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鑑定#
傳世古玉辨偽在偽古玉面世之後應運而生。造偽與辦偽是一對矛盾的雙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矛盾雙方相互鬥智,不斷較量,彼此都在逐步提高。
所謂辨偽的提高就是由直觀觀察、文獻考據到有針對性地掌握明、清做偽古玉的各種伎倆,也就是《孫子兵法》上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要調查了解如何用偽,用何伎倆造偽,其造偽伎倆或日「術」,辦偽者掌握了造偽術並加以揭露,使其真相大白於天下,這種辦偽方式或曰「法」,所以說偽與造偽之爭是法與術之較量,也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看穿了則甚簡單,沒有什麼神秘。
偽之所以讓人們感到有些神秘,是因為造偽者在暗處,辦偽者在明處,給人以不可捉摸的感覺,其辯偽程序又是在觀察的一剎那經思辨便立即拍板定案,主要的辦法是靠眼力、靠經驗,並不完全靠學識,往往也不受學術水平所限制,若不揭掉這一層神秘的外紗,學習辦偽便難得要領。
縱觀辨偽的歷史,可以說各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是歸納起來不過只有兩種,一是傳統的辨偽法,二是科學的辯偽法。在此,將二者加以比較,以便取長補短。
傳統的辨偽法
顧名思義,是土生土長、歷史較久的辯偽法。回顧《宋史》紹聖年間朝廷命官辨證傳國璽的記載,可知一批文人、官吏從玉材、碾琢、璽文、字樣幾個方面觀察,根據所獲感受並結合考據功夫,便作出了結論。
假如說蔡京、李公麟等文人學士的辦偽結論正中造偽人下懷的話,那麼明末文人高濂卻觸到了造偽者的痛處,他揭露了作偽者用近似古玉的玉材「如式琢成」偽器,他還指出偽造古玉者的致命弱點在於「鉤碾不可擬古」。這是有的放矢的作法,也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至清嘉、鹹時,陳性所著《玉紀》則是傳統辨偽法的全面總結,但仍包含著不少的附會和謬誤。此後,現代科學技術逐漸傳入我國,民國時期劉大同《古玉辯》對作偽術又作了比較全面的揭露,是傳統古玉辨偽法的集大成之作,對我們研究清代和近代偽古玉製造術和辯偽法是大有裨益的,但因受客觀條件的限制,仍不能從舊說中解脫出來
科學辮偽法
科學辨偽法是在對傳統辨偽法進行全面整理的基礎上,拋棄附會臆想的部分,接受其合理成分,並充分利用現代科學觀點及先進的檢驗手段逐漸發展起來的。
科學辨偽法接受了明清有關古玉辦偽的正確主張和有效方法,如:明末蘇州造偽古玉是以偽造漢、宋兩代玉器為主,用具有古玉特色的劣等玉作玉材,如式琢成,偽亂古制,這些記載經實物驗證是可信的。乾隆著文《玉杯記》所記現燒工藝雖不無誇張之處,但仍具參考價值,如「今之偽為漢玉者多矣」,「無貴無瑕謂其堅完難致入也「,此文還告訴我們偽沁與偽傷往往結合而用之。
發掘出土的玉器年代準確,最重要的是下限絕對可靠,墓內位置清楚,對功能的研究有利,有重要的科學價值,這是傳世古玉所不及者.從距今8200年興隆注,查海文化至漢代玉器,已出土數千件,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國古代玉器發展系列,堪用作玉器發展史的標準器,也為傳世玉器辨偽提供了有力的根據。這一點在50年代以前尚不齊備,50年代至70年代,這批玉器尚未發揮其作用,所以傳統辨偽法仍被應用甚至被廣泛應用。大約70年代之後,婦好墓、劉勝夫婦墓玉器發表,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大量問世,其標準器的功能逐漸受到重視,對明、清兩代偽古玉的驗證辯偽作用較為明顯。
直至上世紀50年代其成長的客觀條件始備,隨後逐漸發展。大約在80年代前期,科學的古玉辨偽法方初具規模。當前正是傳統辦偽法與科學辨偽法交替並存的時代,由於科學辨偽較傳統辦偽內涵複雜,故不易掌握,加之宣傳不夠,尚不為廣大玉器研究人員所了解,所以還不能夠完全取代傳統辨偽法。由目前兩法並立、取長補短到逐步融合統一於科學辨偽上,這當然需要經過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短期內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