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打正著」一詞出自明朝西周生的《醒世姻緣傳》,比喻方法本來不恰當,卻意外地得到了滿意的結果。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多「歪打正著」的,卻又意外地改變世界進程的事情,比如哥倫布本想航行到亞洲卻意外發現了美洲大陸;又比如一顆蘋果意外地砸到了牛頓頭上,牛頓因此得出了牛頓定律;再比如現在熱銷全世界的可口可樂,最初也只是被發明用來作為抑制嗎啡上癮的藥劑。
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田中耕一是一個傳奇的人物,他是所有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的一朵奇葩。
一般來說,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其早就是該領域非常著名的專家了,
可是田中耕一這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之前卻從不曾和學術沾邊
,不僅沒有獲得過博士學位,也沒有獲得過碩士學位。
也就是這個本科畢業於日本東北大學電氣工學專業的田中耕一,在一次工作中意外地錯放了材料,卻歪打正著地反讓公司賺了1個億。
雖然公司的老闆當時僅僅只給他發了700元獎金,但他卻憑此獲得了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收穫了比獎金更為珍貴的榮譽。
▲日本東北大學校園風景
田中耕一,1959年出生在日本富士市,
曾就讀於一所舊制帝國大學——日本東北大學,這是一所被選入日本「超級國際化大學計劃」的A類頂尖院校,該校的科研技術一直走在前列,十分尖端。不過十分可惜的是,因為田中耕一的家庭原因,他在拿到電氣工學學士學位後便選擇離校工作。
▲田中耕一(左)與人合照
田中耕一畢業離校後,本想去索尼工作,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卻進入了島津製作所當研究員。
由于田中耕一是一個老實本分的人,所以他進入島津製作所後也別無念想,便將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實驗室的研究當中,甚至連他後來結婚的妻子也是通過相親認識的。
▲田中耕一接受採訪照片
可惜的是,也正是由于田中耕一的老實本分,他因此錯過了很多次晉升的機會。
雖然田中耕一畢業於名校,也是工作最出色的員工之一,
但他在島津製作所埋頭苦幹了五六年之後,
也依然只是一個小小的主任。因為日本和中國的職務頭銜完全不同,
這個所謂的「主任」不過是相當於車間的組長,如此看來田中耕一仍然處於公司的一線底層,
而和田他同時入職的同事大多已經上升至管理層了。
到了田中耕一26歲的時候,島津製作所給他安排了一項「質譜分析儀」的開發研究。
因為田中耕一畢業於電氣工學,此前也一直在從事相關方面的研究,並不太了解生物和化學方面。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田中耕一開始了對「質譜分析儀」的研究。不出意外的話,老實本分的田中耕一一輩子都有可能默默無聞地在島津製作所的一線底層埋頭苦幹,可是意外卻偏偏喜歡在這種情況下來臨。
1985年2月,為了提升蛋白質分子離子化的成功率,田中耕一在搞研究時原本想用丙酮來懸浮鈷粉,結果居然不小心錯將甘油當成了丙酮倒進了鈷粉中。
由於鈷粉當時的價格比較昂貴,而田中耕一不喜歡浪費東西,於是他決定將錯就錯,用甘油懸浮的鈷粉來嘗試檢測生物大分子,
卻沒想到自己真的歪打正著,田中耕一立即藉此設計出了一款分質譜分析儀,並且申請了專利。
田中耕一的這款分析儀連同分析方法為公司創造了超過1個億人民幣的利潤,
然而卻僅僅獲得公司1萬1千日元,折合人民幣700元的獎勵。還是因為老實本分,田中耕一也沒有去計較,這件事情本就這樣不了了之。
▲田中耕一獲諾獎與妻子合照
直到第二天,日本媒體也收到了田中耕一獲得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消息,整個日本學術界為之震動的同時也感到措手不及,因為他們此前都沒有聽說過田中耕一這個人
。獲得諾獎之後,田中耕一在一夜之間一躍成為了全日本炙手可熱的寵兒,但卻沒人知道這樣的成就除了田中耕一自身的努力之外,還因為他的歪打正著。
司馬遷在《史記·滑稽列傳》中寫道:「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田中耕一正是如此,從一個島津製作所中的小小主任,突然成為了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震驚了全世界。當然,或許他的成功有很多偶然的因素,但這所有的一切都與他勤奮努力,日復一日地研究分不開。所以付出真的會有回報,如果沒有,那只是因為時機還沒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