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後,英國的經濟進入了長期蕭條,資本家們迫切希望開闢新的市場。
當時《泰晤士報》發表社論呼籲:「現在到處都能聽到商人訴苦貿易停滯。如果我們進入西藏,那兒將會有一個廣大市場等著我們。」
19世紀經濟危機
01馬科雷獻計進藏考察
1884年10月,英屬孟加拉殖民省財政秘書馬科雷返回英國,向政府陳述開通印藏貿易的益處有二:一、印茶銷藏帶來可觀的經濟利益,二、使英國在亞洲的政治勢力得到巨大的擴展。這促使英國政府批准了他的進藏考察計劃。
馬科雷返回印度後,很快組織了一個商業考察團,還備有300名印度士兵組成的衛隊。1886年初,考察團在大吉嶺(紅茶聞名)集中,準備三月中旬啟程,並揚言如果遭遇藏人阻攔,將帶3000名士兵進藏。
大吉嶺
駐藏大臣色楞額在得知馬科雷進藏後,懼怕其武裝威脅,但又無法要求當地僧俗官員坐視不管,便上奏朝廷,痛陳英人行徑,尤其是其印茶銷藏之危害,奏報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視,總理衙門與英國公使反覆交涉,要求馬科雷的考察團暫緩入藏。
1886年7月,雙方以中國承認英國佔領緬甸、英國取消入藏考察為交換條件,迫使馬科雷取消入藏考察。
02藏民積極捍衛主權
當馬科雷將率兵從大吉嶺入藏的消息傳來後,西藏地方政權為了阻止英人入藏,便在西藏境內的隆吐山口建卡設防,派兵駐守。1886年12月,英駐華公使向總理衙門提出交涉,認為藏人此舉「意在阻止通商」,要求清政府予以制止。
次年6月底,英駐華公使再次向總理衙門交涉,態度強硬,指責清政府對此事漠然,以訴諸武力相威脅。此後,英駐華公使又到總理衙門進行威脅,面對英國的威脅,清政府採取退讓政策,一面要求延期交涉,一面通知西藏地方撤回隆吐守軍。
中英外交交涉
清政府的退讓政策遭到了西藏僧俗官員的抵制,他們多次向駐藏大臣文碩呈遞公文,揭露英國侵吞南亞、覬覦西藏的野心。請求總理衙門要求英人從其侵佔的錫金、不丹的土地上退出,堅決表示:如果英軍膽敢進犯,西藏民眾將不懼犧牲。
文碩也多次向總理衙門陳述意見,支持西藏僧俗官員守疆自衛的立場。總理衙門不顧西藏僧俗官員的反對,三番五次電令四川總督通知文碩,嚴令撤卡。
但西藏僧俗官員態度堅決,表示即使眼下有莫大禍患,我等藏眾亦決不甘心以地讓人。清政府無奈,乃於1888年2月18日發布上諭,嚴責西藏地方自不量力、滋生事端,怒斥駐藏大臣文碩不顧全大局。
外交部「總理衙門」
清政府一廂情願地以為,只要退兵撤卡,便可避免戰端。然而,這種退讓政策既只會打擊了西藏地方抵禦外侮的士氣,助長了英國進犯西藏的野心。
03藏民浴血奮戰侵略者
1888年初,英國在印殖民政府調動軍隊2000餘人集結於西藏邊界。西藏地方政權獲悉英軍準備進攻後,立即從各地增派援軍前往隆吐山,在山間路口構築石牆、路障。
3月20日,英軍攻擊守衛隆吐山地藏軍,正式挑起侵略戰爭。次日,英軍集中炮火摧毀藏軍據點,炮彈直落藏軍中央,藏軍頑強抵抗,傷亡過多,被迫撤退至納(湯)以北,在山頭連夜構築起長四五裡、高與胸齊的石牆,憑險據守。英軍再度發起進攻,以密集炮火將石牆夷平,佔領納(湯),藏軍再次敗退。
英屬二鬼子印度士兵
隆吐山、納(湯)等地的守失,並沒有動搖西藏軍民抵禦外侮的決心,西藏地方政權積極組織反攻,從各地徵調藏軍增援前線。此後,藏軍雖然曾多次組織反攻,試圖收復隆吐,但都被英軍擊退。
在英軍挑起戰爭的當天,清廷再次嚴斥文碩不顧大局,將其革職。7月,新任駐藏大臣升泰抵藏,奉行清廷的退讓政策,命令藏軍先行撤入帕克裡。8月,英軍不斷添兵運炮,多次進犯藏軍營地,藏軍本欲出營反擊,均被升泰一再阻止。
9月,英軍憑藉炮火優勢,向駐守在捻納山的藏軍發起大規模進攻,藏軍武器落後,力戰不支,傷亡慘重,被迫退至仁進崗一帶。
藏族士兵
英軍佔領則利拉、亞東、郎熱等地後亦不敢向前深入,退回納(湯)附近的對邦。西藏地方政權仍然組織力量,加緊備戰,截至11月,集結在仁進崗一帶的藏軍總數已達萬餘人。
04中英《印藏條約》訂立
1888年12月,升泰自率部隊到達仁進崗,令集結此地的藏軍後撤至靈馬湯,將藏軍與英軍隔離。接著,升泰親赴納(湯)會晤英軍政治官員保爾商談議和。
1890年3月17日,升泰與印度總督蘭斯頓在加爾各答籤訂《中英會議印藏條約》。擬定西藏與錫金的邊界,錫金為英國一國保護督理,通商、遊牧及官員交涉之文移往來等事,容後再議。
1891年底,升泰與保爾重開談判,以解決《藏印條約》的遺留問題,但雙方談判未果。次年9月升泰病逝,清廷任命參將何長榮與英方繼續談判,經相互妥協始達成協議。
中英談判
1893年12月5日,雙方在大吉嶺籤訂了《中英會議藏印續約》。規定亞東開關通商,任聽英商前往貿易,由英在印殖民政府隨意派員常駐亞東,查看英商貿易事宜;藏錫邊界貿易,五年內免關稅,在此期間,印茶不得運藏;五年後印茶入藏,應納稅率不得超過華茶入英國之數。
《藏印續約》的籤訂,使得英國終於打開了中國西藏的大門。
後記
雖然藏族同胞在這場侵略戰爭中失利,但其不畏強暴,不懼犧牲,堅決捍衛領土主權的精神值得後人稱頌和讚揚。
偉哉!藏族同胞,中華的好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