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電影《信條》,諾蘭應該獲得一個諾貝爾獎

2020-09-09 我就是個碼字的

諾蘭電影《信條》,註定將成為一部爭議巨大的電影。

有些人說,這是「神作」,也有人說,讓人看不懂的電影就是垃圾。

本文不去判斷電影的好與壞,也不分析什麼音效和畫面。

用片中科學家蘿拉的話說就是:不要去判斷和理解它,而是去感受它。

一、觀影體驗

《信條》時長不短,筆者選擇了可以躺在沙發上看的小廳觀影,觀眾共九人,筆者位置在中心。

《信條》的開頭還是很吸引人的,簡單說就是一部科幻版的007電影,拯救世界的任務、英國軍情六處、豪華遊艇、美女、富豪、特種部隊,還有波音747撞大樓(這是實拍,飛機是真的),看著挺過癮。

而且片中還有各種影射或者借用,開頭歌劇院的劫持和槍戰,以及特警使用催眠瓦斯,其原型就是當年俄羅斯發生的大劇院劫持案。

反派薩塔爾來自於俄羅斯,以天然氣貿易發家(表面上),住在英國,好吧,切爾西老闆,說的就是你。

不光捎帶人,連東西都不放過,阿布拉莫維奇擁有的那艘帶防空飛彈的豪華遊艇也被諾蘭映射到了電影裡。

還有,薩塔爾的故鄉是前蘇聯廢棄的基地,你會想到哪兒?波音747撞大樓,那座大樓正好是五角形的,巧不巧。

為什麼影片中那個終極時間炸彈要分成九個零件「算法」,放在九個地方藏起來?

美、中、俄、英、法、印、巴、以、朝,正好九個!

等等吧,這些類似於007電影的元素還是很吸引人的,所以觀影的前半段,一切正常。

從故事進入高潮階段,也就是片中反派運用時間的「鉗形攻勢」耍男主開始,電影進入極度燒腦環節,就像你參加考試,前面的題怎麼做怎麼有,在中間突然出現一道超綱的大題,可要了命了,這會讓你陷入一種挫敗感,讓你茫然失措。

考試不能隨便退場,看電影可以,前排有兩個女生堅持了一段時間後走了。

筆者右邊的哥們睡著了,在激烈的槍聲中睡得很踏實。

左邊的哥們在刷手機,一直沒停下地刷。

後面的觀眾狀態不得而知,但在影片結束後,後排的聲音傳來:這片兒,沒看懂啊。

這就是《信條》的觀影體驗,如果有人說《盜夢空間》沒看懂,你還能給他講解一下,《星際穿越》沒看懂,你還能嘲笑他一下,如果他說《信條》沒看懂,你恐怕連科普的動機都沒有,因為你就算看懂了,你也很難說明白。

片中尼爾的話就是原因:我是物理學碩士,我能聽懂。

二、觀影前的準備

打算去看,還沒有去看《信條》的觀眾,你得注意了,去之前,你最好先知道以下幾件事:

1、簡單了解一下「量子力學」的概念,因為很多比較「玄」的科學,幾乎都可以用量子力學來解釋,這樣你能確信《信條》不是玄幻,是科幻。

2、稍微深入了解一下關於「熵」的概念,這在片中是重點,尤其是關於「熵增」和「熵減」。

3、熟悉一下U形磁鐵的圖形,片中多次出現紅藍分別存在的時間概念以及那個U形的時間逆轉機器,相信其靈感來自於磁鐵。

4、片中多次提到龐貝古城,這個地方不是隨便說說的,據說在這裡的赫庫蘭尼姆古城遺址裡發現過一塊石碑,這塊石碑上的字就被融入了《信條》。

第一行的sator就是《信條》反派薩塔爾(或者薩特)的名字。

第三行的TENET就是片名「信條」。

第四行的OPERA有歌劇院的意思,對應影片開頭以及主角和薩塔爾的對話。

第五行的ROTAS則是波音747撞的那座大樓的擁有者。

這幾個單詞合起來的意思是:神,控制著時間之輪的運轉。

注意,SATOR這個名字的含義不光是「神」(希臘神話農神),還有播種者的意思,片中反派薩塔爾通過埋入時間膠囊將說明書和黃金交給年輕的自己,就像播種一樣。

5、信條,TENET的特殊之處。信條在片中是一個神秘組織,這個組織不光包括其成員,也包括一些被組織僱傭的工具人,他們的目的就是阻止其他人通過逆轉整個世界的時間來毀滅世界。

TENET這個單詞是對稱的,或者說是首尾相接的,在片中這樣的情節設計有很多。

6、看這部電影之前,請記住該片的一個核心設定:一切已經發生的,將一定會發生,並且一定發生了。

三,深度劇透(可以跳過)

如果你看了電影實在沒看懂,或者你乾脆不想看,只想知道一下該片的劇情真相以備和同事聊天,那筆者就將該片的最終真相劇透一下,當然,這是筆者個人的觀點。

1、沒有名字的男主,在未來世界就是信條組織的老大,是他安排組織成員測試、訓練和幫助現在的自己,將自己引入信條組織。

2、男二號尼爾,男主的幫手和僚機,實際上來自於未來,他是通過時間逆行一路回來遇到男主,幫助他並多次救了他。

逆行而來的尼爾為了保護男主(為他擋子彈)死在了現在。而在未來,尼爾和男主是熟人,因此該片末尾,尼爾告訴男主:我在起點等你。這句話很內涵,如果你看懂了,相信你也會和男主一樣落淚。

尼爾是來自未來的人,那現在的他是誰?根據線索,應該是反派薩塔爾的兒子,麥克斯。所以男主在影片末尾要保護麥克斯和他的母親凱特。

3、反派薩塔爾和尼爾一樣也是來自於未來,但他是多次通過時間翻轉機器回來的,而翻轉機器本身是帶有輻射性的,所以他患了無法治癒不可逆的癌症。

4、那位神通廣大的印度富婆普利亞,並不是信條組織的人,她只是信條組織也就是男主在未來的合作夥伴,或者是工具人,用完了也就可以殺了。

5、那位在未來發明了時間炸彈的女科學家,應該就是影片開局給男主科普的女科學家蘿拉。女科學家將時間炸彈分成了九個零件「算法」埋藏在過去,執行這個任務的人其實就是男主和他的夥伴。

四、為什麼很多人說《信條》不好看

1、該片的劇情鋪墊太淺太短。

《盜夢空間》裡,觀眾可以跟著法國小美女的視角從頭開始了解「盜夢」,當你了解了,行動也就開始了。

《信條》也有科普環節,但顯然有些短也有些淺,而且參與科普的人物有好幾個,蘿拉、男主、尼爾都參與過,科普線有些亂。

2、好萊塢政治正確的影響

我們不能否認男主的演技,但選擇他作為主角,雖然能夠迎合好萊塢的政治正確,卻還是有一些不妥。

男主在影片的前半段扮演的角色類似於詹姆斯邦德,遊走於全世界,見面的都是大人物,還要和美女搭訕和調侃,如果主演是小李子那樣的或者乾脆讓男主和男二對換,相信還是很有說服力的,但該片男主就……所以片中身高一米九的美女凱特說男主:你穿的衣服戴的手錶不像是你的。

影片後半段男主執行各種任務中的動作場面非常棒,這才是他的長處。

當然,筆者這麼說僅僅是從電影觀感角度出發,畢竟布魯斯南和小李子他們在前面樹立了太多標杆,我們的大腦已經適應了那樣的男主。

好吧,這是筆者大腦的錯,不是導演也不是好萊塢的錯,他們是正確的。

3、物理概念太深

《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在我國電影市場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雙贏,其中一個原因是,那兩部電影的概念有普及性。

關於夢的研究,呵呵,咱們國家幾千年前就有了,到現在馬路邊胡同裡冷不丁還有靠解夢混飯吃的大爺,這個概念相信全世界的觀眾都不陌生。

關於黑洞、蟲洞的概念,雖然也很深奧,但感謝網絡時代和自媒體,這兩個科幻裡的常用概念連幼兒園小孩都不會覺得陌生。

此外,引力大小導致時間速度不同,切,《西遊記》裡就有啊,「天上一日,地下一年」,中國人早就懂了。

因此《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觀眾就算沒看懂,至少他不會感到陌生。

我們看《信條》,雖然「祖母悖論」是常見的概念,但「熵」這個概念有多少人熟悉,「量子力學」有幾個人能說明白。

我們知道時間旅行,卻沒見過逆行時間,更沒見過時間逆轉機器,而這些概念解釋起來又很費勁。

所以回到上文,男二尼爾的那句話「我是物理學碩士,我能聽懂」,有點搞笑卻也算現實的一部分。

但是,也正是這個原因,筆者認為,因為《信條》,應該給諾蘭頒發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

五、基礎物理

現在的好萊塢,包括國內電影市場,普遍出現的一個創作趨勢是「低智化」。

什麼速激、復聯,幾乎都是劇情淺薄、場面好看的代名詞。國內的很多電影,也喜歡走純搞笑或者純煽情的路子,普遍性的問題是,劇情邏輯性差甚至存在很多劇情硬傷。

大量的電影創作資金流向是哪兒?特效、音效、畫面、道具和明星片酬,真正擁有好劇本的電影越來越少。

是電影從業人員沒腦子沒智商嗎?不是,這是他們迎合市場的結果,越來越多的觀眾熱衷於幾個認知:「看電影就是圖一樂」「看電影就是看畫面」「看電影就是打發時間」等等,所以為了迎合觀眾不願意思考、追求感官刺激的需求,電影公司就製造出了大量低智垃圾電影,而且票房普遍不錯。

難道諾蘭看不懂這個市場趨勢嗎?難道他拍不出像什麼「流浪火星」這樣的偽科幻電影嗎?非要拍出「物理學碩士」級別的硬科幻電影找罵,還賺不到多少票房,圖什麼?

筆者在十幾年前參加一次教育界論壇時,曾聽到一位物理學老專家的哀嘆:國內對於基礎物理研究的投入太少了,大家都去搞來錢快的項目,最重要的基礎物理因為費錢、費時間、費精力反而沒幾個人願意沉下心來搞。

《信條》這部電影,選擇的科學概念不是什麼時髦的星際大戰、二向箔,也不是簡單的時間旅行、超時空愛戀,而是晦澀難懂的基礎物理學概念,這就讓人肅然起敬。

當然,《信條》也只是利用了一些基礎物理學概念,因為它畢竟只是一部電影,但如果它能帶動一些觀眾產生對基礎物理的關注,並能引起社會對基礎物理研究的重視,其功莫大焉。

諾貝爾物理學獎最關注的領域是基礎物理,如果諾蘭能用自己的作品引發更多人去關注去學習去研究基礎物理,那麼他對基礎物理也算有相當大的貢獻,為什麼不可以獲得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呢。

最後,對於普通觀眾而言,你說「生活太累了,看電影就圖一樂」,看起來似乎沒錯。但筆者認為,如果你什麼都「圖一樂」,會不會陷入「太累了,圖一樂」—「繼續累,繼續圖一樂」—「更累,更需要圖一樂」的惡性循環呢。

觀眾品位提高了,電影市場自然就會出現品位更高的電影,品位高的電影會培養出更高品位的觀眾……這也是社會進步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因為導演是諾蘭,《信條》應該是今年最值票價的電影
    網友:「因為導演是克里斯多福·諾蘭!」製作成本超過2億美元,今年《盜夢空間》的導演諾蘭的新電影《信條》即將上映!》應該是今年最值票價的電影,主要是因為導演是諾蘭!在這個墮落的環境下,諾蘭導演卻是少有的良心!因為他和詹姆斯卡梅隆等大導演一樣,都非常注重電影的質量,注重電影的創新,而且都在不斷升級商業片。
  • 成功的魔法,諾蘭電影世界的「信條」
    同時,諾蘭的高票房並不是靠作品的數量換來的,他並不是一個以數量取勝的創作者,雖然成名多年,但諾蘭真正意義上的電影作品也不過十部左右,從最早的《追隨》,到讓諾蘭一舉成名的《記憶碎片》,隨後的一部改編歐洲電影的《白夜追兇》,緊接著就是讓諾蘭獲得全球票房大成功的《蝙蝠俠三部曲
  • 諾蘭新片信條來了!諾蘭《信條》真的那麼好麼?
    好萊塢知名導演克裡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最新電影作品《TENET信條》於9月4日,僅僅兩天時間票房就高達1.7億人民幣的亮眼票房,被視為全球電影產業救星,燒腦劇情更為影迷們所津津樂道,讓人忍不住想進戲院一刷再刷。
  • 諾蘭翻車?《信條》可能是諾蘭最「爛」的一部電影
    諾蘭,影迷觀影路上的啟蒙人,商業片裡做的最藝術的,藝術片裡做的最商業的,導致看諾蘭的電影大部分時候不需要什麼門檻,每個人去看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愉悅感
  • 諾蘭翻車?《信條》可能是諾蘭最「爛」的一部電影
    諾蘭,影迷觀影路上的啟蒙人,商業片裡做的最藝術的,藝術片裡做的最商業的,導致看諾蘭的電影大部分時候不需要什麼門檻,每個人去看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愉悅感,這是諾蘭電影的魅力之處。  再打開豆瓣評論區就有意思了,有人因為沒看懂怒打一星,也有人因為沒看懂但導演是諾蘭的情況下打五星,堪稱近期評價兩極分化最嚴重的一部電影
  • 一個玩弄時間線的電影——《信條》,諾蘭的電影時間學
    到了最近的《信條》中,諾蘭的野心更大了。諾蘭電影如何玩轉時間線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信條》和之前的謎題電影也沒有本質區別,只不過是諾蘭在敘事時間技巧上的又一次實驗。  《盜夢空間》正是使用套層結構,表達了一個夢境理念的重複,從而建構起自己獨特的時空關係。  2014年的《星際穿越》作為科幻片,因為有物理學和天文學理論的依據,所以這部電影對於時空營造的科學性,顯得比《盜夢空間》更濃鬱一些。
  • 看不懂的《信條》,「盜夢者」諾蘭的失敗?
    但這個可以用「爸爸去哪兒」一言蔽之的故事,還是被心氣日益高漲的諾蘭發射進「蟲洞」「黑洞」概念齊飛的太空,並在諾貝爾獎獲得者、天體物理學大佬基普·索恩的加持下,確保其中出現的每一寸科幻圖景都硬橋硬馬。 在去年黑洞「真實」照片問世之際,就連路人影迷也都不得不對《星際穿越》裡描畫出的「卡岡圖雅」黑洞具象頂禮膜拜。
  • 諾蘭的《信條》:用電影解構電影,用電影去探索電影
    《致命魔術》(The Prestige)裡頭說所有魔術都包含以虛代實、偷天換日,以及化腐朽為神奇三個步驟,其實把「魔術」兩字換成「電影」一切都成立,因為這正是諾蘭創作的終極核心,是他的創作信條。信條,就是《信條》的英文片名。Tenet,亦即信條、宗旨,在電影裡頭是個成立於未來,穿梭到了現在以解救世界的秘密組織。
  • 諾蘭的電影不是科幻片,而是科教片或科普片
    正在上映的諾蘭的電影《信條》講的是「時空逆轉」的理論,是一部具有很強視覺衝擊力的諜戰劇。男主在高科技技術的幫助下,通過時空逆轉,阻止了一個「瘋子」對於全人類的謀殺。據說他之前的電影《星際穿越》請來了獲得諾貝爾獎的理論物理學家基普·索恩做科技指導,以便作品所涉及的物理理論更符合真實的科技現實,經得起推敲。所以在某種層面上講,他的作品更像是科教片或科普片。不知道有多少小朋友會因為看他的電影而喜歡上科學,最後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
  • 《信條》評分下滑,諾蘭的招牌不靈了?電影細節經不起推敲
    《信條》在沒有上映之前,觀眾們很期待的,主演因素是因為諾蘭,這個曾經執導過《黑暗騎士》、《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大片的導演,在內地幾乎可以「封神」了。對於他的電影,觀眾們當然很期待。
  • 諾蘭新片《信條》評分 網友:應該音譯成「天吶天」!諾蘭又來挑戰觀眾智商了
    羊城晚報訊 「《TENET》不應該翻譯成『信條』,應該音譯成『天吶天』!」9月4日,諾蘭新作《信條》正式登陸內地院線,號稱「諾蘭最燒腦的電影」的《信條》果然不負眾望,不少影迷一刷之後大呼「看不懂」,更有網友「絕望」地在豆瓣留下以上評論。 《信條》延續了諾蘭的一貫風格:用精巧的概念包裝簡單的故事。
  • 諾蘭的《信條》:用電影解構電影,用電影探索電影
    如果《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和《盜夢空間》被視為諾蘭的《碟中諜》版本,如果《信條》被視為諾蘭版的007電影,我們會發現無論故事的情節布局對諾蘭有多重要,無論對諾蘭有多重要,無論情節布局對諾蘭來說有多重要,都是作者最重要和最核心的部分思維總是用電影來解釋電影,用電影解構電影,用電影探索電影。諾蘭的電影很好,但他一直打動我的不是情節,而是他對「拍電影」的探索。
  • ​全方位解析諾蘭最軟科幻電影——《信條》
    因為疫情影響,諾蘭的《信條》上映時間一拖再拖。當《信條》確定定檔9月4日後,廣大影迷和電影行業從業者都歡呼不已。《信條》觀影前的準備工作】極簡回答:不需要。根據諾蘭以往電影來看,很多人會根據預告片等內容作出一些「預習」,而且會取上各種吸睛標題,吸引大家去看「預習」。在一波又一波營銷下,本該帶給觀眾試聽享受和快樂的電影似乎被諾蘭「假粉絲」帶偏了。
  • 解析《信條》:如何讀懂諾蘭「操控時空」的花樣
    時長:08:00 來源:電影網 映後解析《信條》:如何讀懂諾蘭「操控時空」的花樣?
  • 諾蘭《信條》真的那麼好麼?
    這一次,諸多影評人指出,他們很難在評價《信條》的時候說太多情節有關的內容,因為它……它它它實在是太複雜了!對此,我還不信,於是問了兩個已經首批看完片的朋友。一個和我說,看完了很暈,一個和我說,我陪你二刷吧。真的有這麼難講麼???
  • 諾蘭《信條》真的那麼好麼?
    觀察者Observer這樣描述《信條》:正如他在《盜夢空間》中所做的那樣,諾蘭創造了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某些事情因為他的創造而成為現實。未來的子彈可以從牆上倒轉成槍,已知的物理定律可以倒轉,汽車追逐可以同時在兩個方向發生。即使是在一部可能令人困惑的電影中,這些都是令人興奮的想法。
  • 《信條》:諾蘭的電影表達極限
    VOL.54 《信條》:諾蘭的電影表達極限 主播|3000 嘉賓|梁清散 Song List OP:大野雄二 - THEME FROM LUPIN III '78 Ellie & Joel - Wayfaring Stranger
  • 諾蘭燒腦大片《信條》國內外電影評分
    《信條》是諾蘭又一部燒腦巨製,但並非單純的玩結構與技術,視覺呈現、敘事結構上諾蘭再賦新意,《信條》並不是簡單的描述時間逆轉和時空穿越,而是在一個畫面裡把正向和逆向時間同時呈現,起點即是終點,終點就是起點。
  • 看完諾蘭的新電影《信條》,你是什麼感受?《信條》到底好不好?
    看多了諾蘭的作品,你會發現他是不屑於說服你相信一個設定或者邏輯細節的。因為你但凡有一點點質疑,就會馬上被凌厲的跳切甩開,需要更費勁地跟上後面的劇情。偏偏諾蘭以往的作品其他長板都拉得極高,你不跟就是你吃虧,多數觀眾也就默默地接受,以至於發展出導演和觀眾「我就這麼拍了你愛信不信」「我看不懂一定是我的錯」的默契,大概這就是觀影PUA。
  • 盤點諾蘭電影經典金句,《信條》燒腦劇情以外的另類享受
    由諾蘭執導的《信條》自籌備至上映一直維持很高的討論度,除了因為劇情非常燒腦外,戲中部分對白都值得觀眾深思。然而除了這部電影外,其實導演諾蘭之前的作品都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對白,趁這機會重溫導演諾蘭的電影十大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