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故事:美國版「陶淵明「用十年譯出《道德經》

2021-01-08 閃電新聞

唐僧的故事大家都聽過,中國的和尚不遠萬裡去印度取經求學,今天故事的主角跟唐僧差不多,一個美國大叔戴嶺,因為痴迷老子的《道德經》,漂洋過海從美國波士頓來到中國,在黃島小珠山上,當起了金髮碧眼的「陶淵明」,每天抄些《大學》、《中庸》,最近,由他自己的翻譯的英文版《道德經》正式完工,像一位閉關修煉、功德圓滿的世外高人,戴嶺帶著他這本心血傑作,下山傳法。

「這夥計就是長了張白人的臉。」

想要採訪戴嶺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儘管美國人賈伯斯把蘋果手機賣遍了全球,但是作為喬幫主美國老鄉的戴嶺,卻絲毫不給他老人家面子,他至今用的還是只能接打電話的「老人機」,沒有微信、微博,想要找到這夥計,一要看你的運氣,二要看他的心情。

「放心交流肯定沒問題,他就是長了白人的臉。」幾經周折,記者找到了戴嶺的朋友裴顥,他跟戴嶺是一個樂隊的成員,他是鼓手、戴嶺是樂隊裡的吉他手兼主唱,約好見面時間之後,裴顥讓記者做好心理準備,戴嶺這位美國哥們身上一點老美的時間觀念都沒有,遲到是家常便飯。

記者曾腦補過很多次戴嶺出場時的畫面,但直到見到他之後你才會明白,現實遠比想像來得瘋狂。老牌搖滾樂隊「披頭四」的短髮,一副大到誇張的墨鏡,西服混搭牛仔褲,再配上一雙千層底布鞋,戴嶺就這麼大搖大擺地彈著他的「 Backpacker」(背包客吉他),唱著自己寫的歌,一步一步走進你的視野。

一本《道德經》讓他飄揚過海

正式開始採訪前,戴嶺執意要先給大伙兒唱一段,合著鼓手裴顥的鼓點,戴嶺唱起來他自己創作的歌曲版《道德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單就中國人的角度來說,戴嶺的中文也僅僅算及格水平,因為來黃島15年了,戴嶺對本地方言相當「門清」,常常自詡是「黃島銀」,是這片熱土上,資歷最老的老外。

儘管看上去比較「愣」,但戴嶺可是地道的波士頓大學計算機專業的高材生,曾在河北農業大學、濱海學院當過外教,至於為什麼從大學跑到了山上,戴嶺給出的答案還是《道德經》。

當「緣分、悟道、參禪」這些詞兒從老外嘴裡蹦出來,你會覺得特玄幻,但是戴嶺就是這麼解釋他與中國,與《道德經》間的故事。戴嶺本是美國一普通青年,大學期間,他的西方哲學史老師,送給了他一本英文版的《道德經》,戴嶺至今也猜不透老師當時是個什麼想法,他也曾問過老師,為什麼是他,為什麼是《道德經》,老師的回答也特個性——「我就覺得你會喜歡這個。」

老師的直覺是對的,這本英文版的《道德經》,讓戴嶺看到了中國人的宇宙觀和哲學觀,尤其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這句,可以說跟現在物理界關於宇宙大爆炸的起源學說非常契合,宇宙也就是道,起源於宇宙大爆炸,也就是「道生一」,而後產生的兩個粒子,也就是「一生二」,由二到三,萬物衍生。

戴嶺說,九十年代的波士頓,不少人嚮往神秘的東方,有很多老外組織的參禪、周易俱樂部,借著這股中國熱的東風,戴嶺飄揚過海來到了中國。

戴嶺和他譜曲的《道德經》

上山求道 老外翻譯出了青島版《道德經》

戴嶺喜歡爬山,也正是因為這個愛好,他的學生幫他起了「戴嶺」這個名字,來到中國後,戴嶺先是當起了外教,最早是在河北,後來就紮根到了黃島。

「我是想去曲阜的,但是那邊好像不需要外教。」戴嶺說,他的計劃是到孔孟之鄉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但孔子故裡沒能讓這個說外語的老外找到工作,為了先填飽肚子,戴嶺來到了青島。

「這個老外應該是信佛的。」薛泰雨是一位果農,也是戴嶺的房東,兩人相識於小珠山,當戴嶺得知薛師傅就住在山上之後,執意要租他的房子,跟他做鄰居。在薛師傅看來,戴嶺是個好老外,每天吃素、偶爾還抄抄佛經,比中國人過得還虔誠。但戴嶺卻不認為自己是個和尚,他的骨子裡還是偏道家多一點。

「吃素是為了健康,我主要還是翻譯中國經典。」戴嶺說著,拿起了一本樣書,這是由他翻譯的《道德經》,在過去來中國的十多年,他做的就是查字典、找資料翻譯這本《道德經》。

戴嶺在山上的房子很有特點,一間玻璃房是他的書房,睡的是火炕,除了架子鼓就是他帶來的各種書,有儒學經典四書五經,還有《金剛經》、《楞伽經》,書桌上擺著他寫的毛筆字。

戴嶺寫字有個習慣,總喜歡收筆之後給字加上個黑框,這種像印章式的書法他認為特別好看。

其實,住在山上並不像大家想得這樣輕鬆,沒有洗手間,洗漱用的是山泉水,洗澡只能下山投靠朋友,想要方便的話,就在山上找個角落。

即便在英文出版界,《道德經》的翻譯版本也非常多,而戴嶺的這版青島《道德經》有什麼不一樣呢?戴嶺對於《道德經》的翻譯有著自己的獨特方式,別人翻譯的書,他絕不先看,怕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翻譯過程只專注於原文,通過中英字典,古漢語字典這些工具書,先在他這個西方腦瓜中,領悟出老子的意思,再翻譯成同胞們熟悉的英語,而在翻譯的過程中,戴嶺覺得一個好的文化環境至關重要,這也是他選擇山東青島、選擇住在山上的一個重要原因。

「把真經取回美國,把孩子領到中國。」

最近,戴嶺正忙著聯繫出版社,他說他的青島版《道德經》不久後就會跟大家見面,現在他又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翻譯完《道德經》他要準備再翻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等這些再翻譯完,他就準備再翻譯《金剛經》這些佛學經典,把中國的儒釋道一網打盡。

「你看這些小卡片,是我做的識字卡,可以的話我想讓美國的孩子也能愛上這些經典。」戴嶺目前已經辭去了外教的工作,專心翻譯這些經典,在隱居深山的同時,他還計劃著讓美國的孩子可以領略中國的文化。

「好的文化應該讓更多的孩子可以了解。」戴嶺說,他已經與山東國旅青島分社的工作人員談了自己的想法,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熱情,也打動了對方,戴嶺想通過《道德經》讓兩國的孩子建立起一種文化上的交流,孩子們通過夏令營的形式去美國體驗美國本土文化,同時也可以分享中國的優秀文化,目前,戴嶺的項目已經啟動,把真經取回去的願望已經初步達成。

「這種文化上的交流應該是雙向的,好的文化不分國界,無論東西,無論中美。」戴嶺說,如果條件成熟,他還想把美國的孩子領到小珠山上,喝山泉、看山花,也教他們唱「道可道,非常道……」

戴嶺在山上租住的小房子

房東是種櫻桃的,所以戴嶺的房子就在一棵棵櫻桃樹中間。

閒來無事,戴嶺也會找房東喝茶。

這就是戴嶺的書法,各種經典隨意鋪在地上。

戴嶺喜歡書法,且不說字怎麼樣,這份熱情就讓人佩服。

戴嶺住的山下有座城隍廟,沒事的時候他總喜歡過去看看。

這就是戴嶺,一位拉近中美文化的「黃島銀」。

相關焦點

  • 道德經 簡譯 眾妙之門
    《道德經.簡譯》是一個系列,文章末尾有陸續發表的各章節連結清單。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陶淵明的一生,你的十年.
    提起陶淵明,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那篇《桃花源記》。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魏晉風流裡,以陶淵明為首的文人,似乎很講究風骨二字,你說我驕傲,我就是驕傲,你說我浪蕩,我便不羈與你。
  • 好萊塢灌輸美國文化?你不知道老子和《道德經》在國外有多火
    他稱自己的學說為『道』 ,因為全部學說就在於指出這一轉化的道路,也正因此老子的全部學說叫做《道德經》」。尼採評價老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美國著名學者蒲克明:「當人類隔閡泯除,四海成為一家時,老子《道德經》將是一本家傳戶誦的書。
  • 《道德經》:向天地自然學習,用辯證思維處事
    《道德經》五千字八十一章,看似碎片化的內容背後實際上是在向人們揭示著一種實相。它在告訴人們,我們的祖先對於人生運作的軌跡,社會運作的軌跡,大自然運作的軌跡的認識。正如馬未都所說:老子站在宇宙空間的某一點上,觀察事物,思考規律。
  • 《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全文及譯解
    尹喜深感老子講的內容無比重要,懇請老子寫下來以傳後世。於是,老子寫下了五千言。尹喜為了不讓老子五千言失傳,親自操刀刻簡,使老子之說得以傳世,稱為《老子》。至於稱老子五千言為《道德經》,是道教發展之後才出現的。先秦的韓非作《解老》、《喻老》。司馬遷《史記》說言道德之事五千言。東漢順帝時張道陵作《老子想爾注》。
  • 鮑鵬山:歸去來兮,陶淵明!
    陶淵明顯然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隱士,但他是第一個把隱居生活寫得如此美好、如此充滿魅力的。他以前的隱士們似乎在追求艱苦的生活,並樂於向人們展示他們的艱苦生活,以便顯示自己道德的崇尚。陶淵明不想向人們做任何展示,這是他自己的生活,他只求自己滿意。實際上,我們過分的、矯情的、違背人性的苦行,對道德而言,實在是不必要的。
  • 真假《道德經》,一字變動,所表達的意思也就「南轅北轍」了
    《道德經》這本書主要講了哪些東西呢?為什麼從古至今這麼的廣受推崇?如果給「老子」一個版權費,那估計「老子」一瞬間就擁有很多財富了,因為古今中外看《道德經》的人實在太多了,可如今我們看的《道德經》是不是「真經」呢?是不是「老子」他老人家當時寫出來的那本呢?今兒論以論。
  • 《道德經》中這5句話堪稱經典,字雖不多,卻是人生「成敗法則」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譯釋】無論如何化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難以消除的餘怨,這怎麼能算完善?所以聖人待人即使被傷害了,也不會利用有利的地位去報復。有德的人只給予別人而不向別人索取,這就像拿著契約卻不去逼債一樣。與人相處,如果不能寬容,那麼你就難免處處樹敵,寸步難行。
  • 《道德經》原文
    《道德經》之四章 原文: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道德經》之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之六章 原文: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 顯影人間:美國大叔隱居中國山村15年的翻譯夢
    他用10年的時間,依據自己的理解,把《道德經》翻譯成了英文。未來,他準備繼續呆在中國的山村裡,翻譯「四書五經」,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傳到美國去。想要找到戴嶺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因為他至今用的還是只能接打電話的「老人機」,沒有微信、微博,想要找到他,一要看運氣,二要看他的心情。
  • 答案或在《道德經》裡面
    老子用3句話,教給了我們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雖然成書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但是人性的發展極其緩慢,所以《道德經》時至今日仍然對我們的人生極具指導意義。《道德經》雖然只有5000字,但是卻包含了人生中的種種大智慧,清朝曾國藩攻打太平天國時屢戰屢敗,差點投河自盡,可謂喪家之犬一般。後來重讀《道德經》,結果豁然開朗,明白了剛強無法勝柔弱。結果,他帶著老子的哲學出山,人際關係全部捋明白,一舉攻下南京,奠定了他的事業直至頂峰。
  • 成語故事 |《不為五鬥米折腰》陶淵明的故事
    陶淵明在自傳中說了自己喜歡喝酒,這是有事例的。有一次,他的一個朋友來看他,兩人也是大喝一場酒,朋友走時留下二萬錢給陶淵明,陶淵明卻把全部的錢都送給了酒家,以便以後去拿酒方便些,你看他喜歡喝酒吧。無論貧富貴賤的朋友來做客,陶淵明都要請人喝酒,如果他先喝醉了,他就會跟客人說:「呃呃,我-我喝醉了,想去睡覺啦,你-你可以回去了。」
  • 【道篇340】《姬氏道德經》與《老子道德經王弼注》對比學習之八
    【按】本學習公眾號【道篇】前期陸續轉發關於歷代各版本《道德經》,本期起按照《姬氏道德經》關於81章順序,對比學習《老子道德經王弼注》。供大家參考。
  • 《遇見自己〈道德經〉的學與思》
    遇見自己 《道德經》的學與思 一、為什麼推薦大家讀道德經? 《道德經》是萬經之王,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性經典之一。該書文字之簡約,寓意之錘鍊,古今中外無出其右者。
  • 馮唐鼓吹《素女經》:「給我一個周末,解你十年情困」
    港版十二萬字的《素女經》被刪兩萬字,但馮唐之後又加上了幾千字。馮唐要求自己拒絕兩種自我審查,不去想作品能不能出,不去想如何迎合市場。】7月21日,香港書展上作家馮唐和他的新書《素女經》。  但馮唐並沒有花心思在離職事件的回應上,而是投入性愛純文學《素女經》。按馮唐自己的話說,《素女經》是一部書有關清華理工「猥瑣男」經歷海歸、創業、私奔的故事。       據悉,《素女經》的大陸版《不叫》將於八月底之前由果麥文化出版,把港版十二萬字的《素女經》刪掉了兩萬字,但馮唐之後又補寫了幾千字(大陸版最後在十萬字左右)。「我尊重一個地方的道德、法律規範。
  • 《道德經智慧》 | 臺灣知名學者馬叔禮解讀國學經典《道德經》
    他的《道德經》更是集其思想精華於一書。《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書中提出「大道自然無為」的思辨,對世間萬物規律進行了深刻的詮釋。《道德經》是一部蘊藏著豐富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其思想深邃,內容博大精深。馬叔禮老師解讀老子智慧,揭示華夏文明獨特的宇宙觀,暢談人文與自然的關係。
  • 《道德經》最厲害的5個「中式智慧」,你越早知道,活得越好!
    2970分鐘的精華體量翻3倍,含金量是平時課程的300%隨時無限暢聽,讓你一次聽過癮用聽故事的方法,學《道德經》的「中式智慧」黃向軍的解讀,有趣有用:黃向軍老師畢業於北大哲學系,有30年深厚的研究功底,同時又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既忠於文本,又落實到實際生活。拒絕「紙上談兵」,直接讓你掌握中國最高處世智慧,讓《道德經》變成你的人生課。
  • 《道德經》釋義
    為了方便溝通交流、用言語文字來形容、表達這個能生宇宙本源的能量,老子勉強起了個名字叫「道」,所以老子說:強名曰「道」,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前兩句話說的也是這個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一個「道」字說的是化生天地萬物本源能量的道,這個「道」用言語文字表達不出來。
  • 曠世巨著《道德經》,暗藏了3個「中式」智慧,網友直呼:受教了
    理由無他,只因看了這本《道德經》,看完才知它實在是妙極了。年少初識,還是在金庸武俠的絕世神功《九陰真經》,開篇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出自《道德經》。不明覺厲!若覺人生迷茫,便來讀一讀《道德經》世人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但其實,讀懂四分之一的《道德經》智慧,就足以讓你過好這一生。
  • 青島日報推介莊子二書|大時代的精神探尋者
    餘世存在《相忘於江湖》序言裡說:歷史上有很多人格、精神、作品等被淹沒的現象,例如陶淵明在其當時人眼裡,只是二三流詩人,《詩品》的作者把他列為中品;六七百年後,到了宋代,陶真正躋身一流詩人的序列。直到今天,墨子這樣的思想家、馮夢龍這樣的作家仍是被大大低估的人物。歷史的接受之路並不平直,而是曲成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