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夫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337、下利,脈沉弦者,下……339……

2021-02-07 探求經方真意
 

            胡希恕解讀《經方》講座


        第二部分 金匱要略


       十八、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336、夫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該講下利這一部分了。

       六腑,為陽,行陽於外。假設「六腑氣絕於外」的話,就是無以溫體表了,所以「手足寒」而「腳縮",腳縮就是《傷寒論》所說的「蜷臥」那個意思,冷的厲害。

       陽上虛,陰寒從下往上攻,所以他同時也「上氣」,這個上氣說的不是喘,這個上氣就是嘔、噦的情形,就是氣道。凡是陽虛都是上邊,寒就從下往上來逆迫,所以他就上氣。手足寒、腳縮是連在一起的,就是手足逆冷,蜷臥,彎著腿,這是冷的厲害。同時,由於寒氣從下往上攻,所以他上氣嘔逆。

       五臟是藏陰於內,如果五臟氣絕於內的話,那麼就無以守陰液了,所以「利不禁」。如果利更甚的話,當然影響到形衰,以至於手足不仁,手足不用。瀉得厲害了,形衰,手足也不用。

       這一段在下利差不多是個總綱。

       古人他是這麼個看法,認為六腑,行陽於體表,所以六腑氣絕了就無以溫體表,所以手足寒而腳縮,寒氣上逆,同時還發作上氣、嘔、噦這個情況。五臟是藏陰於內,如果五臟氣絕,就不足以養陰液,所以利不禁。陰液就不守了,就失去守了,厲害的話就手足不仁。這是說下利與髒氣是有關的,這是古人一種看法,大家做個參考。


       337、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下利,脈沉弦」,沉為在裡,弦為裡急,就是裡急後重。腹裡拘急脈也弦,說明這個下利有裡急後重,是熱利,所以他說「下重」,下重就是裡急後重的簡詞。

       「脈大者,為未止」,痢疾,這兒整個說的是痢疾,就是熱利了。脈大是邪盛、熱邪盛,所以這個痢疾、這個下利,不是

要休止的狀態,還繼續往前進展。

       「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脈數本來是有熱,那麼熱利脈數,看不出欲自止的樣子了。微弱數者,雖然數,但是脈現微弱,微弱是邪衰的一個徵候,痢疾很快就要自愈了。真正的熱利,脈越大越滑越數則越壞。脈微弱,因為下利傷人最厲害,平常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好漢架不住三泡屎」嘛,下利則虛人,脈應該弱細,不應該太過。所以脈微弱,說明人是弱了,但是邪也衰了,雖然脈數還發熱,但這個利不要緊,為欲自止。

       「雖發熱不死」,雖然脈數還發熱,但是脈數與脈微弱一同出現,邪氣已衰了,微弱的時間不會久的,所以他不至於死。下利要是脈滑數,熱不止,痢疾發熱不止是最危險了。古人說,奇恆痢(編者按:見《醫學實在易》卷三)就有這麼一個,發熱不止者死,疼痛不止者死,不能夠吃東西的死。但是雖熱而脈微弱,那麼這種熱很快就可以止的,雖然現在還發熱,脈還數,這不會持久,不要緊。所以說肯定是利「為欲自止」。

       這裡論說的脈都很好,臨床都挺有用的。


       338、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這一段說的是陰寒下利。下利,手足厥冷,以至於無脈,這是一種虛脫的樣子,無脈是心臟衰絕。那麼這時候病可以好可以壞,得趕緊灸之。如果胃復,手足溫則可以好的。要是不溫,脈也不還,胃氣已敗了,而再微喘,反微喘就是氣脫於上,非死不可了。

       那麼這一段的寒利與上邊的熱利是個對待的,所以下利之病有陰有陽,有虛有實,這個(下利,手足厥冷,無脈)是虛寒下利。

       底下這句話「少陰負跌陽者,為順也」是衍文,加這麼一句沒什麼大意思。(不過)解釋是好解釋的。趺陽是胃脈,少陰是腎脈,古人認為土不能制水,水泛濫成災而才下利不止。如果趺陽勝了少陰,那麼在利症是個順候,這也指的陰寒下利說的。但是這一句擱這兒沒什麼大意思,《傷寒論》也有這麼一句,你看整篇與這一段好像沒有任何的關係呀。而且現在咱們診病也不像古人的遍診法,遍診法見《內經》,咱們診寸口是《難經》的診法,現在咱們都是診寸口。張仲景這個數大部分診寸口,有時候提起來少陰、跌陽,都是說明病的道理。所以這一段我認為是衍文,就是多出來的,沒大意思,與前後都不相屬,你看看下邊就知道了。


       339、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下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宜服四逆輩」,咱們講太陰篇裡頭講過了。所以下利,我們首先要看這個人渴不渴,就是口舌於不幹。如果渴,這是熱;不渴就是寒,就是太陰病的下利。

       這個有「渴」,這是個熱利,可雖然是個熱利,但是微熱而脈弱,這個熱不厲害,只有微熱,而且脈也弱,說明邪已衰,這個熱沒大問題的。「今自愈」,下利快好了。這都是指熱利說的。

       要是熱利,(而見)脈微弱,這都是好現象。雖然他渴,還是有熱,但所反映的脈證,都是邪氣衰的反應,所以病就要好了。

       (編者按:以上內容摘自《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學苑出版社)

相關焦點

  •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原文朗誦+解讀】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 金匱誦讀120丨嘔吐下利
    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金匱要略》(二十二)乾嘔噦非反胃,手足厥非無陽,胃不和則氣不至於四肢也。橘皮和胃氣,生薑散逆氣,氣行胃和,嘔噦與厥自已,未可便認陽虛而遽投溫補也。(二十四)六腑為陽,陽者主外,陽絕不通於外,為手足寒,陽不外通,則並而上行,為上氣腳縮也。五臟為陰,陰者主內,陰絕不守於內,則下利不禁,甚者不交於陽,而隧道痺閉,為手足不仁也。(二十五)沉為裡為下,沉中見弦,為少陽之氣滯於下而不得越,故下重。大為邪盛,又大則病進,故為未止。徐氏曰:微弱者,正衰邪亦衰也。
  • 299、病人面無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300、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304……
    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       衄、吐、下血的脈應也是不同的,這條是分別說這個脈應。       「面無色」,這是亡血的一個外證,前面虛勞篇講很多了,面無血色、面色白、面色薄,這都是「面無色」的同義語,又是亡血的一個症候了。「無寒熱」就是沒有外邪。病人無故的面無血色,又無外邪,肯定是亡血家了。
  • 金匱誦讀121丨下利
    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金匱要略》(二十九)脈數而渴,陽氣已復,亦下利有微熱而渴之意。(三十)弦脈陰陽兩屬,若與發熱身汗並見,則弦亦陽也,與脈數有微熱汗出正同,故愈。按:上數條,皆是傷寒邪氣入裡之候,故或熱或渴,或汗出,或脈數,陽氣既復,邪氣得達則愈。若雜病溼熱下利之證,則發熱口渴脈數,均非美證。《內經》云:下利身熱者死。仲景云:下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蓋《內經》所言者,雜病溼熱下利之證,仲景所言者,傷寒陰邪內入之證,二者不可不分也。
  • 139,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
    ,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上一次,我們複習到《傷寒論》第一百三十八條: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這一條主要講述小結胸病的主脈主證和主方。今天,我們接下去講《傷寒論》第一百三十九條: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 《病因賦》:呃逆者 胃氣之不順,咳嗽者,肺氣之不清
    【氣有九論】氣者,一身之主。內無七情所傷,外無寒暑所犯,則一氣周流百骸疏暢。如有七情所幹、寒暑所犯,則疾病生焉。《內經》云: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寒則氣收,熱則氣洩,九氣不同,為病亦異。張子和論之詳矣,予不復論。如以氣虛、氣實論之,夫實者,邪氣實也;虛者,正氣虛也。氣虛為病,或精神短少,或倦怠嗜臥,或少進飲食,或眩暈,或痿躄,或自汗,或洩瀉,或遺脫,諸病生焉。審其症候,診其脈息,果然氣虛,則人參、黃芪、白朮之類必當用也。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2: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繼續研讀《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原文片段:    黃帝問曰:診法何如?    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 324,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
    ,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今天,我們講《傷寒論》第三百二十四條: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我簡單翻譯一下:少陰病,表現出飲食入口就吐,心中鬱悶,噁心欲吐,想吐卻又吐不出來,開始得病的時候,就見到四肢厥冷,脈象弦遲,這是胸中有實邪阻滯的緣故,不可以攻下,應該催吐,用吐法。
  • 四逆湯 溫中祛寒,回陽救逆
    1.少陰虛寒證:以身熱惡寒,手足冷,體痛,下利,腹部拘急為辨證要點。主要症狀為四肢厥逆,身體疼痛,惡寒汗出,下利清谷,嘔吐,唇指發紺,口鼻氣冷,小便清長,舌質淡,舌苔白滑,脈沉微遲弱。2.常用於傷寒陰證、五臟中寒、前列腺炎、哮喘、感冒、便秘、下利、吐瀉病、急性食物中毒、呃逆、心臟衰弱、急性心肌梗死、肺源性心臟病、中毒性休克、急性胃腸炎等屬於脾腎陽虛,陰寒內盛者。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18)—脈要精微論第十七
    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藏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 ​​​384,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
    與才叔死磕《傷寒論》第384講384,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
  • 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寫材料用典】
    一、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例文】「勢利之交,難以經遠。」「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3月18日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典出】出自〔隋〕王通《中說•禮樂篇》,子曰:「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故君子不與也。」。意思是,以權勢交友的,權勢逝去了,交情也隨之斷絕;以利益交友的,利益窮盡了,交情也隨之結束。【賞析】領導幹部如何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