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稱帝應該分兩個方面來看。
從第一個方面來講,劉備是有資格稱帝,並且有稱帝的必要。因為當時曹丕已經廢掉漢獻帝,漢朝國祚已經斷絕,而劉備作為漢室宗親,從血統上來講是有資格繼承皇位討伐魏國的。
而且當時劉備手下很多人已經跟隨他多年,這群人難免會對自己事業的「上限」有所期待,而當時的提高事業上限最好的辦法就是稱帝,劉備稱帝則他們成為中興漢室的功臣。
即便便是後來加入劉備集團的人物也都期盼著加官進爵,封妻蔭子,劉備稱帝毫無疑問能讓他們的這些需求得到更進一步的滿足。
早在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期間,成都方面就有以李嚴為首的多位官員向劉備上書請命,希望他繼承帝位,只是當時漢獻帝仍然在皇位上,所以劉備未敢隨意稱帝。
而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劉備稱帝本身存在一些問題,而且在時機選擇上並不合適。
《三國志》記載劉備稱帝的一大理由是當時不知道漢獻帝的音訊,四川有傳聞說漢獻帝已經遇害,在這個基礎上劉備便稱帝即位。僅憑傳聞便倉促稱帝,不考慮信息可靠性,不去多花幾個月求證漢獻帝的安危,這是一種急功近利的體現。
後來我們都知道了,漢獻帝其實好好活著,被曹魏封為「山陽公」,一直活到公元234年。劉備不以擁護漢獻帝為目標,而已自己稱帝為目的,這在相當一部分擁漢派看來是無法接受的。
劉備稱帝讓一部分原本對他抱有較高期望的人失望了。《零陵先賢傳》記載,劉巴與雍茂曾勸劉備不要急著稱帝,但是劉備一意孤行,並且後來藉故殺了雍茂,導致「遠人不復至矣」。
其實劉備稱很早就有思想根源,劉備早年便志向遠大,他曾指著自己家鄉的大桑樹說自己要「乘此羽葆蓋車」,這可是皇帝的標配。
所以,可以說劉備稱帝是在外部因素尚不成熟,但因為受到一部分人的慫恿以及劉備多年志向的雙重作用催動之下,實施的一次政治大躍進。他讓一部分原本對劉備集團抱有幻想的擁漢派失望了。同時也徹底斷絕了東吳對蜀漢信任的可能,雖然這種可能已經隨著東吳襲荊州而趨近於零,但劉備稱帝的行動毫無疑問在這個基礎上火上澆油,將事情向更壞的方向推動了。後來孫權向曹魏稱臣,不能不說與劉備稱帝有一定的關係(本文作者老不看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