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療法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隨著艾灸方法的改變(今人多艾條懸灸,古人多直接灸),今天的艾灸理念也有很大的突破,我們應該師古而不泥古。知灸者福 下就就給大家詳細介紹艾灸都有哪些作用。
專門解決「冷痛」的問題,人的生命活動有賴於氣血,氣行血則行,血行得溫,所以寒則氣收,熱則氣疾。艾條或艾絨以其熱力通透,溫通經絡,透達臟腑,起到溫經散寒的作用,更能以熱引熱,引出體內真陽。
身體有痛,痛的原因中醫總結為「不通則痛,不榮則痛」。艾灸有非常好的通經絡的作用,能夠調和氣血,疏通經絡。
艾能溫經脈止痛,尤善調經,中藥學上認為艾為治婦科下焦虛寒或寒客胞宮之要藥,與香附、當歸、白芍等合用,為古方「艾附暖宮丸」。
治療虛寒性出血症最好,尤其是婦科崩漏下血,也可以治療血熱妄行出血症。
艾為純陽之物,在督脈上作督灸,是最好的扶陽方法,由於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靈樞·經脈》篇云:「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療。因此,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鬆者,亦有效果。
人體陰陽平衡,則身體健康,而陰陽失衡人就會發生各種疾病。艾灸可以調節陰陽補益的作用,從而使失衡之陰陽重新恢復平衡。古人認為陰平陽秘,不生疾患。
保命之法,艾灼第一。正所謂「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艾灸有回陽救逆的作用在古書上就有記載。氣陰兩脫急取神閼、關元艾灸以回陽救逆。陽氣虛弱不固,輕者下陷,重者虛脫。艾葉性屬純陽,火本屬陽,兩陽相合,可益氣溫陽,昇陽舉陷,扶陽固脫。調節免疫,延年益壽。
艾灸療法是傳統中醫學中防病救疾的獨特治療模式之一,是中醫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艾為純陽之物,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艾灸治病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以熱引熱:正氣存內,邪不可幹,虛寒之症,內氣虛也,臟腑寒也,用艾灸純陽之火引出體內正氣陽氣,逼出體內溼氣寒氣,比如古艾世家的督灸,就是助陽的灸法典型。
借熱助陽:從中醫的陰陽角度來講,最能代表陽氣的是太陽。古人發現,把乾燥的艾絨放在太陽底下烤,會起到一個助燃的作用,叫做「引天火」。古人發現艾的扶陽效果最好,所以選擇艾作為艾灸的原材料。
解表驅邪:人為什麼要生病呢?主要是人體外面的風寒暑溼燥火,中醫管它叫邪氣。這種東西不斷地由體外進入體內,我們就會生病。治病的過程剛好是反過來的:通過陽氣不斷地生發,由裡往外,把進入體內的邪氣不斷地排洩出去,就是中醫講的治療疾病的過程。
艾屬於溫經止血藥,能夠溫經止血,散寒止痛。治療虛寒性的出血(尤其是婦女崩漏下血);主治月經不調、痛經、腹部冷痛等婦科病,尤善調經,為婦科下焦虛寒或寒客胞宮之要藥;能溫運氣血,透達經絡。
艾灸燃燒時產生的熱量,是一種十分有效並適應於機體治療的物理因子紅外線,主要為近紅外線,熱力穿透性強,可以透達10mm以上,並被機體吸收,被毛細血管傳輸到更深遠的部位;艾灸的紅外線可以促進細胞代謝,增強免疫能力。
氣血通暢消瘀散結。不通則痛,氣血瘀滯而腫,艾灸之法,破結化堅,以通為用,引毒外出。
有一種灸法叫熱敏灸,灸感能夠沿經絡穴位走竄。藥之不到,針之不及,必須灸之,所以艾灸的經絡穴位療法療效顯著。
是有這些療救疾病的機理,才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說法。
艾灸可以通經絡行氣血,使人精神容顏煥發,養顏美容。1、養顏面部灸法隔姜灸。選取穴位頭維穴、陽白穴、太陽穴、四白穴、迎香穴、地倉穴、頰車穴。操作方法:隔姜灸:腧穴上放置薑片,薑片用竹籤穿孔,薑片上放置艾柱,每個穴位3壯,隔日一次。2、巡經灸法。對於巡行於面部的陽明胃經循經施灸,採用懸灸法,距離皮膚3釐米,從承泣穴經四白穴、顴髎穴、迎香穴、地倉穴、大迎穴、頰車穴、下關穴到頭維穴,往返來回,每次5-10分鐘,每天1次。3、月經間歇期灸法。在月經間歇期灸取:關元、歸來、足三裡、肝俞、腎俞、太衝穴,採用隔姜灸法或懸灸法。中醫認為,艾灸具有溫陽補氣、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等作用。《本草正義》中說:「古人灸法,本無一症不可治,艾之大用,惟此最多。中醫認為,堅持艾灸可以平復皺紋、淡化色斑、消除面部虛胖。艾灸治病,艾灸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力推的中醫優勢技術,艾灸技術流傳千年,效驗無數,有非常強的群眾基礎,我們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氣看不見摸不到, 就像《老子》中的道,道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黃帝內經》說「人以天地之氣生」,氣源自先天和後天,是元氣和正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內灌臟腑,外濡腠理。氣具有推動作用、氣化作用、溫煦作用、防禦作用、固攝作用、營養作用。血是由脾胃運化所產生的水谷精微和行於脈中的營氣所構成,含有豐富的營養與滋潤物質,是構成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血行於脈中,精血相互化生,內連臟腑,外連肌表,由五臟共同協作完成血的運行。血的作用有營養與滋潤、感覺和運動的基礎、神智獲得的物質基礎、女子之本。艾灸的一項重要作用是行氣活血。灸法可以使局部乃至全身感到溫暖舒適,灸的刺激可以使氣機調暢,營衛和諧,起到行氣活血的作用,氣血的運行,遇寒則凝,得溫則散,所以一切氣血凝滯、經絡麻痺,均可以用艾灸來溫經通絡、散寒除痺。《神灸經綸》中記載:取艾之辛香,能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氣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經絡是特有的人體結構和組成部分之一,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是溝通內外、上下的一個獨特系統,它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無處不在,遍布全身,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繫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臍是經絡的的總樞,經氣的匯海。經絡可以通行氣血,濡養全身;抵禦外邪,保衛機體;平衡陰陽,調節功能;傳導感應,反應病情。艾灸可以溫通經絡,用艾灸治病,主要是想用艾灸打通人體阻塞的經脈、用陽氣滋潤虛弱的臟腑。氣血充足了,正氣才能對抗病邪。而且通經絡、補陽氣不僅能治病,發現活用它們還能找到疾病,甚至一些很小的疾病也能找到。艾灸發汗,通過經絡傳導可以給病邪一個出口,達到治病的目的。灸感能夠沿經絡穴位走竄。藥之不到,針之不及,必須灸之,所以艾灸的經絡穴位療法療效顯著。中醫謂人體陽氣的根本。生命運動的原動力,來源於德基。人體中元陽相當於水庫,經絡相當於水渠,水渠裡的淤泥相當於經絡裡的風寒溼熱毒,如果元陽足經絡暢通人就沒有病;如果元陽損耗多(不足)經絡裡的風寒溼熱毒少輸送能量的通道會似通非通,人處於亞健康狀態;如果經絡裡的風寒溼熱毒嚴重使經絡不通造成身體系統不平衡,形成體內垃圾就是病,嚴重的就成腫瘤。中醫名醫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神灸經論》上說:夫灸取於火,以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用剛,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入臟腑。取艾之辛香為炷,能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氣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中醫《傷寒論》認為所有疾病是因身體系統不平衡所致。不平衡原因是經絡傳導平衡的指令信息受阻或堵塞所致。受阻的原因主要是風寒溼熱侵入經絡系統造成。灸療時艾煙的純陽性成分,通過滲透肌膚穴位進入經絡,把風寒溼熱排出體外,補益元陽,達到「以平為期」健康養生最佳狀態,則人身本有的免疫功能、強大恢復能力自然顯現,百病自愈。艾,又稱醫草,艾蒿。常用作灸法,被廣泛應用做各種疾病調理,醫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要知道艾不光可以用灸,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用途,今天古艾世家的吳老師就要跟大家具體介紹下。川芎6~10g、當歸10~15g、芍藥10~20g、阿膠10~15g、幹地黃15~50g、艾葉6~10g、甘草3~6g。水煎,阿膠另烊後兌入,溫服,每日二次。艾葉炭150克、香附300克、白芍100克、當歸150克、生地黃50克、川芎100克、黃芪100克、吳茱萸100克、官桂25克、續斷75克。一次6克,一天2-3次。艾葉外用有祛溼止癢、抑菌的作用。溼疹導致的皮膚瘙癢、腳部細菌滋生引起的瘙癢,可用艾葉煎水,清洗、浸泡。艾葉有活氣血、逐寒溼、溫通經絡的作用。用菊花與艾葉一同製作成護膝以及護腰墊,可以緩解關節紅腫、酸痛、僵硬,以及腰背酸痛等。艾葉有暖血溫經的作用,又能壯子宮,所以治療婦科疾病的方劑中多會添加。當女性發生痛經時,可以食用艾葉煮蛋、艾葉母雞湯或艾葉紅糖茶來調理。艾葉枕頭對調理因天氣寒冷、潮溼引起的頭痛有較好的效果,長期使用艾葉枕頭還可以預防感冒與緩解頸椎疼。清醒時候不流汗,一旦入睡便會大量的出汗,中醫稱這種現象為盜汗。《本草綱目》指出,可用艾葉10克、白茯苓15克、烏梅3個,一同煎水,睡前服用治療盜汗。吐血、衄血,血色鮮紅,口乾咽燥,舌紅或絳,脈弦數。生荷葉9g,生艾葉9g,生柏葉12g,生地黃15g,研末成丸,水煎服。艾葉在體外對炭疽桿菌、α-溶血鏈球菌、B-溶血鏈球菌、白喉桿菌、假白喉桿菌、肺類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檸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葡球菌、枯草桿菌等10種革蘭氏陽性嗜氣菌皆有抗菌作用。陳蘄艾二斤,焙乾,搗鋪臍上,以絹覆住,熨鬥熨之,待口中艾氣出,則痛自止。用艾葉泡泡腳就不錯,每天泡15~20分鐘,到身上出汗為止,對緩解痛經很有效。首先取艾葉30克,生薑100克,白酒100毫升。將艾葉冼淨,生薑切成厚片,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煎煮30分鐘後,去渣取汁,倒入盆中,加白酒,先燻蒸後泡足。取艾葉一小把,煮水後泡腳或用純艾葉做成的清艾條取1/4,撕碎後放入泡腳桶裡,用滾開的水衝泡一會兒,等艾葉泡開後再兌入一些溫水泡腳,泡到全身微微出汗。一般連泡數次,約2—3天後即可有效。同時要多喝溫開水,不吃寒涼的食物,注意休息。堅持一段時間後,由體內虛火引起的黑眼圈就會明顯好轉。需要注意的是,用艾葉水泡腳時,必須停吃寒涼的食物。還可在用艾葉水泡腳的同時喝一杯生薑紅棗水。研究發現,艾灸與艾灰外敷聯合用藥治療褥瘡在臨床上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患者褥瘡創傷面癒合較快,副作用少,安全性高,能夠明顯減輕患者痛苦,降低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當然艾葉的作用還不僅僅這些,還可以做出諸多的美食,如艾草青糰子、艾草餈粑、艾草蒸蛋、艾草餃子等,但是使用艾草也有一定注意事項。首先,不宜一次性服用太多,容易引起噁心、嘔吐以及腹部不適等。其次,艾草中的油脂對皮膚有一定的刺激性,如果出現皮膚發熱、潮紅,最好停止使用。內容來源於網絡,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這邊將進行刪除。
郵箱:banxiaket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