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幫月球數"麻子":從嫦娥圖像中新發現10萬撞擊坑

2020-12-24 網易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嫦娥五號攜著月壤凱旋,她的前輩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留下的數據同樣是座富礦,不斷被科學家們挖掘出新的價值。

12月22日,由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和國家天文臺副臺長研究員李春來領銜的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論文,報告了一項利用一種遷移學習策略來識別月球的撞擊坑,成功從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數據中識別出之前未識別的逾10萬個撞擊坑。

新新舊舊,坑坑窪窪

眾所周知,月亮是個「麻子臉」。月球表面的這些坑坑窪窪由天體撞擊形成,跨越了五個月球地質時期長達40億年的時光,是記錄月球演化和太陽系歷史的化石。

自1919年以來,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確認的共有9137個撞擊坑,其中1675個的年齡由月球和行星研究所(LPI)收集,成為了該項研究的訓練數據來源。

要統計這些撞擊坑,不管是人工識別還是自動識別都各有局限性,這導致兩邊統計來的數據對不上號。

月球上的撞擊坑分布情況

一般來說,經過大量已標註樣本訓練的深度神經網絡能快速準確地識別出比較簡單的撞擊坑,但很難發現不規則或退化的撞擊坑。然而,這些不太容易辨認的撞擊坑可能比較古老,是重要的歷史記錄。

地層覆蓋關係是判斷撞擊坑相對年齡的基礎方法,其次,邊緣和階梯清晰度、邊緣紋理、隕石坑形狀、隕石坑壁和疊加隕石坑等因素也能反映撞擊坑形態的退化情況和新鮮程度。光學成熟度(OMAT)則能基於月壤暴露於空間的改性情況做出判斷,適用於大型射線坑。

撞擊坑的絕對年齡則需由返回樣本的放射測齡和撞擊坑累積尺寸頻率分布分析決定。常規工具很難用單一類型數據對撞擊坑進行識別和年齡鑑別。

嫦娥前輩採集的圖像

作為「嫦娥」系列的前鋒,嫦娥一號是中國探月計劃中的第一顆繞月人造衛星,於2007年10月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獲取了包含兩極的精細「全月球三維影像」。完成使命後,它於2009年3月1日撞擊月球表面預定地點。

嫦娥二號原為嫦娥一號的備份星,也是中國探月工程二期的技術先導星,於2010年10月發射升空。它獲取了解析度優於10米的月球表面三維影像,為後續著陸區優選提供依據。

這兩「姐妹」提供了不同空間解析度的豐富圖像數據,例如120米和7米的DOM(數字正射影像圖),還有500米和7米的DEM(數字高程模型)。

其中,DOM數據可以反映撞擊坑形態特徵,而DEM數據可以反映地形信息。

利用嫦娥圖像數據對月球撞擊坑進行識別和測齡

遷移學習是一種機器學習的前沿方法,能在訓練樣本不那麼充足的情況下,用之前獲得的知識解決下一個問題。研究團隊先用7895個已知的撞擊坑和1411個已知年齡的撞擊坑數據訓練出了一個深度神經網絡。

他們把這個深度神經網絡遷移到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飛行器採集的月球中低緯區域(緯度−65°至65°)圖像中,識別出了109956個新的撞擊坑,這比一開始識別的數量要多出十幾倍。

接著,針對那些直徑大於8千米的撞擊坑,深度神經網絡還估算出了其中18996個撞擊坑的年齡。研究人員根據以上結果建立了一個新的月球中低緯區域撞擊坑資料庫,並將相關分析數據與行星科學界共享。

該團隊認為,他們的方法調整後可用於太陽系的其他天體,並有望比人工分析方法提取更多信息。

(原標題:AI幫月球數「麻子」:從嫦娥圖像中新發現10萬多個撞擊坑)

(責任編輯:王鳳枝_NT2541)

相關焦點

  • AI幫月球數「麻子」:從嫦娥圖像中新發現10萬多個撞擊坑
    12月22日,由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和國家天文臺副臺長研究員李春來領銜的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論文,報告了一項利用一種遷移學習策略來識別月球的撞擊坑,成功從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數據中識別出之前未識別的逾10萬個撞擊坑。
  • 每月一聞|嫦娥奔月,繼往開來!|地球|月球|嫦娥五號|嫦娥四號
    隨著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的指揮室發出數聲號令:3、2、1、點火!中國長徵5號遙五重型運載火箭,馱運著嫦娥五號探測器,在巨大的火焰推動下,一舉向月球奔去,此次嫦娥五號的發射,將跨越38萬公裡,前往月球執行火星勘探任務。
  • 嫦娥四號揭月球背面著陸點多次小天體撞擊的歷史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 (記者劉藝煒 喻菲)中國科研人員對玉兔二號雷達探測數據開展了深入研究,獲得了嫦娥四號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精細結構等重要發現和認識,顯示這一區域曾經歷過多次小天體撞擊濺射物的堆積和火山噴發事件,揭示了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擊盆地的演化歷史。
  • 嫦娥四號再次休眠,發現月球經歷多次玄武巖漿噴發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據中國探月工程辦公室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9月24日7時30分、23日23時18分結束第22月晝工作,進入月夜休眠。嫦娥四號已在月球背面度過630個地球日,玉兔二號累積行駛547.17米。
  • 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到底發現了什麼!
    正當我們所有人都在期待「復工」的時候,月亮上的嫦娥四號已經率先開始了工作。2月17日米嫦娥四號成功開始了它在月球上的第15個「工作日」,一步一步朝著更遠的方向前進。隨著嫦娥四號探測工作開展,它帶給我們的驚喜也接踵而至。
  • 「嫦娥四號」為何要落月球背面
    經過20多天的太空飛行,「嫦娥四號」很快將著陸於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月球南極-艾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成為世界第一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太空飛行器。「嫦娥四號」落月探測器是2018年12月8日升空的,2018年12月12日進入月球軌道。那麼,「嫦娥四號」為什麼要落到月球背面?落到月球背面有哪些困難?
  • 「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品將成為寶庫!」
    他隨後表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但是處在如此嚴峻和特殊的形勢下,中國一系列世界領先的高科技項目紛紛精彩亮相:北鬥三號成功組網,天問一號奔向火星,長徵五號不負眾望,嫦娥五號載譽歸來;奮鬥者號深海探測器載人下潛超過萬米;珠峰測量精確高程公布;5G在全國各地普遍布局,進展神速;量子計算機「九章」橫空出世等等,實現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 的壯舉,令人驚豔
  • 武漢教授天團:我們幫嫦娥這樣挖……
    新華社記者金立旺 攝武漢教授幫「嫦娥」這樣挖土早在10年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肖龍教授團隊、段隆臣教授團隊和李大佛教授團隊肖龍教授展示著陸點月球月海位置。經過10年努力,肖龍教授帶領團隊順利完成並提交了這份複雜的地圖——《嫦娥五號預選著陸區1:25萬地質圖》。嫦娥五號預選著陸區地質填圖成果可以為探月工程提供基礎地質支撐。
  • 環球聚焦:「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品將成為寶庫!」
    他隨後表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但是處在如此嚴峻和特殊的形勢下,中國一系列世界領先的高科技項目紛紛精彩亮相:北鬥三號成功組網,天問一號奔向火星,長徵五號不負眾望,嫦娥五號載譽歸來;奮鬥者號深海探測器載人下潛超過萬米;珠峰測量精確高程公布;5G在全國各地普遍布局,進展神速;量子計算機「九章」橫空出世等等,實現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 的壯舉,令人驚豔
  • 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4斤「土」,裡面有什麼寶?
    經過約38萬公裡、一周左右的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之旅,12月1日晚間,嫦娥五號探測器穩穩降落在月球正面風暴洋北部呂姆克山、夏普月溪附近。這是中國探測器第三次在月球表面成功軟著陸,也是人類探測器首次踏足月球上的這一區域。
  • 今晨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4斤「土」,裡面有什麼寶?
    經過約38萬公裡、一周左右的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之旅,12月1日晚間,嫦娥五號探測器穩穩降落在月球正面風暴洋北部呂姆克山、夏普月溪附近。這是中國探測器第三次在月球表面成功軟著陸,也是人類探測器首次踏足月球上的這一區域。嫦娥五號著陸場演練畫面。
  • 嫦娥四號:人類第一顆軟著陸月球背面的探測器
    嫦娥四號是中國首次登陸月球的嫦娥三號的後續任務。該太空飛行器最初是嫦娥三號的後備,在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著陸後,它便一直處於空閒狀態。嫦娥四號的配置重新進行了調整,以滿足新的科學和性能目標。和前序任務一樣,該任務以中國月亮女神嫦娥的名字命名。
  • 「玉兔2號」即將移動五百米,它在月球看到了什麼?有3個重大發現
    《淮南子》中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名叫嫦娥的女子被逼,吃下了一粒長生不老藥,接著身體升空,一路飄到了月宮。可惜廣袤的月宮中荒無人煙,只有一隻小兔子和她相依相伴。而根據這則故事,我國形成了一個風俗,即8月15日對月擺宴,希望嫦娥和丈夫后羿能團圓。自那以後,中國人對神秘的月球多了幾分嚮往。
  • 嫦娥要回家了!回家之後,「土特產」放哪裡?
    那麼,地面應用系統目前接收到了哪些科學數據、有哪些新的發現,未來用於存儲和研究月壤的月球樣本實驗室會是什麼樣的呢?秘訣就是嫦娥五號搭載了四大科學載荷——降落相機、全景相機、中月壤結構探測儀和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
  • 月球背面「秘密」被揭開!中國衛星傳回圖像,原來霍金說的沒錯!
    月球背面「秘密」被揭開!中國衛星傳回圖像,原來霍金說的沒錯!在科技不斷的進步中,人類開始將發展目光望向宇宙,儘管我們已經展開了初步探索,可是因為宇宙太過於浩瀚,我們並沒有取得太顯著的成果,包括一些距離地球非常近的星球,都有著很多無法揭曉的秘密,如今,月球背面「秘密」被揭開!中國衛星傳回圖像,原來霍金說的沒錯!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嫦娥「五妹」即將奔月!帶回月球「伴手禮」還要體驗太空「打水漂」
    從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到嫦娥二號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再到嫦娥三號成功實現落月夢想、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揭開月球背面神秘面紗……嫦娥「姐妹」們帶著國人的奔月夢,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向前。即將啟程的嫦娥五號,就要實現我國月球探測「繞、落、回」三個步驟中的最後一步。順利的話,這次探測還將讓人類在44年後,再次帶回月球饋贈的「伴手禮」。
  • 玉兔2號在月球背面發現一個未知物質,網友猜測:外星人留下的
    月球背面到底有什麼?在國外電影《變形金剛3:月黑之時》和《鋼鐵蒼穹2》中,月球背面有外星人的飛船和德國法西斯的殖民基地。那麼,在現實當中,人類能在月球背面發現什麼呢?據中國國家航天局官網近日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已在月球背面順利工作超過五百天取得了許多成果。
  • 嫦娥四號帶種子到月球背面,棉花種子的發芽,引發科學界熱議
    位於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中部的馮·卡門撞擊坑,則是整個太陽系中最古老的撞擊坑,而長久以來,科學家們認為那裡可能存在著水。此外,馮·卡門是「航空航天時代的科學奇才」,他開創了數學和基礎科學在航空航天和其他技術領域的應用。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月球挖土有啥用,這是一盤很大的棋
    繞月時可利用很多儀器對月球拍照、觀測。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發射成功,首次實現我國自主研製的衛星進入月球軌道並獲得全月圖,在軌有效探測16個月,實現我國探月工程第一步戰略目標。
  • GRL:嫦娥四號揭示月壤形成機制中的關鍵過程
    林紅磊等-GRL:嫦娥四號揭示月壤形成機制中的關鍵過程 在過去的四十幾億年裡,小行星撞擊產生的粉碎、熔融、粘合和混合等物理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月球表面。在太空風化的共同作用下,月球表面形成了一層廣泛分布、厚約2-15m的月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