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最喜歡的事,永遠都不晚》
原著 | 摩西奶奶
解讀 | 小女賊
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素顏如水朗誦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我將用一篇文章的長度,來向您講解書中精髓。
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書是《做你最喜歡的事,永遠都不晚》
曾看過一個有趣的帖子,10歲的女孩拋出一個當下最困擾的問題,20歲的陌生人給予建議同時拋出自己的困擾,依此類推一直持續到80歲的老人。
一條條看過來,你會發現每個階段都有它自己的煩惱,多是難以抉擇的選擇,怕選錯,怕錯過,怕來不及。如此相似,但經年過後再看當年,又會覺得不值一提。
所有人都曾企圖從過來人那裡獲得肯定和答案,選夢想還是現實,是繼續還是放棄。
摩西奶奶卻告訴我們:「有人總說已經晚了,實際上『現在』就是最恰當的時候。對一個真正有追求的人來說,生命的每個時期都是年輕的、及時的。」
摩西奶奶是紐約村落一個貧窮農夫的女兒,大半生操勞忙碌,77歲開始作畫卻一舉成名,成為了美國著名和最多產的原始派畫家之一。
美國前副總統納爾遜·洛克菲勒評價道:「摩西奶奶繪畫完全是因為她對繪畫的熱愛,在她的人生中,她得到了幾乎所有人的喜愛。現在,摩西奶奶是全國上下最受矚目的藝術家了。」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這本《做你最喜歡的事,永遠都不晚》,是國內首部最全面介紹摩西奶奶一生的書,書中記載了摩西奶奶一生的故事,有誠懇的建議,有自我思考,細碎樸實的文字夾雜著摩西奶奶的經典畫作,讀來很是溫暖。
下面我們就從摩西奶奶人生的幾大轉折入手,和大家分享這位傳奇藝術家的故事。
生活冗長,
熱愛是平凡日子裡的曙光
摩西奶奶的前半生和許多婦人相似,結婚、生子、為生活奔波。
她27歲時嫁給了與她同一個農場工作的男人,養育了10個子女,擠牛奶、擦地板、裝蔬菜罐頭等雜事就是她那時生活的全部。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她58歲,那段時間她是「農夫的女兒」、「工人的妻子」、「孩子們的母親」,生活不比她人輕鬆,但她卻樂在其中,因為無論面臨哪種選擇,她都會遵從本心,選那個自己最有興趣、最熱愛的選項。
謀生的崗位很多,她喜歡刺繡就做了刺繡,生活疲乏中她看到了孩子們治癒的笑,想要記錄就拿起了畫筆,隨意、純粹,看似偶然卻透露著必然的結果。
58歲的摩西奶奶第一次在家裡的壁爐遮板上畫下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幅畫,她看著鏡子裡布滿皺紋的臉和乾枯的手臂,感慨生活帶走了太多,同時又慶幸年過半百也未曾放棄發掘和尋找內心的熱愛。
那時的她沒有想過以後會出名,也沒有策劃怎樣才能畫的更好,只是單純地為找到熱愛的事而感到欣喜。
熱愛是成事的大前提,更是生活會美好的必要因素,後來摩西奶奶才發現很多人都不看中這一點。
她在書裡分享了最讓自己難忘的兩個人的故事。
一個是她的表叔,在摩西奶奶的心裡,自己的表叔是個特別有天賦和才華的人,見多識廣,很喜歡雜文,看過的內容基本過目不忘。
表叔一直有個寫作的心願,卻因為自己的工作忙碌一直耽擱,直到他賦閒在家,摩西奶奶去探望閒聊時,表叔卻表示年紀大了,早已經放棄嘗試,沒了當年的自信。
摩西奶奶聽完表叔的困擾後很不是滋味,她覺得一個人最想幹的事,多是潛質和天賦所在,如果勇敢去做,才能算得上「人盡其才」,敢想不敢為,關鍵時刻打退堂鼓,以至事與願違才是最讓人惋惜的事情。
另一個人是一個陌生粉絲,出名後的摩西奶奶經常會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情感信件,其中有一封署名為春水上行的信,春水上行在信中描述著自己的困擾,是該堅持穩定卻乏味的工作,還是冒險選擇熱愛卻看不到未來的夢想。
他覺得他已經三十了,有了無形的壓力,從頭再來風險太大,不做嘗試又很不甘心。
摩西奶奶給他的回信裡只有一句話:「做你喜歡做的事,上帝會高興地為你打開成功之門,哪怕你現在已經80歲了。」
好幾年過後,摩西奶奶才知道這位陌生的傾訴者就是在世界文壇享有盛譽的作家渡邊淳一。當年的他在收到摩西奶奶的回信後,果斷地選擇了夢想,至此收穫了非凡的成績。
是選夢想還是現實,這樣的困擾難倒了很多人,後來才發現選擇夢想不一定會有所成,但只有選擇了才有突破的可能。
點擊圖片發現更多好書解讀
任何時候開始,都正是時候
摩西奶奶成名後回憶陌生人寄來的傾述信,出現最多的信息就是抱怨和欽佩。
他們在信裡欽佩摩西奶奶到老還有勇氣去實現夢想,困惑自己要不要像她一樣。同時感慨自己已經丟掉了年輕時候的憧憬,只能在現實的泥潭裡掙扎殘喘。
對於這些留言,摩西奶奶表示有點厭煩懷有抱怨情緒的人,主動權其實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不是生活逼得無數人沒了選擇權,而是太多人一開始就被權利、金錢等欲望吸引,從而一點點放棄了夢想。
生活從來艱苦,就在無數人羨慕摩西奶奶的正確抉擇時,沒人想到她不過也是一個普通辛苦的婦人,做了十多年的女傭,生了10個孩子,卻有5個死於襁褓。
她的生活不比任何人輕鬆,76歲拿起畫筆的她也不比任何其他人擁有更好的機遇,摩西奶奶和別人相比,只是不甘心從事看似高貴卻毫無感覺的工作,摩西奶奶多的只是一顆渴望、熱愛便立即開始的勇敢和灑脫的心。
太多人覺得先得到實際的東西,等做好不想做的,才有時間和精力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情,其實在面臨選擇、優柔寡斷的時候,你就註定會與自己的夢想背道而馳。
生命的意義其實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不應被外界的因素困擾,努力去尋找真正熱愛的東西,找到後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就好。
摩西奶奶不止一次地告誡身邊的人:「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對於真正的追求者而言,生命的每個時期都是年輕的、及時的。」
在書裡還分享了另外一個人王德順的故事。
這個人小時候很窮,也上不起學,14歲輟學打工,但在24歲接觸到話劇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學識不夠,他就白天排練,晚上自學高中課程。
49歲自創「造型啞劇」,50歲時啞劇主要形式表現為肢體,他就開始健身,不看電視、沒有社交,每天健身遊泳,每周速滑,不論四季,風雨無阻。
60歲時他想演活雕塑,最高要求是身體塗抹青銅顏色,往那一站就讓人覺得是雕塑,於是他狂練肌肉,63歲練出結實體型,出演一場場活體雕塑演出,79歲走上T臺爆紅網絡。
所有的好成果沒有時間的限制,拋開自我限制,年齡不過只是一串數字,是自我約束的幌子,保有一顆不服老的年輕心態和對所愛的事堅持的決心,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會遲。
點擊圖片發現更多好書解讀
成功不是目的,生活充實才是
摩西奶奶晚年的成功,除了她義無反顧的開始,和不遺餘力的堅持外,也少不了本有的天賦和剛剛好的機遇。
因為長期刺繡的經歷以及多年的農場生活,讓摩西奶奶可以信手畫出真實隨性的場景。
畫作的生動讓子女有了兜售的念頭,恰巧陳列在雜貨店櫥窗中的作品被藝術收藏家路易威.卡爾多爾看中,打心底欣賞的他將摩西奶奶的作品帶到了紐約的畫廊,這一舉動引起了畫商奧託·卡利爾的注意,至此摩西的畫被掛到卡利爾的畫廊裡,卡利爾將摩西介紹到藝術界。
對於這樣的成功,有人曾問她是不是篤定了自己有成功的可能才選擇了繪畫。
她只是表示自己的生活圈子從未離開過農場,在繪畫前以刺繡為主,因為關節炎放棄刺繡後開始繪畫,假如不繪畫的話,也許她會養雞。
比起取得的成就,她更在乎的是保持充實和對生活的熱愛。
可能在無數人眼裡,欽佩、羨慕的是她到晚年還能抓住機遇揚名立萬,渴望知道的是她如何把握住了時機,怎樣才能像她一樣再晚也能有所成。
殊不知在摩西奶奶的心裡,比起畫作不斷地被賣出,她更欣喜的是她能夠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萬千人的心裡,成功是終極目的,但直到多年過後,才會發現悠閒生活、享受此刻、時時快樂要比名利雙收要難得多。
點擊圖片發現更多好書解讀
只有學會放下,才能獲得新生
很喜歡摩西奶奶在書中寫的一段話,那是一段給粉絲的回信,她說:「不用著急的,你要明白你的人生要做的其實不是和別人競爭,不是為了追趕別人或者是超越他,這都沒什麼意義。你要做的就是允許自己慢下來,淡定從容地生活,去感受生活裡點滴的充實和快樂。」
這樣的心境和領悟摩西奶奶一開始也沒有,特別是在她的女兒患病時。
摩西奶奶的女兒安娜患病後,她想盡了一切辦法、用盡了所有力氣也沒有挽救回來。
當女兒骨瘦如柴地躺在床上,摩西奶奶悲痛萬分,直到女兒離世後的很長時間,她的內心都無法平復。
偶然間摩西奶奶聽到了一個年輕人的故事,那個年輕人被生活中的孤獨寂寞折磨,千裡迢迢去拜見大師,只想找回生活的快樂。
見到大師的年輕人一個勁地抱怨,大師卻笑著問了他一個問題:「你行囊裡都是什麼東西?」
年輕人只答那些都是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安全感的來源,是支撐自己的力量,絕對不能丟掉。
大師再沒說話,只是在河邊讓過了岸的年輕人捎上背後的船隻,年輕人不願意,只覺得那是又重又無用的東西。
大師卻解釋道,人生中的太多情緒像極了那條船,船是渡河工具,過了河卻放不下它的話,船便成了負擔。
生活裡的痛哭、孤獨、寂寞、眼淚、災難也是,這些只是冗長人生裡的一部分,一直銘記在心,便成了心的負擔。
年輕人頓悟了,摩西奶奶也放開了,後來的她將自己對女兒的愛記錄在了那一幅幅畫中,沒有了分別時的悲苦,有的只是美好記憶被留存的幸福。
所有人都曾煩躁不安:想要在最短的時間裡獲取儘可能多的成績,急著上學、急著上班、急著證明自己;急著成長、急著賺錢、急著取得成就;急著成功,急著失敗,急著爬起來再繼續,殊不知越是著急越會選錯,從而錯過本可以擁有的快樂,失去更多。
摩西奶奶自始至終都沒有因為成功畫家的身份而感到驕傲自滿,她接受自己傭人的經歷,接受七十多年的平淡生活,接受生活帶來的所有艱辛,沒有耿耿於懷,只是一次次的放下,輕裝上陣,帶著期待去擁抱純粹簡單的幸福。
她感慨,有所成或無所成都是人生的一段經歷,是生活的見證,那些經歷可以給我們的未來提供借鑑,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就不捨得放棄它們。
有時候適時的接受和放棄,是對心境的一种放松,對心靈的一種滋潤,只有整個人放鬆下來,我們才能有所收穫。
點擊圖片發現更多好書解讀
人生重在經歷,幸福一直在我們身邊
越長大越發現幸福其實很簡單,不需要去「詩和遠方」中去尋找,它一直在我們身邊。
摩西奶奶在書裡分享了自己發小的故事,他是一個有點好笑、有點傷感又很勵志的胖子。
他從小就得了一種病,得持續服用激素,這樣的治療導致了他很胖,還是那種怎麼也不可能瘦下來的胖。
偏偏他就定下了一定要瘦的終極目標,為了瘦他去學了舞蹈,但得知他這個決定的很多人都不看好他。
幾年過去了,摩西奶奶和發小再見,沒有奇蹟發生,他依舊還是那個胖子,但讓人欽佩的是髮小雖然沒有瘦,但是整個人精壯了許多,也很精神,舞技純熟的同時還開了兩家舞蹈機構。
每每有新成員加入問他胖的原因,發小總會直言不諱地告知小時候的不幸,對於到底能不能瘦,他沒了當年的執著,覺得胖也沒什麼不好,但是依然做著會瘦下來的夢。
生活中存在著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當我們打算做一件自己夢想了很久、喜歡了很久的事情時,總會有人跳出來語重心長地勸誡:「別瞎折騰....」帶著過來人的看透,夾雜著預知結果般的輕蔑,但這件事能不能做成其實誰都沒把握。
總有一天我們會意識到人生的大半程都是我們自己在過,獨處是生活常態,別人說得再多,到頭來最關心的還是他們自己。
少在意他人的目光,多專注自己的內心,勇敢邁出去,相比事情的結果,經歷同樣重要,甚至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驚喜,給你更真切、更持續的幸福感。
以上就是本書的精華內容。
一首詩這樣寫道:
「紐約時間比加州時間早三個小時,但加州時間並沒有變慢。
有人22歲就畢業了,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
有人25歲就當上CEO,卻在50歲去世。
也有人遲到50歲才當上CEO,然後活到90歲。
有人依然單身,同時也有人已婚。
歐巴馬55歲就退休,川普70歲才開始當總統。
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發展時區。
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後面。
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
所以千萬不用嫉妒或嘲笑別人,更不要妄自菲薄。放輕鬆,別擔心來不及,也別困擾於仿佛錯失了「最佳」的時機。
你沒有落後也沒有領先,在命運為你安排的屬於自己的時區裡,一切都準時。
特別喜歡《嚮往的生活》裡真實的李誕,說著耍賴的話,喪中透露著獨屬於他的力量。
他說:「人一旦躺著,就快樂了。」他每天都要躺12個小時,挖筍就是他一年的運動量。
在他的眼裡,只有自洽的活法,沒有正當的活法,累了的時候,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不用時時刻刻都打雞血式的逼自己努力。
慢慢地發現所有的焦慮不過是在和自己擰巴,害怕自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害怕時光匆匆,到頭來卻沒有遇到與自己惺惺相惜的愛人;害怕失去了青春,卻沒有換來比別人更優越的生活。
但再多的擔憂和忐忑都不會改變任何現狀,只有行動和放鬆下來才會有真切難忘的體會,才會給你帶來最難忘的回憶和經歷。
恰恰是這些記得住的美好經歷才讓你的生活變得充實和難忘,終有一天你會意識到人生從來沒有真正「完美」的樣子,只有自己走過的路。
不用害怕孤單一人,只要努力,你想要的遲早會到來;
不用害怕平凡普通,簡單快樂已然算是成功;
更不用擔心未來艱難辛苦,遵從內心,把握當下,不負自己就好,餘生那麼長,何必慌張。
慈懷創辦「每天一本書」專欄,每天20分鐘,陪你讀懂一本好書,至今,已和熱愛讀書的書友們,讀完了五百七十一本書,用讀書改變生活。
我們收到了無數書友的好評的同時,也經常收到很多書友的訴求:
「很喜歡聽每天一本書,但之前很多書沒聽到,想往回聽。」
「想每天都堅持聽書,但經常忘記點進公眾號聽。」
「我之前聽過XX書,感覺很好,現在想再聽,但找不到了。」
「要是能有個集錦,把這些書收集起來就好了。」
.
為了更好地為大家提供聽書服務,慈懷特地打造了一座成長圖書館:慈懷每天一本書小程序。
相比在公眾號上的內容,慈懷每天一本書小程序多了哪些變化呢?一起來了解看看吧:
還有很多精彩功能,等待你親自訂閱小程序,去探索有什麼是你喜歡的。
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
訂閱慈懷每天一本書小程序
▼開啟你的成長圖書館▼
.
已為您讀了五百七十一本書
*註:配圖來自摩西奶奶畫作
*文:小女賊,慈懷每天一本書籤約作者,折騰不止的假想流浪追求者。
*註:如果你也想成為慈懷每天一本書的籤約作者,歡迎後臺回復「閱讀達人」了解相關事宜。
☟誠邀您參與慈懷產品體驗調查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