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明代以來近古金屬器辨偽鑑定方法的幾點思考

2020-12-23 騰訊網

劉雄

聯拍在線鑑定專家

鑑定範圍:青銅器

劉雄: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學院院長,文物鑑定專業學科帶頭人,首都師範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博士研究生,致力於文物科學鑑定體系的研發。中央電視臺《我有傳家寶》欄目學術顧問,北京衛視財經頻道、河南文物寶庫頻道特約鑑定專家,全國工商聯文物藝術品商會顧問,中國文化管理協會藝術品市場管理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曾先後參加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南水北調工程河南平頂山葉縣文集遺址,河南南陽張崗漢墓遺址的發掘工作,以及北京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周公廟遺址考古發掘報告的編寫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青銅器鑑定、古陶鑑定、玉器鑑定,致力於文物科學鑑定體系的研發。2005年執教北大資源學院文物系,2010年起擔任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學院院長,2014年被評為北京市教育系統青年教師崗位能手,2015年榮獲第八屆北京市教育園丁獎。

在校講授《中國青銅器》、《中國古代玉器》、《考古學概論》、《中國博物館學概論》等課程。辯證的揚棄和整合坊間的經驗主義,引進考古類型學的方法論,結合材質學、工藝學、次生變化學、文化學,宏觀入手微觀著眼進行深入的文物鑑定學科建設,創造性的總結了一套系統、科學的文物鑑定學方法論及學科體系。

著有《青銅器鑑定學基礎》、《青銅詞典》、《中華民間藏品文物精粹》等,代表作品有《文物科學鑑定體系》、《北大資源宏偉文物網刊》。先後在《首都師範大學學報》、《文物鑑定與鑑賞》、《收藏快報》發表多篇考古與文物研究論文。

金屬器的鑑定是我國古玩鑑定的重要門類。在文物藝術品拍賣領域,國家文物局將其主管的文物拍賣企業專業人員資格證劃分為金屬器類、玉石類和陶瓷類等幾個大項。金屬作為人類文明的標誌物之一,歷來是工匠或藝術家創作的重要載體。在我國古代藝術品中,各類商周時期的禮、樂、兵器;歷代的錢幣、銅鏡、燈具、香爐等生活用器;以及佛道造像為代表的宗教用器,均與金屬不無關係。

在金屬器類的古玩鑑定研究領域,以商周青銅器為代表的高古金屬器類,由於考古學研究的深入以及豐富的出土材料,無論是定名、斷代還是辨偽等各方面,學術界和古玩圈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基本能做到鑑定確切。然而在明代以來的近古金屬器鑑定方面,由於經過科學考古的明清時期材料甚少,可供參考研究且斷代確切的標準器並不完備。以目前的考古材料而言,尚難以給明清時期的各類金屬器建立科學的標準器斷代序列,更談不上建立分區域的自然老化痕跡形貌特徵的總結。

正因為如此,對於明代以來的近代金屬器鑑定,目前多停留在古玩鑑定行業的從業者們根據行業內歷來感性經驗的口耳相傳之中,與科學的確切鑑定還有很大的差距。然而隨著近代以佛道造像、宣爐、文房銅雜為代表的金屬類藝術品在古玩收藏領域越來越受人們的重視和認可,尤其單價過百萬甚至千萬高價藝術品層出不窮,對近古金屬器物的辨偽鑑定也越發引起業內的關注。本文擬就作者在鑑定實踐領域遇到的各種問題,結合古器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對明代以來的近古金屬器辨偽鑑定方法提出幾點思考,拋磚引玉,以期近古金屬器的辨偽鑑定能朝著科學化和現代化的發展道路邁進。

一、堅持辨偽鑑定中的工藝優先原則

一般而言,目前古玩辨偽鑑定工作者十分注重「包漿」之學。「包漿」一詞雖然在古玩界尚無法做出準確的定義,但是卻被自覺或不自覺地廣泛應用於古玩鑑定之中。準確地說來,「包漿」是自然老化形貌的痕跡特徵之一。古玩行業者,根據多年的從業經驗,將老舊器物上特有的那種形貌特徵固化成所謂的「包漿」之經驗,實際上也是可取的。這也是一種由已知求未知的科學態度。

然而在對明代以來的近古銅器鑑定中,「包漿」之學用於辨偽鑑定卻有著非常多的局限性。首先是由於近現代金屬器本身年份較淺,自然老化形貌本身不及高古器物豐富而具辨識度。其次,近現代金屬器以傳世器為主,其流傳過程中的變化形貌遠比高古器物更為複雜而更具不確定性。有時候年份淺的器物由於使用得更頻繁,較之秘藏少有把玩的年份更久遠的器物包漿更深。反觀高古器物,由於其以地下埋藏為主要的存在形式,其包漿的變化也更為統一和具有可比較性。一般而言在相同的埋藏環境下,年份越久遠的「包漿」越深沉且與現代做舊形貌區別越明顯。再次,近古金屬器在傳承使用過程中,易受個人的喜惡、時代的審美等方面的影響,比如常常有「磨新」或「裝金」等問題,造成包漿鑑定的不準確性。宣德爐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例子,《宣德爐匯釋》中考證,在外國人大量進入中國收購銅器的時期,為了適應洋人的審美,時人將宣德爐磨新,或是將皮色磨失的舊爐重新敷色。如此,則原有的「包漿」則去之殆盡。如果用所謂的舊貌包漿來鑑定的話,明明年代到清代甚至更早的爐子,則成了民國時期的作品了。金銅佛造像是另一個例子。歷代出於對佛像敬奉,不停地將老佛像重新裝金或髹漆,使之煥然一新,也是將老舊形貌去之殆盡。還有就是,金屬器本身是容易老化或者在特殊的環境下加速其老化的,一般而言現代新仿工藝品,有個幾十年的自然使用及老化,其「包漿」已與更早年份的形貌殊難分辨。

製作工藝則不然,它具有時代的標識性。不同的時代或者同一時代不同的階段,由於生產力水平不同,所使用的鑄制工藝技術和方法不同。不同的製作工藝必然會在器物上留下其可供辨識的指示性特徵。這些工藝特徵是不會隨著成品器物年歲的長短、包漿的深淺、流傳的加持等因素而改變的。具有相當的客觀性。在現代的仿製工藝品中,一般而言也會體現現代的工藝痕跡特徵。當然我們並不排除在現代的某些精仿品理論上是可以使用傳統工藝來製作的。但是多數情況下,傳統的手工工藝由於成本控制等原因,不可能在批量生產的偽品中使用。尤其是一些傳統的手工工藝,並沒有被足夠的重視和認識,近乎失傳,繼承已經不易,更遑論在偽品中刻意去模仿。所以傳統的金屬器鑄制工藝痕跡特徵是一種非常具有證據性的鑑定特徵,是在辨偽鑑定中應該要優先考慮的證據。

二、堅持做舊包漿的一票否定原則

雖然「包漿」之學在近代金屬器鑑定「確真」方面還有比較大的局限性,僅僅作為「確真」的一種輔助鑑定,但是現代做舊包漿的認定可成為判斷一件器物是否為仿品的舉足輕重的證據,甚至可以起到一票否定的作用。現代新仿品為了儘量「逼真」,或者以假亂真,必須要從舊貌處入手,即通過各種做舊的手段,讓新仿品有所謂的「老氣」。我們應該在平時的鑑定實踐中,時時注意調查和研究現代做舊的包漿形貌特徵。以下簡單羅列幾種常見的做舊包漿形貌(包含但遠非全部),如下圖所示:

對於這些做舊包漿特徵的調查與總結,最具科學性的莫過於直接對生產過程中做舊方法和材料的了解,從而能從原理上懂得這些做舊包漿特徵的真實產生原因,並能從本質上把握他們的形貌特徵。然而要注意的是,各位做舊手藝人不會輕易傳授或者哪怕讓人看見其做舊的材料、方法和過程。因為這是人家養家活口和掙錢的技藝,一般而言他們不會自砸飯碗。

常見做舊包漿形貌

對仿古藝術品批發市場或者做舊工廠產品的形貌特徵的統計學調查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方法。當某種舊貌特徵反覆地在一類偽品上重現,則可以被統計為一項做舊包漿特徵。雖然暫時無法還原其生成過程,但是由於是從確切無疑的偽品上統計上來的特徵,它符合由已知求未知的科學精神,因而是可以作為指示性的證據的。

三、堅持藝術價值為上的原則

古玩之所以被收藏家珍視與收藏,其最重要的原因是蘊藏在藏品中的藝術價值,即美的價值。不誇張地說,美是一件文物藝術品存在的唯一理由。在古玩行業,並不是所有的文物都是藝術品都值得收藏。舊石器時代的石頭、新石器時代的日用陶器、歷代的民俗日用手工藝產品,由於其器形簡單,流水線生產,數量巨大,雖然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但是卻不具備收藏和審美價值。

當前的偽品為了實現市場價值,一般而言都是仿製古代有一定審美和藝術價值的作品。然而由於成本控制、批量生產或者仿製者自身美術水平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在製作這些工藝品時,體現出藝術水準不足的缺陷。他們或者是器型不夠飽滿,或者是雕刻不夠有張力,或者是線條綿軟,又或者是表情甜俗……不一而足。總之傳統上我們對於直線的剛勁利索、曲線的柔和優美、寬窄的均衡協調、左右的對稱和諧等等方面的要素,在這些作品中均看不見,甚至背道而馳。如圖所示。

圖左偽品線條綿軟,造型粗劣。雙耳柔弱。

圖右真品造型飽滿,線條優美流暢。雙耳勁力挺拔。

圖左偽品圈足忸怩不平。

圖右真品圈足周正規整。

圖左偽品線條綿軟無力。

圖右真品造型準確,線條硬朗流暢。

當然,對於近古的金屬器鑑定評估而言,如果一件作品的藝術價值很高,造型準確和諧,線條流暢優美,工藝精湛,鑄後加工精細,給人一種美的感受而且令人產生愉悅。則它本身也是有價值和值得收藏的。如果使用的是傳統的手工藝鑄制的話,在辨偽鑑定也即是新老鑑定中,只要不是確證的近年新仿的作品,那麼原則上對所謂的包漿要有更多的包容。也就是說,即便它沒有包漿,或者包漿甚淺,也不可貿然判定其為偽品。一方面是在宣爐或佛像等藝術品中,古玩界常常有磨新重養包漿的行為;另一方面是,實踐證明短時間內養出柔和潤亮的老包漿也並非難事。

四、堅持新工藝的一點否定論

是否為傳統的工藝所制,是我們判定一件被鑑物是否為真品的必要條件,有時候甚至是起決定作用的條件。但是傳統的鑄制工藝並沒有完全消失,即便被鑑物符合傳統的工藝特徵,也不能一票肯定其為真品,還需結合其他的特徵綜合判斷。這一點我們在辨偽鑑定中的工藝優先原則中已經討論過了。

但是如果被鑑定物身上有現代新工藝的指示性指標特徵,則可確定是現代偽品無疑,這便是新工藝的一點否定論原理。比如說我們國家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才開始使用石英砂粉末作為失蠟法鑄造銅器的模殼材料,則凡是金屬器內膛出現白色石英砂粉末的殘痕,則必是新中國建國以後的仿製品無疑。如下圖所示。

又比如說現代復仿製品常用矽橡膠翻模來鑄造金屬器,而矽橡膠模在製作的過程中會因為氣泡的原因形成漏洞。這種氣泡孔洞會在翻鑄蠟形中表現出來。如下圖所示。

最後也會被如實地體現在金屬器的鑄件表面。如下圖所示。

凡是在鑑定物表面出現這種圓形氣泡狀鑄珠的,必是矽膠翻模鑄造的現代仿製品無疑。

還比方說器物內膛的「淚痕」現象。如下圖所示。

它是現代失蠟法鑄造金屬器時,常見的一種痕跡特徵。則凡是有此「淚痕」現象的,均是現代仿製品無疑。凡此種種,不一一列舉。

五、注重材質的鑑定

在實踐的鑑定經驗中,銅質常常被用於近代銅器辨偽鑑定。比如從使用磨損漏胎處看是否為精銅所制,被認為是否是一件好的宣爐的標準。現代工業雜銅製作的低仿藝術品從銅質上能被有經驗的鑑定者較容易地分辨出來。冷豔發青的鍍金被認定為現代作品無疑。含銀量的檢測也大量地應用到近代機制銀幣的輔助鑑定中來,且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科研領域,對黃銅在我國錢幣及其銅質藝術品中的使用歷史及規律也越來越被清晰地勾勒出來,這對於辨偽鑑定也無疑是有巨大的幫助的。

材質分析在辨偽鑑定中會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辨偽經驗的總結,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目前我們仍然要注意的是,材質分析目前遠不能解決所有的辨偽鑑定問題,依靠材質分析鑑定來「確真」目前是無法做到的。因為材料對不一定東西就對。但是利用材質分析的方法來「證偽」,會隨著研究的深入,有越來越廣闊的應用天地。(原文刊於2020年7月《中華古玩》雜誌,《亮鑑青銅》專欄。)

相關焦點

  • 玉器鑑定:傳世古玉辨偽的方法比較!
    #玉器鑑定#傳世古玉辨偽在偽古玉面世之後應運而生。造偽與辦偽是一對矛盾的雙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矛盾雙方相互鬥智,不斷較量,彼此都在逐步提高。所謂辨偽的提高就是由直觀觀察、文獻考據到有針對性地掌握明、清做偽古玉的各種伎倆,也就是《孫子兵法》上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要調查了解如何用偽,用何伎倆造偽,其造偽伎倆或日「術」,辦偽者掌握了造偽術並加以揭露,使其真相大白於天下,這種辦偽方式或曰「法」,所以說偽與造偽之爭是法與術之較量,也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看穿了則甚簡單,沒有什麼神秘。
  • 清代偽古玉的生產與辨偽
    筆者曾分別對宋代和明代偽古玉生產及辨偽的情況進行過整理研究,本文則繼續考察清代偽古玉生產及辨偽的情況。在宋、元、明三代偽古玉生產的基礎上,清代偽古玉的生產更加發展,人們的辨偽能力也有所提高,清代晚期的陳性等人,則更是通過了解偽古玉的製作方法來辨識偽古玉。雖然明代的玉工已經在偽古玉生產中使用了染色技術,但並未被當時的古玉收藏者和辨偽者所識破。
  • 分享關於古玉辨偽與辨識的認識
    今天就著旭光墓地出土的標本件細節圖,咱先做個總結的預熱,分享一些個人關於館藏玉器觀察、圖片拍攝、以及拍攝後的圖片如何利用的認識。對館藏出土玉器的觀察與細節拍攝,是我為了進行古玉辨偽與辨識,而對其進行的基於視覺感知的信息的採集行為。在視覺相關的信息維度中,我會從宏觀和近微觀角度再通過眾多細分維度對相關信息進行採集。
  • 磁州窯瓷器如何鑑定辨偽?
    因此,在對仿品防不勝防的情況下,對彭城磁州窯瓷枕作品的鑑定與辨偽就顯得尤為重要起來。根據多年來的實踐經驗,鑑定與辨別磁州窯瓷枕作品之真偽可從工藝技法、加工方法、製作工序等以下幾個方面的鑑別要素入手。
  • 王世襄 :古董鑑定就一招,望氣!傳統摹仿古玩鑑定是很低層次的鑑定方法!
    很多人摹仿古玩鑑定的傳統鑑定方法,就是按照每一品種的古玩所具有的特徵總結出的許多道道,或是通過對某些特徵細節總結出一些招數,按照這些說道和招數作為真偽的判別。其實,這是一個很低層次的鑑定方法,當今這麼多人買古玩上當,從根兒上講,很大程度是這種方式造成的,可惜這種方式當今還是主流,幾乎大家都如此,還在流行。
  • 明嘉靖瓷的鑑定方法
    嘉靖官窯青花瓷,是以使用「回青」料為標誌的明代嘉靖青花,是明代青花瓷器史上又一個突出的階段,由於採用西域的回青料,青花色澤濃翠豔麗,發色藍中泛紫。成書於嘉靖年間的《江西大志·陶書》說:「舊陂塘青產於本府樂平一方,嘉靖中,樂平格殺,遂塞。石子青產於瑞州諸處。回青行,石子遂廢。」可知嘉靖時期景德鎮曾用過3種青花料,即樂平的陂塘青、瑞州的石子青和西域的回青。
  • 在日本拍賣會上,一件「碎拼」的明代青花大罐,拍出34萬元!
    補充一點:關於上述,筆者作為一位自媒體人要來說一句:作為自媒體,往往是不會再大量報導明清瓷器預展或拍賣結果中,很明確可以寫出每件明清瓷器的品相說明,雖然拍賣公司都有品相報告,但大部分如需真購買拍賣公司的明清瓷器,還需要自己上手檢查品相,所以在拍賣報導後,很多人會覺得部分明清瓷器怎麼價格和平時差這麼多?其實如果您也知道了它的真實品相後,您也會說:拍的真好!
  • 茶葉末釉瓷器鑑定有哪些步驟
    【古董鑑定知識:每天早上8點更新】 茶葉末釉瓷器鑑定有哪些步驟 造舊者為了在底足上下功夫就利用老瓷器的底足接上新體、貴賣出,從整體上、胎、釉、紋飾、口等各方面看,這就有全面的知識,端正的態度,在看氣泡、老化情況,才能識別真面目
  • 關於網絡直播帶貨的幾點思考
    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茶叔身邊很多實體店或主動或被迫地加入了直播賣貨的行列。而以薇婭和李佳琦為代表的網絡直播銷售佼佼者,以其超高的人氣和超強的吸金能力,直接引爆了人們在網上直播賣貨的熱情。(茶叔原創作品,《關於網絡直播帶貨的幾點思考》,2020年04月29日08:13分)圖片來自頭條圖庫
  • 關於《阿麗塔》的幾點思考
    接下來,說幾點啟發: 1.1981年,科學家Hilary Putnam在他的《理性,真理與歷史》中做了個思想實驗,「一個人(可以假設是你自己)被科學家施行了手術,他的腦被從身體上切了下來,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腦的神經連接在計算機上,這臺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傳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
  • 由《傅雷家書》引發的,關於寫作的幾點思考
    現在想來這完全是人思考的本能啊。趙本山地地道道的農民,整天種地,最最熟悉莫過於種地那些事,所以在範偉教他走臺步時,他才能自主自發的聯想到打農藥上,實在真是幹啥的說啥,賣啥的吆喝啥。而我,自從高考結束之後,就再沒有正兒八經的寫過文章。工作總結都是靠著度娘東拼西湊出來,並且一用就是多年。從去年決定開始寫作起,每天思考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寫出漂亮的文章?什麼時候能夠妙筆生花?
  • 關於慣性的幾點思考
    所以我再次總結一下思考過程和思考觀點:1、任何過程要考慮時間,考慮時間就要涉及速度。速度的上限是光速。所以慣性作用的速度也是光速。超距作用不可想像,沒有理論基礎,也沒有實質想像的實驗,包括量子糾纏也不算。2、任何具有質量的物質具有慣性,就說明這是一種普遍的性質。就要考慮到物質的整體。而這樣東西就是時空,就是引力場。
  • 世人只知成化有鬥彩,卻不知成化青花的美,圖解成化青花幾大鑑定
    所以,成化窯瓷器,不論官窯還是民窯,其釉質都是明代最好的,如玉如脂。多數時候一看釉面,就能知道真偽。圖為故宮博物院藏的青花九龍鬧海紋碗。 筆者曾與業界多位教授實踐探討過關於成化瓷器鑑定中的問題,特作此文,下面筆者分享幾點自身常用的一些鑑定技巧。 一,紋飾 成化青花瓷紋飾纖細活潑,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只用平塗,只分濃淡而不分陰陽,無渲染烘託。繪人物衣著,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作襯託,故有成窯"一件衣"的說法。
  • 其實古董鑑定,就一招!
    很多人摹仿古玩鑑定的傳統鑑定方法,就是按照每一品種的古玩所具有的特徵總結出的許多道道,或是通過對某些特徵細節總結出一些招數,按照這些說道和招數作為真偽的判別
  • ce修改器6.3中文版使用方法 Cheat Engine教程
    Cheat Engine簡稱ce修改器是一款內存修改器但是由於修改方式並不直觀,很多玩家不知道如何使用,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帶來ce修改器6.3中文版使用方法介紹,幫助感興趣的玩家掌握Cheat Engine的使用方法。
  • 古董鑑別方法你一定要懂得
    查看古董的皮殼包漿,是鑑別古董真偽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在這個問題上有很多人並不清楚,實際上皮殼包漿是形容古董表面的氧化老化現象。各類古董都存在著一個從新到舊的演變過程,色質是玉的自然屬性,色即沁色,質指玉質,而沁色通常會成為一塊古玉的重要鑑定標準。
  • 古董鑑定中所謂的「神韻」是什麼?
    古董鑑定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叫法做「神韻」,其實用這種鑑定的方法在古玩行內叫「望氣」。
  • 大清銀幣鑑定常識——永遠離不開這幾點
    2,鏽色辨偽。大清銀幣中止流轉後,存放不妥會生鏽。傳世大清銀幣鏽層很薄,呈墨綠色。出土大清銀幣通常鏽層較厚,部分鏽層凸起。兩枚大清銀幣鏽在一起,磕開後,外表有散布不勻的白色亮點,迎光而視閃閃發光,俗稱「泛銀」,泛銀現象是無法作偽的。陪葬出土大清銀幣大都泛醬紅色,部分有綠色鏽斑。水坑大清銀幣通體泛綠鏽。真大清銀幣的鏽色是前史的烙印,很難去掉,用鹼水沸煮而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