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 李彥龍 通訊員 張曉磊)12月18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涇源縣新民中心小學師生齊聚操場,共同見證一批「航空航天成果」的「首飛」時刻。航模飛機上天、火箭模型發射……這些簡易的小飛機、小火箭是由新民中心小學四到六年級學生親手製作完成的,為了集中展示,他們用一周的時間學理論、備實踐,信心十足。
為充分發揮專業優勢、豐富課外活動、培養科學興趣,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在服務地涇源新民中心小學,組織開展為期一周的「航空航天興趣周」活動,通過科普課堂、視頻學習、航模飛機和小火箭動手實踐等形式,分享航空航天科普知識,傳遞航空航天崇高情懷。他們希望在活動中啟蒙青少年科技興趣、鍛鍊學生動手實踐和團隊合作能力,將航空航天精神火種播撒到更多孩子的心中。
多維開展:科普知識學習
「什麼叫『航空』『航天』」「飛機是依靠什麼原理飛上天的」「宇宙中有什麼值得人類去探索」……對於孩子們來說,好奇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研支團成員的生動講解讓航空航天知識在孩子們內心生根發芽。
研支團成員通過面向高年級學生組建興趣小組,集中講解航空航天技術和發展概況,同時組織觀看徐惠彬院士《打造中國航空發動機葉片「金鐘罩」》公開課、戚發軔院士央視《一堂好課》航天課、歐陽自遠院士關於火星探測的科普演講等,多角度分享科學知識、培養科學興趣。
互動載體:動手創新實踐
在科普知識之外,興趣周開設動手創新實踐活動。活動分為航空實踐和航天實踐兩部分,由研支團成員負責講解、指導製作,學生分組合作完成併集中進行展示飛行。
航空部分的動手實踐部分面向四、五年級,依託青少年航空模型推薦器材——橡皮筋動力飛機模型為載體,7個小組分工合作,結合教師講解、步驟說明進行動手製作並進行飛行驗證;航天部分的動手實踐部分面向六年級,依託全國航空航天比賽模型火箭套材——「東風一號」傘降模型火箭為載體,6個小組根據要求完成從製作到準備發射的各個步驟。
興趣小組學生按照三人一組團隊分工,充分利用活動時間共同完成航模飛機和傘降火箭的製作。
講述文化:傳遞空天情懷
新中國的科技發展歷程就是航空航天人的一部奮鬥史。本次活動希望能引導學生在課堂傳授中學習知識、在聆聽故事中感悟精神。研支團成員通過組織學習「東方紅一號」的故事、觀看航天員王亞平中國首次太空授課等形式營造濃厚的航空航天氛圍。此外,興趣周活動還為孩子們講述「北京一號」到「北航四號」的故事、教授北航原創大型音樂劇《羅陽》中歌曲《把青春留在這裡》等。研支團成員們講好空天報國的生動故事,弘揚科學創新的內在文化,傳遞愛國奉獻的精神火種。
一周的時間裡,從籌備組建到成果展示,系列課堂實踐活動令學校師生感到收穫頗豐。
新民中心小學校長禹文奇表示,學生們在本次活動中興趣濃厚、收穫滿滿。科普知識和動手實踐活動開拓了孩子們的視野,培養了他們對航空航天科技的興趣,鍛鍊了他們動手操作和團隊合作的能力。希望每一位同學能始終保持這份求知探索的熱情,在今後的學習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團長、寧夏涇源分隊隊長張曉磊表示,作為航空航天專業學生,找準研究生支教團定位,將專業知識和情懷融合到崗位服務中,始終是他們的追求。希望這次活動能讓孩子們在濃厚的航空航天氛圍裡,培養新奇的科學興趣,激發求知好學的動力,成為未來國家和民族的棟梁之才!
未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將繼續挖掘和利用優勢資源渠道,打造創新拓展平臺,豐富支教服務形式,為做好志願工作、收穫無悔青春接續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