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就要開始講《巴黎聖母院》。大家一定看過這本書至少是看過它的電影。我覺得電影是非常糟糕的東西,電影給我們造成了最淺薄的印象。很多名著被拍成了電影,使我們對這些名著的認識被電影留下來的印象所替代,而電影告訴我們的通常是一個最通俗的、最平庸的故事。《巴黎聖母院》流傳得非常廣,說的就好像是一個美女和怪獸的故事。一百多年來,有多少美女和怪獸的故事?是不是就是從這兒演繹過來的?電影特別善於把名著平庸化、大眾化,變成一種可使大家廣泛接受的東西。不知道當這個故事棄下了怪人和美人的情節以後,會不會使大家乏味,可我還是請大家暫時地忘記一下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重新開個頭。我想首先我要著重地說明一個章節,這就是為巴黎聖母院專門闢出的一個章節,它描述了巴黎聖母院。這是理解整個小說的一個重要的前提。
這一章節,雨果建築專家式地對聖母院做了描述。我想簡略地敘述一下。首先,作家提到聖母院建築的時間,從查理曼大帝奠基的第一塊石頭,直到菲利普·奧古斯皇帝添上的最後一塊石頭,經過了三百多年。在這三百多年間,聖母院經歷了很大的變化,造成變化的原因,主要來自三點:一是時間的原因,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所有的東西都在陳舊下去,無可阻擋地陳舊下去。還有一些巴黎城市的變化也會使它產生變化,譬如他特別描寫了聖母院的前牆,那前牆是非常之宏偉龐大的,其體積是可以把人們嚇住的,有一種威懾的力量;而在長達三百來年的時間裡,舊城區不斷地把街道擴展,抬高,提升了地平線,所以說前樓原有的十一級臺階,慢慢地就拉平了,前牆的宏偉性就不那麼顯著了。你們可以想像,如果一個門樓前有十一級臺階的話,牆會是多麼高大,現在由於舊城區的發展使地平線提高,把臺階弄平了。這是時間的變化。但作者也承認時間在使聖母院損失的同時也給它增添了一些東西,增添了一些蒼老的感覺,它的牆壁不那麼嶄新了,它的建築有了時間的痕跡,使它變得很有閱歷的樣子。這是第一個原因,時間的原因使它變化了。
第二個原因是政治和宗教的改革。我現在完全撇開歐洲和法國的歷史,只看這本書。這本書告訴我,這三百年裡發生了很多宗教和政治的改革。改革不斷地衝擊這座聖母院,包括把它的偶像統統砸爛,關於宗教,我們簡單地知道一點,天主教是重視偶像的,基督教則是不要偶像的,當基督教衝擊天主教時,自然要砸爛偶像。每一次政變和革命,那些偉大人物的雕塑便被砸毀一通,這是宗教和政治的原因,使它三百年內發生的變化。
還有第三種原因則是藝術的原因。文藝復興以後不斷地產生新的藝術,新的流派,這些也逐漸地使其變化,使之變得風格雜糅。巴黎聖母院就是這樣一種情景,首先我們知道它經過三百多年的時間建成,第二,我們知道它經歷了三個原因所造成的變化,使它從開始到最後面目全非。接著作家著重談了聖母院的風格,其中涉及很多的藝術知識,我也不細說了。總之聖母院的風格是很不統一的,它不屬於一種類型的。它不屬於古代的那種很神秘,很幽暗,很低矮,提醒我們神權和軍國主義的那一類建築;它也不是那種市民氣息的,很自由,很大膽,想像力豐富奔放的那種。它是一個多種東西摻雜糅合在一起,一種過渡時期的建築。比如它的小的拱門尖頂,已經非常接近於哥特藝術,很精緻;可它的底柱則是極古典式的,又把人們拉回到六百多年前,它的體積和重量都是非常偉大,非常古典主義的。所以巴黎聖母院是一種巖層,是歷史和文化積累起來的沉澱,通過它可了解到許多東西。它的圓形的拱門是羅曼層,是最古老的層,接下來它的尖頂是哥特層,再接下來它的柱子是文藝復興層,它向我們展示出文化的積累和藝術的積累過程。當描寫了它所有的變化之後,最後說道:「儘管外面是千變萬化,可是它的內心還是古典的。」不管怎麼,巴黎聖母院依然保持有永恆的次序和一致。比如說小禮拜堂、大門道、鐘樓、尖頂、塑像、彩繪的大玻璃窗、圓花窗、阿拉伯的花紋、齒形的雕塑、柱子、浮雕等等,這一切只是排列不同,外表不同,可它那種嚴謹的秩序永遠不變。所以經歷了這麼多的摧殘或者改革,經過那麼多時間的磨鍊,它就像一棵大樹一樣,葉子每年都在落下來,可是樹幹永遠是一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我想我們應該把前提都搞清以後再分析它故事的結構。
王安憶:《心靈世界》
第五堂課 雨果的《巴黎聖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