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電影《信條》,註定將成為一部爭議巨大的電影。
有些人說,這是「神作」,也有人說,讓人看不懂的電影就是垃圾。
本文不去判斷電影的好與壞,也不分析什麼音效和畫面。
用片中科學家蘿拉的話說就是:不要去判斷和理解它,而是去感受它。
一、觀影體驗
《信條》時長不短,筆者選擇了可以躺在沙發上看的小廳觀影,觀眾共九人,筆者位置在中心。
《信條》的開頭還是很吸引人的,簡單說就是一部科幻版的007電影,拯救世界的任務、英國軍情六處、豪華遊艇、美女、富豪、特種部隊,還有波音747撞大樓(這是實拍,飛機是真的),看著挺過癮。
而且片中還有各種影射或者借用,開頭歌劇院的劫持和槍戰,以及特警使用催眠瓦斯,其原型就是當年俄羅斯發生的大劇院劫持案。
反派薩塔爾來自於俄羅斯,以天然氣貿易發家(表面上),住在英國,好吧,切爾西老闆,說的就是你。
不光捎帶人,連東西都不放過,阿布拉莫維奇擁有的那艘帶防空飛彈的豪華遊艇也被諾蘭映射到了電影裡。
還有,薩塔爾的故鄉是前蘇聯廢棄的基地,你會想到哪兒?波音747撞大樓,那座大樓正好是五角形的,巧不巧。
為什麼影片中那個終極時間炸彈要分成九個零件「算法」,放在九個地方藏起來?
美、中、俄、英、法、印、巴、以、朝,正好九個!
等等吧,這些類似於007電影的元素還是很吸引人的,所以觀影的前半段,一切正常。
從故事進入高潮階段,也就是片中反派運用時間的「鉗形攻勢」耍男主開始,電影進入極度燒腦環節,就像你參加考試,前面的題怎麼做怎麼有,在中間突然出現一道超綱的大題,可要了命了,這會讓你陷入一種挫敗感,讓你茫然失措。
考試不能隨便退場,看電影可以,前排有兩個女生堅持了一段時間後走了。
筆者右邊的哥們睡著了,在激烈的槍聲中睡得很踏實。
左邊的哥們在刷手機,一直沒停下地刷。
後面的觀眾狀態不得而知,但在影片結束後,後排的聲音傳來:這片兒,沒看懂啊。
這就是《信條》的觀影體驗,如果有人說《盜夢空間》沒看懂,你還能給他講解一下,《星際穿越》沒看懂,你還能嘲笑他一下,如果他說《信條》沒看懂,你恐怕連科普的動機都沒有,因為你就算看懂了,你也很難說明白。
片中尼爾的話就是原因:我是物理學碩士,我能聽懂。
二、觀影前的準備
打算去看,還沒有去看《信條》的觀眾,你得注意了,去之前,你最好先知道以下幾件事:
1、簡單了解一下「量子力學」的概念,因為很多比較「玄」的科學,幾乎都可以用量子力學來解釋,這樣你能確信《信條》不是玄幻,是科幻。
2、稍微深入了解一下關於「熵」的概念,這在片中是重點,尤其是關於「熵增」和「熵減」。
3、熟悉一下U形磁鐵的圖形,片中多次出現紅藍分別存在的時間概念以及那個U形的時間逆轉機器,相信其靈感來自於磁鐵。
4、片中多次提到龐貝古城,這個地方不是隨便說說的,據說在這裡的赫庫蘭尼姆古城遺址裡發現過一塊石碑,這塊石碑上的字就被融入了《信條》。
第一行的sator就是《信條》反派薩塔爾(或者薩特)的名字。
第三行的TENET就是片名「信條」。
第四行的OPERA有歌劇院的意思,對應影片開頭以及主角和薩塔爾的對話。
第五行的ROTAS則是波音747撞的那座大樓的擁有者。
這幾個單詞合起來的意思是:神,控制著時間之輪的運轉。
注意,SATOR這個名字的含義不光是「神」(希臘神話農神),還有播種者的意思,片中反派薩塔爾通過埋入時間膠囊將說明書和黃金交給年輕的自己,就像播種一樣。
5、信條,TENET的特殊之處。信條在片中是一個神秘組織,這個組織不光包括其成員,也包括一些被組織僱傭的工具人,他們的目的就是阻止其他人通過逆轉整個世界的時間來毀滅世界。
TENET這個單詞是對稱的,或者說是首尾相接的,在片中這樣的情節設計有很多。
6、看這部電影之前,請記住該片的一個核心設定:一切已經發生的,將一定會發生,並且一定發生了。
三,深度劇透(可以跳過)
如果你看了電影實在沒看懂,或者你乾脆不想看,只想知道一下該片的劇情真相以備和同事聊天,那筆者就將該片的最終真相劇透一下,當然,這是筆者個人的觀點。
1、沒有名字的男主,在未來世界就是信條組織的老大,是他安排組織成員測試、訓練和幫助現在的自己,將自己引入信條組織。
2、男二號尼爾,男主的幫手和僚機,實際上來自於未來,他是通過時間逆行一路回來遇到男主,幫助他並多次救了他。
逆行而來的尼爾為了保護男主(為他擋子彈)死在了現在。而在未來,尼爾和男主是熟人,因此該片末尾,尼爾告訴男主:我在起點等你。這句話很內涵,如果你看懂了,相信你也會和男主一樣落淚。
尼爾是來自未來的人,那現在的他是誰?根據線索,應該是反派薩塔爾的兒子,麥克斯。所以男主在影片末尾要保護麥克斯和他的母親凱特。
3、反派薩塔爾和尼爾一樣也是來自於未來,但他是多次通過時間翻轉機器回來的,而翻轉機器本身是帶有輻射性的,所以他患了無法治癒不可逆的癌症。
4、那位神通廣大的印度富婆普利亞,並不是信條組織的人,她只是信條組織也就是男主在未來的合作夥伴,或者是工具人,用完了也就可以殺了。
5、那位在未來發明了時間炸彈的女科學家,應該就是影片開局給男主科普的女科學家蘿拉。女科學家將時間炸彈分成了九個零件「算法」埋藏在過去,執行這個任務的人其實就是男主和他的夥伴。
四、為什麼很多人說《信條》不好看
1、該片的劇情鋪墊太淺太短。
《盜夢空間》裡,觀眾可以跟著法國小美女的視角從頭開始了解「盜夢」,當你了解了,行動也就開始了。
《信條》也有科普環節,但顯然有些短也有些淺,而且參與科普的人物有好幾個,蘿拉、男主、尼爾都參與過,科普線有些亂。
2、好萊塢政治正確的影響
我們不能否認男主的演技,但選擇他作為主角,雖然能夠迎合好萊塢的政治正確,卻還是有一些不妥。
男主在影片的前半段扮演的角色類似於詹姆斯邦德,遊走於全世界,見面的都是大人物,還要和美女搭訕和調侃,如果主演是小李子那樣的或者乾脆讓男主和男二對換,相信還是很有說服力的,但該片男主就……所以片中身高一米九的美女凱特說男主:你穿的衣服戴的手錶不像是你的。
影片後半段男主執行各種任務中的動作場面非常棒,這才是他的長處。
當然,筆者這麼說僅僅是從電影觀感角度出發,畢竟布魯斯南和小李子他們在前面樹立了太多標杆,我們的大腦已經適應了那樣的男主。
好吧,這是筆者大腦的錯,不是導演也不是好萊塢的錯,他們是正確的。
3、物理概念太深
《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在我國電影市場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雙贏,其中一個原因是,那兩部電影的概念有普及性。
關於夢的研究,呵呵,咱們國家幾千年前就有了,到現在馬路邊胡同裡冷不丁還有靠解夢混飯吃的大爺,這個概念相信全世界的觀眾都不陌生。
關於黑洞、蟲洞的概念,雖然也很深奧,但感謝網絡時代和自媒體,這兩個科幻裡的常用概念連幼兒園小孩都不會覺得陌生。
此外,引力大小導致時間速度不同,切,《西遊記》裡就有啊,「天上一日,地下一年」,中國人早就懂了。
因此《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觀眾就算沒看懂,至少他不會感到陌生。
我們看《信條》,雖然「祖母悖論」是常見的概念,但「熵」這個概念有多少人熟悉,「量子力學」有幾個人能說明白。
我們知道時間旅行,卻沒見過逆行時間,更沒見過時間逆轉機器,而這些概念解釋起來又很費勁。
所以回到上文,男二尼爾的那句話「我是物理學碩士,我能聽懂」,有點搞笑卻也算現實的一部分。
但是,也正是這個原因,筆者認為,因為《信條》,應該給諾蘭頒發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
五、基礎物理
現在的好萊塢,包括國內電影市場,普遍出現的一個創作趨勢是「低智化」。
什麼速激、復聯,幾乎都是劇情淺薄、場面好看的代名詞。國內的很多電影,也喜歡走純搞笑或者純煽情的路子,普遍性的問題是,劇情邏輯性差甚至存在很多劇情硬傷。
大量的電影創作資金流向是哪兒?特效、音效、畫面、道具和明星片酬,真正擁有好劇本的電影越來越少。
是電影從業人員沒腦子沒智商嗎?不是,這是他們迎合市場的結果,越來越多的觀眾熱衷於幾個認知:「看電影就是圖一樂」「看電影就是看畫面」「看電影就是打發時間」等等,所以為了迎合觀眾不願意思考、追求感官刺激的需求,電影公司就製造出了大量低智垃圾電影,而且票房普遍不錯。
難道諾蘭看不懂這個市場趨勢嗎?難道他拍不出像什麼「流浪火星」這樣的偽科幻電影嗎?非要拍出「物理學碩士」級別的硬科幻電影找罵,還賺不到多少票房,圖什麼?
筆者在十幾年前參加一次教育界論壇時,曾聽到一位物理學老專家的哀嘆:國內對於基礎物理研究的投入太少了,大家都去搞來錢快的項目,最重要的基礎物理因為費錢、費時間、費精力反而沒幾個人願意沉下心來搞。
《信條》這部電影,選擇的科學概念不是什麼時髦的星際大戰、二向箔,也不是簡單的時間旅行、超時空愛戀,而是晦澀難懂的基礎物理學概念,這就讓人肅然起敬。
當然,《信條》也只是利用了一些基礎物理學概念,因為它畢竟只是一部電影,但如果它能帶動一些觀眾產生對基礎物理的關注,並能引起社會對基礎物理研究的重視,其功莫大焉。
諾貝爾物理學獎最關注的領域是基礎物理,如果諾蘭能用自己的作品引發更多人去關注去學習去研究基礎物理,那麼他對基礎物理也算有相當大的貢獻,為什麼不可以獲得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呢。
最後,對於普通觀眾而言,你說「生活太累了,看電影就圖一樂」,看起來似乎沒錯。但筆者認為,如果你什麼都「圖一樂」,會不會陷入「太累了,圖一樂」—「繼續累,繼續圖一樂」—「更累,更需要圖一樂」的惡性循環呢。
觀眾品位提高了,電影市場自然就會出現品位更高的電影,品位高的電影會培養出更高品位的觀眾……這也是社會進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