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的攝影:導言 | 約翰·薩考斯基

2021-01-08 騰訊網

遊樂場的大篷車女孩,1926—1932年,攝影:奧古斯特·桑德

影藝家按:《迄今為止的攝影》(Photography Until Now)伴隨MoMA的同名展覽出版,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思考誕生一百五十年之久的攝影,全書聚焦於科技變革與藝術表達之間的交互影響。可以說,少有攝影史專著如此清晰地描述這一媒介的發展。

本書共分七章以及導言,約翰·薩考斯基從攝影前史開始(即「攝影之前」)敘述,他將攝影當作四個世紀的西方繪畫傳統的邏輯延續,最後停止在當代(因為電視、視頻影響了靜態攝影的創作方向)。

本次推送全書導言,即介紹思考攝影史的一種新方法以及薩考斯基緣何產生這一想法,餘下七章將在之後的文章陸續推送。在此,也希望能有志同道合者加入,切磋砥礪,共同進步。(如有興趣者,可後臺留言或添加微信:807252690)

迄今為止的攝影:導言

文 | 約翰·薩考斯基

譯 | 李鑫

風燭殘年的雷諾瓦(Renoir),性情古怪,腳患關節炎,步履蹣跚。一日,他惋惜地向兒子讓(Jean)感嘆,畫家現已不再讓學徒為他們磨顏料,因為他們沒有這樣做,若他打扮成安德烈·德爾·薩爾託(Andrea del Sarto)那般磨顏料豈不愚蠢至極。他還說道,「我們用易攜帶的顏料管在大自然中創作。……沒有顏料管,便不會有塞尚(Cézanne)、莫奈(Monet)、西斯萊(Sisley)、畢沙羅(Pissarro),更遑論後來報刊記者所謂的印象主義。」[1]

雷諾瓦並不認為印象主義是顏料管的產物。情況也許恰好相反,繪畫轉瞬即逝之風景的普遍渴望產生對現成顏料的需求。在任一情況下,目的與手段彼此影響,好比內燃機或者數學方程式。方程式的一邊發生改變,另一邊也隨之而變。

二十多年前,我初次讀雷諾瓦的評論時,立刻被他深深折服。當然,我早已明白形式與功能相互聯繫,受僱繪製溼壁畫的畫家日後不會被人記住;不過,雷諾瓦對這一原則的論述給人一種嶄新、通俗的權威感,並且,它可能為我提供一種思考攝影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我看來,這種方法可將千絲萬縷、錯綜複雜的情節凝練成一個簡單、連貫的故事,而那些情節都是故事的組成部分。

公允而論,近四十年來,所有基於博蒙特·紐霍爾(Beaumont Newhall)在《攝影史:從1839年至今》(The History of Photography from 1839 to the Present Day,1949年)中提出的概念架構的標準攝影史均將媒介的科技革新與天賦異稟之實踐者的創造性成就視作相對獨立的兩個問題,二者斷斷續續、時有時無地相互碰撞、彼此影響。這一觀點堅信科技與藝術之間存在兩個基本區別:其一,認為完全可用客觀、可證的事實敘述故事;其二,認為僅能用主觀、不可量化的認知恰如其分地理解一個與之對應的故事。

我並非意在否認經驗知識與直覺知識之間的區別,而意圖證明在創造事物的過程中兩種認識方式可以相互結合。這一結合既可是真誠地共生,也可是激烈地競爭,但它決定了所創造事物的特徵和意義。

本書及同名展覽並不試圖講述攝影的工藝或科技的歷史,對這一主題的闡述我也難以勝任。我試圖勾勒一段由科技變化的模式所帶來的攝影圖像的歷史。此處,「科技」一詞不僅指常被當作攝影工藝成分中的化學與視覺難題,還涉及分配攝影影像的方法、經濟的約束以及職業結構。

藉由這一方法,我希望攝影藝術不再被當作某一特例、或與媒體廣泛關注的宏大故事以及工具的功能無關,簡言之,作為作品,它應最清晰、最雄辯地表達攝影對全新、重要身份的不斷探索。

[1] 參見Jean Renoir,Renoir, My Father, Boston: Little, Brown, & Co., 1962, p. 77.

約翰·薩考斯基攝影文論集

編輯 404

影藝家微刊是雜誌《影藝家》的延伸

由成都影像藝術中心(CDPC)主辦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安德烈·柯特茲 | 約翰·薩考斯基
    柯特茲代表了自由、歡快的攝影,他的眼力是培養視覺能力的教科書。語言是無用的:「我的攝影,就是這樣。」他又補充道:「我的英文不好,法文也不好。攝影是我唯一的語言。」本文由約翰·薩考斯基執筆,譯自John Szarkowski,André Kertész, Photographer, New York: MoMA, 1964, p.3-9.
  • 劉作 | 康德為什麼要重寫《判斷力批判》的導言?
    康德在撰寫《判斷力批判》時,先後寫了兩個導言。第一版導言(或稱「第一導言」)被康德所放棄,並未刊發在正式出版的《判斷力批判》之上。按照卡斯拉的考證,康德寫完這個導言後,幸好把它郵寄給他的學生貝克,否則這篇導言可能會喪失。康德為什麼會放棄這一導言?卡斯拉綜述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第一種看法認為,康德之所以放棄這個導言,只是因為它篇幅太長。
  • 攝影入門不完全手冊(2.0版)
    邊框(The Frame)這個概念是由約翰·薩考斯基(John Szarkowski)提出的(《攝影師之眼》)。約翰·薩考斯基認為,世界是沒有邊框的,被拍攝的對象一直可以向四面八方延伸開去,但是邊框「圍住了兩個人,將他們從所處的人群中孤立出來,照片便在這兩個人之間創造出一種過去並不存在的關係。」
  • 佛法導言——小乘與大乘之關係
    亦名《佛乘導言》或《佛學導言》,為《佛乘宗要論》所本。問曰:然則小乘亦是大乘方便行耶?答曰:如是!人乘天乘為利生法,聲聞乘獨覺乘為出世法;用利生法依福善舍罪惡,用出世法依空慧舍福善,一切舍則一切不生,大乘自體相用斯圓顯矣。未悟入大乘而信佛學佛,具修人天聲聞獨覺乘法,則為假名菩薩權乘,即天台所判藏教通教及別教地前之菩薩也。
  • 尤金·阿傑特《巴黎攝影》導讀 | 世界攝影史不朽之作
    」——約翰·薩考斯基「尤金·阿傑特將被銘記,作為城市歷史學家,真正的浪漫主義者,巴黎的情人,巴爾扎克的照相機。從他的工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幅法國文明的壯麗織錦。約翰·薩考斯基說,「這些照片是完全精確的,它們讓我們認識到,我們在照片上看到這些場景在現實世界裡再也不會出現。」貝倫妮斯·阿博特說,「尤金•阿傑特將被銘記,作為城市歷史學家,真正的浪漫主義者,巴黎的情人,巴爾扎克的攝影機。從他的工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幅法國文明的壯麗織錦。」
  • 攝影好書|我們該如何理解史蒂芬·肖爾所說的《照片的本質》
    《照片的本質》書影你看到什麼,就會拍下什麼;攝影就是要拍下眼睛看不到的東西;你永遠無法拍下自己看不到的東西……OK,我想我已經快把你繞暈了。維吉尼亞州麥克萊恩,1978年12月 喬爾·斯滕菲爾德《照片的本質》很顯然受到了約翰·薩考斯基《攝影師之眼》的影響。在主題內容上,兩本書都試圖用毫不冗餘的篇幅講述攝影的本質。
  • 《返本還原論》導言
    編者按:戈國龍教授有關內丹學的最新研究成果
  • 看看攝影大師們旅行時都在拍些什麼 旅行
    特別是在如今這個旅行與攝影都信手拈來的時代,這些「看盡一路風景的眼睛」尤其珍貴。本期專題,我們將跟隨這些攝影大師的鏡頭,去看看旅行攝影的更多可能,並嘗試以更複雜的眼光看世界。如果說世界上有比時尚雜誌更像攝影雜誌的,一定是地理旅行類雜誌。自1839年攝影術正式誕生以來,攝影與旅行就不可分割。攝影一問世,地理插畫、異域風情畫等就迅速被照片所取代,法國政府還在1840年代組織了攝影協會系統地拍攝法國各處的古蹟。可以說,風景照從這時起,就不單單只是一張照片,同時,它還與構建民族共同體的運動結合在了一起。
  • 一種變奏的導言
    一種變奏的導言米蘭.昆德拉
  • ...相伴——「我遇見最美的光」第五屆全國醫務人員攝影大展圓滿落幕
    導言:2020年,是「我遇見最美的光」全國醫務人員攝影大展舉辦的第五個年頭,該公益活動由《大眾攝影》主辦,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衛生影像》共同協辦。作為大展的發起方,正大天晴藥業集團本著強烈社會責任感和公益使命,積極投身大展創辦,努力將大展打造成為醫療衛生行業標杆規格的攝影盛事。
  • 翟天臨學歷造假......查查攝影大師們的教育經歷
    前段時間,頭撞影牆群有攝友認為攝影史上的名家未必經過攝影教育,更有攝友酸溜溜地高喊自己是農民.其實我不是鄙視攝影愛好者的身份,也不認為低學歷者搞不好攝影
  • 宋慧喬ELLE專訪:迄今為止,最全心投入的劇是《那年冬天風在吹》
    當被問到,迄今為止最全心投入的劇是哪一個的時候,喬妹表示,最全心投入的劇應該是《那年冬天,風在吹》。(小煙這裡也覺得,《那冬》真的很好看,跟趙寅成也十分有火花,當年竟然沒有拿到大獎也是跌了眼鏡了,小煙對此一直耿耿於懷的。)
  • 【入中觀論講解】01:序言、譯者說明、導言
    《入中觀論講解》彭措郎加01:序言、譯者說明、導言
  • 高通5G晶片驍龍888升級顯著 GPU實現迄今為止最大提升
    話不多說,讓我們一起來領略高通這款迄今為止最強大5G晶片的秘密吧。GPU方面,高通5G晶片驍龍888採用了Adreno 660 GPU,實現了迄今為止最大的性能提升,圖形渲染速度的增幅高達35%之多。同樣的,高通強調驍龍888 5G晶片的GPU也能夠持續穩定輸出高性能,這相比峰值性能更為重要。
  • 反思:我們的攝影是如何「煉成」的
    新聞報導攝影和與此相關的傳統紀實攝影一度成為整個攝影界的主流,雖然在上個世紀60年代MoMA攝影部主任約翰·薩考斯基(John Szarkowski)試圖通過「新紀實」(New Documents)這樣的命名把紀實攝影從傳統的記者攝影(新聞報導攝影)中分離出來,強調這種具有快照風格的照片是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換言之,在藝術攝影的語境下,
  • 柄谷行人 | 《新聯合主義運動原則》中文版導言
    柄谷行人先生在7月為中文版專門撰寫了導言。現在我們發布的就是這篇導言,之後,《同時》將發布《原則》中譯全文。作者在NAM代表抽籤選舉儀式上,2002年黃真 譯    《新聯合主義運動原則》雖然在網上還存留著英文版,但這篇論文在日本卻是絕版已久,故而當得知它將在中國出版時,我感到又驚又喜。
  • 快訊| Prix Pictet攝影獎入圍名單
    主題:Prix Pictet活動:法國·阿爾勒攝影節tag:#阿爾勒# #shortlists#光圈Aperture是一個通過介紹優質海外攝影資訊,伴隨年輕一代攝影師成長的公眾號
  • 攝影思考:技術乎?藝術乎?記錄乎?
    記得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剛學攝影的我喜歡到新華書店裡買攝影書籍,發現攝影類圖書在有的書店裡歸入技術類,有些書店歸入藝術類。這有點讓我疑惑,攝影是一門技術?還是一門藝術?攝影曾是一門技術活,18世紀初,由法國人發明了攝影術。注意當時是稱為攝影術,是一門技術活。的確,早期的攝影師需要自己動手製作感光劑,塗抹在玻璃板上當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