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非遺剪紙傳承人指尖上的「花樣」年華 傳承傳統文化

2020-11-20 中國文明網

  一把剪刀,一張紅紙,拿在54歲的錢響勝手裡,就像玩魔術似的,折折剪剪,一會兒工夫,一隻展翅飛翔的小鳥躍然而出,栩栩如生。

錢響勝(右)、錢政興(左)父子倆。圖片來源:宿遷日報

  這幾天,錢響勝和兒子錢政興每晚都在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吾悅廣場房產集市上擺攤,現場製作、銷售剪紙作品,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觀看、購買。

  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我國,剪紙藝術源遠流長,北朝時期已經有剪紙作品流傳下來。南宋時期,已經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的行業藝人,有的善剪「諸家書字」,有的專剪「諸色花樣」。

  錢響勝是宿城區蔡集鎮劉莊村人,宿城區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10歲執剪,鋒破紙間,在40多年的剪紙創作中,將剪紙與傳統文化、鄉土民俗融於一體。他剪紙的題材十分廣泛,作品從人物、花鳥、山水、神話,到民間故事,都是他的拿手好戲。

錢響勝正在剪紙。圖片來源:宿遷日報

  錢響勝的剪紙愛好源自於母親。他的母親會剪紙,村鄰誰家有喜事,常會請他母親剪紙,主要是雙喜、二龍戲珠、龍鳳呈祥、鴛鴦戲水、壽星、壽桃等喜慶作品。

  母親剪紙時,錢響勝就搬個小板凳坐在旁邊看,邊看邊琢磨,一來二去也就學會了。有的時候,母親剪紙忙不過來,錢響勝還能幫忙剪幾下。

  成年後,錢響勝外出打過工,也在家鄉做過小生意。無論何時,身處何地,他始終隨身攜帶一把剪刀,有空就剪一剪。

  錢響勝善於觀察生活,看到喜歡的風景或物體,就默默記下來,回到家構思好,用剪紙的形式展現出來。

作品《吉祥福娃》。圖片來源:宿遷日報

  2008年,為了迎接北京奧運會的舉行,江蘇省舉辦「迎百年奧運——江蘇省第四屆企業職工暨農民美術書法作品大賽」,錢響勝精心構思、製作的兩幅剪紙作品《喜迎奧運》和《吉祥福娃》獲得入圍獎。

  2008年,他創作的剪紙作品《魚趣》入選宿遷市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美術書法作品展。

  2015年,他的剪紙作品《霸王舉鼎》在全市手工藝品展銷活動中展出,獲得廣泛好評。

  2018年,錢響勝母親生病住院,他在醫院照顧了半個月。母親病房裡有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老太太有5個兒女,但是老太太住院期間,沒有一個兒女來看望和照顧,老太太時常傷心流淚。

剪紙作品《孝》。圖片來源:宿遷日報

  錢響勝見了心裡很不是滋味,他覺得中國的孝道文化還需要大力弘揚。於是,他回家後精心創作了一幅剪紙作品《孝》,希望天下兒女都能孝順父母。

  剪了40多年,剪紙已經成為錢響勝生命的一部分。現在,他的兒子錢政興也喜歡上了剪紙,剪紙技藝在他家得到了傳承。(宿遷日報記者 汪學飛) 

相關焦點

  • 忻州古城非遺——指尖上的花樣年華
    在漫長的歷史積澱中,勤勞善良的忻州人用智慧和雙手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歷史文化,忻州非遺,讓人嘆為觀止,常常讓人感慨高手在民間。在忻州古城順城街南城門樓往北有一「鄉音民俗」館,是忻府區非遺項目傳承人王翠玲的剪紙工作室,在2020年2月被忻州市文旅局、忻州市扶貧開發辦公室授予「忻州市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師徒制是中華文明史上知識傳播、技藝傳承的重要形式,它傳的不僅僅是手藝,還有一種情懷叫工匠精神。」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鄭煒說,兩岸工藝本就是「一枝兩葉」,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此次臺灣青年拜福建名匠為師、福建青年拜臺灣名匠為師,探索兩岸非遺人才培養的「師徒制」模式,既是一種追本溯源,也彰顯了兩岸傳統技藝的融合與創新。  經常往來兩岸的臺青陳琪樺,拜師藥香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韓燕。
  • 三灶城市剪紙非遺傳承人陳潔榮用剪紙記錄城市生活變化
    文化遺產「三灶城市剪紙」傳承人。在習得傳統剪紙手藝的數十載中,他利用剪紙作品記錄城市生活的變化,並不斷在手法技藝上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形成別具一格的「三灶城市剪紙」流派。2019年,「三灶城市剪紙」被正式列入金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被納入金灣中小學特色課程名錄之中。  剪紙作品記錄家鄉變化  12月15日上午,記者在金灣區三灶鎮木頭衝村,見到了正在端詳石屋細節的陳潔榮。
  • 文化傳承 後浪奔湧——剪紙 「妙剪生花」 求索人生
    說起非遺,湧現腦海的或許是落在器物上的灰塵;談及傳承,浮現眼前的或許是一位老者遠望的背影。拂去成見,在城市一隅,有一群「90後」和「00後」,他們唱念在舞臺之上,騰空在獅頭之下,他們指尖生花,沉醉於光影變幻……有這樣一群年輕人朝氣蓬勃,奔湧在傳承的路上。
  • 鄂州社區有了剪紙基地,傳承非遺文化
    為傳承民族傳統剪紙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7月22日下午,鄂州市南塔社區雕花剪紙基地第一期培訓班開課啦!社區邀請了市剪紙研究會理事鄧錫鳳老師為轄區10餘對親子家庭指導剪紙技巧。此次剪紙課程以″巧手剪出精彩畫,共創優良好家風"為主題,通過民間傳統剪紙藝術形式,將中華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完美地結合起來,在鄧錫鳳老師的指導下,家長與孩子一起齊動手。作品多式多樣,有的雕剪抗議加油、有的雕剪核心價值觀、有的剪窗花等等,大家在感受中國傳統非遺文化的同時,也進一步激發了居民的家國情懷,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了愛國爰家園,樹新風,樹正氣的良好家風。
  •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楊愛萍 2020-07-05 2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康新禾;學習傳統剪紙傳承非遺文化
    齊魯網鄒城3月8日訊 每逢春節,家中的玻璃窗上總會貼上喜慶的剪紙作品,中國紅的紙上,拿著炮仗的孩子們嬉笑著你追我跑,背影的一棵大樹上,繁瑣而又有條理的樹葉層層疊起,有的若隱若現,有的阡陌交錯,每每站在窗前,自己總是被那精湛的傳統手工藝所折服。
  • 一把剪刀剪出紅色鳳袍 霸氣剪紙亮相2020西安城牆非遺傳承活動
    今天(12月5日)下午,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內,參加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的觀眾圍著西安剪紙非遺傳承人楊彩霞剪出來的紅色鳳袍拍照留念。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在含光門遺址博物館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刺繡、花燈、皮影、剪紙、布糊畫、木版年畫六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構成的「非遺文化藝術迴廊」亮相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吸引了來往市民遊客的目光。
  • 扒龍舟、舞醒獅……在大瀝,傳統文化也能「玩」出新花樣!
    扒龍舟、舞醒獅……在大瀝,傳統文化也能「玩」出新花樣!本土歷史文化在群眾中具有較強的認同感。2007年以來,大瀝鎮著力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挖掘、搜集、整理鎮內的非遺項目,分批申報。同時,不斷探索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方法,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都市文明。如創新開展「大瀝文化體驗之旅」,組織群眾遊覽鎮內文化景點,與非遺項目傳承人零距離接觸,加深人們對大瀝傳統文化的了解,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
  • 技藝超群,寶安新增3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賀虹(賀氏剪紙)、陳群妹(喜嫁禮餅「合成號」製作技藝),目前,寶安區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已達到14名。據悉,此次入選的代表性傳承人都能熟練掌握該項目的全套內容及技藝,並以身作則積極傳承,在項目流傳的區域內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有利於該區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作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福永街道,自清代嘉慶年間,就有舞獅活動,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 這位傳承人不簡單,一雙玲瓏巧手裁剪非遺人生!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朱兵華,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朱兵華,1959年10月生,武漢市蔡甸區侏儒山街橫山村人,蔡甸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傳承人,橫龍小學美術教師,1990年畢業於中國書畫函授大學。他曾任湖北省剪紙協會會員,武漢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 紅領巾小記者走運河,傳承非遺文化
    尋訪非遺大師,體驗非遺民俗,傳播非遺文化,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小長假。拜訪大師,對話非遺走進杭州市工藝美術館二樓的大師工作室,大量的非遺民俗作品吸引了小記者們的目光。提前做過「功課」的小記者知道,這裡的大師工作室匯集了剪紙、織繡、竹藝、紫砂、皮影等十幾個民俗,而國家級、省市級的工美大師及手工傳承藝人大師就在這裡。
  • 傳統剪紙作品展亮相三坊七巷
    東南網12月2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樹紅霞) 25日,「小康福建」「建黨100周年」——福建優秀傳統剪紙作品巡迴展及傳承傳播活動在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分館啟動,將延續至2021年1月8日。本次活動由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和福建省剪紙協會聯合主辦,展出100幅來自柘榮、漳浦、浦城、晉江、三明、福州等地區的優秀剪紙作品,其中不乏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袁秀瑩、陳秋日和省級非遺傳承人高少萍、吳秋鳳、周冬梅等人的精品力作。
  • 傳承非遺技藝,非遺文創產品為「順意好禮」大賽添人氣
    激烈角逐決賽,網絡投票結果出爐此次入圍決賽的作品是在深入挖掘文旅內涵基礎上、創造設計的具有順義本土特色和強烈民俗文化色彩的文創品牌商品,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載體。葫蘆工藝品《順心順意》是以非遺技藝烙畫和彩繪葫蘆創造出的具有順義本土特色文化創意色彩的作品。剪紙藝術《順馨/順義/順風/順水》,採用了剪紙非遺技藝,紋樣搭配了各種花朵形態,寓意順義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李雅軒太極派系傳承人李敏弟獲中國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
    四川在線記者 薛劍第二屆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12月11日在北京舉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李雅軒太極派系傳承人、李敏弟大師被授予此次大會中國非遺傳承最高獎項「中國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本屆論壇以「人類非遺傳承、創享美好生活」為主題,圍繞崑曲、京劇、中國書法、古琴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開討論,並頒發了三類獎項:「非遺傳承新銳人物獎」、「非遺傳承先鋒模範人物獎」、「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據了解,功勳獎是大會最高獎項,此次功勳獎獲獎者均為國家級非遺權威性傳承人和業界權威專家。
  • 濟南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丨非遺傳承就要「見人見物見生活」
    濟南百花洲街的東北方向有條小河,名叫「芙蓉溪」,文化和旅遊部掛牌的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就在小河的北側。站內有大批非遺傳承人入駐,並以工作室的方式進行線上、線下教學和非遺作品的展示。從今年2月初開始,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就通過「非遺live場景直播室」用傳承人在線直播的方式開展工作。皮影戲、掐絲琺瑯、泰山剪紙、中國結藝等多門類非遺傳承人與觀眾線上交流。通過直播,觀眾可以從細節感受傳統工藝的製作過程,手藝人的匠心和專注也在鏡頭下盡覽無餘。
  • 非遺走紅網絡:傳統文化是怎麼被年輕人愛上的?
    從早年《舌尖上的中國》裡借著美食賣到斷貨的各種傳統廚具,再到《延禧攻略》等熱劇中被粉絲挖掘出的一個個寶藏服化道。 非遺借著網絡的東風成為新的時尚,在如今的各大短視頻平臺上更是人氣爆棚。快手抖音上湧現出了「浪漫侗家七仙女」等大紅大紫的傳統文化主播。
  • 非遺助力抗疫情,共克時艱迎春歸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來,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立足部門職能,發揮行業自身優勢,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在及時叫停舉辦春節「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系列非遺宣傳展示活動的同時,鼓勵引導非遺傳承人、項目保護單位、非遺協會等積極參與,用歌聲、筆尖、指尖及愛心捐助等方式,為抗擊疫情助力加油,體現了青海非遺人的力量,傳遞了非遺的正能量。
  • 北師大「非遺進校園」活動:學者與傳承人云端共談「口頭文學遺產的...
    10月25日,北京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之「口頭文學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學者與傳承人共談」線上活動舉行。本次活動由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宣傳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和北京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發展中心聯合主辦。
  • 蘭西:剪紙、燈彩、筋餅,你想知道的非遺,這裡都有!
    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高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傳承意識和傳承本領,讓更多人了解非遺、保護非遺,營造全民共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近日,綏化市20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實踐培訓活動在蘭西縣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