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閱讀•大家讀名著 | 王安憶解鎖經典小說創作的迷宮

2021-03-01 巴金故居

我現在就要開始講《巴黎聖母院》。大家一定看過這本書至少是看過它的電影。我覺得電影是非常糟糕的東西,電影給我們造成了最淺薄的印象。很多名著被拍成了電影,使我們對這些名著的認識被電影留下來的印象所替代,而電影告訴我們的通常是一個最通俗的、最平庸的故事。《巴黎聖母院》流傳得非常廣,說的就好像是一個美女和怪獸的故事。一百多年來,有多少美女和怪獸的故事?是不是就是從這兒演繹過來的?電影特別善於把名著平庸化、大眾化,變成一種可使大家廣泛接受的東西。不知道當這個故事棄下了怪人和美人的情節以後,會不會使大家乏味,可我還是請大家暫時地忘記一下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重新開個頭。我想首先我要著重地說明一個章節,這就是為巴黎聖母院專門闢出的一個章節,它描述了巴黎聖母院。這是理解整個小說的一個重要的前提。

  這一章節,雨果建築專家式地對聖母院做了描述。我想簡略地敘述一下。首先,作家提到聖母院建築的時間,從查理曼大帝奠基的第一塊石頭,直到菲利普·奧古斯皇帝添上的最後一塊石頭,經過了三百多年。在這三百多年間,聖母院經歷了很大的變化,造成變化的原因,主要來自三點:一是時間的原因,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所有的東西都在陳舊下去,無可阻擋地陳舊下去。還有一些巴黎城市的變化也會使它產生變化,譬如他特別描寫了聖母院的前牆,那前牆是非常之宏偉龐大的,其體積是可以把人們嚇住的,有一種威懾的力量;而在長達三百來年的時間裡,舊城區不斷地把街道擴展,抬高,提升了地平線,所以說前樓原有的十一級臺階,慢慢地就拉平了,前牆的宏偉性就不那麼顯著了。你們可以想像,如果一個門樓前有十一級臺階的話,牆會是多麼高大,現在由於舊城區的發展使地平線提高,把臺階弄平了。這是時間的變化。但作者也承認時間在使聖母院損失的同時也給它增添了一些東西,增添了一些蒼老的感覺,它的牆壁不那麼嶄新了,它的建築有了時間的痕跡,使它變得很有閱歷的樣子。這是第一個原因,時間的原因使它變化了。

  第二個原因是政治和宗教的改革。我現在完全撇開歐洲和法國的歷史,只看這本書。這本書告訴我,這三百年裡發生了很多宗教和政治的改革。改革不斷地衝擊這座聖母院,包括把它的偶像統統砸爛,關於宗教,我們簡單地知道一點,天主教是重視偶像的,基督教則是不要偶像的,當基督教衝擊天主教時,自然要砸爛偶像。每一次政變和革命,那些偉大人物的雕塑便被砸毀一通,這是宗教和政治的原因,使它三百年內發生的變化。

  還有第三種原因則是藝術的原因。文藝復興以後不斷地產生新的藝術,新的流派,這些也逐漸地使其變化,使之變得風格雜糅。巴黎聖母院就是這樣一種情景,首先我們知道它經過三百多年的時間建成,第二,我們知道它經歷了三個原因所造成的變化,使它從開始到最後面目全非。接著作家著重談了聖母院的風格,其中涉及很多的藝術知識,我也不細說了。總之聖母院的風格是很不統一的,它不屬於一種類型的。它不屬於古代的那種很神秘,很幽暗,很低矮,提醒我們神權和軍國主義的那一類建築;它也不是那種市民氣息的,很自由,很大膽,想像力豐富奔放的那種。它是一個多種東西摻雜糅合在一起,一種過渡時期的建築。比如它的小的拱門尖頂,已經非常接近於哥特藝術,很精緻;可它的底柱則是極古典式的,又把人們拉回到六百多年前,它的體積和重量都是非常偉大,非常古典主義的。所以巴黎聖母院是一種巖層,是歷史和文化積累起來的沉澱,通過它可了解到許多東西。它的圓形的拱門是羅曼層,是最古老的層,接下來它的尖頂是哥特層,再接下來它的柱子是文藝復興層,它向我們展示出文化的積累和藝術的積累過程。當描寫了它所有的變化之後,最後說道:「儘管外面是千變萬化,可是它的內心還是古典的。」不管怎麼,巴黎聖母院依然保持有永恆的次序和一致。比如說小禮拜堂、大門道、鐘樓、尖頂、塑像、彩繪的大玻璃窗、圓花窗、阿拉伯的花紋、齒形的雕塑、柱子、浮雕等等,這一切只是排列不同,外表不同,可它那種嚴謹的秩序永遠不變。所以經歷了這麼多的摧殘或者改革,經過那麼多時間的磨鍊,它就像一棵大樹一樣,葉子每年都在落下來,可是樹幹永遠是一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我想我們應該把前提都搞清以後再分析它故事的結構。

王安憶:《心靈世界》

第五堂課 雨果的《巴黎聖母院》

相關焦點

  • 寒假英語學習計劃:英文名著分級推薦
    寒假到了,按照入門、初級、中級、高級四個級別推薦一些英文名著,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看看。如果養成閱讀英文名著的習慣,學好英語易如反掌。比起痛苦地被動應試,不可同日而語。如果名著中有生詞,不用逢詞必查,似懂非懂即可,除非反覆出現、嚴重影響理解。關鍵是培養起對英文的興趣!你想讀下面哪本?
  • 他們讀什麼長大:魯迅、周作人、張天翼和王安憶的兒童閱讀觀
    孩子讀什麼?是聖賢之書還是幻夢童話?是國恨家仇還是圖畫繪本?什麼對孩子更重要?是「愉悅的空想」,是殘酷的現實,還是抹殺掉複雜性的幼稚美好?在兒童節到來之際,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為讀者梳理了魯迅、周作人、張天翼、沈從文和王安憶幾位作家的兒時閱讀記憶,以及他們對於兒童閱讀的主張和呼籲。
  • 教人成材,閱讀先行:外國名著的閱讀新維度
    那麼,老師,一個以樹人、立人為主旨的職業,作為學生靈魂的守燈人、孩子內心世界的領航人、學子精神坐標的奠基人,以怎樣的姿態來引領有無限發展可能的學生,從哪些創新思維引導他們暢遊書海、閱讀世界名著?選定哪些名著?從哪些維度去尋求更具體系、更契合經典閱讀的內在規律,並與內在規律環環相扣呢?  閱讀與教育,如同人的呼吸,須臾不曾離分。可見,要搞好教育,需專心研究閱讀。
  • 贈音頻 | 英語經典名著分級讀物,幫孩子從「會讀」走向「能寫」
    為什麼推薦閱讀經典名著?  經典名著會變成孩子成長的一部分  許多家長和老師為了給孩子選好書,翻遍各大榜單,搜尋各路專家的推薦書單,但其實,最權威的薦書官是時間,而經典名著,就是時間老人為所有孩子開的書單。
  • 文學名著晦澀難懂讀不下去?別找藉口了,明明是你喪失了閱讀能力
    什麼是文學名著?網絡上有一個很經典也很雷人的說法,名著就是那些大家都知道,但是卻死活讀不下去的書。這個說法得到很多人的贊同,而且還有不少人頗以此為自豪,覺得名著儘是唬人的東西。可是沒有一本名著其思想是蒼白淺薄的,那些除了情節熱鬧,中心思想一無可取的作品哪怕再流行再火爆,也註定成不了名著。以中世紀的騎士小說為例,當時的流行程度比現在的網絡爽文有過之而無不及。結果怎樣呢,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一出,就給了騎士小說致命一擊,再加上封建制度的消亡,騎士小說就被徹底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 怎樣教孩子讀名著?名師支招:陪孩子讀懂名著的多種色彩
    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王松致辭中談到了閱讀名著的問題,他表示,今天作家出版社邀請嘉賓老師來捅破這層窗戶紙,願意在作家和讀者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正如莎士比亞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是多彩的,如何領略閱讀中的多彩,僅靠自己閱讀或者家長帶著孩子去閱讀是不夠的,更需要老師來指導大家閱讀,獲得名著中的精髓。」
  • 我愛閱讀之我讀經典|源源推薦《約翰·克裡斯朵夫》
    廈門音樂廣播 我愛閱讀之我讀經典 《約翰·克利斯朵夫》從構思到創作完成經歷了20多年的時間。根據作者本人在《青年時代的回憶錄》中的記述,作者從1890年左右就開始醞釀、構思這部著作。他自稱創作這部小說的目的是為了向「充滿虛榮心的市場」報仇,完成他早期希望在「人民戲劇」中實現的醒世願望。
  • 解鎖世界名著:大師帶你從作者經歷、創作背景等角度去閱讀
    《世界名著大師課:英國卷》選取了英國文學史中最為經典的21部作品,邀請權威學者對它們進行深入賞析。每篇名著都由不同的學者進行分析,從作者經歷、時代背景、特殊的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等不同角度去深挖名著背後的故事,希望解讀可以使更多人真的讀懂名著,通過對青春成長、夢想財富、愛情生死的探討,啟迪人生。英國文學主要分為五個發展階段。
  • 小學一年級讀經典名著,老師說好書先囤著,家長還得給孩子買書錢
    能不能看懂、是否可以理解成為這個年齡段的閱讀方式被討論最多的話題,作文語文老師,我想說,經典名著的閱讀一般在五年級以上,對於低年級的小學生,如果他們自己是有閱讀興趣的,同時家庭的讀書氛圍也比較好,可以讓孩子嘗試閱讀經典名著。一年級的小同學,識字量還不足以構成去閱讀經典文學名著的能力。
  • 《世界名著大師課·法國卷》:跟隨名家重新認識經典名著
    文:讀閱評說「也許世界上也有五千朵和你一模一樣的花,但只有你是我獨一無二的玫瑰。」這句話相信許多人都聽過,甚至有些情侶會用它來表達自己對愛人的深切感情。這句話出自1943年出版的經典作品《小王子》。自問世以來,《小王子》已被譯為一百多種文字,多次再版,經久不衰。
  • 「四大名著」名家演播版,一套既可以讀又可以聽的四大名著
    市面上的四大名著版本多如牛毛,一看到這套我就激動,迫不及待地想推薦給大家。這套《四大名著·名家演播·閱讀無障礙版》,不管是以前沒讀過,還是打算重溫經典,都值得擁有。當看到古樸的封面,燙金工藝,怎麼看都是那種適合擺在書架上增加書香氣息的,一開始還在擔心是否適合給孩子看。
  • 如何閱讀大部頭名著?來看看愛寫作的獅子名師公益閱讀指導課
    那麼這些大部頭的名著該怎麼讀呢?愛寫作的獅子公益精品課,邀請馬迎春老師來給大家講一講。馬老師建議,要讀這麼長這麼厚的書,一定得有閱讀計劃,因為計劃能帶領我們走向更遠的地方,取得勝利。小馬老師給出了一些閱讀計劃的制定方式。你可以列一張和時間有關的閱讀計劃表,提前規劃好每一天要讀的故事,還可以記錄下閱讀的時長。這樣日積月累,你會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己的閱讀速度。
  • 寒假偷偷讀完四大名著,這樣的孩子開學很佔便宜
    這就是一本經典名著帶給孩子恆久的影響。高笑晗的母親坦言:「因為一本書,讓她愛上了讀書和思考!」要知道,中國近代史上許多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都讀過四大名著,而且是作為啟蒙讀物。中國學術界「一代宗師」的錢穆老先生,8歲就開始讀四大名著;中國兒童文學奠基人之一的冰心奶奶,7歲就愛讀《紅樓夢》。也有很多歷史大人物都公開表示,從8歲到10歲就開始讀小說,第一部就是《西遊記》,後來讀了《水滸傳》和《紅樓夢》。
  • 評論:程乃珊與王安憶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先後讀到程乃珊的《藍屋》、王安憶的《小鮑莊》,從此喜歡上這兩位女作家。其中,程乃珊是最容易令人聯想到張愛玲的。張愛玲是程乃珊母親在聖約翰大學時的同學。對於四代人生存於上海的程乃珊來說,張愛玲的生活,作品中的那些人和事,正是她熟悉的昨天和歷史。
  • 評王安憶長篇新作《一把刀,千個字》
    王安憶長篇新作《一把刀,千個字》,刊發於《收穫》2020年第5期分三天仔細讀完《收穫》第5期上王安憶的長篇新作《一把刀,千個字》。一開始我與不少朋友一樣以為這是繼《天香》《考工記》後又一部從「非遺項目」切口進入故事內核的小說,讀到一半覺得,這部作品中涉及的淮揚菜僅僅是一個引子,或者說只是一個技術性符號,如果換成別的菜系也無不可。
  • 盡情來一場對文豪大家,經典名著的脫口秀大會吧
    大家都習以為常,即使沒有通讀過很多名著,也會承認,經典一定有值得經久不衰的閃光點。這本別出心裁的《親愛的作者,您有一封退稿信》,寫作角度新穎特別,就是反其道而行,將經典名著放到21世紀的出版和閱讀語境下進行對比和反思,全書共提及耳熟能詳的46位大作家,文字凝練概括了50部經典代表作的主要特色,一方面像是專業的名著導讀,另一方面,畫風急轉,結論是委婉地拒絕——對這些作者,寫出了50篇「退稿信」。
  • 《居賢書院》寒假期間閱讀推薦~
    一、《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根據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註解以及民間三國故事傳說經過藝術加工創作而成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
  • 讀名著到底在讀什麼?從這3方面入手,無障礙走進經典的文學世界
    冠以名著頭銜的小說,按理來講應該是百裡挑一的經典。但事實上,很多人往往興致勃勃地翻開名著,然後就沒有了然後。放棄閱讀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冗長而相似,傻傻分不清的名字,比如遙遠而複雜,看起來一頭霧水的背景。再比如,與流行小說相比過於緩慢的故事節奏等等。
  • 《大家讀大家》叢書第三輯出版發行
    由著名學者丁帆、王堯先生擔任總主編,明哲文化策劃的《大家讀大家》叢書包含著這樣兩層涵義:請當今的人文大家(包括著名作家)深入淺出地解讀中外大家的名作;讓大家(指一般的普通閱讀者)來共同分享大家(在某個領域內的專家)的閱讀經驗。
  • 孩子閱讀名著總犯難?北京八中、人大附中等名師助力「親子共讀」
    作家出版社以「親子共讀」為理念推出的「中學生名師導讀文庫」,邀請北京八中、人大附中、北京中學等名校名師為家長和同學們提供名著親子共讀的具體操作方法,在解決名著閱讀難題的同時增進親子交流,促進親子感情。在教育部最新版《語文課程標準》中,提高了對閱讀量、閱讀面以及閱讀深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