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的&34;,是第一個向抗疫人員致敬的電視劇。按理說,這樣的平臺和資源不會給美好的夜晚添堵。然而,當片頭出現&34;的主創人員為幕後班底時,我頓時心頭一緊,希望自己是看錯了。不過,看了半集,我就知道自己沒看錯。
主角、配角都是可以隨時撐起一部劇的人,但是在&34;中都被&34;了。第一集故事裡講了火神山醫院的建造,在現實中時間緊任務重。可是電視劇完全沒有帶起節奏,工頭很刻意地喊了兩句話,大家也象徵性地揮了兩下鍬,然後醫院就造好了。讓人完全看不出工程的艱難和大家的不屈不撓,編導把更大的篇幅放在了他們擅長的婆媳關係上。
作為一個沒看過&34;,但也早有耳聞其狗血的社會主義青年人。終於領教了母慈子孝的毒,如此辣眼睛。
一個年近五十的媽寶男款的工頭,除了沒見他幹活之外,也沒把家庭關係處理好。他無法說服自己發燒的媽媽去看病,只好求助前妻來搞定。無論是夫妻對話,還是婆婆最後的自我檢討,總要提兒媳是小地方來的,這是在諷刺婆婆呢,還是諷刺武漢人呢?不是沒有這樣的婆婆,但一定要在這麼緊要關頭來鞭撻嗎?看來編導的格局也是從小地方來的。
有工作、又生了兒子的女性依然被婆婆看不起,再配上沒主見的丈夫和躲在一邊的公公,完全可以再拍一部家庭倫理劇,何必要來蹭抗疫劇的熱度?白白浪費了那麼好的題材,全國人民抗疫的事跡不是來為他們沽名釣譽的。真是看不出編導走訪過親身經歷者,應該是和我們一樣在網上衝浪吃瓜,然後再把拍爛的劇情往上一套,真以為大家看不出來他們的偷奸耍滑嗎?
毛主席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過,&34;。然而,現在很多編導都沒什麼出息,更談不上是藝術家。這番講話雖然已經過去快80年了,但是依然字字珠璣,抽打某些人的臉。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今年年初的全國抗疫情況,除了當時的新聞,還有紀錄片也在傳播那驚心動魄的日子。電視劇一定會有戲說內容,來起到烘託和升華主題的效果。但是,年初的這場戰役根本不需要人為渲染,其本身就已經直擊人性,打動人心。可能有人不喜歡紀錄片的形式,只要電視劇可以做到不要本末倒置、夾帶私貨,也是一個喜聞樂見的形式。只是目前看到的這唯一的一部電視劇,再次戲謔了觀眾的感情,投機取巧地散播自己的價值觀。
武漢是英雄之城,是抗疫的前線。若沒有敬畏之心,請離最美的逆行者們遠一點,因為你醜陋的吃相,有礙觀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