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格納 | 每一部歌劇都是震撼人類靈魂的鴻篇巨製

2021-02-19 古典音樂

偉大的德國作曲家威廉·理察·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出生於萊比錫。

▲ 華格納紀念音樂會(喬納斯·考夫曼/克裡斯蒂安·蒂勒曼/德勒斯登國立管弦樂團)

1. Vorspann

2. Der fliegende Holländer - Ouvertüre

3. Richard Wagner - Eine Faust-Ouvertüre

4. Rienzi 

5. Ouvertüre

6. Lohengrin

7. In fernem Land

8. Hans Werner Henze (geb. 1926) - Fraternité: Air pour l'orchestre

9. Tannhäuser - Inbrust im Herzen

10. Ouvertüre

11. Applause

12. Abspann

華格納以創作歌劇聞名。華格納不同於其他的歌劇作者,他不但作曲,還自己編寫歌劇劇本。他是德國歌劇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前面承接莫扎特、貝多芬的歌劇傳統,後面開啟了後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理察·施特勞斯緊隨其後。同時,因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複雜性,成為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

理察·華格納一開始是延續卡爾·馬利亞·馮·韋伯和賈科莫·梅耶貝爾的浪漫主義傳統,但後來提出了整體藝術的概念,整合了詩歌、視覺藝術、歌劇及劇場,並在1849至1852年間提出許多的論述。華格納後來將這些概念放入由四部歌劇組成的系列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中,共花了26年的時間才完成。

理察·華格納後期的作品以其複雜的音樂織度、豐富的和聲及配器法著稱,另外他也在作品中靈活地使用主導動機,也就是會和特定人物、地點或是事物一起出現的一到兩個小節音樂。理察·華格納在音樂語言上的一些進展,例如極度的半音體系以及快速變換的調性,也影響古典音樂的發展。華格納的《特裡斯坦與伊索德》可以算是現代音樂的開始。

理察·華格納曾建造自己的歌劇院,也就是拜羅伊特節日劇院,其中有許多新穎的設計,此歌劇院是為了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而興建,《帕西法爾》也是在這裡首演。後來的拜羅伊特音樂節也在此固定演出華格納的十部樂劇。在華格納建造歌劇院時,他對於音樂及戲劇的想法又改變了,他也將一些傳統形式引入他最後幾部作品中,包括《尼伯龍根的指環》。

在理察·華格納的最後幾年生命中,充斥著政治流亡者、動蕩的愛情以及貧窮。他在音樂、戲劇及政治上的爭議作品在最近數十年來得到許多的注意,尤其是其中的反猶太詞句。他的概念在許多二十世紀的藝術中可以看出蹤跡,其影響包括哲學、文學、視覺藝術及戲劇。

生平

華格納出生6個月時,在警察局當職員的父親就去世了。他母親不久改嫁給一個演員兼劇作家。不久全家就搬到繼父工作的德勒斯登。華格納在繼父關照下,受到了最初的藝術薰陶,他對戲劇和音樂十分感興趣。1827年,全家又遷回萊比錫。在萊比錫布商大廈劇院,他第一次聽到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深受感動。1831年,他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作曲,一年後,他創作了貝多芬風格的《C大調交響曲》。

1832年,經他哥哥介紹,到維爾茨堡任合唱指揮。同年他創作了他的第一部完整的歌劇作品《仙女》。之後,他又先後在馬格德堡和柯尼斯堡的擔任音樂指揮。

1836年第一次結婚,次年前往當時俄國的裡加任一家歌劇院的音樂指揮。1839年因為債務,乘船逃往倫敦。1840年至1841年在巴黎度過。1842年返回德國德勒斯登,任薩克森王國宮廷樂隊指揮。

▲ 理察·華格納的第二任妻子柯西瑪,李斯特的女兒

1849年在德勒斯登參加五月起義,失敗後被通緝,此後12年在巴黎等地流亡。在巴黎期間,認識了李斯特,後來娶了李斯特的女兒柯西瑪為妻。1861年通緝令解除後,回到德國,住在威斯巴登的Biebrich鎮。

1865年開始,得到了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贊助。

1883年2月13日,在前往威尼斯避寒旅行期間,因心肌梗塞病死於威尼斯的溫德拉敏宮中。

華格納的兒子齊格弗裡德·華格納也是作曲家。

作品

《華格納作品目錄(Wagner-Werk-Verzeichnis)》(WWV)中收錄的他的作品共有113件,其中包括未完成的以及計劃中的。

歌劇

華格納的劇作是他最主要的藝術遺產。大部分作曲家通常都把編寫歌劇劇本(包括臺詞與歌詞)的任務交給別人完成,但華格納卻撰寫自己的劇本,他稱之為「詩篇」。

1849年起,華格納極力推崇一種新的歌劇觀念,即稱為「音樂劇(music drama)」(不過他後來放棄使用了這個詞),在這種劇作中,各個音樂、詩歌和戲劇元素都被融合在一起——構成一種「整體藝術」。華格納創造了一種新的作曲風格,使得管弦樂隊與歌手的地位同樣重要。之後的劇作中,管弦樂隊的地位體現在表達主導動機以及具體的人物、地點、情節元素。這些元素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共同推動了戲劇的進展。雖然「音樂劇」是華格納專用的,但許多作家都如此稱呼這樣的劇作。

早期作品(至1842年為止)

華格納的最早嘗試創作的歌劇大部分都未完成。被他放棄的作品包括17歲時寫的田園歌劇《戀人的心緒》,它是基於歌德的同名詩篇創作而成;1832年寫的《婚禮》1832年;1837-1838年寫的歌唱劇《男人比女人更狡猾》。1833年創作的《仙女》在這位作曲家的一生中沒有出演過,另外1836年的《禁戀》在第一次演出後遭到撤回。1842年,《黎恩濟》首演,它是華格納第一個成功上演的歌劇。這些早期作品的創作風格總體上是較傳統的——相對更複雜的《黎恩濟》清晰地顯示其創作深受斯蓬蒂尼(Spontini)和梅耶貝爾(Meyerbeer)的大歌劇的影響——並沒有表現出華格納後來的創新,那樣的創新才決定了他在音樂史上的地位。華格納後來談道他並不認為這些作品(work)是他全部作品(oeuvre)的一部分,且拜羅伊特音樂節中也沒有表演過這段時期的作品,甚至過去幾個世紀中都幾乎沒有上演過(只有《黎恩濟》的序曲偶爾會在音樂會上演奏)。在2013年,為了紀念作曲家蕭邦誕辰,《仙女》《禁戀》《黎恩濟》等三部歌劇在萊比錫和拜羅伊特演出。

「浪漫主義歌劇」(1843-1851年)

▲ 華格納的手稿:《漂泊的荷蘭人》的開幕序曲,其中有他給出版商的筆記

華格納1843年的《漂泊的荷蘭人》宣告著他的創作階段進入了中期。隨後他又分別在1845年與1850年創作了《湯豪瑟》和《羅恩格林》。這三部歌劇有時被稱作華格納的「浪漫主義歌劇(romantic operas)」。由於這些劇作,他之前憑藉《黎恩濟》建立起的在德國乃至世界上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1849年起他就放棄了這種創作風格,不過有時他還會修改《漂泊的荷蘭人》與《湯豪瑟》。一般認為這三部歌劇代表了華格納藝術歷程中重要的發展階段,在音樂和歌劇的主題處理、情感表達以及編排方面達到了成熟的地步。拜羅伊特音樂節精選內的作品中這幾部屬於比較早的成熟劇作,華格納辭世後柯西瑪還遵照他的遺願在拜羅伊特音樂節上安排了三者的演出。此三部歌劇(包括改編版的《漂泊的荷蘭人》和《湯豪瑟》)仍繼續在世界各地定期演出並錄像,這些歌劇也使得他健在時便名聲大噪。

「音樂劇」(1851-1882年)開始創作《尼伯龍根的指環》

▲ 布倫希爾德,是一名女武神。1910年亞瑟·拉克姆作此插畫

《尼伯龍根的指環》(通常簡稱《指環》或《指環》系列)是其代表作之一。《指環》是由四部歌劇組成的系列,劇中的許多元素來自日耳曼神話——多數來自後來的北歐神話——尤其是古諾爾斯語的《詩體埃達》與《沃爾松格薩迦》以及中古高地德語的《尼伯龍根之歌》。華格納專門憑著他對頭韻的理解改進了這幾部歌劇的劇本,頭韻在古日耳曼詩歌中有用到。華格納對古希臘戲劇的認知也影響了這四部歌劇,在古代的雅典節日裡四聯劇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在他的文章《歌劇與戲劇》中也進行了詳盡的討論。

《指環》系列的前兩部《萊茵的黃金》與《女武神》分別在1854年與1856年完成。《萊茵的黃金》中,「幾乎沒有「現實主義」(以及)表達感情的音樂片段」使得華格納已經非常接近他1849-1851年文章中所談及的音樂理想了。事實上《女武神》中含有詠嘆調[第一幕中齊格蒙德(Siegmund)演唱《暴風雨(Winterstürme)》即為一例],另外女武神出現時的準合唱也體現了更多的「歌劇」特點,但巴裡·米靈頓(Barry Millington)評論道「(這是)最完美地體現《歌劇與戲劇》中的理論的一部音樂劇了……它成功將詩歌與音樂結合,而在音樂表達上沒有太大的犧牲。

轉而創作《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與《紐倫堡的名歌手》

在為《指環》系列的第三部分《齊格弗裡德》譜曲時,華格納暫時放棄了它的創作;在1857年至1864年間他一直在寫一部愛情悲劇《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簡稱《特裡斯坦》)以及他成熟作品中僅有的一部喜劇《紐倫堡的名歌手》(簡稱《名歌手》),這兩部作品也是經典歌劇的一部分。

▲ 弗朗茨·貝茲,演唱了《紐倫堡的名歌手》中的角色漢斯·薩克斯(Hans Sachs)以及《指環》系列中的角色奧丁(Wotan)

《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在音樂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許多人認為這部作品標誌著對傳統和聲與調性的放棄,並為20世紀的古典音樂的發展方向奠定了基礎。華格納認為這部歌劇完美地實現了他有關音樂劇的理論,其戲劇元素之間體現了「轉換的藝術(the art of transition)」,而聲樂與管弦樂之間也平衡得較好。1859年作品完成,而在1865年6月慕尼黑進行了首演,是次演出由比洛(Bülow)指揮。

早在1845年華格納即設想過《紐倫堡的名歌手》應成為《唐懷瑟》的喜劇「裝飾品(pendant)」。和《特裡斯坦》很像的是,它於1868年6月21日也在慕尼黑首演,同樣是比洛指揮,並立即大獲成功。巴裡·米靈頓稱《名歌手》是「一部華麗的、感性的音樂劇,因劇中蘊含著溫暖的人性而廣受讚賞」,但因為作品中有著強烈的德國民族主義色彩,故這部音樂劇也常被作為華格納信奉保守的政治態度、反猶太主義的例子。

完成《尼伯龍根的指環》

華格納回頭繼續為《齊格弗裡德》的最後一幕配樂並繼續完成《指環》的最後一部歌劇《諸神的黃昏》時,他的創作風格有所改變:從《萊茵的黃金》與《女武神》的聽覺世界變得更為「歌劇化(operatic)」,不過其中還是充滿了他作曲的創新,並在劇中多處設了主導動機。出現這種現象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華格納是倒著撰寫《指環》系列的劇本的,所以《諸神的黃昏》的劇本要比《萊茵的黃金》更為「傳統(traditionally)」;然而,他對整體藝術的追求變得鬆懈了。創作風格的改變也讓華格納在創作《特裡斯坦》《名歌手》與巴黎版本的《唐懷瑟》時作曲技巧有所提升。從《齊格弗裡德》的第三幕開始,旋律中的半音和複雜的和聲增多,對主導動機的處理也更為嫻熟。

從1848年華格納為《指環》規劃的第一份草稿到1874年完成《諸神的黃昏》一共用了26年。要演出《指環》一共需要大約15個小時,目前仍在定期演出的劇作中,如此長的還僅此一部。

《帕西法爾》

華格納最後一部歌劇《帕西法爾》作於1882年,是他唯一一部專門為他的貝羅伊特節日劇院所作的歌劇,被稱為「劇場慶典節日劇(Bühnenweihfestspiel)」。此劇的故事情節是受到有關聖杯的傳說的啟發而創作的。其中也有些內容來自佛教中的出家,是在華格納閱讀叔本華的著作時讀到的。華格納對柯西瑪說這是他「最後一張牌(last card)」。這部作品仍因其在基督教、性、表達上處理不當而存在爭議;正如一些評論家所言,此作仍存在德國種族主義以及反猶太主義。儘管這部歌劇被路德維希二世形容說「它(是)最基督化的作品(this most Christian of works)」,但烏爾麗克·基茲麗(Ulrike Kienzle)評論道「華格納雖然了解了耶穌教的神話,但《帕西瓦爾》的形象與精神上的內容都很特立獨行,違背了耶穌教的教條。在音樂上,這部歌劇代表了華格納的風格進一步升華,巴裡·米靈頓如是評論:「(這是)一部精緻的配樂,它擁有著超凡的美麗與優雅。

非歌劇音樂


▲ 安德雷·吉樂認為華格納的音樂震耳欲聾。圖為1869年4月18日報刊L'Eclipse的封面

除了創作歌劇以外,華格納還譜寫過一些樂曲,不過數量較少。他的音樂作品有C大調交響曲 (華格納)(19歲創作)、《浮士德序曲》(僅完成了交響樂的主題部分)、一些序曲、合唱曲以及鋼琴曲。除去歌劇之外,人們最常演出的華格納作品要數室內管弦樂《齊格弗裡德牧歌》;它和《指環》系列的主題有幾分相似。無論是最早的鋼琴版本,還是有管弦樂伴奏的《魏森冬克之歌》也經常被演出。《美國百年紀念進行曲(American Centennial March)》(1876年作)與《信徒們的愛之宴》相對表演的要少一些;後者是1843年為德勒斯登而作,由男合唱團與管弦樂團來演出。

與猶太、納粹的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一直因為華格納的反猶太主義思想以及納粹的原因(希特勒非常喜歡華格納的作品),一直有一非正式的禁令,以色列國內從不上演華格納的作品,不過這些年來稍有鬆動。

▲ 《女武神》(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

Christiane Libor, Sopran (Sieglinde) 

Endrik Wottrich, Tenor (Siegmund) 

Georg Zeppenfeld, Bass (Hunding) 

Marc Minkowski, Dirigent 

代表作品一覽

     歌劇

仙女(Die Feen 1833-34,首演於1888年)

禁戀(Das Liebesverbot oder Die Novize von Palermo 1834-36,首演於1836年)

黎恩濟(Rienzi, der Letzte der Tribunen 1837)

漂泊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änder,1843)

湯豪瑟(Tannhäuser,1845)

羅恩格林(Lohengrin,1848)

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Tristan und Isolde,1859)

紐倫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1867)

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

帕西法爾(Parsifal,1882)

管弦樂改編

格魯克歌劇《依菲格尼亞在陶裡德》序曲 重新配器

管弦樂

C大調交響曲

浮士德序曲

齊格弗裡德牧歌

歌曲

5首魏森東克的歌

▲ 尼伯龍根的指環&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杜達梅爾)

長按或掃描下方二維碼,識別、收藏此碟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欣賞華格納《齊格弗裡德》(西蒙·拉特爾/維也納國家歌劇院/2015)。


根據蘋果公司規定,微信iOS版讚賞功能關閉,如您對本文表示支持,蘋果設備用戶請長按識別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相關焦點

  • 華格納的最後一部歌劇《帕西法爾》
    巴倫博伊姆指揮《帕西法爾》(上)華格納的最後一部歌劇華格納導論丨十部歌劇創作歷程概述1857年耶穌受難節,華格納站在他的住宅前,瞭望著蘇黎世湖的早春景色,耶穌受難節的黎明和大自然的盎然生機,讓華格納感到仿佛是舞臺祭神節日的匯演
  • 華格納經典歌劇《羅恩格林》中國首演
    人民網北京12月5日電 4日晚,中國歌劇舞臺上迎來了一部「遲到」的藝術瑰寶,由國家大劇院製作,義大利知名歌劇導演強卡洛·德·莫納科執導的華格納歌劇《羅恩格林》成功亮相,神話般的舞臺,宏偉壯麗的音樂,原汁原味的演唱為觀眾帶來一次華格納式的藝術震撼,這部2012年國家大劇院歌劇收官之作也為國家大劇院五周年慶典活動拉開序幕。
  • 華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 北歐神話的鴻篇巨製
    1876年8月13日,《指環》全劇於拜羅伊特劇院(又名節日劇院)首演,分四天上演,共演兩次,每天下午4點開始一直持續到深夜。首演的指揮是漢斯·裡希特。當時,演出盛況空前,幾乎整個歐洲的音樂人士都齊聚這個萊茵河邊的小地方,甚至到了拜羅伊特發生食物短缺的程度。
  • 華格納15部未完成歌劇研究導論
    華格納放棄《幸福的熊家庭》迅速轉向另一部歌劇作品――《黎恩濟》(Rienzi,WWV49)。 早在1845年6月3日到8月9日期間,華格納在波西米亞的馬林溫泉度假的時候,他就考慮寫一部基督教題材的五幕歌劇《拿撒勒的耶穌》。1849年的時候,華格納寫出了50頁腳本草稿並初步構思了音樂。
  • 華格納童話歌劇《羅恩格林》| 聖杯騎士的傳說
    告別浪漫主義的一部歌劇,他把基督教與異教抗爭的要素融進歷史情節中去。▲ 勒內·帕普/喬納斯·考夫曼/Annette Dasch/丹尼爾·巴倫博伊姆/斯卡拉在聆聽與了解這部《羅恩格林》之時,我們簡單認識一下華格納思想與創作這部歌劇時他所借鑑的作品,進而了解這部歌劇實際上是關於形成悲劇性基石的神格男性與凡間女性對愛情的熱切憧憬,華格納藉助戲劇化的情節與音樂精彩地將其具像化了。
  • 華格納歌劇《女武神》再造「指環」傳奇
    中青在線北京 10月18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肖斌)時隔12年,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再次唱響北京國際音樂節舞臺 。選自「指環」四聯劇的華格納力作《女武神》,將於10月24日、27日 兩晚在保利劇院上演。指揮大師梵志登將執棒香港管弦樂團,與多位國際頂尖華格納歌唱家聯袂登臺,再造「指環」傳奇。
  • 歌手的忠誠——曾經的華格納歌劇演唱者
    隨著華格納的作品無從模仿,對華格納歌劇的演唱模式也被確定了下來。歌手不僅需要特殊的條件,還要同時具有獻身的精神。這便註定了演唱華格納歌劇的演員在所有的時代都屬鳳毛麟角。在錄音技術尚不發達的本世紀中葉,華格納的歌劇並沒有太多的上演機會,當時的兩大重鎮是拜羅伊特和美國大都會,而演出陣容卻幾乎雷同便可說明一旦獻身於華格納,對歌手的風險該有多大。
  • 配飯視頻丨華格納歌劇《唐懷瑟》序曲
    配飯視頻丨華格納歌劇《唐懷瑟》序曲作品信息 《唐懷瑟》(德文:Tannhäuser,又譯唐豪塞),全名為:《唐懷瑟與瓦特堡歌唱大賽》,是德國作曲家理查·華格納的一部歌劇歌劇有兩個版本:德勒斯登版和巴黎版。1841年冬,身在巴黎的華格納打算回到德國發展。同時他也讀到了唐豪瑟與維納斯的故事,便將手上的一部五幕劇本《薩拉孫女子》(Die Sarazenin)拋開,因為他認為唐豪瑟的故事更有潛力。1842年,他帶著妻子米娜和母親前往臺貝里斯度假。
  • 華格納歌劇序曲音樂會舉行
    本報訊(記者崔小明 通訊員姚棟)前晚,俞峰教授執棒寧波交響樂團,在寧波大劇院開啟2020-2021音樂季第二場演出——華格納歌劇序曲音樂會。華格納是19世紀德意志浪漫主義歌劇巨匠,他的歌劇作品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體現出浪漫主義的美學觀。
  • 《萊茵的黃金》天交開啟華格納之旅
    《尼伯龍根的指環》,揭示出世界諸神及人類的靈魂所在,展現了美、醜、愛、恨、欲的真正實質。它是一部宗教與神話的史詩,一部宏偉與悲壯的戲劇。這部巨著是華格納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它基本上概括了作曲家所追求的思想理念,反映出作曲家在藝術探索方面所確定的風格。
  • 華格納作品《尼伯龍根的指環》9月上海演出
    中世紀流傳下來的歐洲民族史詩中有兩部最重要,一部是《羅蘭之歌》,另一部就是《尼伯龍根之歌》。前者是法國文學的鼻祖,後者是德國文學的鼻祖。華格納拿這部史詩開刀,正是看中了原著詩歌中講述的人類與壓迫勢力鬥爭的曲折故事,可以為其提供寬廣的創作空間,任其天馬行空,因此華格納矢志耗費一生最寶貴的黃金時間逐字逐句斟酌打磨,此外,他對每一幕場景都苛求完美,以至那些他所「想像」出的場景已經超越了當時劇院硬體設備的技術極限。
  • 華格納與他的「雙頭鷹進行曲」
    管樂光輝壯闊的整體音色和氣勢向來為音響發燒友津津樂道,無論測試器材還是欣賞音樂,我們都能從流光溢彩的管樂聲中感受到那樂聲的嘹亮,低頻的犀利和氣勢的驚人,管樂和諧與壯麗的聲音,震撼著聆聽者的心靈。
  • 華格納:唐懷瑟(唐豪瑟)
    此時,從羅馬回來的一群年輕朝聖者,高舉著教皇的權杖;權杖上居然奇妙地長出嫩葉,這意味著「唐懷瑟的靈魂已因伊莉莎白的死而得到了救贖」。華格納的歌劇作品中,你總能找到尼採「酒神精神」的影子,這次也不例外;不過每次,華格納都會安排一個「真善美」戰勝「假惡醜」的正確結局。
  • 華格納名作《唐豪瑟》國家大劇院首演
    中新網北京4月6日電 (記者 高凱)4月6日晚,國家大劇院製作華格納歌劇《唐豪瑟》迎來首演。  在德國音樂巨匠華格納歌劇創作的歷史上,1841年至1848年間先後創作完成的《漂泊的荷蘭人》《唐豪瑟》《羅恩格林》為華格納「浪漫主義風格」歌劇。國家大劇院早在2012年,便已推出《漂泊的荷蘭人》與《羅恩格林》。
  • 有生之年,要看一場華格納《女武神》!
    德國作曲家華格納以神話史詩為題材創作的歌劇四部曲《尼伯龍根的指環》,被認為是華格納歌劇創作的巔峰之作,是浪漫主義歌劇發展到頂峰的作品。「1879年,《尼伯龍根的指環》在拜羅伊特全本演出,作為綜合藝術的樂劇由此達到巔峰。」這部歌劇自首演以來被世界各地劇團不斷排演,但該劇演出難度巨大,如全本演出時間較長、德語文言文詰屈聱牙、調式調性複雜、聲樂表演要求極高等等。
  • 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爾德
    ◇◇◇▽ 《崔斯坦和伊索爾德》(Tristan and Isolde)是華格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與《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並稱為十九世紀最有影響力的音樂作品,可以說是音樂、詩歌、心理、哲學、感官和理念的完美結合!歌劇取材於中世紀哥特人浪漫傳奇故事《崔斯坦和伊索爾德》。這部文學作品影響之大,導致歐洲差不多每個國家都有其自己的版本。
  • 華格納《唐懷瑟》
    《唐懷瑟》(德文:Tannhäuser,又譯唐豪塞),全名為:《唐懷瑟與瓦特堡歌唱大賽》(Tannhäuser und der Sängerkrieg auf Wartburg),是德國作曲家理查·華格納的一部歌劇,屬於拜魯依特音樂節上演劇目。歌劇有兩個版本:德勒斯登版和巴黎版。
  • 華格納:羅恩格林
    今日主播:常婷◇◇◇▽用一個字來道出華格納歌劇的特點,估計所有人都會異口同聲說,「長」!的確!《羅恩格林》是華格納最受歡迎,也最常上演的歌劇。序曲是明亮而神聖的配器,描寫天鵝騎士羅恩格林對愛情的渴望,他是多麼想能遇到一位永遠信賴他的女子,就猶如漂泊的荷蘭船長那樣;你可以把羅恩格林當做一個聖潔的精靈,渴望人類的愛,但人類的愛卻又是那樣的不完美。
  • 真理之戒 | 華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中的劇情
    但他也會摧毀沃坦的權威和他藉助律法——刻在靈魂中的律法——維持的統治。當他從充滿崇高愛情的山巔降入世界,因為他對神的違逆,一切誓言和契約都變得可以討價還價,甚至對他而言最珍貴的東西也被遺忘,被推翻,被用來做交易換取更好的東西。生活在超越時間和交換的世界中的眾神避開了轉變的力量,然而我們作為凡人必須服從時間的規則。人類世界的一切都是暫時的,甚至最絕對的價值觀也有可能因為我們一時的衝動而被棄置一旁。
  • 音樂奇才華格納和閱兵神曲《女武神的騎行》
    德國音樂奇才華格納(1813~1883)是音樂史上除了貝多芬以外最繞不過去的一個人物,他開啟後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