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進行中
杭州七堡地鐵站匠人街區持續招募中
詳情請點擊匠人街區招募
最近熱播的新劇《三十而已》讓莫奈的《睡蓮》又火了一次,網友玩起梗來更是不亦樂乎。實際上莫奈的《睡蓮》並不在誰的家裡,而是被收藏在橘園美術館裡。
說起橘園美術館,很多人還很陌生,橘園美術館坐落在巴黎中心地帶的杜伊勒裡花園中,毗鄰巴黎的協和廣場,是一個收藏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繪畫的藝術畫廊。橘園美術館始建於16世紀後期,1918年,莫奈把他的《睡蓮》捐贈給法國政府,自此成為橘園美術館的招牌展示品。
門上刻著博物館的名字
橘園美術館自2000年開始整修,歷經六年的改造,2006年5月,橘園美術館重新向公眾開放。
博物館除了收藏了克勞德 莫奈八幅大型睡蓮壁畫,還收藏了保羅 塞尚(paul c zanne)、亨利 馬蒂斯(henri matisse)、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巴勃羅 畢卡索(pablo picasso)、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亨利 盧梭(henri rousseau)、阿爾弗雷德 西斯利(alfred sisley)、查伊姆 蘇丁(chaim soutine)、莫裡斯 烏特裡羅(maurice utrillo)等人的作品。
Mus e de l』 oangerie,巴黎,南立面
橘園美術館是由建築師費爾明 · 布爾喬亞(1786-1853)建造的,建築博物館位於一座19世紀的橘園裡,曾用於遮擋冬季杜樂麗花園的柑橘樹。
布爾喬亞用玻璃在塞納河一側建造了橘園,好讓陽光照射到樹上, 這些樹在橘園建造前被保存在羅浮宮的大畫廊裡,羅浮宮的東側和西側主要入口是由建築師 louis visconti (1791-1853)裝飾的,他也因翻新羅浮宮而聞名。
博物館的一個展廳,2006年翻修
在1870年帝國滅亡和1871年杜伊勒裡宮大火之後,橘園成為了國家的財產。
克勞德 · 莫奈的《仙女》在博物館展出
1922年莫奈的水彩畫《克勞德 · 莫奈的仙女》在博物館展出。
下層是一戰後其他藏品的陳列室,橘園自此有了新的變化。
1921年,州政府把這座建築,和另一座建築一起,交給了美術國務秘書處。這兩座建築的目的是為在世的藝術家提供一個展示他們作品的空間。
《睡蓮-雲朵》1920-1926年,克勞德 · 莫奈,莫奈八幅大型油畫壁畫之一,陳列在博物館的兩個橢圓形房間裡
1922年,水百合捐贈給橘園的事情終於塵埃落定了。
莫奈和建築師卡米耶 · 勒費弗爾一起參與了建築設計,這8個面板,被安排在了2個橢圓形的房間裡。
起初,博物館是在1927年5月17日,以莫奈的名字開幕的,就在莫奈去世幾個月後。它隨後被併入盧森堡博物館,正式更名為 mus e national de l』 orangerie des tuileries。
橘園在1930年與羅浮宮合併,它的西半部分用來為羅浮宮和其他國家博物館舉辦臨時展覽,因此每年橘園也都會舉辦各種展覽。
1930年到1933年,橘園舉辦了一場關於印象派的展覽。
1934年,「真實畫家」(paintres de la realit)展出了17世紀的作品,並因此而聞名。
1936年,魯本斯與兒子的展覽吸引了一百萬參觀者到博物館。
1937年有一場德加的展覽,以他的名字命名。
1942年,有一個完全獻給阿諾 · 布雷克的展覽。
1946年,二戰結束後,許多私人收藏的傑作被法國藝術復興和古蹟衛士委員會在德國發現,並在橙園展出。
1946-1960年間,國家地名協會在橘園成功舉辦了展覽。
2000-2006年間的翻修最近一次翻修是由 olivier brochet 在2000-2006年間完成的。以前建在兩層的房間被拆除,自然光線恢復到水面上。
翻修後為了展示吉恩 · 沃爾特和保羅 · 紀堯姆的藏品,地下室一度被挖空。
臨時展覽空間,一個禮堂,一個教育空間和一個圖書館也被創建。
博物館於2006年5月17日重新開放, 2010年, 偶爾還會在修復後的水百合畫廊舉辦舞蹈、鋼琴演奏會和其他活動。
在流行文化中,橘園美術館,特別是荷花,出現在伍迪艾倫2011年的電影《午夜巴黎》中。
克勞德 · 莫奈,1840年11月14日出生於巴黎,1926年12月5日(86歲)逝世,以繪畫而聞名, 是法國印象派繪畫的創始人,也是印象派運動中最堅定、最多產的實踐者。
「印象主義」一詞來源於他的畫作《印象,日出》的名稱,這幅畫於1874年在莫奈及其同事舉辦的第一次獨立展覽中展出。
從1883年起,莫奈在吉維尼買了房子和財產,其中的百合池塘,也成為了他最著名的作品的主題。
莫奈是從1899年開始畫睡蓮的,後來也畫了一系列比較大型的畫作,這些畫作在他未來的二十年裡一直佔據著他的生活。
克勞德 · 莫奈(claude monet) ,《睡蓮》
橘園美術館不僅僅是收藏館,還為用來舉辦臨時展覽、會議、電影放映、教育項目等。
有些藝術作品,之所以可以成為經典的原因,是因為它們無論什麼時候都可以給不同時代、不同處境的人帶來思想上的碰撞。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編輯丨mary
排版丨短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