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一句話說明幾個易混的概念——業,孽,業債,業報,果報

2021-01-20 紅塵若鏡

01《紅塵說禪》系列第276篇

大家都知道佛教最重要的核心教義就是「三世因果」,一切的理論和實修都是以此為基礎,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八萬四千法門中的哪一道法門。

如果不信這個的話,那其實也就沒有必要信佛了,貪嗔痴之類的三毒又何必辛辛苦苦的驅除呢?任其發展就行了,反正也就一輩子,對得起自己才最重要。

但是真的對佛學有研究或者前世種下善根的師兄才會明白,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就像我們肉眼所見的種種,同為生命,比如說為何有人投生是人,而有人卻是動物呢?為何有人出身富貴,一路坦然,富貴長壽,而有人卻生來貧窮,命運多舛,多愁多病呢?

有人都把這個歸結於上天,或者命,或者主宰,或者玉皇大帝,上帝,閻羅王什麼的,也就是所謂的「有神論」,但這等於已經承認人是有前世今生的了,而實際上佛陀對此的指導最為高明——其實並沒有什麼神明主宰你,每個人所謂的命運都是由自己掌控的。

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來生事,今生做者是。

這短短二十個字,等於把三世因果統統概括了進去,佛陀的無上智慧一覽無遺,所以要想獲得更好的人生,求神求上帝求老天爺都是沒用的,關鍵還是在你自己——作惡得惡報,行善得善報,僅此而已。

所以有些師兄和我聊天的時候說自己文化低,也讀不懂佛經,念佛也總是靜不下心來,問我該怎麼學佛,其實這些都不重要,若要學佛只須牢牢記住並奉行八個字就足夠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只要能夠把這八個字完完全全的體現到「身口意」三業中,將來想去極樂世界就去極樂世界,想去琉璃世界就去琉璃世界,想去華藏世界就去華藏世界,哪怕留在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您所到之處也會處處變淨土,因為心淨則佛土淨——反過來就不成立了,哪怕把一個惡人帶去極樂世界,他也感受不到半分莊嚴,因為一切唯心造。

當然了,正如鳥巢禪師開示白居易的那樣,這八個字雖然八歲小孩都知道,但是八十的老翁也做不到,了解和做到本來就是兩件事。

介紹完這些知識以後,我們再來談幾個相關的概念——業,孽,業債,業報,因果,各位師兄可能常常見到,也模模糊糊的知道大概的意思,但卻不夠準確,今天紅塵就來詳細的說明一下,它們之間既有關聯,又有區別。

02業——善 惡 無記

業,其實是佛法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但是被重視的程度卻很低,像是許多師兄總是談報應之類的,卻不知道這源頭就是業。

什麼是業呢?簡單來說就是因果之中的「因」,我們每一刻的動心起念,言行舉止,都是在造業。

其實造業這個詞並不是貶義詞,它一共又分為了三種,分別是善業,惡業和無記業,我們起的善念,說的善言,做的善行,都會種下善的種子,這就是善業,相反就是惡業。

而無記業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不善不惡,昏昏沉沉,下意識所做的事情,比如說您想要幫人這就是善業,想要害人就是惡業,而想要睡一覺這沒有善惡之分的念頭就是無記業。

可能有師兄問了,這善業有善報,惡業有惡報,那麼無記業有什麼報呢?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嚴格來說無記業也算是惡業,因為沒有智慧,是一種比較昏沉的行為,只不過對別人沒有危害罷了,所以也算是微小程度的惡業,果報就是變的呆頭呆腦,程度嚴重的甚至會降到畜生界變為動物。

所以總是昏昏沉沉混吃等死的朋友千萬要注意了,雖然您這樣做並沒有妨害到別人,但也對別人沒有任何幫助,白白的消耗這個世界的資源而已,客觀來說還是在造惡業。

03造孽——極為造惡業

孽,現在這個字用的很少了,可能年輕的朋友都沒聽說過,但是過去可是很常用的,像是我小時候吃飯只要碗裡還剩哪怕一個米粒,奶奶都會說這是造孽,讓我一定要吃乾淨。

所以我雖然近幾年才開始真正信佛學佛,但託奶奶的福,我直到現在吃飯都絕不會浪費一點點,這點可能許多90和00後的小朋友們都無法想像。

而造孽,其實就相當於是造惡業,就拿上面這件事舉例,這糧食是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你浪費了不吃,那就等於是欠了農民一份債,將來一定要還的。

不要說什麼這糧食是我花錢買的,因果的帳和世俗間的算法不同,別說您買的了,哪怕您自己種的都不行,這糧食並非憑空變出來的,而是從大地中生長的,就算是浪費自己種的糧食,也是欠了大地一分恩情。

所以佛陀才教導我們要上報四重恩——父母,師長,眾生,國土,千萬不要覺得自己誰的帳都不欠,除非您可以不吃不喝不呼吸不依靠任何人生存,那已經是三禪天的境界了,能達到的億中無一。

04業債——造惡業欠的帳

所謂的業債也很簡單,其實指的就是犯下的惡業說欠下的債,或者說是造孽所欠也可以。

還拿上面那件事舉例,比如您剩了半碗米飯直接倒垃圾桶了,看似誰都不欠,但實際上這筆帳早已經記下了。

這個債主是誰呢?其實非常複雜,簡單來說和這碗飯相關的一切人或者事都是您的債主,比如種地的農民,運輸的工人,生產加工的廠商,燒飯的媽媽,甚至倒垃圾的師傅等等,嚴格來說您都欠了他們的,將來會以各種方式來償還。

當然,如果別人欠了您的,也一定要還你,誰都跑不了。

05業報——所有的報應

業債相當於只有惡業,或者再加上一個不善不惡的無記業,而業報則包括所有的三種業。

所以業和業報相當於是互為因果,造孽和業債也是互為因果,這樣理解起來就比較方便了。

我們在造一切業的同時,這個種子就等於是種下了,然後因緣具足的時候就會產生相應的業報。

06因果——上述所有概念共同構造的一個系統

因果這個詞大家都太熟悉了,現在用的也非常多,而且究其根本,就是上面四個概念說共同構造的一個系統。

因相當於種下種子,果相當於結果,但是結果的同時又會再次種下種子,然後再結果,這因果其實並沒有絕對先後的關係,而是互為因果的,這就是佛門的不二法門。

為何佛教中非常看重蓮花呢,甚至把它作為佛教的象徵,佛菩薩們都坐蓮花臺呢?就是因為蓮花開的時候蓮子就在藕中,等於「花種果」因果一體,正是佛法的世間譬喻。

這裡多說一句,淨土宗也被稱為蓮宗,只要完全清心專注的念一聲佛號,極樂淨土就會產生一朵代表您的蓮花,等您將來往生之後就會從花中誕生,也就是花開見佛。

07紅塵說禪

以上就是我們平常經常提到的五個概念——業,孽,業債,業報,因果,各位師兄可能經常說,但卻未必完全明白其中的差別和聯繫,但是看完這篇文章應該就明白了。

而佛陀在世間說法四十九年,大大小小的法會都不知道開了多少場,但是歸根到底說的還是因果——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善惡相報,真實不虛。

所以希望各位師兄都請多種善因,將來自然會有善果,不要擔心吃虧或者有什麼不公平,從長遠來看,其實一切自有因果。

——學佛乃智者所為,紅塵如夢幻泡影,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願三惡道日減一生

假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相關焦點

  • 佛教修行|略說因果業報
    佛教修行|略說因果業報什麼叫做因果?因果即是佛法,佛法即為因果。
  • 慧遠把印度佛教理論和中國的業報思想結合,減少了弘傳佛教的阻力
    慧遠生活的那個年代,佛教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支影響廣泛的社會力量,這一時期的出家人中,良莠不齊、魚龍混雜。既有真心出家求佛學道以求利益眾生的人,也有為了滿足一己私慾、勾結權貴、插手政治、妄圖謀取官職、當個「緇衣宰相」的人,更有大肆聚斂百姓錢財、大興土木、修建塔寺、攀比奢侈之徒。
  • 很多佛教徒都不一定懂得業、業報與宿命論的關係
    業猶如一部結構複雜精密的機器那麼,佛教「業創世界」說的「業」的來源是什麼呢?既然思想語言和行為是業,是不是所有人的思想語言和行為都是業呢?佛教認為,業是無明愚昧下的產物。由於業的這種匪夷所思性,佛教把業的能量和果報列為四項不可思議之一。業的運作極為複雜,猶如一部結構複雜精密的機器,即使在善惡縱橫交錯的互相關聯中,也保持著各自的和諧發展和運作。無論業的發展期長短,從將來所導致結果的性質來說,業有四種果報,即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和士用果。佛教對於果的分類共有五種,前面提到的四種都是業的力量所致,還有一種果不是業的結果,叫離系果。
  • 什麼是「業」及「業報」
    業業」就是人在生活當中的所思所想丶所作所為丶所講所說。「業」分為「三個種類」丶「三個性質」丶「兩種差別」丶「四種快報類型」以及「兩種業報時間」°1.當這些人聚集在一起的時候』這些「業」加在一起,便會形成一股比「別業」更加強大的「業報」洪流』使這些人共同處在一種環境裡』承受著共同的「果報」°由於大家具有各不相同的「別業」,所以每個人承受的「業報」輕重不同,但是總體上還是大同小異。這種共同的「業因」,使他們承受了共同的「業果」。
  • 因果業報
    譬如我們做了一件利益大眾的善事,就可以受到社會的讚譽,團體或政府的獎勵,獲得種種好的果報。如果我們做的是損害大眾的惡事,就要受輿論的制裁,法律的刑罰,得到種種不好的果報。在這次生命當中,所作的善惡,直接的影響於現身;間接的可以影響到子孫 ;而且會留待以後的另一次生命中來受報 。有這種行為,必然有這種後果。報應可以有遲早,但絕不能避免的。
  • 因果業報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說好人沒好報?
    它就像我們學生時代學過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一樣,我們對外界施的力(身、口、意所造之業),無論大小,好壞,最終這個力會反過來施加到我們身上。所以佛教常講,大家要多多注意因果報應,行善積德,從源頭上減少惡的果報。
  • 好人沒好報?因果業報到底怎麼一回事
    它就像我們學生時代學過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一樣,我們對外界施的力(身、口、意所造之業),無論大小,好壞,最終這個力會反過來施加到我們身上。 所以佛教常講,大家要多多注意因果報應,行善積德,從源頭上減少惡的果報。
  • 修行初階:業力與業報、業障三者是不同的
    業現在我們常說事業,功業,偉業;工業,農業、商業等,那業究竟是什麼?我們看大辭典給的解釋:有十種,今天我們只取其佛教釋義。基本字義:1、國民經濟中的部門:工~。農~。2、職務,工作崗位:職~。就~。3、學習的功課:學~。肄~。畢~。~精於勤。
  • 佛教中「業報和輪迴」是由何而來的?
    《金剛經》上面這句話來自《金剛經》的經文,它體現了佛教中一些核心的思想,即「業報」「和「輪迴」。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包括你我的眾生都是由於一種因和果的動態過程,我們每做到一件事情、說的一句話、甚至是一個念頭都會造成某種「業」,而這種業在將來一定會造成某種「果」,每一個因果的循環就是一個輪迴,這種輪迴說大一點就可以擴展到人的生死。
  • 好人沒好報?因果業報到底怎麼一回事?
    它就像我們學生時代學過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一樣,我們對外界施的力(身、口、意所造之業),無論大小,好壞,最終這個力會反過來施加到我們身上。所以佛教常講,大家要多多注意因果報應,行善積德,從源頭上減少惡的果報。
  • 因果業報到底怎麼一回事,你真的知道嗎?
    它就像我們學生時代學過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一樣,我們對外界施的力(身、口、意所造之業),無論大小,好壞,最終這個力會反過來施加到我們身上。所以佛教常講,大家要多多注意因果報應,行善積德,從源頭上減少惡的果報。
  • 十善業與十惡業的果報
    總結起來就是身業有三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意業有三種——不貪,不嗔,不痴;口業有四種——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這就是十善業,十善業的反面就是十惡業。十惡業就是貪,嗔,痴,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 從受到取的因果業報
    佛教第一次大分裂後的聲聞弟子後代,或者說嫡傳弟子們稱為上座部,第二次大分裂又使高端學生分出了有部,把有解釋為代表人的種類概念,宣稱這種解釋最接近佛陀本人的意思。但是,當時佔絕大多數的文化程度不高的僧人,對有緣生的有,在認識帶有宗教色彩且偏向於唯心。
  • 「佛學·拾玖」-「頓悟佛性、定業與不定業」
    我們前幾期從殺生的報業一直講到了佛陀開導阿闍世王,最終引出:被害者與施害者其實都是業報中的一環,一個人犯下了罪業虔誠懺悔是可以減輕業報的;更甚至如果能夠達到「空見」的境界,那麼就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今天的內容是「王庶文講壇」「佛學·拾玖」。
  • 夏壩活佛淺要講解佛教的「業報」之理
    節選自夏壩仁波切《三主要道》  所造之業是不是今生不報,來世一定報?不一定。有的來世不報,來世的來世也不報,可能要等到幾萬年、幾億年之後才報。為什麼?同樣,在我們的習性當中,潛伏著無數前世所造的貪、嗔、痴等等的業力。雖然如此,如果我們現前不具備引發惡果之緣的話,即便業力再大,也不會遭受果報。比如,我們曾造過殺生之業,按道理今生肯定要被他人所殺。但是,今生你有幸遇上了佛法,通過修善積德,變得非常和藹可親,此時誰還會害你?你遭受他人傷害的可能性已經降到最低了,被殺的機會不大了,所以,即便你前世造了業,今生也不大可能得到報應。
  • 佛教:為何「好人沒好報,禍害遺千年」,這裡面是有說法的
    佛教:為何「好人沒好報,禍害遺千年」,這裡面是有說法的。首先,佛教是主張因果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成佛也離不開因果,菩薩在因地廣修智慧和福德,當智慧和福德圓滿後才會成佛。因為佛是兩足尊,智慧和福德圓滿。
  • 定業不能轉變嗎?
    很多佛教徒在修習佛法的過程中,大概都會遇到很多疑問,定業到底能不能轉變就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定業。佛在《涅槃經》中對於業有這樣的描述:善男子!業有二種:定以不定。定業有二:一者報定,二者時定。或有報定,而時不定,緣合則受。或三時受,所謂現受、生受、後受。善男子!若定心作善、惡等業,作已深生信心歡喜,若發誓願供養三寶,是名定業。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難動,是故能令重業為輕;愚痴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輕業而作重報。以是義故,一切諸業,不名決定。善男子!
  • 佛子應知此3事:業、因果與倫理教化
    「業」的梵語「羯磨」(karma),意思是造作、行動, 「業」的概念源出於婆羅門教聖典《吠陀經》,是當時婆羅門教、耆那教、佛教等多種宗教共同討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觀念。佛陀運用緣起法則觀察業,提出了具有獨自特色的佛教業論。
  • 容易犯口業的人,命運不好!
    有時候有意無意,自己傳播出去的話也不是真的,這時候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所以口業造得很容易,得到的果報也很嚴重。一定要小心這個言行。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是口業。一個人的命運好不好,從他有沒有口德就看的出來。所以口業很重要,人一輩子缺德事不會天天做,但是缺德的話,難聽的話,不正經的話可能會天天說。日積月累,福報都從這張嘴裡跑光了,所以,說話沒口德的人,這輩子也是坎坎坷坷很悽涼的。
  • 佛教:為什麼說消除「邪淫」果報,這個咒言很殊勝?
    不僅進不了禪定,而且「邪淫」的果報也是非常嚴重,正因為如此,有很多人學佛,事實上,都是從消除「邪淫」的果報開始的。那麼,如何消除「邪淫」的果報呢?其實有一句佛號,據說很有用,至少在過去有很多人體驗過,即抄寫「南無月光如來咒」,但真懂的人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