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N多吃貨們來說,糖炒板慄、紅薯和火鍋是冬季的飲食標配,吃不到板慄的話,整個冬天都黯淡了,不過好在龍虎山有天師板慄,所以小虎的冬天過得還算明亮,關於這一點,小虎要感謝祖師爺張天師了。
據說張天師在龍虎山煉丹的時候,不愛葷腥,就栽了許多板慄樹,把慄子當米飯和饅頭吃。對於這一說法,這麼多年來也沒有誰提出異議,不過小虎老覺得張天師單純就是喜歡吃板慄,要不然為啥不種水稻呢?
不管怎麼說,張天師給鷹潭的小夥伴們留下了寶貴的特產,不過小虎發現,貌似很多人在冬季只吃一種板慄:
每到這時候小虎就感到無比的痛心,這簡直是對張天師的辜負啊!!!這簡直是對板慄的埋沒啊!!!你們究竟是合格的吃貨嗎?!!
抱著為吃貨謀福利的崇高理想,小虎今天就介紹一下板慄的正(更)確(多)吃法:
說真的,小虎對這道菜懷有很深的感情——因為吃過很多次,這是龍虎山一道特色的菜餚。傳說天師府家的廚子在燉土雞時,天師的兒子調皮將板慄放入其中,但沒想到出鍋後清香撲鼻,這種做法就流傳了下來。龍虎山出產的天師板慄個大香甜,再配上農家餵養的土雞,色香味俱全,能吃上一次,就算師父罰抄500遍《道德經》都願意。
將排骨切塊焯水,板慄泡水去皮,熱鍋涼油,蔥姜蒜和排骨下鍋煸炒至表面泛黃後加入老抽和香料,加水小火燜,15分鐘後加入慄子後繼續燜半小時,然後將肉和慄子撈出放入碗中,湯汁留在鍋內後,上鍋中火蒸至軟爛後,湯汁開鍋收至粘稠淋在慄子燜肉上……別問我為什麼這麼熟悉流程,你要是隔三差五做一道同樣的菜,相信你也會很熟的。
羊肉熱量比較高,冬季禦寒和進補再好不過,但是這種天兒肯定不適合在外面擼羊肉串兒,好在還有板慄燉羊肉這道菜,板慄和羊肉搭配,具有溫中益氣、健脾胃、活血脈的功效,營養美味,棒棒噠。
這道菜聽起來挺唬人,其實就是五花肉配著板慄、黨參、鵪鶉蛋、紅棗等各種材料,既滋補又養胃,比普通的紅燒肉口感更好,別有一番滋味,不過這道菜怎麼個來頭,為什麼叫老佛爺紅燒肉,這個還真不知道,也不想探究,好吃就行了,管那麼多幹嘛。
魚,我所欲也;板慄,亦我所欲也;二者可得兼,而且還是一道美食,簡直吃貨福利,最重要的是,這道菜操作簡單,色澤美觀,營養豐富。龍虎山上有板慄,瀘溪河中有鮮魚,就地取材,各種方便~每當這時候,小虎都會感覺世界是多麼美好。
上面介紹的這些都是硬菜,絕對的硬菜,其實板慄還可以煮粥,也可以做湯,但是要說冬季進補,還得是剛剛介紹的那幾種比較好,小夥伴們可以試著做一下,反正冬天穿的多,吃胖了之後也看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