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音樂奇才華格納(1813~1883)是音樂史上除了貝多芬以外最繞不過去的一個人物,他開啟後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
《魔戒》作者託爾金以這部歌劇中的黃金指環為靈感來源。《冰與火之歌》作者馬丁則在小說中借鑑這部歌劇中的冰島女王和巨龍形象,甚至關於瘋王的靈感也來自這部歌劇的贊助人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尼伯龍根的指環》由四部歌劇組成,分別是《萊茵河的黃金》、《女武神》、《齊格弗裡德》和《眾神的黃昏》。
華格納創作這部四聯歌劇用了長達二十多年時間,這是一部描繪德國史詩和神話的巨著,作品與1876年上演。《女武神的騎行》是歌劇《女武神》第三幕的幕間音樂,也是最精彩的唱段之一。女武神是武神的女兒,戴著牛角頭盔,身披鎧甲。在短短五分鐘內,小號、長號、大號和圓號作為主角,共同吹響戰鬥的號角,提琴和黑管則負責渲染緊張氣氛,塑造出女武神在空中飛行時的壯麗恢弘的氣勢和廣闊的宇宙空間感。
倘若評選最有氣勢的古典音樂榜單,這首沾有神性光輝的《女武神的騎行》毫無疑問將佔有一席之地。
《女武神的騎行》在很多影視作品當中用到,尤其是一些涉及戰爭題材以及軍隊閱兵時使用。人們聽完後會有一種大軍壓境的感覺。但華格納的超級粉絲希特勒讓其藝術蒙受不白之冤。希特勒非常喜歡華格納的音樂。據希特勒自己說,光華格納的《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就聽過34遍,而且每聽一遍都有新的感受。他甚至能把《紐倫堡的名歌手》的第二幕的歌詞背出來、唱出來。希特勒在1942年1月曾說過,
華格納的每一部作品都給他帶來莫大的愉悅!當他成為大獨裁者之後,一直竭盡全力推崇華格納音樂。
他甚至要求每次閱兵時,樂隊一定要演奏華格納的音樂,因為他認為華格納的音樂代表大德意志精神。所謂大德意志精神,其實就是一種英雄主義精神,人定勝天,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華格納的音樂基本就是德意志英雄主義的化身,他寫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大部頭歌劇,而且他喜歡用那些歌頌神話中英雄人物的故事,來做歌劇的故事題材。事實上,華格納之所以能創作出這樣的閱兵神曲,和他經受的戰爭磨鍊有關。1848年,德國資產階級革命形勢十分高漲,華格納以極大的熱情投入這場革命。他在《人民報》上發表題為《革命》的文章,把革命描寫為偉大的女神:「
她乘潘風嫩的翅膀奔馳著,高高地昂著那被光照著的頭,右手持劍,左手持火炬,目光陰黯、冷淡而帶怒氣,但是對於那些敢於正視這黯淡的目光的人,它卻發射出最純潔的愛的光芒。」華格納不但慷慨陳詞,以筆墨投入革命,而且投身到戰鬥第一線。
他還親自參加1849年5月發生在德勒斯登的一場街巷防禦戰。當時,炮火連天,形勢十分危急。華格納不顧生命安危,和戰士們一起反擊政府的軍隊。
戰鬥期間,華格納還冒著槍林彈雨在牆上和籬笆上張貼革命傳單,並且還在克雷斯託夫塔上堅守兩晝夜。結果,革命遭到鎮壓,華格納也遭到追捕。德勒斯登的街巷上到處可以看到逮捕華格納的通緝令:「本地皇家司樂官理察·華格納,因參加本地發生的暴動,應受法律審判,但至今尚未得獲。特提請一切警察機關注意上述情節並請如在貴區所轄的地區找到華格納本人,立即予以逮捕並通知我處。」就這樣,華格納不得不逃離德勒斯登,最終逃往瑞士蘇黎世。後來得到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全力支持和贊助。總之,
華格納的音樂如同具有撒旦的魔力,令人無法抵擋;又如同具有上帝的光輝,令人不敢逼視。他用音樂和我們交流,遠勝於一切的語言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