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雄
聯拍在線鑑定專家
鑑定範圍:青銅器
劉雄: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學院院長,文物鑑定專業學科帶頭人,首都師範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博士研究生,致力於文物科學鑑定體系的研發。中央電視臺《我有傳家寶》欄目學術顧問,北京衛視財經頻道、河南文物寶庫頻道特約鑑定專家,全國工商聯文物藝術品商會顧問,中國文化管理協會藝術品市場管理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曾先後參加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南水北調工程河南平頂山葉縣文集遺址,河南南陽張崗漢墓遺址的發掘工作,以及北京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周公廟遺址考古發掘報告的編寫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青銅器鑑定、古陶鑑定、玉器鑑定,致力於文物科學鑑定體系的研發。2005年執教北大資源學院文物系,2010年起擔任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學院院長,2014年被評為北京市教育系統青年教師崗位能手,2015年榮獲第八屆北京市教育園丁獎。
在校講授《中國青銅器》、《中國古代玉器》、《考古學概論》、《中國博物館學概論》等課程。辯證的揚棄和整合坊間的經驗主義,引進考古類型學的方法論,結合材質學、工藝學、次生變化學、文化學,宏觀入手微觀著眼進行深入的文物鑑定學科建設,創造性的總結了一套系統、科學的文物鑑定學方法論及學科體系。
著有《青銅器鑑定學基礎》、《青銅詞典》、《中華民間藏品文物精粹》等,代表作品有《文物科學鑑定體系》、《北大資源宏偉文物網刊》。先後在《首都師範大學學報》、《文物鑑定與鑑賞》、《收藏快報》發表多篇考古與文物研究論文。
金屬器的鑑定是我國古玩鑑定的重要門類。在文物藝術品拍賣領域,國家文物局將其主管的文物拍賣企業專業人員資格證劃分為金屬器類、玉石類和陶瓷類等幾個大項。金屬作為人類文明的標誌物之一,歷來是工匠或藝術家創作的重要載體。在我國古代藝術品中,各類商周時期的禮、樂、兵器;歷代的錢幣、銅鏡、燈具、香爐等生活用器;以及佛道造像為代表的宗教用器,均與金屬不無關係。
在金屬器類的古玩鑑定研究領域,以商周青銅器為代表的高古金屬器類,由於考古學研究的深入以及豐富的出土材料,無論是定名、斷代還是辨偽等各方面,學術界和古玩圈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基本能做到鑑定確切。然而在明代以來的近古金屬器鑑定方面,由於經過科學考古的明清時期材料甚少,可供參考研究且斷代確切的標準器並不完備。以目前的考古材料而言,尚難以給明清時期的各類金屬器建立科學的標準器斷代序列,更談不上建立分區域的自然老化痕跡形貌特徵的總結。
正因為如此,對於明代以來的近代金屬器鑑定,目前多停留在古玩鑑定行業的從業者們根據行業內歷來感性經驗的口耳相傳之中,與科學的確切鑑定還有很大的差距。然而隨著近代以佛道造像、宣爐、文房銅雜為代表的金屬類藝術品在古玩收藏領域越來越受人們的重視和認可,尤其單價過百萬甚至千萬高價藝術品層出不窮,對近古金屬器物的辨偽鑑定也越發引起業內的關注。本文擬就作者在鑑定實踐領域遇到的各種問題,結合古器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對明代以來的近古金屬器辨偽鑑定方法提出幾點思考,拋磚引玉,以期近古金屬器的辨偽鑑定能朝著科學化和現代化的發展道路邁進。
一、堅持辨偽鑑定中的工藝優先原則
一般而言,目前古玩辨偽鑑定工作者十分注重「包漿」之學。「包漿」一詞雖然在古玩界尚無法做出準確的定義,但是卻被自覺或不自覺地廣泛應用於古玩鑑定之中。準確地說來,「包漿」是自然老化形貌的痕跡特徵之一。古玩行業者,根據多年的從業經驗,將老舊器物上特有的那種形貌特徵固化成所謂的「包漿」之經驗,實際上也是可取的。這也是一種由已知求未知的科學態度。
然而在對明代以來的近古銅器鑑定中,「包漿」之學用於辨偽鑑定卻有著非常多的局限性。首先是由於近現代金屬器本身年份較淺,自然老化形貌本身不及高古器物豐富而具辨識度。其次,近現代金屬器以傳世器為主,其流傳過程中的變化形貌遠比高古器物更為複雜而更具不確定性。有時候年份淺的器物由於使用得更頻繁,較之秘藏少有把玩的年份更久遠的器物包漿更深。反觀高古器物,由於其以地下埋藏為主要的存在形式,其包漿的變化也更為統一和具有可比較性。一般而言在相同的埋藏環境下,年份越久遠的「包漿」越深沉且與現代做舊形貌區別越明顯。再次,近古金屬器在傳承使用過程中,易受個人的喜惡、時代的審美等方面的影響,比如常常有「磨新」或「裝金」等問題,造成包漿鑑定的不準確性。宣德爐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例子,《宣德爐匯釋》中考證,在外國人大量進入中國收購銅器的時期,為了適應洋人的審美,時人將宣德爐磨新,或是將皮色磨失的舊爐重新敷色。如此,則原有的「包漿」則去之殆盡。如果用所謂的舊貌包漿來鑑定的話,明明年代到清代甚至更早的爐子,則成了民國時期的作品了。金銅佛造像是另一個例子。歷代出於對佛像敬奉,不停地將老佛像重新裝金或髹漆,使之煥然一新,也是將老舊形貌去之殆盡。還有就是,金屬器本身是容易老化或者在特殊的環境下加速其老化的,一般而言現代新仿工藝品,有個幾十年的自然使用及老化,其「包漿」已與更早年份的形貌殊難分辨。
製作工藝則不然,它具有時代的標識性。不同的時代或者同一時代不同的階段,由於生產力水平不同,所使用的鑄制工藝技術和方法不同。不同的製作工藝必然會在器物上留下其可供辨識的指示性特徵。這些工藝特徵是不會隨著成品器物年歲的長短、包漿的深淺、流傳的加持等因素而改變的。具有相當的客觀性。在現代的仿製工藝品中,一般而言也會體現現代的工藝痕跡特徵。當然我們並不排除在現代的某些精仿品理論上是可以使用傳統工藝來製作的。但是多數情況下,傳統的手工工藝由於成本控制等原因,不可能在批量生產的偽品中使用。尤其是一些傳統的手工工藝,並沒有被足夠的重視和認識,近乎失傳,繼承已經不易,更遑論在偽品中刻意去模仿。所以傳統的金屬器鑄制工藝痕跡特徵是一種非常具有證據性的鑑定特徵,是在辨偽鑑定中應該要優先考慮的證據。
二、堅持做舊包漿的一票否定原則
雖然「包漿」之學在近代金屬器鑑定「確真」方面還有比較大的局限性,僅僅作為「確真」的一種輔助鑑定,但是現代做舊包漿的認定可成為判斷一件器物是否為仿品的舉足輕重的證據,甚至可以起到一票否定的作用。現代新仿品為了儘量「逼真」,或者以假亂真,必須要從舊貌處入手,即通過各種做舊的手段,讓新仿品有所謂的「老氣」。我們應該在平時的鑑定實踐中,時時注意調查和研究現代做舊的包漿形貌特徵。以下簡單羅列幾種常見的做舊包漿形貌(包含但遠非全部),如下圖所示:
對於這些做舊包漿特徵的調查與總結,最具科學性的莫過於直接對生產過程中做舊方法和材料的了解,從而能從原理上懂得這些做舊包漿特徵的真實產生原因,並能從本質上把握他們的形貌特徵。然而要注意的是,各位做舊手藝人不會輕易傳授或者哪怕讓人看見其做舊的材料、方法和過程。因為這是人家養家活口和掙錢的技藝,一般而言他們不會自砸飯碗。
常見做舊包漿形貌
對仿古藝術品批發市場或者做舊工廠產品的形貌特徵的統計學調查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方法。當某種舊貌特徵反覆地在一類偽品上重現,則可以被統計為一項做舊包漿特徵。雖然暫時無法還原其生成過程,但是由於是從確切無疑的偽品上統計上來的特徵,它符合由已知求未知的科學精神,因而是可以作為指示性的證據的。
三、堅持藝術價值為上的原則
古玩之所以被收藏家珍視與收藏,其最重要的原因是蘊藏在藏品中的藝術價值,即美的價值。不誇張地說,美是一件文物藝術品存在的唯一理由。在古玩行業,並不是所有的文物都是藝術品都值得收藏。舊石器時代的石頭、新石器時代的日用陶器、歷代的民俗日用手工藝產品,由於其器形簡單,流水線生產,數量巨大,雖然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但是卻不具備收藏和審美價值。
當前的偽品為了實現市場價值,一般而言都是仿製古代有一定審美和藝術價值的作品。然而由於成本控制、批量生產或者仿製者自身美術水平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在製作這些工藝品時,體現出藝術水準不足的缺陷。他們或者是器型不夠飽滿,或者是雕刻不夠有張力,或者是線條綿軟,又或者是表情甜俗……不一而足。總之傳統上我們對於直線的剛勁利索、曲線的柔和優美、寬窄的均衡協調、左右的對稱和諧等等方面的要素,在這些作品中均看不見,甚至背道而馳。如圖所示。
圖左偽品線條綿軟,造型粗劣。雙耳柔弱。
圖右真品造型飽滿,線條優美流暢。雙耳勁力挺拔。
圖左偽品圈足忸怩不平。
圖右真品圈足周正規整。
圖左偽品線條綿軟無力。
圖右真品造型準確,線條硬朗流暢。
當然,對於近古的金屬器鑑定評估而言,如果一件作品的藝術價值很高,造型準確和諧,線條流暢優美,工藝精湛,鑄後加工精細,給人一種美的感受而且令人產生愉悅。則它本身也是有價值和值得收藏的。如果使用的是傳統的手工藝鑄制的話,在辨偽鑑定也即是新老鑑定中,只要不是確證的近年新仿的作品,那麼原則上對所謂的包漿要有更多的包容。也就是說,即便它沒有包漿,或者包漿甚淺,也不可貿然判定其為偽品。一方面是在宣爐或佛像等藝術品中,古玩界常常有磨新重養包漿的行為;另一方面是,實踐證明短時間內養出柔和潤亮的老包漿也並非難事。
四、堅持新工藝的一點否定論
是否為傳統的工藝所制,是我們判定一件被鑑物是否為真品的必要條件,有時候甚至是起決定作用的條件。但是傳統的鑄制工藝並沒有完全消失,即便被鑑物符合傳統的工藝特徵,也不能一票肯定其為真品,還需結合其他的特徵綜合判斷。這一點我們在辨偽鑑定中的工藝優先原則中已經討論過了。
但是如果被鑑定物身上有現代新工藝的指示性指標特徵,則可確定是現代偽品無疑,這便是新工藝的一點否定論原理。比如說我們國家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才開始使用石英砂粉末作為失蠟法鑄造銅器的模殼材料,則凡是金屬器內膛出現白色石英砂粉末的殘痕,則必是新中國建國以後的仿製品無疑。如下圖所示。
又比如說現代復仿製品常用矽橡膠翻模來鑄造金屬器,而矽橡膠模在製作的過程中會因為氣泡的原因形成漏洞。這種氣泡孔洞會在翻鑄蠟形中表現出來。如下圖所示。
最後也會被如實地體現在金屬器的鑄件表面。如下圖所示。
凡是在鑑定物表面出現這種圓形氣泡狀鑄珠的,必是矽膠翻模鑄造的現代仿製品無疑。
還比方說器物內膛的「淚痕」現象。如下圖所示。
它是現代失蠟法鑄造金屬器時,常見的一種痕跡特徵。則凡是有此「淚痕」現象的,均是現代仿製品無疑。凡此種種,不一一列舉。
五、注重材質的鑑定
在實踐的鑑定經驗中,銅質常常被用於近代銅器辨偽鑑定。比如從使用磨損漏胎處看是否為精銅所制,被認為是否是一件好的宣爐的標準。現代工業雜銅製作的低仿藝術品從銅質上能被有經驗的鑑定者較容易地分辨出來。冷豔發青的鍍金被認定為現代作品無疑。含銀量的檢測也大量地應用到近代機制銀幣的輔助鑑定中來,且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科研領域,對黃銅在我國錢幣及其銅質藝術品中的使用歷史及規律也越來越被清晰地勾勒出來,這對於辨偽鑑定也無疑是有巨大的幫助的。
材質分析在辨偽鑑定中會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辨偽經驗的總結,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目前我們仍然要注意的是,材質分析目前遠不能解決所有的辨偽鑑定問題,依靠材質分析鑑定來「確真」目前是無法做到的。因為材料對不一定東西就對。但是利用材質分析的方法來「證偽」,會隨著研究的深入,有越來越廣闊的應用天地。(原文刊於2020年7月《中華古玩》雜誌,《亮鑑青銅》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