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邵逸夫、鄒文懷都稱得上電影大亨,那麼吳思遠便是「香港電影教父」。
或許在如今吳思遠的名字並不如徐克令人熟知,但他卻是提攜徐克的那個人。
構成吳思遠的身份標識有很多,其中包括導演、製片人、出品人、社會活動者。
從成績來看,他在多個身份中取得了平衡,且都有突出表現。
自1966年進入邵氏南國實驗劇團編導科學習算起,吳思遠進入電影行業已經超過54年。
在這54年中,他既經歷了香港電影的巔峰,也親眼目睹香港電影走向低潮,直到今天,他仍舊為推動香港電影復興奔波。
縱觀吳思遠這一生,至少有三件事值得他驕傲一輩子。
70年代,他擔任導演,第一個用真實場景拍攝武打片《蕩寇灘》。打破了以邵氏為代表的布景拍攝方式。這部電影成為了他的成名作,取得173萬港元的票房,名列1972年香港電影年度票房排行榜第6。
他挖掘、培養了香港的一批武生、小生、導演,他們包括但不限於成龍、徐克等至今在香港電影界仍舉足輕重的人物。
1978年,他邀請成龍出演《蛇形刁手》與《醉拳》男主角,票房為270萬港元和676萬港元,分獲當年票房排行榜第8、第2。
成龍也因此踏上巨星之路,一直到如今成龍依舊沿襲著功夫喜劇的方式。
1979年,吳思遠為徐克第一部電影《蝶變》擔任監製, 次年,監製了他的《地獄無門》。兩部電影雖在商業上並未取得成就,但影片憑藉獨特的表現方式,迅速成為當時香港「新浪潮」的重要作品,徐克也因此成為香港「新浪潮」電影的領軍人物之一。
此後,徐克的《新龍門客棧》《青蛇》《雙龍會》《黃飛鴻》等系列作品都與吳思遠合作,徐克也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導演走向了知名導演之路。
80年代中期,吳思遠與導演許冠文一起率領由電影藝術家和實業家組成的香港電影代表團與內地政府電影主管部門接洽,開啟了兩地電影業的大規模合作。香港回歸後,他頻繁為兩地電影互動奔走,連續五年出任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主席。
他認為自己人生有諸多「值得驕傲」, 這些驕傲由電影票房、變換的身份和各類頭銜一併貢獻。他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經驗使他堅信自己擁有足夠狠辣的眼光,事實讓他更加確定這一點。他將之歸功於自己的名字:我叫吳思遠,我的名字比人家想得遠。
打破布景拍攝壁壘,開創實景拍攝浪潮
1944年吳思遠出生在上海,在他兒時父親便去了香港打工,最令他開心的事情莫過於父親每個月寄錢回來,與弟弟拿著幾毛錢守在一個只有禮拜天才會營業的「早早場」看電影。
50年代初蘇聯片比較多,還有很多國內電影,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把解放前拍攝的電影放出來,比如《十字街頭》,《烏鴉與麻雀》,《天涯歌女》但令他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上海電影,當時的謝晉是吳思遠的偶像,《女籃五號》這部片子在那時候就被小小的他銘記於心,在他看來謝晉導演的電影有很多東西值得揣摩,也正是兒時的經歷,讓他對電影行業深深著迷。
那時候內地人到香港很困難,直到他父親去世,他為父親辦理遺產才有機會到香港,一來二去16歲的吳思遠算是在香港定居。
後來的他去了新法書院讀書,畢業後做了教師匠,恰逢邵氏設立了一個南國實驗團,因為熱愛電影他便報名了並順利的通過考試,在南國第六期學習編導,當時像嶽華,鄭佩佩,沈殿霞都是從南國實驗團出來的。
自打學習編導之後,再加之熱愛電影的他,不論是學習還是實踐都如魚得水,吳思遠就像一塊海綿一樣拼命吸收,後來得到一位編劇老師的幫忙,他順利進入邵氏工作。
進入邵氏工作之後漸漸地吳思遠發現了很多問題, 隨著電影行業的迅猛發展,電影攝影方面雖然取得了進步,但所有的片子都不敢拍攝實景,導演不敢拍,攝影師也不敢拍,哪怕只有一個客廳也不敢用實景,那時候的吳思遠心想著無論如何都要打破這個制度。
於是他的第二部戲《蕩寇灘》就打破了布景壁壘成為了當時香港第一部實景電影。
當年一般的電影可以賣30—40萬,大導演拍攝的可以賣到100萬,《蕩寇灘》直接賣到了173萬,吳思遠從一個無名小卒徹底火了,也因此出現了很多獨立製片人,標榜吳思遠造成了拍攝實景的浪潮。
吳思遠也真正的打破了布景拍攝製度,將香港電影引領上了新高度。
挖掘成龍,周星馳,提攜徐克
那時候因為是獨立製片,能創造票房的明星基本都被邵氏壟斷,所以吳思遠也面臨過無人可用的境地,他跟其他大導演也有所不同,他拍電影只用合適的演員,不單單因為對方是大明星就非得花大價錢請來拍電影,他覺得大明星沒有真功夫,所以成龍就出來了。
在去坎城賣片的偶然機會,他了解到香港電影在有些國家並不賣座,雖然是真功夫,整體看實在太血腥太暴力,為此,一個創意湧上吳思遠心頭,能不能把喜劇元素放在武打電影中,於是便有了《蛇形刁手》和成龍初出茅廬的熒幕處女作。
後來到了《醉拳》再次與成龍合作,讓他徹底火了,這部戲改變了成龍一生的命運,從一個普通不賣座的小演員變成了一個國際知名明星,直到今天成龍仍舊沒有跳出這個模式。
拍《賭聖》時吳思遠已經位列大導演,完全可以花大價錢找紅極一時的演員,但他找了當時並沒有成名的周星馳,只因為吳思遠看過周星馳的《一本漫畫走天涯》觀眾看到周星馳就會笑。
那時候吳思遠找周星馳說《賭聖》的本子,並告訴他拍完這部電影他會成為超級明星,周星馳那時候還並不相信他可以通過《賭聖》一飛沖天,結果這部電影再次打破了票房記錄,4132萬,周星馳真火了。
70年代後期,他看了徐克的《蝶變》,雖然這部電影叫好不叫座,不過徐克的潛力是無可限量的,那時候吳思遠便帶著徐克認識其他導演和行業內的人,這裡面就有當年「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黃霑。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徐克的電影配上黃霑的音樂,再加上吳思遠監製,天時地利人和之下,徐克也火了,直到今天他依舊是香港電影的領軍人物。
縱觀吳思遠的一生,拍的90%電影都是賺錢賣座的,培養的人也都逐漸成名,在他身上有著老一代香港電影人的傳統性格,沒辦法便想辦法,沒條件便創造條件,請不起明星就挖掘培養新人。
克服困難後的吳思遠是成功的,但他沒有選擇獨享這份榮耀,在他能力範圍之內他選擇幫這個行業的人,共同讓香港電影再次走向輝煌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人生還有下半場
在香港,近些年所有跟電影有關的事情他從未缺席過,他也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但依舊為昔日老武行的生計問題奔波著,因為他不忍心看到退休的老武行們做小販,開計程車。
在他誠懇祈求下終於打動了香港政府並成立了基金會,撥款10億元基金致力於發展香港電影以及解決這些問題。
如今的香港電影可以說是危機與轉機並存,很多不錯的導演都選擇去內地拍戲,這使香港電影行業雪上加霜,但不論內地也好香港也罷,都希望看到香港本土的故事,至於誰能把故事說好,把電影拍好就是香港電影的機會了。
不少中生代導演正在做這件事,而吳思遠也正在為幫助香港中生代導演拍攝電影各種問題繼續奔波著。
回看吳思遠這一生,吃過苦也到達過人生巔峰,但他能為之驕傲一生的事情莫過於推動了電影行業的進步,直至今天他依舊在努力著,「香港電影教父」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