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看了這9個家庭悲劇才明白,教育的秘訣就在這2個字

2021-02-20 教師研究會

前些天看到這麼一則新聞,一個12歲的小女孩跳樓自殺了。

原因很簡單,就因為作業沒能按時完成,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責罵後不堪忍受,便從樓頂一躍而下。

事件發生後,很多人都覺得難以置信,覺得這孩子太敏感,被教訓幾句就跳樓了。

但我們站在小孩子的角度來看,這次責罵可能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誰知道這個孩子生活在怎樣的家庭環境中,受到了怎樣的對待。

不要覺得這是危言聳聽,有一個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那就是:

近些年來,這類青少年因為壓力過大而選擇輕生的事件,發生的越來越多了。

一次、兩次也許是意外,但發生地如此頻繁,我們就不得不去重視,去思考:

我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什麼時候到了這麼不可調和的地步了?

這些問題,我想我們可以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本書中找出一些答案。

作者吳曉樂曾經是一名家教,經常到孩子的家裡輔導功課。也因為這樣的工作性質,她也有了離孩子生活更近一些的機會。

在那8年裡,她打開一扇又一扇門,邁入一個又一個家庭。

她教過優等生,也教過成績差的。她見過很多性格怪異的家長,也了解了很多他們不為人知的經歷。

而這本書講的,就是給作者留下印象最深,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9個家庭中發生的事。

書中沒有一個人是真正意義上的「壞人」,卻會讓讀者有一種無力感。

因為每個悲劇的角色,我們都能在生活中看到他們的影子。

可能是身邊的朋友,也可能就是你自己。

你以為地保護她,其實是在毀了她

若娃是個乖女孩,一雙美麗的雙眸明亮動人。

但很可惜,按照她母親楊太太的說法,她是一個患有「多動症」的孩子。

連續上課30分鐘,就要休息一下,不然整個人會變得很沒精神。

因為這種病,若娃的成績也一直不理想。這也是楊太太找吳老師來做家教的原因,希望孩子的成績能有所改善。

上了兩次課之後,吳老師發現實際情況更加棘手。按照慣例,吳老師會給自己的學生留下聯繫方式,便於答疑解惑,可若娃卻說自己不用手機。

原來她的母親之前經常偷看她的手機,看到不好的聊天記錄就會打電話過去教訓對方,久而久之沒人願意和若娃做朋友了,手機也就成了擺設。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同名劇照

若娃也想過反抗,和媽媽說不要看自己的手機,可媽媽不同意,還對她說:「如果你沒做什麼見不得人的事,為什麼要瞞著我?」

除了手機的事,若娃對待學習的態度也讓吳老師頭疼不已。

若娃對任何知識都提不起興趣,但當吳老師問若娃不上課的時候她都做什麼時,若娃就馬上來了興致。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著自己和媽媽一起逛商場、購物、吃甜品、看韓劇的事。

這時候的若娃根本不像一個有病的孩子。

事實上,若娃從來就沒有得過多動症。

她的多動症,純粹是母親臆想出來的。

若娃曾經有一個哥哥,一次不小心爬上窗臺,掉下樓摔死了。楊太太備受打擊,從那以後便把精力全部轉移到了女兒若娃的身上。

她的一舉一動,媽媽都覺得很危險,於是開始給她吃治療多動症的藥。若娃經常沒精打採,完全是吃藥的副作用。

楊太太是很可憐,可身為女兒的若娃更可憐。

因為一次意外,這兩人的人生軌跡被徹底改變。母親因為害怕失去,變得患得患失;女兒因為被過度保護,徹底失去了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權。

然而像這個故事中,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而引發的悲劇在生活中並不少見。

全家的大人,都圍著一個小孩子轉,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這樣的保護下,孩子的確無法受到傷害,但也失去了獲得成長的機會。

而偷看手機,也是很多人在教育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網上隨便搜索關鍵字「偷看孩子手機」,就能看到八千萬的相關信息。

 

我能理解很多家長的心情,希望通過手機了解孩子接觸什麼樣的人,喜歡什麼樣的東西,但孩子首先是一個人,其次才是你的孩子。

他們可以有自己的隱私,有自己的生活,只要沒有太出格的行為,那麼任何人都沒有理由去介入,甚至是控制他。

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

愛孩子之前,請先學會尊重他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調查,詢問了近四十位學生「最討厭大人對你做哪些事情?」

結果令人意外,縱然這些學生的性別、個性、在家中的排行、父母的社會經濟背景、居住環境都各不相同,答案卻出奇地一致。

「比較吧,最討厭父母拿我跟別人比較了。」

「如果比較的對象是手足,就更討厭了。因為你們住在同一屋簷下,朝夕相處,怎麼躲也躲不掉。」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本書中,就講了一個關於「比較」的故事。

紀太太有兩個孩子,姐姐比弟弟大五歲,吳老師一直作為姐姐的家教,幫姐姐輔導功課。

姐姐資質不錯,順利考取了心儀的大學,待吳老師準備功成身退之際,紀太太提出,希望吳老師能接著輔導她的兒子。

兩個孩子雖然是親姐弟,成績卻天差地別,弟弟是個不折不扣的「學渣」。

在給弟弟上了幾次課之後,紀太太開始和吳老師抱怨,認為她的教學方法有問題:

「老師,都第四次上課了,為什麼你布置給弟弟的作業那麼少?……為什么弟弟筆記只有四頁……換做是姐姐,至少也要……」

吳老師解釋說,這是因為姐弟倆性格不同,基礎也不一樣,所以上課的策略也不太一樣。

但紀太太並不接受吳老師的想法,她認為弟弟學習差,就應該更加嚴格才行。她希望老師能夠多留一些作業,並且每一次上課前要考試,再把考試結果同步給自己。

這還不算完,紀太太發現兒子喜歡打籃球,甚至想要考體育學院, 便決定加長上課時間,讓他沒時間打球。

吳老師對這種做法並不認同,卻無可奈何。不過她能忍,紀家小弟卻受不了了。

「我受夠了!開口閉口都是姐姐,如果你那麼愛姐姐,還生我幹嗎?我好恨,為什麼我是你的小孩,是她的弟弟!

我跟朋友說,我有個瘋子媽媽,自以為找了個家教,就能把我變成第二個姐姐。

你那麼愛上課,那你自己跟吳老師上課啊!」

說完這些後,他一把推開自己的母親,衝出了房門。

這天之後,吳老師覺得沒辦法再繼續了,便打電話給紀太太辭職,順便提了一些自己的建議。

希望紀太太可以多尊重一下自己的孩子的想法。弟弟雖然學習成績一般,但他在體育上很有天賦,可以讓他多嘗試一下。

沒想到紀太太大發雷霆:

「這是我的孩子,不是你的。他的未來不管是好是壞,我才是承擔這一切的人。你沒有小孩,你不會知道小孩出生後,父母就得為小孩的一切負責,這種責任是你無法想像的……」

紀太太很愛自己的孩子,這點從沒有人否認,但這份愛實在太沉重了,讓孩子倍感壓力,也讓做父母的倍感壓力,讓所有人都喘不過氣來。

這份愛變成了負擔,稍有不慎,就會把所有人都壓垮。

我們服膺一套教育方法,往往是因為這套方法教出了一個「成功」的小孩,坦白說,這樣的想法其實很空洞。把小孩好的、壞的打包成一團,再歸因於「母親的管教」,這太草率了。

一樣的教育方法,可能打造出一個世俗眼中的成功模範,也可能將一個小孩的天賦摧殘殆盡。

只是這些小孩的故事沒人關心,人們不喜歡失敗的例子,只想聆聽教育神話。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電視劇《都挺好》應該算是去年最火的國產劇之一了。

為什麼這個劇能火?就兩個字:真實。

蘇明玉是家中的小女兒,上面有兩個哥哥。按理說她作為家中小女兒,應該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才對,但事實卻剛好相反。

蘇家是個典型的重男輕女型家庭,母親把家裡所有的錢都拿給大兒子讀書,對二兒子也是予取予求,輪到小女兒的時候,就變得冷漠了許多。

一家人吃飯,哥哥們有肉有蝦,明玉只能吃泡飯;哥哥喝牛奶,明玉只能喝白開水;哥哥要錢出國留學,蘇母就賣掉了明玉的房間給大哥籌學費;明玉想考清華,蘇母卻逼她讀學費更低的大學……

來源:《都挺好》

雖然最後蘇明玉她靠著自己的努力過上了想要的人生,但家庭對她造成的傷害,卻是永遠無法彌補的。

原生家庭是很多人難以言說的痛,並非每個孩子都是帶著「愛」出生的。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也有類似的情節。

母親是富家小姐,學生時代的理想是考入名校,但因為家裡重男輕女思想嚴重,認為女孩讀書沒什麼用,便早早嫁人生子。

母親嫁人後,放棄了自己的曾經的夢想。直到有了兒子柏宥和女兒茉莉,她開始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到了孩子的身上。

也許是因為受到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她對待兩個孩子的態度天差地別。

茉莉考了90分以下就要被狠狠教訓,兒子考80分她卻不多說什麼。茉莉抗議母親不公,母親卻告訴她:「因為你是女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同名劇照

高考結束,柏宥考上了一所普通的大學,而茉莉考上了一所名校。本以為這次父母會誇獎自己一次,結果在慶祝升學的宴會上,父母只是一直拉著柏宥的手,和來道賀的人攀談,好像忘了還有她這個人一樣。

茉莉依舊努力,大學畢業後接著讀碩士、做研究,深受老師們的器重,可是當她要去國外繼續深造的時候,母親卻發聲反對。

母親覺得她老大不小了,該結婚了,讀那麼多書沒用。茉莉拗不過母親,只能找個人嫁了。

沒多久,茉莉有了自己的孩子小葉。但因為小葉是個女孩,丈夫家的人並不喜歡,都希望她再生個兒子,給家裡傳宗接代。

這之後的一段時間,茉莉經常重複做一個夢,夢到自己放棄出國深造時和老師的一段對話,老師認為她如果繼續深造,一定成就非凡,可她沒有辦法,只能放棄。

茉莉已經重蹈了母親的覆轍,聽家人的話,放棄自己的夢想,可是這次,她希望小葉能夠為自己而活。

茉莉下定決心,未來絕不會逼迫小葉做什麼事,哪怕被丈夫、婆婆、母親責罵。

畢竟這個世界上她最愛的人就是女兒了,所以她希望可以為孩子剪斷那些枷鎖和鐐銬,真真正正地活下去。

很多人的原生家庭都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陷,但這些都不該成為決定一個人命運的理由。

有時候命運的存在,就是為了被打破的。

茉莉是個可憐的女孩,也是一位偉大的媽媽。

雖然她一直都沒能擺脫家人對她的控制,但卻在女兒小葉身上,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

成長的秘訣就兩個字——獨立

剛看完這本書時候,心情是很沉重的。

因為書中的故事都並非虛構,每對父母和孩子都是真實存在著的。

但我想,這些故事之所以存在,不只是為了讓我們感到悲傷難過,更是期待我們去凝視一個初衷,靜下來好好想想,把小孩帶到這世界上的初衷。

如書中的茉莉所言:

「事情的最初,我們要的只是孩子健康、快樂,最後我們的期待卻無限制地擴張開來。

於是傷害就無可避免,我們也失去了凝視孩子的初衷,曾經在某個時刻,我們光是觸摸小孩柔軟的掌心就滿足不已。」

教育孩子,與孩子相處的秘訣是什麼?

看了這麼多家庭的悲劇,答案其實顯而易見,那就是「獨立」。

給孩子機會,讓他能夠在人格上獨立,精神上獨立,尊重他身為一個獨立的人的事實。

只有這樣,才能不再重複一些家庭的悲劇,孩子才能真正的長大。

借用紀伯倫《先知·論孩子》中的一段話,分享給大家: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相關焦點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9個真實的故事,照見家庭教育之殤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列夫·託爾斯泰的這句話,同樣適合《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9個震撼人心的真實家庭故事》一書中的9個家庭;9個因為孩子教育問題而狀況頻出、岌岌可危的家庭。2014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書在臺灣出版,引發大討論。2018年,臺灣公視將本書改編為網劇,獲第54屆金鐘獎5項大獎,該劇在豆瓣評分8.5。2019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簡體版上市,豆瓣評分8.4。
  • 鄉村醫生6個孩子5個讀博士,教育秘訣只有24字,值得學習
    但孩子的學習從來都不只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父母也同樣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需要承擔家庭的一份責任,才能夠與學校聯合打造出一個真正熱愛學習的學生。關於這一點,有一位普通的鄉村醫生就做的很好,這位鄉村醫生6個孩子5個讀博士,剩下的那一個拿到了碩士的學歷,而他的教育秘訣只有24字,簡潔又不失內涵,值得學習,也值得所有父母探討。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9個真實故事,沒有期待的教育神話
    我們可以給予他們愛,我們可以庇護他們的身體,我們可以與他們共同成長,而這一切,只為幫助他們擁有獨立的能力——以便離開我們。《你的孩子不是你的》,是一位家教長達8年的觀察,講述了9個真實故事,這當中,總有個故事是那麼似曾相識,是的,無數讀者在故事中看到了自己。
  • 10個小秘訣 讓你的孩子愛上閱讀
    大部分的雜誌或報紙,訂閱一整年的價格都非常低廉,卻能夠滿足閱讀的需求。或者,你可以在報攤自由零購各種不同興趣的主題。當你想測試孩子們的常識,不妨試著帶你的孩子選購一本適合的雜誌吧。          秘訣五 為你的孩子閱讀這 個建議適用於孩子閱讀的初期。你可以開始為你的幼兒唸讀圖畫書。
  • 鄉村「赤腳大夫」的6個孩子5個博士,育兒秘訣只有24字,值得學習
    鄉村「赤腳大夫」6個孩子5個博士,育兒秘訣只有24字,值得學習這位爸爸名叫蔡笑晚,是浙江瑞安的一個小村落的村醫,他自己沒有上過大學,但6個孩子中,有5個是博士,1個是碩士,都成為了「別人家的孩子」。大兒子名叫蔡天文,康奈爾大學博士畢業生。
  • 梁啓超一生育有9個孩子,全都培養成了國家棟梁,成功秘訣僅2個字
    在古時的教育家心中,言傳身教就是一則非常重要的教育方針。不論是對待徒弟學生還是自己的子女,一名榜樣的存在都是十分關鍵的,這也造就了歷史上十分多的人才出現。我國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梁啓超先生就是這麼一位人物,他把言傳身教這一方針在教育子女上貫徹得淋漓盡致。梁啓超一生育有9個兒女,全都成為了國家棟梁,這隻因他的家人都有著這樣一個習慣,成功秘訣僅2個字。
  • 關於春節的這9個禮儀,你教給孩子了嗎?
    關於春節的這9個禮儀,你教給孩子了嗎?孩子要自己吃飯,夾到碗裡的飯菜要吃完,做到珍惜糧食,不浪費食物!而且吃飯之前,家長要教育孩子:「好吃的東西大家都喜歡,所以飯桌上有好東西要大家一起分享才可以哦!」家長在拜年之前應提前電話預約並準時到達。來到拜年家庭門前先輕輕敲門,若是門鈴只按一次即可。進門後,家長要引導孩子在問好之後主動把脫下的鞋子排整齊。當孩子受到招待時記著讓孩子說聲「謝謝」。
  • 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這10個字!
    ,智商只起到20%左右的影響作用,剩下的80%都是由下文中的10個字決定的。智商這東西,很大一部分是由基因決定的,後天「升值潛力」一般。而我所說的這10個字,則基本上全靠後天培養建立起來,並影響甚至是決定孩子的一生。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家庭教育中,那些以愛為名的傷害
    在臺灣,有這樣一位家教老師,因為她的工作性質,得以深入不同的家庭內部,窺見一部分臺灣家庭裡關於家庭教育的真實圖景。她用細膩的筆觸,記錄下那些讓她記憶深刻的人和事,並寫成了書——《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豆瓣8.1分家庭教育劇告訴你:「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關注我們點擊右上角「…」選擇「設為星標」編者按  有一部臺灣教育大戲,播出就被冠上了「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難道是我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論孩子》臺灣一部親子題材神劇火了,豆瓣評分8.1。看過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評語:比看恐怖片還可怕。你敢看嗎?該劇由網劇精品專業戶Netflix和臺灣公視聯合出品,剛一上線就口碑爆棚。被網友譽為華語版《黑鏡》。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個簡單的道理,卻有很多家長不明白
    0101其實,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家吳曉樂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書中寫到:父母相信一套教育方法,往往是因為這套方法教育出了一個「成功」的小孩,可盲目套用不僅忽略了孩子的個人特質,也忘記了成長環境是不斷變化的。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1)
    結果我看到第三個單元,就發現,不行。我要每個單元都嘮嘮,等全集出完,我的文章,將會長得不成形,完全降低你們的閱讀體驗。那麼,接下來的,關於這部電視劇的介紹,我會每集講講,值得講的太多了,光講一集不過癮。導演:陳慧翎主演:鍾欣凌,劉修甫等簡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由六位編劇將書中的九個故事改編成五個單元。
  • 病態的傳承教育,2部電視劇看清教育現狀,你的孩子和你一樣長大
    婆婆特別生氣,邊追著給孫子餵飯,邊訓斥兒媳:"要不是你老慣著你兒子,孩子怎麼會這麼不聽話,都快3歲的人了,吃個飯還要人追著喂,真是不像話,小孩身嬌體弱,不吃飯能受得了?"婆婆追來追去又累又生氣,摔碗走了,老公看見了,抓著兒子就是一頓打,把孩子嚇得直哭。
  • 浙江一赤腳醫生,6個孩子5個考上博士,他的育兒秘訣僅有24字
    這些話說出來都是彌足珍貴且極具分量的,那麼你有沒有聽說過這樣一個事情呢,在浙江有一個赤腳醫生,當然說的通俗一點兒,他是一個鄉村醫生,他總共有六個孩子,卻有五個孩子成為了博士生,那個消息一傳出來,可是震驚了好多人吶。
  • 孩子多大會說話才正常?掌握這5個語言訓練方法,讓孩子儘早說話
    孩子多大會說話才正常孩子4個多月時,偶爾會發出一兩句模糊不清一兩個字,不過這時的孩子還並不明白自己說出的話與眼前的人有什麼關係。孩子6-9個月時,語言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說的話也更多了,這時孩子會無意識地學著父母的語氣講話,但大多都是喃喃自語的形式。
  • 貧困山區和都市孩子沒區別,這才是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訣
    一直以來,歐美國家對於「考試成績好」的教育,都是不那麼服氣的,比如東亞教育。 歐美教育界普遍認為:東亞教育取得好成績基本是靠拼命努力讀書「死拼」出來的——你一個韓國孩子,一天學習十幾個小時,我們學習幾個小時的,分數當然拼不過。
  • 春天養生的秘訣就2個字!你知道嗎?
    而從農曆的角度,立春並不是新年的開始,對我們國人來說,真正的新年是大年初一。        春天萬物生發,意義在於一個」生「字。可以生這個生那個,不過可千萬不要生氣呀。這是春天養生的秘訣。春天如果喝茶,也可以喝點花茶。傳統中醫認為,花茶可以驅散人體內停留的一冬的寒氣與邪氣,促進陽氣的上升,將我們人體調整到良好的運行狀態。
  • 該怎麼教育你,我親愛的孩子?
    母愛,不是母親的自我犧牲。同事王老師說了自己三歲兒子的一件事:「記得一次我不到三歲的兒子吃香蕉時非讓我剝皮,當時我正在忙別的事情就隨口說了句『自己剝』,結果這個小傢伙把香蕉一扔,雙手背在後面氣鼓鼓地說:『不行,必須媽媽剝。』言語中流露出『你就應該為我做這件事』的語氣當時讓我很驚訝。」
  • 嬌生慣養,不是逆子就是兇器—孩子悲劇的人生或是你一手造成
    我國現已實行二胎政策,但部分家庭仍是一個孩子,或也有兩個或三個孩子的,但對最小的孩子,也如同一胎家庭一樣溺愛,從小嬌生慣養,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學無術,父母一味慣養,最終親手毀掉孩子。或許你會覺得你沒有嬌生慣養,你對孩子教育嚴格,但這裡不是一棒子打死所有人,這裡說的是社會現象之一。案例1:以前計劃生育嚴格,許多父母想盡辦法,要多生幾個孩子,在我看來,不是不能,而是要對孩子將來負責,曾有這麼一個家庭,已先後有了四個孩子,兩個女孩,兩個男孩,但這對夫妻還是想再生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