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紀錄片《中國》都講了什麼?它怎樣以影像解構歷史人物?丨紀錄...

2021-01-11 騰訊網

點擊播放

紀錄片《中國》預告片

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

《中國》第一季

將從春秋到盛唐的中國歷史故事中,

挖掘對今日中國影響深遠的人和事,

講中國故事,

傳中國之聲,

展現中華文明演進的偉大曆程。

人文紀錄片

《中國》

都講了什麼?

紀錄片《中國》第1集《春秋》:雙星閃耀 儒道思想的開創

 第1集《春秋》 

春秋戰國時期世界「軸心時代」

孔子老子雙星閃耀開創儒道思想

人類思想大爆發的軸心時代,中國大地上雙星閃耀老子的「道」孔子的「儒」,成為中國思想的原點

理想主義者孔子用執著的一生,踐行「禮」與「仁」的理念,影響了後世兩千年

作為《中國》的首篇,《春秋》展示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世紀會面、一次飛揚激昂的思想碰撞、一場奔走疾馳的為民呼告

雖然孔子直至行到水窮處也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然而他的思想卻穿越了千年,直至現在還給予當代人以滋養、以啟迪。

紀錄片《中國》第2集《眾聲》:朝氣勃發的百家爭鳴時代

 第2集《眾聲》

朝氣勃發的百家爭鳴時代

為中國文化注入自信從容

《眾聲》講述了中國文化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百家爭鳴時期,展示了中華文化蓬勃發展的盛況。

這裡有墨家、儒家、道家等不同觀念、不同主張的學術流派,質樸而深邃的見解在這裡生根發芽、蓬勃律動,為中國文化注入了長久的自信與從容

紀錄片《中國》第3集《洪流》:統一的中國蓄勢待發

  第3集《洪流》 

思想在洪流中匯集

中國統一蓄勢待發

戰國晚期,數百年的戰亂即將結束,政治走向統一,百家思想也走向系統和兼容

無數背負各自使命、承載先輩理想的個人,把自己的命運匯入歷史的滾滾洪流。

他們有的順勢而為,頗得賞識;

有的命途多舛,壯志難酬。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一個嶄新的國家昂然誕生,統一的中國正蓄勢待發

紀錄片《中國》第4集《一統》:大一統國家的誕生

   第4集《一統》 

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國家

中央集權制度就此啟程

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幅員遼闊的秦朝,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統一,塑造了中國國家形態精神內核的根基,「統一」從此成為中國人內心不變的追求。

紀錄片《中國》第5集《天下》:漢帝國奏響千古強音

  第5集《天下》 

漢王朝奏響千古不絕強音

令中國在世界東方長久屹立

如果說,秦王朝為中國的國家制度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底盤,那麼漢朝則鑄就了一個恆久的框架

漢,這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平民創立的國家,在漢武帝劉徹改革治理下,帶著青春朝氣,奏響了千古不絕的強音。

大一統的國家制度和以儒家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得以確立,如同兩根堅實的支柱,令中國在世界東方長久屹立

紀錄片《中國》第6集《視野》:班超出使西域

   第6集《視野》 

班超在西域土地書寫新歷史

絲綢之路上駝鈴聲再度響起

東漢年間,無畏的探險者班超,在西域的土地上浴血奮戰,書寫了新的歷史。

執著、孤勇的血性和非凡的政治軍事才能,讓中斷了幾十年的駝鈴聲在絲綢之路上再度響起

紀錄片《中國》第7集《南渡》:南北方文明深度融合

   第7集《南渡》 

司馬睿移治江南融合南北

王導推動門閥政治的建立

琅琊王司馬睿與摯友王導,歷經國家顛簸,南下建立新政權,使得中原的政治和文化根脈得以延展,南方迎來了一次新的大開發,南北方的文明深度融合,中國歷史由此調整了書寫的重心

紀錄片《中國》第8集《融合》:拓跋宏開啟民族融合大幕

   第8集《融合》 

北魏孝文帝融入漢文化

拉開民族融合大幕

深受漢文化薰陶的北魏第七任皇帝拓跋宏,帶領自己的民族鮮卑族,主動發起變革,融入漢文化。

他以健勇無畏的開拓、以前瞻創新的理想,重啟中國北方大地新的生機,拉開了民族融合波瀾壯闊的大幕。

紀錄片《中國》第9集《佛變》:佛教的本土化改造

   第9集《佛變》 

南梁時期佛教中國化改造

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

戰亂之中的南北朝時期,外來思想進入,並與中國文化相融合,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

紀錄片《中國》第10集《關隴》:「關隴集團」的形成

  第10集《關隴》 

胡漢融治縱橫百年衍生四朝

關隴集團助力中國再度輝煌

關隴集團在西魏丞相宇文泰帶領下,深刻融匯多民族的血脈和文化,並由蘇綽相助,連接起周禮的思想制度源流,由此振興西魏王朝

關隴集團縱橫百年,此後衍生出四朝,為中國歷史的再度輝煌做好了準備。

紀錄片《中國》第11集《基業》:隋朝再次統一中國

   第11集《基業》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苦心經營

分裂四百年中國再次統一

離亂分裂四百年的中國,在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苦心經營下,迎來了再次統一,中國歷史迎來又一段華彩。

紀錄片《中國》第12集《盛世》:大唐盛世下的繁榮氣象

 第12集《盛世》

八世紀世界充滿變動不安

大唐盛世開放包容詩意運行

公元八世紀,世界充滿變動不安的氣息,而東亞大陸上,唐朝正經歷著欣欣向榮的開元十四年。清澈閃爍的穹廬之下,大唐正在詩意地運行

海納百川或許是唐朝特有的氣度,長安城裡的鴻臚寺,是接待前來大唐訪問使者的官方機構。

富庶繁華的大唐令外國使者紛至沓來,瞻仰明媚璀璨的盛唐氣象。

△導演:

李東珅(《河西走廊》製片人)

周豔(《大國崛起》導演)

△攝影:羅攀

△作曲:梅林茂(日本)

△解說:周濤、何炅

相關焦點

  • 導演徐瑋超:紀錄片是在紀錄歷史丨洞察紀實影像
    這部拍攝自京劇大師譚鑫培真實表演的紀錄電影,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中國紀錄片,也就此拉開帷幕。經過100多年的發展與進化,記錄真實生活的紀錄片,已經成為重要的藝術形式。尤其近幾年在網際網路熱播後,紀錄片產量隨受眾規模的擴大日益提升。根據數據統計,2017年全網紀錄片總點擊量90.5億次,同比增長13.1%;生產總投入超39億,同比增長14%。
  • 人文歷史紀錄片《大儒朱熹》以影像表達哲思
    11月1日,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大儒朱熹》學術研討會,在朱熹出生地福建省尤溪縣舉辦。福建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大儒朱熹》總策劃梁建勇,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華朱子學會會長、《大儒朱熹》總顧問陳來,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榮譽會長、《大儒朱熹》總顧問朱傑人,省政協秘書長陸開錦、省廣播影視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大儒朱熹》出品人曾祥輝,全國朱子學研究專家,《大儒朱熹》主創團隊成員,以及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等20餘家媒體記者出席了本次研討會
  • 紀錄片《中國》的「靈魂」:闡釋中華文化根脈的影像大歷史
    影像史學和紀錄片的成果已經數不勝數,歷史學家們已經在這片田地上大書特書,辛勤耕耘了一段時間,大型歷史題材紀錄片《中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的一部全新的作品。這裡必須提出一個現實的問題,即當我們面對、理解並接受影像史學呈現弘大的「歷史敘述」時,必須要知道影像本身的規律和特點,或者說要認識到影像客觀存在的局限性,但也要認識到影像呈現歷史時的形象性的重要意義。
  • 「講好中國故事的影像書寫」——安徽紀錄片創作的回顧與展望研討...
    11月7日,由安徽省文聯和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的「講好中國故事的影像書寫」——安徽紀錄片創作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在合肥舉行。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名譽主席趙化勇,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中國文聯終身成就電視藝術家、資深紀錄片人劉效禮將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副召集人、央視紀錄頻道總監梁紅,安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電影局局長範榮暉,安徽省文聯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何穎,安徽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總編輯聶慶義,安徽省廣電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朱訓義,安徽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省文聯副主席、省影視藝術家協會主席禹成明以及來自全國多所高校
  • 講好中國地名故事 《地名中國》人文紀錄片採風陝西大荔
    7月15日,大型人文紀錄片《地名中國》攝製組深入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舉辦創作座談會,進行拍攝前期採風。《地名中國》人文紀錄片採風陝西大荔 《地名中國》紀錄片攝製組邀請文化研究學者,圍繞大荔縣域歷史、地理、語言、文學、民俗、建築、非遺等開展調研座談。
  • 紀錄片《朱熹》:用歷史細節和精美影像繪就歷史人物真容
    可以看到,既有豐富的哲學與史學研究成果都佐證著朱熹在中國哲學史和思想史中的地位,而作為一種特殊的影像載體,當紀錄片要圍繞這一儒學集大成者進行描摹時,應如何把歷史輪廓及其細節以更加引人入勝的方式講述出來呢?針對這一問題,我們也許能從近日熱播的紀錄片《朱熹》中窺求到一些答案。
  • 俄首播彩色紀錄片《中國的重生》 大量珍貴歷史影像首次公開!
    影片《中國的重生》於9月16日起在俄羅斯當地電視臺中播出,該片是由1949年蘇聯派出的17名紀錄片工作者用彩色膠捲拍攝的,紀錄片導演表示,這部影片將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蘇中建交70周年之際獻給觀眾、中國人民的禮物,片中大量從未公開過的影像將成為其最大的亮點。
  • 【文藝評論】紀錄片《中國》第一季:高品質影像著史 創新再現美學
    2020年年末,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中國》在湖南衛視、芒果TV雙平臺開播,該片從籌備到完成耗費了近5年時間,從表達邏輯到表達手法都帶有獨特的影像著史意識,從大脈絡看大趨勢,以大寫意繪大走向,具有氣勢磅礴之象。
  • 推薦丨翻開「國家相冊」:2020年的中國紀錄片(一)幹超:在優酷人文,走進紀錄片的兩個世界
    一直以來,優酷紀錄片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踐行社會責任、發揮主流網絡視聽平臺的行業引導作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作為第一個進駐到武漢一線拍攝的網際網路紀錄片團隊,優酷第一時間推出《冬去春歸》《第一線》等紀實性作品,用鏡頭及時呈現出抗疫一線的真實樣態,展現抗疫過程中的中國人物、中國力量、中國精神。
  • 對視與交融:人文紀錄片與人類學影像跨界論壇暨學術展映回顧
    ,詳細介紹了這部紀錄片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製作體驗。下午場的發言中,北京電影學院張獻民教授結合「人文」這個詞語業已衰微這一知識背景,認為可將按電視臺的方式大體歸位的紀錄片稱為「百科全書」時代的紀錄片,把無法按此分類的稱為「人類學時代」紀錄片;而同濟大學人文學院陸興華教授指出「影像」(Image)是「圖像」在中文語境中的誤譯,「用成問題的圖像來批判、反思作為圖像的成問題的現實,是紀錄片的正經工作」。
  • 9集大型人文紀錄片《五大道》 品味天津近代百年歷史
    由天津市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天津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的9集大型人文紀錄片《五大道》2014年10月6日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後受到廣大觀眾
  • 央視人文紀錄大片傳遞了什麼樣的歷史態度?
    在對待再現歷史的問題時,它們在「放開」演繹還是有所「謹守」、把握編導主體意識和觀眾收視需求的關係上,進行新探索和新追求,也為螢屏節目增添人文厚度和深度提供了思考。…………………………螢屏「追」歷史,放開還是謹守?
  • 解鎖超棒的人文歷史紀錄片
    漢朝人把他們的故事鐫刻在石頭上,作為地下墓室內壁的石材,歷經劫波,一直留存到今天,就像一部漢代的歷史紀錄片。漢畫是漢代的圖像史料,作為中國最重要的代表性文化遺產之一,它的價值和意義還未被世人充分認知,漢畫已成為中國形象塑造的未曾充分開發的重大資源。
  • 講好中國故事 記錄美好時代——「紀實影像的國際傳播」論壇側記
    「硬通貨」應該具有怎樣的意義和價值?如何利用紀錄片在國際上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nbsp&nbsp&nbsp&nbsp10月28日下午,「紀實影像的國際傳播」論壇在嘉峪關舉辦。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乘虎,國家地理品牌內容及頻道總監王雁,五洲傳播中心影視製作中心主任王媛媛等參會嘉賓圍繞上述話題展開分享交流。
  • 影像與影響:探尋經典紀錄片的力量
    從新的維度探尋這些「有影響的影像」的力量之源,不僅能更好地把握紀錄片創作規律,更能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形象。  時間與空間:變與不變交織的張力  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明,這為歷史人文題材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 GZDOC人物 | 禹成明:多拍,開發紀錄片的無限可能
    生命是一條漫長的歷史長河,我們從蹣跚學步伊始,面對生命長河裡的一簇簇荊棘、一道道阻礙,去探索、去跨越。如今,我們才成了「我們」。對於紀錄片拍攝過程中所遇的專業化問題,是大部分新人導演共同面臨的難題。如何去解決諸多難題,打造一部品質優良的紀錄影像,對此,中國資深紀錄片人禹成明有話要說。
  • 一幀一畫的電影質感,《中國》告訴你什麼是紀錄片的頂級力作
    「都是這麼頂級的」這是在說哪部院線大片?不,這是網友們對剛開播的紀錄片《中國》的評價。這部沒有什麼前期宣傳就悄悄上線的紀錄片哪來的這麼大魅力?帶著好奇心,我們一起走進這部人文歷史紀錄片——《中國》。溯五千年,泱泱中華,何以《中國》?
  • 秧紀錄年度盤點:關照現實、創新表達,10部優秀紀錄片有這些共性
    與此同時,國產紀錄片的表現也比想像中更可圈可點,亮點迭出、精品迭現。中國紀錄片正以更富特色的積累和全新的姿態擁抱嶄新時代,成為當之無愧的「國家相冊」。 在時代的大盤下,2019年紀錄片如果要用一些關鍵詞來概括會是什麼?在歷史與現實、自然與人文等綜合維度的考量下,哪些紀錄片既能夠照見行業的發展,又能書寫社會的記憶?
  • 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甘肅渭源篇來啦!
    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甘肅渭源篇來啦!》是中央電視臺的重點文化影像工程,是一部傳承方志文化、記錄當代中國的大型電視紀錄片。旨在以鏡頭為筆,記錄地方歷史文化和人文風俗,以局部折射整體,以地方表達中國,深刻解讀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講述生動傳奇的地方故事,展示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領略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 《中國影像方志》從中華文明的角度解讀地方志、從地方志的角度彰顯中華文明,以局部展示整體、以地方表達中國,從而為時代謳歌,為人民立傳。
  • 紀錄《中國》「潤物無聲」|專訪製片人李東珅洞察紀實影像
    這部拍攝自京劇大師譚鑫培真實表演的紀錄電影,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中國紀錄片,也就此拉開帷幕。經過100多年的發展與進化,記錄真實生活的紀錄片,已經成為重要的藝術形式。尤其近幾年在網際網路熱播後,紀錄片產量隨受眾規模的擴大日益提升。根據數據統計,2017年全網紀錄片總點擊量90.5億次,同比增長13.1%;生產總投入超39億,同比增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