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金匱要略
十八、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336、夫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該講下利這一部分了。
六腑,為陽,行陽於外。假設「六腑氣絕於外」的話,就是無以溫體表了,所以「手足寒」而「腳縮",腳縮就是《傷寒論》所說的「蜷臥」那個意思,冷的厲害。
陽上虛,陰寒從下往上攻,所以他同時也「上氣」,這個上氣說的不是喘,這個上氣就是嘔、噦的情形,就是氣道。凡是陽虛都是上邊,寒就從下往上來逆迫,所以他就上氣。手足寒、腳縮是連在一起的,就是手足逆冷,蜷臥,彎著腿,這是冷的厲害。同時,由於寒氣從下往上攻,所以他上氣嘔逆。
五臟是藏陰於內,如果五臟氣絕於內的話,那麼就無以守陰液了,所以「利不禁」。如果利更甚的話,當然影響到形衰,以至於手足不仁,手足不用。瀉得厲害了,形衰,手足也不用。
這一段在下利差不多是個總綱。
古人他是這麼個看法,認為六腑,行陽於體表,所以六腑氣絕了就無以溫體表,所以手足寒而腳縮,寒氣上逆,同時還發作上氣、嘔、噦這個情況。五臟是藏陰於內,如果五臟氣絕,就不足以養陰液,所以利不禁。陰液就不守了,就失去守了,厲害的話就手足不仁。這是說下利與髒氣是有關的,這是古人一種看法,大家做個參考。
337、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下利,脈沉弦」,沉為在裡,弦為裡急,就是裡急後重。腹裡拘急脈也弦,說明這個下利有裡急後重,是熱利,所以他說「下重」,下重就是裡急後重的簡詞。
「脈大者,為未止」,痢疾,這兒整個說的是痢疾,就是熱利了。脈大是邪盛、熱邪盛,所以這個痢疾、這個下利,不是
要休止的狀態,還繼續往前進展。
「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脈數本來是有熱,那麼熱利脈數,看不出欲自止的樣子了。微弱數者,雖然數,但是脈現微弱,微弱是邪衰的一個徵候,痢疾很快就要自愈了。真正的熱利,脈越大越滑越數則越壞。脈微弱,因為下利傷人最厲害,平常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好漢架不住三泡屎」嘛,下利則虛人,脈應該弱細,不應該太過。所以脈微弱,說明人是弱了,但是邪也衰了,雖然脈數還發熱,但這個利不要緊,為欲自止。
「雖發熱不死」,雖然脈數還發熱,但是脈數與脈微弱一同出現,邪氣已衰了,微弱的時間不會久的,所以他不至於死。下利要是脈滑數,熱不止,痢疾發熱不止是最危險了。古人說,奇恆痢(編者按:見《醫學實在易》卷三)就有這麼一個,發熱不止者死,疼痛不止者死,不能夠吃東西的死。但是雖熱而脈微弱,那麼這種熱很快就可以止的,雖然現在還發熱,脈還數,這不會持久,不要緊。所以說肯定是利「為欲自止」。
這裡論說的脈都很好,臨床都挺有用的。
338、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這一段說的是陰寒下利。下利,手足厥冷,以至於無脈,這是一種虛脫的樣子,無脈是心臟衰絕。那麼這時候病可以好可以壞,得趕緊灸之。如果胃復,手足溫則可以好的。要是不溫,脈也不還,胃氣已敗了,而再微喘,反微喘就是氣脫於上,非死不可了。
那麼這一段的寒利與上邊的熱利是個對待的,所以下利之病有陰有陽,有虛有實,這個(下利,手足厥冷,無脈)是虛寒下利。
底下這句話「少陰負跌陽者,為順也」是衍文,加這麼一句沒什麼大意思。(不過)解釋是好解釋的。趺陽是胃脈,少陰是腎脈,古人認為土不能制水,水泛濫成災而才下利不止。如果趺陽勝了少陰,那麼在利症是個順候,這也指的陰寒下利說的。但是這一句擱這兒沒什麼大意思,《傷寒論》也有這麼一句,你看整篇與這一段好像沒有任何的關係呀。而且現在咱們診病也不像古人的遍診法,遍診法見《內經》,咱們診寸口是《難經》的診法,現在咱們都是診寸口。張仲景這個數大部分診寸口,有時候提起來少陰、跌陽,都是說明病的道理。所以這一段我認為是衍文,就是多出來的,沒大意思,與前後都不相屬,你看看下邊就知道了。
339、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下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宜服四逆輩」,咱們講太陰篇裡頭講過了。所以下利,我們首先要看這個人渴不渴,就是口舌於不幹。如果渴,這是熱;不渴就是寒,就是太陰病的下利。
這個有「渴」,這是個熱利,可雖然是個熱利,但是微熱而脈弱,這個熱不厲害,只有微熱,而且脈也弱,說明邪已衰,這個熱沒大問題的。「今自愈」,下利快好了。這都是指熱利說的。
要是熱利,(而見)脈微弱,這都是好現象。雖然他渴,還是有熱,但所反映的脈證,都是邪氣衰的反應,所以病就要好了。
(編者按:以上內容摘自《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學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