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蝦蟹過敏—美味背後隱藏的危險
《紐約郵報》報導了11歲男童因在元旦跨年的晚上聞到「烹魚的味道」發生嚴重過敏,不幸去世的離奇事件。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的保羅1月1號晚隨同父親到奶奶家過年,奶奶正在煮鱈魚,整間屋子瀰漫著烹魚的煙霧味道,保羅一向對魚過敏,聞到魚味後開始出現不適,漸漸的喘不過氣,保羅的爸爸發現情況不對,立刻拿出氣喘噴霧器對他進行急救,但這種平時都有效的方法卻意外失靈。無論父親怎麼做心肺復甦,孩子最後還是失去生命跡象,到了醫院後醫生也回天乏術。
只是聞一聞煮魚的味道就休克,甚至還因此丟失了性命,這是不是有點誇張?其實,對氣味過敏的情況還真確實存在,醫學期刊《臨床及分子過敏》在2009年就曾發表論文,證明氣味能造成人體過敏死亡。
那麼,人為什麼會過敏,與哪些因素有關?
過敏反應是指已產生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時所發生的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的反應。生活中時常會看到下列現象:有的人吃了魚、蝦、蟹等食物後,會發生腹痛,腹洩,嘔吐,或是皮膚奇癢難熬;有的人吸入花粉或塵土後,會發生鼻炎或哮喘;有的人注射青黴素後會發生休克。這些都是過敏反應的表現,嚴重的過敏反應,還會導致死亡。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在醫學上被稱為過敏原。當人體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過強時,在過敏原的刺激下,就會發生過敏反應。有的人對這種過敏反應耐受沒有症狀,有的則不耐受出現病理性反應。
目前仍不清楚為什麼在相同環境下,有的人發生過敏反應而其他多數人都不發病。遺傳因素肯定佔有主要地位。過敏常常發生在一部分相對固定的人群中,因為他們是具有過敏體質的人,屬於先天免疫功能異常,往往由遺傳而來,也就是說,具有這種體質的人,發生過敏性的可能將伴隨終生。其次環境因素的影響也很重要。在全世界範圍內,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普遍增加,尤其是兒童群體的高發病率讓人擔憂。據報導,過敏性疾病的患病率為0.5%至56%不等。最高發病率出現在發展中國家,這意味著城市化進程對變態反應疾病的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包括飲食結構的改變,室內裝修的豪華趨勢,機動車尾氣排放的增加等等。
為什麼我吃魚蝦蟹會過敏呢,會死嗎?
西方國家居民對魚過敏的發生率為0.2%~0.6%,亞洲人飲食中魚食用量更大,大約2.3%的人對其過敏。對某種魚過敏的患者可能同時對多種其他魚類過敏,這是因為引起過敏的主要過敏原是魚肉中的小清蛋白,不同魚類中此蛋白的相似度為61~93%。小清蛋白分子量小,常見於魚肉中,分子結構穩定,加熱或者烹飪不能破壞其功能,所以除了食用外,患者也可能通過皮膚接觸或者聞到烹飪魚的氣味過敏。對魚過敏不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自動消失或者減輕,是一種持續性過敏,成人、兒童都可能對其過敏。
引起蝦過敏的主要過敏原是原肌球蛋白,是一種熱穩定性很好的過敏原,能引起80%以上的蝦過敏患者過敏,由於甲殼綱動物(蝦、蟹)中,原肌球蛋白相似度高達98%,因此對蝦過敏基本對蟹也過敏。
過敏原皮膚點刺或者特異性IgE檢測可以幫助判斷是否有魚蝦蟹過敏,但是還需要有明確的臨床證據表明患者症狀與食用魚蝦蟹直接相關,不建議僅僅根據過敏原皮膚點刺或者特異性IgE檢測結果來禁食魚蝦蟹。
對魚蝦蟹過敏目前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對已經確診的患者,建議嚴格禁食,意外食用後立即服用抗組胺藥物,如果發生嚴重反應(如過敏性休克)應儘快肌注腎上腺素或者送最近醫院急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