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舅舅),我們來看您了!孟良崮戰役烈士賈文藻72年後終於和親人...

2021-01-11 沂蒙晚報

70多年的尋找,終得圓滿,孟良崮戰役2865位犧牲將士之一的賈文藻烈士在72年後,終於和自己的後輩親人們「相見」了。16日上午,來自遼寧大連的賈文藻烈士後輩親人們邁著沉重的腳步,走進孟良崮戰役烈士陵園,看著英烈碑上親人的名字,悲欣交集。「叔叔(舅舅),我們來看您了!72年了,我們來晚了!」

烈士親人為賈文藻烈士敬獻花籃。↑

站在賈文藻烈士英名前,家人久久不願離去。↑

巍巍沂蒙山,英雄孟良崮。72年前那場戰役的硝煙早已消逝,但2865名烈士的英魂早已紮根沂蒙。16日上午,賈書芬、賈書俊、賈書香、王傳美、王傳君、王傳鳳、李室敏7位賈文藻烈士後輩親人終於來到祖輩、父輩最為牽掛的人身邊。這一刻,點點雨星忽然從天空中飄落,似乎被這積攢了72年的親情和牽掛感動,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瞻仰孟良崮烈士陵園的黨員、群眾,也被這一幕所感動,大家口口相傳,「又有一位烈士找到親人了!又有一個大家庭終於團聚了。」

尋找烈士,一個沉重的話題。烈士的7位親屬站在孟良崮戰役英烈碑前敬獻花圈,鞠躬致敬,看著西北方向第二排第二個名字「賈文藻」,久久不願離去,心中都有說不完的話想和叔叔(舅舅)傾訴。此時,外甥女王傳君更是落下了當天第三次眼淚,「舅舅,我們來看您了,這幾位是您哥哥的孩子,我們是您姐姐的孩子……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找您,和您團聚是咱們全家幾代人最大的心願。」看著英烈碑上舅舅的名字,王傳君幾度哽咽,「您為新中國成立獻出了生命,您不僅是國家的功臣,更是我們全家人的牽掛和榜樣,我們定當牢記您和孟良崮犧牲將士的英勇事跡,把這作為全家的精神支柱永遠流傳下去。」

根據《山東省革命烈士英名錄》記載,賈文藻烈士出生於1926年7月,山東省牟平縣玉林店公社大屯圈大隊人,1944年1月參加革命,華野九縱二十六師七十七團戰士,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戰役中犧牲,享年21歲。寥寥數語,但現場所有的人都深感沉重。了解賈文藻烈士犧牲前戰鬥生活的經歷,也是烈士親人這次前來的一個重要目的,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孟良崮戰役紀念碑,全家人仿佛看到了72年前那場艱苦卓絕的戰鬥。「我仿佛看到三舅拿著槍,在山林中衝鋒的樣子,他和大舅二舅有點像,但比他們帥多了!」撫摸著通往孟良崮戰役紀念碑山路旁巨石上點點彈孔,烈士外甥女王傳鳳不禁感慨,當年這場戰鬥是多麼的慘烈,有多少年輕的生命,留在了英雄的孟良崮上。「我終於明白了沂蒙精神的真正含義,明白陳毅元帥為什麼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沂蒙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賈文藻侄子賈書俊激動地說。

「從今往後,臨沂就是我們全家人的第二故鄉,不僅因為我們的親人埋葬在這裡,更是因為沂蒙人民的深情厚誼感動了我們。」烈士侄女賈書芬說,回家以後,她們會將在臨沂所見所聞的一切告知家庭的每一位成員,讓大家都要來此祭奠烈士親人和孟良崮犧牲的將士,更重要的是,要讓自己的孩子、後代把這份感動和記憶當成「傳家寶」一樣傳承下去,為自己有賈文藻這樣為國捐軀的親人烈士感到自豪和光榮,向這麼多革命前輩表示無限崇敬和緬懷。

烈士親屬深情表白:

「感謝沂蒙人民的深情厚誼」

「真沒想到,臨沂會是這麼美的一個城市。」從一下飛機開始,這次前來孟良崮尋親的7位烈士親屬,幾乎顛覆了各自對於沂蒙老區的所有印象。「一天來,沂蒙人民的深情厚誼我們感受至深,在這裡我們要一起對沂蒙晚報、孟良崮烈士陵園、東蒙集團和所有的沂蒙人民道一聲,謝謝了!」

「總感覺臨沂是山區,應該不是很富裕,沒想到這裡的城市不比我們大連差。」趕往孟良崮途經臨沂城區,大家對於臨沂的建設和發展驚嘆不已。大家來到孟良崮烈士陵園,蒙陰縣政協副主席李芸親切陪同,陵園對於烈士各方面資料保存得細緻入微,更讓來自千裡之外的尋親團欣慰和感動。

「舅舅在這裡長眠了72年,這次前來,我們非常放心。」外甥女王傳君說,幾天來的交流,一天的親歷,無不讓她感受到沂蒙人民對於烈士的尊重和對沂蒙精神的傳承和發揚。「我們和你們非親非故,僅是烈士舅舅戰鬥犧牲安葬在這裡,但臨沂人民對我們就像親人一樣,無微不至熱情款待,我們來這裡一點也不感到陌生,就像回家一樣。」

「今天,我們來這裡不僅是祭奠親人,更是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禮。」賈文藻侄女賈書芬說,沂蒙人民為革命勝利作出的奉獻,讓我們感動,沂蒙精神深入到這裡每一個人的心中和身上,值得他們學習。「今後,我們全家必須都要來這裡,讓後輩們牢記這段歷史,讓他們為有賈文藻烈士這樣的長輩感到自豪和光榮。」

「其實,我們都沒見過這位長輩,對於他的記憶,都是姥姥口中講述的樣子。」外甥李室敏說,姥姥一提起她和賈文藻舅舅最後一面,就會淚流不止,我一想起這件事,也會忍不住。「姥姥說,三舅那次回家告訴姥姥,『娘,別等我了,我可能回不來了……』」說到這裡,60多歲的李室敏禁不住掩面而泣。「如果姥姥還活著,我相信她一定會非常放心的。」賈書俊說,沂蒙人民把叔叔照顧得非常好,這是他們全家人最欣慰的地方。

保存英烈資料

助後人「尋親」夢圓

16日上午10點半,在沂蒙晚記者的陪同下,王傳君一行7人到達孟良崮烈士陵園。等在大門口迎接他們的是孟良崮烈士陵園旅遊開發和宣傳科科長周紅。在得知就是電話那頭的「她」通過查閱英名錄確認了舅舅賈文藻安眠在孟良崮烈士陵園時,王傳君再也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將周紅擁入懷中,「謝謝你,幫我們找到了舅舅。」

周紅告訴記者,英烈親人前來尋親「相見」的場面也不是第一次,但是內心的感動卻一次比一次強烈,作為促成尋親成功的工作人員,她感到無比欣慰和溫暖。據了解,孟良崮烈士陵園共有2865名英烈安臥於此,「只有103塊墓碑上有名字,其他的大多是無名碑,要麼名字和墓碑不對應,要麼就是連名字也不知道。」周紅說。

王傳君能夠順利找到賈文藻烈士的安葬地,得益於孟良崮烈士陵園保存了大部分烈士的完整資料。英烈亭內,紀念碑上2865名烈士的英名背後,是一份詳盡的烈士英名錄。「前來尋親的後人,只要確認烈士在孟良崮戰役中犧牲,戶籍、姓名和年齡基本信息能夠對上,找到的可能性就很大。」周紅介紹,但大部分的英烈找不到對應的墓碑,所以英烈亭可供英烈後人祭奠。「每一個前來尋親的後輩,我們都會提前準備好接待,準備好祭奠花籃,專人陪同講解,讓他們了解先烈戰鬥過的地方和那段充滿火與血的歷史。」周紅在這次王傳君一行人來之前,也照例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讓「相見」得以順利實現。

「我們還將資料較為完整的烈士信息通過網絡發布『尋親』,兩年內共有十幾位烈士資料向公眾推送,有三位烈士後人通過該渠道成功與我們對接。」周紅說,雖然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他們也要盡最大努力,完善烈士資料,幫助更多的英烈後人「尋親」夢圓。(文圖 臨報融媒記者莊成 王富軍 範彩霞 李龍飛)

相關焦點

  • 孟良崮戰役犧牲烈士賈文藻:您的家人們要來看您了!
    70多年的尋找,在今年國慶閱兵後再次迸發,遼寧省大連市66歲老人王傳君全家三代人的心願終於實現了。16日,王傳君將和自己的親人們一起來到孟良崮烈士陵園,代替姥姥、母親,看望72年沒回家的舅舅——在孟良崮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賈文藻。14日下午,沂蒙晚報新聞熱線接到了一個來自遼寧省的熱線電話,撥打電話的是遼寧省大連市的王傳君老人。「請問是沂蒙晚報的記者嗎?
  • 孟良崮戰役後,蔣介石聽聞張靈甫戰死沙場,作出了什麼決定
    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採取全面進攻的作戰計劃,全面進攻計劃落空後,蔣介石退而求其次,在1947年3月開始對山東和陝北地區實施重點進攻方案,胡宗南重點進攻陝北,顧祝同重點進攻山東。
  • 孟良崮戰役後,蔣介石聽聞張靈甫戰死沙場,當即便下令槍決李天霞
    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採取全面進攻的作戰計劃,全面進攻計劃落空後,蔣介石退而求其次,在1947年3月開始對山東和陝北地區實施重點進攻方案,胡宗南重點進攻陝北,顧祝同重點進攻山東。
  • 剛剛,紀念淮海戰役勝利72周年暨向革命烈士敬獻花籃儀式舉行
    青山巍巍,英魂永存,冬日的淮海戰役烈士陵園莊嚴肅穆,在蒼松翠柏的環抱中,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巍然矗立。 由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的「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九個大字熠熠生輝。
  • 孟良崮戰役中,李天霞到底有沒有坑了張靈甫?
    孟良崮戰役張靈甫兵敗身死說起孟良崮戰役,人們總認為李天霞因為和張靈甫的矛盾,對掩護74師側翼敷衍了事,救援解圍也不盡力,是導致74師最終覆滅的重要原因,那麼李天霞在孟良崮戰役中到底有沒有坑了張靈甫?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1947年1月,張靈甫的整編74師(原來的74軍)和李天霞的整編83師(原來的100軍)都被編入湯恩伯的第一兵團,投入了山東戰場作戰。
  • 孟良崮全殲74師,解放軍以弱勝強,他說:第二個沒想到的就是我
    還記得上世紀一部家喻戶曉的電影《紅日》,這是一部真實再現解放軍經過艱苦奮戰,全殲了敵軍嫡系五大主力軍之一,74師的孟良崮戰役的經過。在此戰勝利後一年,毛主席曾經問一位將領:當年你們在孟良崮迅猛地消滅了74師,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有兩個人沒想到,一個是老蔣,第二個是。。。
  • 孟良崮戰役後,老蔣懲處了哪4位高級將領他們的結局如何
    粟裕敏銳地抓住了這一戰機,以5個縱隊的兵力將張靈甫包圍在了孟良崮,經過三天激戰,整編74師全軍覆沒,張靈甫兵敗身亡。張靈甫殞命後,老蔣極為哀痛,在做完戰役檢討後,他開始處罰那些在孟良崮戰役中作戰不力的將領。
  • 孟良崮戰役參戰老兵:喜看賊師精銳盡 我軍皆英豪
    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打響前,陳毅(左一)、粟裕(左二)親臨前線視察炮兵陣地。  由此,孟良崮戰役作為我國解放戰爭史上具有特殊戰略意義的著名戰役而彪炳史冊。在建黨九十周年之際,我們有幸採訪到了三位參加孟良崮戰役的老戰士。
  • 致敬崑崙關戰役323位抗日烈士 79年後終見天日
    和崑崙關主峰一樣是當年戰役中敵我必爭之地。當年桂系170師,135師作為參戰的第16集團軍的第一縱隊就駐守這一代。崑崙關戰役開始後,國軍135師1059團在心墟飛鳳嶺,龔屋嶺,羅山一帶和日軍作戰,並展開了拉據戰,雙方互有進退,雙方的死傷也很大,20日,135師和170師配合佔領了高峰隘,日軍馬上派出41聯隊第2大隊主力趁黑潛至高峰隘東側
  • 山東臨沂 / 張文和 【小說連載】/ 《新紅日​​ 第一一四章 蔣軍末路》(孟良崮戰役新編)
    新紅日張文和著      我的小說,希望您喜歡,更歡迎您批評指正,或提供相關史料。有能幫助聯繫或願意資助出版、改編電視連續劇的領導、企業家朋友,我會積極響應您的要求,為您做好宣傳。您的每一次轉發都是對我的最大支持和鼓勵。願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沂蒙精神做出一點貢獻。
  • 孟良崮戰役後,共損失了5萬人馬
    對孟良崮戰役,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其實是三野的功勞,這支張靈甫整編的74師,是國軍中最精銳的部隊,連蔣介石也稱其為「御林軍」,全師上下都是清一色的軍械,可想不到的是它卻被折了進去。然而,在孟良崮戰役勝利後不久,三野就連續遭遇兩次敗仗,損失兵力達五萬多人。
  • 孟良崮戰役,華野27萬大軍全部出動,參戰的將領比淮海戰役還多
    解放戰爭期間最著名的戰役莫過於孟良崮戰役了,為了殲滅國民黨軍一個整編師,華野做出的準備是非常大的。 74軍組建於1937年淞滬會戰時,這支部隊之所以強大,完全是靠和日軍的血拼練出來的,尤其是在第二任軍長王耀武的率領下
  • 孟良崮戰役張靈甫周圍有幾十萬大軍,為何只有黃百韜願意拼命救他
    小編帶你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孟良崮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一場非常著名的戰役,在這次戰役中,華東野戰軍集中重兵激戰三天後,終於將國軍第一主力,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國民革命軍整編74師全部擊斃,張靈甫被擊斃。這場戰役打的十分艱難,但是對解放戰爭雙方的心理影響很大,此戰後,國民黨軍沒有一支部隊敢孤軍深入解放軍腹地。
  • 孟良崮戰役,74師到底有多強悍?華野五大虎將上陣,仍傷亡慘重!
    孟良崮戰役,國軍74師覆滅,死傷約1.3萬人,俘虜1.9萬人,但華野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死傷約1.2萬人,死傷人數幾乎旗鼓相當。四縱陶勇和九縱許世友負責正面攻擊,一縱葉飛、六縱王必成、九縱王建安負責迂迴側擊。而被困在孟良崮山上的張靈甫只有3.2萬,力量對此懸殊。
  • 孟良崮戰役有多「慘烈」?阻擊一支雜牌軍支援,拼光了華野四個團
    今天小編給大家說一說解放戰爭的故事,想必在近代歷史之中,大家對於孟良崮戰役應該都是比較熟悉的吧?該戰役是國軍與解放軍一場比較慘烈的戰爭,當時為了阻擊一支雜牌軍支援,華野是拼光了四個團!都清楚孟良崮戰役當中的前鋒是張靈甫,而這支被號稱整編74師的王牌軍隊,卻全軍覆滅了!
  • 孟良崮戰役,國軍為何救不下張靈甫,老蔣忽略了一個致命細節!
    可是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戰役卻並不是如此,這一次戰役雙方都知曉對方的意圖,蔣介石想用74師當魚餌,吸引解放軍主力,然後四面合圍,伺機消滅。而解放軍方面的目的是集中力量,消滅這支國民黨的王牌部隊——整編74師。這是一場在開戰前就安排得明明白白的硬仗,雙方的指揮官都是沙場名將。
  • 探秘黃茅張一升烈士生前的革命事跡,我們不怕死亡!我們怕被遺忘...
    我們敬重和愛戴英雄,不僅僅是為了緬懷英雄,而是因為英雄是一個民族的脊梁!  我們今天要緬懷的張一升烈士,卻是鮮有文字記載而被人們逐漸淡忘的英烈。好在宜春市廣播電視臺臺長、記者張敏近期在中共江西省委黨校學習到省革命烈士紀念堂瞻仰憑弔先烈時,從英烈名錄中查到了老爺爺張一升烈士的名字,但記載十分簡短,僅有幾十個字。   「我們不怕死亡,我們怕被遺忘。」
  • 古代皇帝為什麼與叔叔是仇人,與舅舅卻是親上加親呢?
    一 皇帝與叔叔很多時候是敵人 我們也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古代皇帝為了鞏固自己權力,一般都是重用舅舅,卻不重要自己的叔叔。雖然我們看來,叔叔與舅舅都是親戚,血緣關係,都是自家的人。但是在皇帝看來,叔叔卻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舅舅卻是親上家親的親人。
  • 烈士遺體鋪7層,解放軍傷亡過萬
    但其實大家只是以局外人的觀念去評斷曾經發生的事情,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對於那些正處於戰爭之中的英雄烈士來說,他們的心境跟我們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是縱觀全局,他們只是那局部戰爭當中的一員而已。粟裕能夠獲得勝利,除了超強指揮能力以外,還有天時地利和人和,也是有了這些保障,我軍最終才能夠化險為夷,取得最終的勝利。當然我們每一個人心裡都很清楚,雖然最後的結局是國民黨敗退臺灣,我們建立了新中國,可是這是全局性的勝利,最後的勝利並不意味著我們每一次的戰鬥都能夠取得勝利。
  • 孟良崮戰役,如果李天霞全力營救張靈甫,結局會如何?
    說起孟良崮戰役,說起張靈甫的戰死,很多人都歸咎於整編83師李天霞增援不及時,那麼,讓我們回到那個時間節點,看看如果李天霞竭盡全力營救去張靈甫,是不是會改寫整編74師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