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稱惟他與耶律休哥齊名,令大宋聞風震服,去世後女真才敢發展
在《燕雲臺》裡,阮聖文飾演的耶律休哥給人印象深刻,英武帥氣的外表,臨危不亂的沉著,指揮作戰的鎮定,迷倒了不少人。耶律休哥與韓德讓、耶律斜軫等人都是蕭太后倚重的心腹,為大遼抵禦侵略、開疆拓土立下赫赫戰功,被後人譽為「戰神」。因為勞苦功高,耶律休哥被封為大于越,享受至高無上的尊榮。
後來也有一些人被稱作與耶律休哥齊名,可真正在史書中記載的、能與耶律休哥齊名的,也就只有耶律仁先一人而已。根據《遼史》記載:
議者以為自于越休哥之後,惟仁先一人而已。
耶律仁先是皇室家族,母親出身於名望厚重的後族蕭氏家族。耶律家做皇帝,蕭氏家族出皇后,這一點在《燕雲臺》中已經介紹得很詳細了,耶律仁先也不例外。
耶律仁先一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父親給耶律仁先幾個兄弟起名字也是用了仁義禮智信五個字。受環境的薰陶,耶律仁先從小就文武雙全,長大後更是精通兵法謀略。
少年時,耶律仁先與太子耶律宗關係親密,耶律宗登上皇位成為遼興宗後,重用提拔耶律仁先。耶律仁先和遼興宗的關係,其實更像韓德讓與耶律賢的關係,有著共同的理想,相互尊重,只不過耶律賢與韓德讓的兄弟之稱並非親的,而遼興宗與耶律仁先則是親兄弟。
可惜遼興宗英年早逝,四十歲便生病去世,不過遼興宗駕崩後,耶律仁先又深得遼道宗的信任。耶律仁先一生做過南院大王、北院大王、樞密使、南京兵馬副元帥、西北路招討使等重要官職,可見朝廷對他的信任。
大遼如此重用耶律仁先不是沒有道理的,耶律仁為大遼立下過許多功勞,最主要的成就是與大宋籤約罷兵、平定女真部落、平定捺缽叛亂等。因為這些功績,耶律仁先也曾被封為于越,即大遼對功臣的最高獎勵稱號,整個遼史上也就三四個人得到過這個稱號。
先來說說與大宋籤約罷兵一事。澶淵之盟後,遼、宋交好百餘年,不過遼、宋之間始終存在矛盾,焦點便是瀛州和英州兩州十縣的歸屬問題,《燕雲臺》中蕭太后最後一次南徵,目的也是想收回這兩地,後無果而終。
這瀛州和英州兩地十縣,原本是石敬瑭割讓給遼太宗的,又被後周奪取。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取代後周之後,大遼多次索要,大宋自然不給,結果因為這兩州十縣,遼、宋兩國紛爭不斷。
遼興宗時期,遼軍再次向大宋索要兩州,並厲兵秣馬,準備南下攻宋。在大戰一觸即發的危急時刻,耶律仁先受遼興宗所託出使大宋,經過一番斡旋,耶律仁先成功完成大遼君主的使命,遼、宋達成和解,由宋每年向遼多進貢銀十萬兩、絹十萬兩。
這次和解的意義並不亞於澶淵之盟,遼、宋在焦點問題上達成了最終的和解協議,此後遼和宋每年都會互相派遣使臣,再無大規模的矛盾和衝突。
再來看耶律仁先如何平定女真部落。大遼的滅亡,與女真的崛起有直接聯繫,遼末期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部落,迅速崛起,並佔領了原屬大遼的地盤。可是在耶律仁先時期,女真根本發展不起來。
大遼時期的女真,主要活躍在遼東部邊疆鴨綠江一帶,原先向大宋朝貢,後納入遼的統治範圍。遼在此區域設置州城要塞,駐紮士兵,控制女真,不過還是有相當部分女真並不服從遼的統治。
遼興宗時期,女真起兵侵犯,皇帝派遣耶律仁先為統帥,平定女真部落。「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上上策」,耶律仁先並沒有把軍事打擊作為主要手段,而是開通山路,加強對女真活動地區的控制,並且加強邊境地區的軍事設施建設,完成對女真的包圍,同時屯田練兵。
通過這些措施,遼大大加強了對這一地區的控制,女真部落再也不敢叛亂了,直到耶律仁先去世,遼內部統治腐化,女真才敢發展。
耶律仁先還有護駕之功。《燕雲臺》中專門介紹了契丹的捺缽,即皇親貴族打獵和議事的傳統,一年要進行四次,目的是為了延續契丹騎馬作戰的傳統。1063年,遼道宗在太子山一帶秋獵捺缽,卻被耶律宗元包圍了行宮。
耶律宗元是遼道宗的皇叔,也是兵馬大元帥,起兵叛亂想要取代遼道宗。危急時刻,耶律仁先一馬當先,把戰車圍在行宮外圍,帶領手下與叛賊奮勇作戰,並派人快馬加鞭搬去援軍。
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激戰,耶律仁先平定了叛亂,賊首耶律宗元自縊身亡。事後,遼道宗激動地握著耶律仁先的手,連連誇獎他是大功臣,事後還加號尚父,進封宋王,後來加封于越稱號。朝中大臣時景行稱讚耶律仁先是「疾風知勁草,時亂見忠臣」。
當然,耶律仁先的功勞不止這些,他還平定過西北塔裡幹叛亂,也曾震懾大宋。在任南京留守時,他「恤孤煢,禁奸慝,宋聞風震服」。
縱觀耶律仁先的一生,少年得志,追隨明主,中年大展宏圖,平定叛亂,壓制女真,制服大宋,一生對大遼忠心耿耿,大遼國君也封他于越這樣的至高獎勵。人活一世,如果想做出點事情,還是得不斷磨礪,提高自己的能力,方能幹出點事,收穫自己應得的榮耀。
參考資料:《契丹國志》《遼史》《宋史》
(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