窗口,今年春節不能休息了,「咱在那兒,相當於是煎餅界的高級工程師。」有熟客和他開玩笑,要白吃不給錢。他也絕不讓玩笑掉地上:「我這錢袋子您也提溜走。」

煎餅兩麵攤熟,整齊地碼上餜子或餜箅兒,像疊被子一樣把兩邊往中間對摺,薄薄地刷上一層面醬、一層腐乳,兩滴香油墊底,裝袋。全部過程只需要兩分多鐘。

剛出鍋的煎餅餜子口感豐富,柔軟又富有韌性的外皮包裹著酥脆的餜子,咬一口,吐出一口熱氣。有天津人形容這種感覺:你這吃著,地上有錢都不撿。

三代傳承

老方子和老味道不能變

今年是老崔賣煎餅餜子的第33個年頭。他17歲跟著母親學手藝,見證了天津煎餅餜子的變遷和發展。

解放前,老崔的姥爺就是做煎餅餜子生意的,傳到他這裡,已經是第三代了。「早期的煎餅餜子製作方法並不複雜,不加雞蛋,叫『素煎餅』。現在還有人來買『素的』,一聽準是天津衛的老人兒。」老崔說。

他曾聽母親講過,以前的煎餅餜子並不是現做現賣。手搖小石磨將綠豆磨成漿,摻上蝦皮磨成的粉和五香粉拌勻。開火,中間鼓肚兒的鏊子像一口倒扣的鍋,在煤球爐子上燒得滾燙。一勺麵糊倒下去,熱氣迅速升騰,竹耙子將麵糊攤開,轉出一張薄厚均勻的薄餅。

攤好的煎餅裝在小白盤裡,洋布棉被蓋著。有人來買,還要點火熱鍋,鍋裡倒上香油,小火煲成兩面金黃的脆皮,刷上一層辣椒糊,再撒上一把蔥花,齊活兒。

老崔家至今還留著姥爺傳下來的石磨。石磨不大,表面粗糙,石頭的縫隙裡還殘存著豆糊流過的痕跡。

早年間天津街頭賣煎餅餜子的小販。 受訪者供圖

改革開放後,允許個體戶經商,老崔的母親繼承了煎餅攤兒,一直幹到66歲退休。靠著這個小小的攤位,老崔一家的生活才得以改善。「我哥哥和我結婚的錢都是攤出來的。」

那時候的煎餅餜子已經是現賣現做,麵皮也主要以綠豆面為主,省去了大多數人無法接受的蝦皮和生蔥。加雞蛋也開始變得越來越普遍。

每個天津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早點攤兒。雖然地段、攤位不同,但對於煎餅餜子的評判標準卻出奇的一致。麵皮兒不能發黏,黏了黏牙;就像郭德綱在相聲裡說的,「吃在嘴裡直黏上牙膛,得拿火筷子往下捅。」 也不能太幹,否則噎得慌;不能吃出雞蛋的腥味兒,刷在麵皮兒上的面醬不能太鹹也不能太淡,麵皮兒裡只能加餜子或餜箅兒。

「吃的就是這口老味道。」聊天過程中,老崔不斷提到「正宗」、「老味道」。他說,接手攤位後,他又做了改良,在綠豆面裡加了另外幾種面,還增加了幾味五香料。「但不管怎麼變,老方子和老味道不能變。」

有外地口音的食客來買煎餅餜子,老崔趕緊問:「果子還是餜箅兒?」好像生怕他們說出火腿、辣條。對待煎餅餜子的配料,老崔保持著絕對的「潔癖」,哪怕只是多一片裡脊、多一根火腿、多一塊鹹菜,「那都不是煎餅餜子。網上恁麼說的?叫邪教!」

崔根榮的母親以前也是煎餅餜子個體戶,當年的證件和紅章。 新京報記者 王翀鵬程 攝

從嚴治餅

煎餅界的三大要求八項規範

「天津的特色雖多,但似乎都拿不出手。唯獨能在煎餅餜子上找到絕對的自信。」 煎餅餜子分會會長宋冠鳴說。

但近幾年,香腸兒版、生菜版、辣條版的煎餅餜子橫空出世,只有食客想不到的,沒有商家不敢加的,一張煎餅恨不得裝下滿漢全席。有些攤位還推出巧克力、香草等創新口味。

創新型煎餅餜子異軍突起,老味道的權威受到了挑戰。為了保持天津煎餅餜子「血統」的純正,2018年3月,天津市餐飲行業協會煎餅餜子分會正式成立。之後,分會又公開了會歌,在「滋啦一聲國際範兒」的歌聲中,三大要求八項規範正式出臺。

「要用綠豆或者小米為原材料製作成的麵糊,煎餅的直徑在38cm至45cm之間……..」嚴苛標準堪比製造機器零件。「『從嚴治餅』不為別的,就是為了保證這口老味道。」

宋冠鳴說,協會正式成立前,他就組織了天津煎餅餜子百強品牌評選活動。他跑遍了天津百分之八、九十的攤位,吃遍了大街小巷的煎餅餜子,統計出380個參賽商家。經過三個月的網上投票,選出了一百個攤位。

「有人不服,來找我。我問了他家店鋪的名字,說『你們家皮兒味精擱的有點多,是不是?』他就不說話了。」

平時把「將就」、「湊合」掛在嘴邊的天津人,遇到煎餅餜子突然就不將就了。老崔家的食客張阿姨去年跟著女兒定居上海,吃過了那邊的煎餅餜子之後,整天嚷嚷著回家。「甭說吃,拿到手裡一聞味兒就不對。」她跟老崔比劃著。

「可不麼,根兒在咱這兒呢。」 老崔呵呵笑著,在左邊的鐺上畫了個圓圓的圈。

宋冠鳴算了一筆帳,粗略統計,目前天津大約有400個煎餅餜子攤位,按照每個攤位每天賣100套煎餅,每套賣6元錢的價格計算,一年下來,這些不起眼的攤位就能創造8000多萬的價值。「煎餅餜子擱別處根本不算個事兒,但在天津就是大事。」

去年,老崔的女兒大學畢業,老崔動了心思,要把她培養成接班人。過年期間,她也要來早點攤幫忙,負責收錢、裝袋。

「我弄盆面擱家裡,讓她沒事就練。」老崔告訴食客們。女兒手慢,麵皮兒沒法攤成圓形。但老崔還是很快給予了肯定,「基因決定你就是攤煎餅的料,有天賦!」

同題問答

新京報:用一個詞總結2019年?

崔根榮:收穫。今年我在隔壁早點鋪也開了個窗口,生意算是有一大進步。

新京報:新的一年有什麼願望和規劃?

崔根榮:把我的手藝傳承下去

新京報:你最關心的社會問題是什麼?希望怎麼改變?

崔根榮:原來外地人到天津都要品嘗「三絕」——「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和「耳朵眼炸糕」。現在還要嘗嘗煎餅餜子,這算得上是天津「第四絕」。希望煎餅餜子從業者都能堅守老手藝、老味道,不要砸了咱們自己的招牌,讓人家一吃就直咧嘴。

新京報記者 王翀鵬程

編輯 胡杰

校對 郭利

相關焦點

  • 不不不,天津煎餅餜子裡真的不加生菜、辣條、火腿腸和遼參
    原創 二豬 吃貨研究所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天津知名度最高的吃食,一個是狗不理包子,另外一個恐怕就是煎餅餜子了。臺灣作家高文麟先生所著《天津食樂旅遊指南》一書中,食在天津-天津小吃欄中,首推的就是煎餅餜子,可見煎餅餜子在全國人民心中代表了天津小吃。
  • 不想當菜煎餅的雜糧煎餅,不是好煎餅餜子
    今天立冬我們偏不說餃子,我們來說說煎餅。提起北方城市的街頭早點,煎餅果子是絕對不能放過的。顧名思義,煎餅果子其實就是煎餅加果子的組合裝。但是!這僅僅是非常寬泛的解讀,你知道這玩意兒到底是咋回事麼?P.S.煎餅果子應當寫作煎餅餜(guǒ)子,餜子是北方方言,即油條,本文遵從慣例也寫作果子。
  • 想念煎餅餜子?天大學霸小姐姐教你做!
    想念煎餅餜子?天大學霸小姐姐教你做! 在校友陳小桃的漫畫中煎餅餜子永遠是
  • 你吃煎餅餜子放幾個雞蛋?餘歡水放了倆,但是他說薄脆就露怯了
    在《我是餘歡水》這部充滿生活氣息的劇集裡有這樣一段情節——餘歡水買了一套煎餅餜子,兩個雞蛋加薄脆,花了八塊五。這價位還算公道,但是說陝西話的阿姨,讓這部「天津味」電視劇有點出戲。餘歡水偶然碰到欠他錢不還的老朋友,是在天津最繁華的商業區——濱江道和南京路交口,在這裡找人可謂大海撈針,還就讓餘歡水在不經意間撈到了!再來看看餘歡水送兒子上學,乘的是12路公交車(這車是從宿緯路到動物園,不過五大道),到達湖北路和重慶道交口附近的二十中學(附近可又是天津的一處繁華商業區——小白樓)。
  • 城事 | 天津煎餅和山東煎餅到底有嘛區別?
    Bake_My_Day:在天津人眼裡,這簡直是黑暗料理要陪你深愛與搞怪:本來就是人家山東的大煎餅。。。sunmy_94:我們山東的煎餅按斤賣的,沒有固定搭配,跟大餅似的,想吃什麼卷什麼,只是一種主食。醬料:山東煎餅中的醬料是調出來的;天津煎餅裡面放的醬更接近於平常炸醬麵裡的甜麵醬。餜子:山東煎餅裡面餜子就是麻葉(河南叫法),或者叫薄脆、餜篦兒(bier,四聲);天津煎餅裡面餜子是指油條,也可選擇餜篦兒。(個人吃夾油條的不是很習慣,從外到裡都是軟的……)配菜:山東煎餅裡面加榨菜、香菜、蔥花;天津煎餅裡面加芝麻、香菜、蔥花。
  • 故鄉的煎餅
    煎餅是故鄉魯南一帶人們的主食,是我魂裡不變的基因,是我夢裡不滅的記憶。「蹦,蹦老瓜,吃麥煎餅卷大蝦!」
  • 北京俗話「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是什麼意思?
    明末清初時,北京民間流傳著一句俗話,叫「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從字面意思來看,是說北京、天津、保定三地人的不同性格。「京油子」,這難道不是說北京人油腔滑調,會抖機靈嗎?「衛嘴子」,這難道不是說天津人嘴皮子好使,口若懸河嗎?「保定府的狗腿子」,這難道不是說保定人喜歡在官府衙門當差嗎?其實,這種理解是大錯特錯的。我們還是從頭說起吧。
  • 北京俗話「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是在罵人嗎?
    對一個外地人而言,有些俗語乍一聽讓人一頭霧水,但只要細細琢磨、慢慢品味,就能夠明白其中的邏輯和緣由。對這些俗話,往往不能望文生義、只看字面意思,否則會造成極大的誤解。比如說「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從字面上看,這三句在說什麼?
  • 北京俗語: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狗腿子,啥意思?很多人答錯了
    所謂「俗語」,指的是勞動人民所創造,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並廣泛流傳開來的語言單位,像俚語、諺語等都屬於「俗語」。今兒筆者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北京一句廣為流傳的俗語: 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
  • 清末時民間流傳: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是什麼意思?
    摔跤是一項在國際上遠近聞名的運動,它的比賽形式,簡單來說就是兩個人近身肉搏,基於比賽的基本規則,雙方用各種各樣的技巧和方法讓對方先倒地,只要對方倒下了,自己就能獲勝。圖片:《摔跤吧爸爸》中的摔跤片段劇照有了前面的鋪墊,大家應該已經猜出今天的話題了,就是"摔跤",不過在詳細談這個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今天的重點內容,一個民間的俗語:「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這是明末清初時期在北京流傳得很廣的一句話,不過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本地人的美食攻略——天津的「衛嘴子」可不是白叫的!
    本地人的美食攻略——天津的「衛嘴子」可不是白叫的!。煎餅果子可以說是 天津 最有名的美食,當然 天津 本地人也是非常愛她,而且對於傳統的做法有嚴格的追求,像一切加香腸的都是邪教。拿著雞蛋去家門口的煎餅果子攤,一般都是小車賣的。
  • 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這幾句老話什麼意思?
    最近,突然聽到幾句非常新奇的俗語,分別是「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這幾句話聽著好像不是什麼好話,單純從字面意思來看,貌似是嘲諷了北京人、天津人還有保定人,聽上去怎麼就那麼像在罵人呢!事實上,這麼去理解可謂是大錯特錯!這幾句話其實還得從頭說起。
  • 豆瓣9.1《早餐中國3》又開播!來看看LP的私藏早餐推薦
    城隍廟和古猗園的小籠包固然是老字號,民間卻也有不少高手。願意吃精細高端的可以找鼎泰豐,想吃老味道的可以去王家沙,源自河南路街邊小鋪的佳家湯包也在上海擁有不少粉絲。 - 煎餅餜子 - 衛嘴子的早間樂大鵬DP / 圖蟲創意每個人的鄉愁大抵總免不了牽扯著一道菜、一種味道,對於天津人來說,早點攤上的煎餅餜子或許就是牽絆最深的味道。所謂「餜子」,原本是指一切油炸麵食,在這裡卻是專指「棒槌餜子」,也就是油條。
  • 《羅曼蒂克消亡史》取景五大道慶王府,杜淳還在這兒吃了一套煎餅餜子
    杜淳在電影裡吃煎餅餜子《羅曼蒂克消亡史》的故事發生在民國時代的上海灘,取景卻主要在北京、海南三亞和天津
  • 老天津人最愛吃的煎餅餜子是樓下這12家!
    煎餅裡裹著的只有兩種,一是油條,二是果篦(bì)兒。油條是「棒槌果子」,顏色棗紅,一尺來長;果篦在其他地方常稱為薄脆,金黃酥香,口感輕脆,久放不綿,和柔軟的煎餅相得益彰。緊接著一翻一折,煎餅成了棉被狀,裝了袋交到你手裡,全過程不超過兩分鐘。天津衛賣煎餅果子的,大多推著小車,車上有櫥窗,防風保溫。櫥窗裡是各式工具、調料,立等可取。
  • 豆瓣9.1《早餐中國3》又開播!來看看小牧的私藏早餐推薦
    城隍廟和古猗園的小籠包固然是老字號,民間卻也有不少高手。願意吃精細高端的可以找鼎泰豐,想吃老味道的可以去王家沙,源自河南路街邊小鋪的佳家湯包也在上海擁有不少粉絲。 - 煎餅餜子 - 衛嘴子的早間樂對於天津人來說,早點攤上的煎餅包子可能是最有味道的了。所謂「胗」,本來指的是所有的油炸麵食,但這裡特指「棒槌胗」,即油條。天津煎餅餃子和山東煎餅卷不一樣,比如大蔥,雜糧煎餅。餜子的酥脆度確實有限,但如果換成「烤篦」(煎餅、酥餅),真的是一口。想享受當地人的待遇?然後拿出天津小區的餡餅,自己帶兩個雞蛋,大聲說:「老闆,一套,兩個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