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頭撞影牆群談到現在的很多攝影師,包括某些經常獲獎的攝影師,基本功不行,就有攝友問:什麼是攝影的基本功?我忽然覺得這是一個大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突然認識到,幾乎所有走向攝影道路的人,都發覺自己走得彎彎曲曲,磕磕碰碰,沒有一個人認為自己走得一帆風順的。還有一些人,一輩子都處於入門的那個階段,認識上提不高,實踐上也不過重複地拍攝,素材積累了幾十年,拿得出手的寥寥無幾,除了在自己所在的小縣城還能混個名頭,一出縣城,馬上沒了自傲的資本,因為自己拍攝的東西,放眼到全中國,簡直一抓一大把,每個拿相機的人手中都有類似的一大堆照片,最後只有自己所在縣城的檔案館還對這些照片感興趣,但是每個縣城的檔案館只對拍攝於本地的老照片感興趣,不是本地的也不感興趣。
這說的是一部分人的情形,比較典型。實際上,其它拿相機拍照片的人都是差不多的情況,比如混論壇的,比較熱衷於時尚商業人像、街拍、風光、器材;迷「藝術」的,比較熱衷於養眼的「唯美糖水大片」;迷「紀實」的,比較熱衷於老、少、邊、窮和所謂的「反映老百姓的生活」;年輕人迷「私攝影」,裸體、美女人像,搞怪之類......每一個群體的人都有不同的偏好,以及他們的「心得體會」。為什麼攝影在中國如此落後,根據我十多年來的觀察,總體上源於攝影教育上的落後。
如果把中國的攝影教育分為兩部分,那麼可以分為半途出家的業餘學習和學院派的專業學習,這兩部分人的學習深度和廣度決定了中國攝影的高度。不管前者或者後者,事實上都產生了著名的攝影師和藝術家,但更多的卻屬於默默無名的「攝影/藝術愛好者」。這說明無論通過哪條途徑,都可以走向攝影的高峰,至於高峰的高度究竟有多高,可以開另外一個話題來探討。
先來說說「半途出家的業餘學習」。從數量上講,絕大多數「搞攝影」的人都屬於這個群體。如果要進一步細分,原來在其它視覺藝術領域的人轉到攝影領域會獲得更大的優勢,因為「藝術都是相通的」,原來非常熟悉藝術,他只需要把攝影作為一個藝術的新媒介來看待就可以完成華麗的轉型。這方面有很多著名藝術家的案例,比如王慶松從繪畫轉到攝影屬於非常成功。當然也有大城市藝術氛圍的因素,比如在北京、上海等藝術活動比較頻繁的城市,學習起來相對更有資源,十八線小城市本身比較落後,即使搞繪畫的轉到攝影領域來也會困難重重。但更多的攝影愛好者卻沒有藝術背景,換言之,他們拿相機之前,可能從來沒有喜歡過視覺藝術,從來沒有關注過繪畫、雕塑、建築、設計領域的作品,這會導致一個他們自己都無法意識到的盲區,也就是他們無法自覺地意識到「什麼是美」。「美」,看上去是一件非常簡單明了的事,但沒有經過藝術訓練的人本質上是無法理解「美」的。他們有直覺上的「美」的體會,比如能「看到」花朵的美,「看到」夏季晚霞漫天時的美,「看到」五官精緻的女人的那種美......這就解釋了初學攝影的人為什麼都喜歡去拍荷花、晚霞、美女,也解釋了「唯美糖水片」為什麼會受到更多人的喜歡。原因就在於這種「美」一眼就可以察覺到,不需要經過藝術訓練就能辨別出來。那麼為什麼這種「美」不需要藝術訓練就能「看到」呢?原因很簡單:它們的比例符合一種整齊的數學關係,比如許多花朵的花瓣符合斐波那契數列(Fibonacci sequence),花朵和晚霞的色彩屬於高純度的顏色(高飽和度)。色彩鮮豔、造型有規律有節奏的對象天然地吸引人的眼睛,這造成我們對這類事物有「很美」的感覺。但是超出某個範圍之外,就很難意識到它們的「美」。
為了讓那些對美沒有任何經驗的人拍攝好一張照片,某些老師就想出了「三分法(黃金)構圖」這種招數來。實際上,黃金構圖就是從斐波那契數列來的。三分法(黃金)構圖成了攝影愛好者「視覺造型」的啟蒙。在色彩方面,除了風光攝影中強調「日出前後一小時黃金時間」這種「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經驗判斷——實際上是這個時間段大自然能夠提供高純度色彩(高飽和度)和冷暖色調的反差——外,還嫌棄「順光」缺乏戲劇性。在這些經驗主義者眼裡,照片中光線一定要側光才「好」,否則就被認為「不好」。令人震驚的是,大量類似的「經驗」被總結為「普世知識」,各種《構圖決定一切》《大師用光秘訣》之類的低級「知識」成為攝影學習中的「聖經」。這些既沒有足夠藝術知識,也缺乏足夠審美經驗的人寫了大量的攝影入門書籍來教導門外漢們快速入門,情形相當於一群唱卡拉OK不懂五線譜的業餘KTV歌手在教學生如何學習音樂。
除了上述一大群人用以訛傳訛的方式「普及審美」和「攝影知識」外,還有更重要的一個群體是記者們。可以這麼說,在主流攝影界,「記者攝影」一直主導著中國攝影(也一度主導者國外的主流攝影界)。「記者攝影」反覆強調的是「照片反映客觀現實」,「照片是對現實的一種客觀記錄」。記者們並沒有意識到,「照片對現實的客觀記錄」這種觀點是一種非常初級的、原始的認知,菜市場的大媽們都能意識到這一點。但是這個群體的人就無法掙脫這一點。原因是這個群體的人,其成長大多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的,或者是半途出家自學的,大多攝影師沒有經歷過思辨方面的專業訓練,也缺乏美學上的足夠認知——他們很容易認為攝影涉及美學的部分屬於「形式」,而照片中反映的「內容」才具有「深刻內涵」。所以他們就像馬格南的前輩們那樣,熱衷於全世界到處跑,以「歷史的記錄者」自居。他們為自己照片中呈現出來的宏大敘事激動不已,他們甚至以照片改變世界為目標,把攝影的功能性無限放大,把照片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力理解為攝影的本體價值。因此這個群體中的很多人都極力反對攝影藝術化,把攝影與藝術對立起來。
由於記者掌控著媒體和傳播渠道的話語權,因此這些人的觀點往往成為主流話語,記者攝影也因此成為主流攝影。大名鼎鼎的國際圖片社馬格南的起源就是攝影記者的一個聯盟,其目的是不受刊物編輯所左右。早期好多新加入的會員都通過觀察其他馬格南攝影師的工作方式和照片偷偷地摸索經驗。但是也有許多馬格南攝影師不屑於記者式的攝影,他們往往強調自己作品的藝術性。因此在馬格南內部也存在著新聞報導和藝術的嚴重對立。
新聞報導攝影和與此相關的傳統紀實攝影一度成為整個攝影界的主流,雖然在上個世紀60年代MoMA攝影部主任約翰·薩考斯基(John Szarkowski)試圖通過「新紀實」(New Documents)這樣的命名把紀實攝影從傳統的記者攝影(新聞報導攝影)中分離出來,強調這種具有快照風格的照片是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換言之,在藝術攝影的語境下,紀實(用135相機拍攝的類似報導攝影的那種範式)被視為一種風格(Snapshot style),而不再像記者一樣強調反映客觀現實的動機。此後,許多搞不清攝影內部認識之爭的人就變成了「意識分裂者」,他們既分不清記者和藝術家之間的差異,也分不清紀實與藝術之間的關係,哪裡有利益就往哪裡鑽,恨不得自己的作品能夠在報紙、雜誌、電視臺、網絡、畫廊、美術館、檔案館全方位去展出。在所有的展出空間中,記者們最搞不定的是畫廊和美術館,原因恰恰是這些場館不是記者們所控制的,而其它場地基本上由他們的「自己人說了算」。從此,一幫人控制著各類傳播媒體,另外一幫人控制著藝術場館,那些沒有任何話語權的普通人只好在網絡論壇(比如蜂鳥、色影無忌等)和圖片社區(比如圖蟲等)裡找到存在感。
大量散布在網絡論壇和圖片社區的攝影愛好者們大多被碎片化的信息所主導,他們不是迷醉於器材裡成為器材黨(暗房黨),就是迷醉於美女的溫柔鄉裡成為私房攝影師,不是成為徠卡相機的堅定信念者,就是成為森山大道、埃裡克斯·韋伯(Alex Webb)等街拍大師的忠實信徒。他們的攝影學習大都來自論壇和圖片社區,網絡裡「攝影入門培訓」多如牛毛,書籍依然是《構圖決定一切》,《大師用光秘訣》,《一招出牛片》,《獲獎秘籍》,《攝影從入門到精通》,《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等等,如果有誰能夠在諸如iphone攝影大賽,索尼世界攝影大賽中獲獎,就會激動得三個晚上睡不好覺,以為自己已經爬上了攝影的金字塔尖。
當然記者們是不屑於這樣的攝影獎的,他們有自己的獎項,比如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ORLD PRESS PHOTO,簡稱「WPP」,通稱「荷賽」),他們覺得荷賽才是攝影的金字塔尖。荷賽也被視為「職業攝影師們的大獎」。圈外的人往往會被「職業」兩個字所迷惑,比如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就被視為籃球界的金字塔尖,照此推理,荷賽被視為攝影界的金字塔尖不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嗎?事實不完全是這樣。荷賽是攝影記者們的金字塔尖,不是藝術界的金字塔尖,藝術攝影師們就認為荷賽距離頂尖的藝術展還有十萬八千裡。所以藝術攝影師們另外設置了各種攝影獎,在國內,三影堂攝影獎、TOP20中國當代攝影新銳展、色影無忌中國新銳攝影獎就被視為一種「藝術獎」,展覽是在美術館或者博物館裡展出的,他們強調「原作」的物理特性,所以絕不會把網絡作為作品的真正展示區。攝影記者們就難以在這種獎項裡找到共鳴,所以有些人只好去參加各種名為「紀實」的攝影獎,比如侯登科紀實攝影獎之類。
馬格南也分裂為記者和藝術家兩派
本文開頭說到,中國的攝影教育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半途出家的業餘學習,一部分為學院派的專業學習。實際上學院派也分兩類:一類原來是學藝術專業的,後來「半途出家」搞攝影,或者偶爾用到攝影這種媒介,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有人把這些藝術家創作的攝影作品稱為「觀念攝影」,也是中國當代攝影的起源。王慶松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不過當時這些「搞藝術」的跟傳統攝影家圈子完全沒有交集,傳統攝影家們也不承認王慶松們搞的是攝影,而且一直「看不懂」,等王慶松的作品賣出了大價錢,傳統攝影師們「才不得不看懂了」藝術家的攝影作品。當然藝術家們實際上也「看不起」傳統攝影家們的作品,覺得這些人根本不懂藝術,是一群土包子。學院派另外一類是正經在高校攝影系畢業的,雖然同屬學院派,攝影系畢業的跟其它藝術系畢業的也往往很少有交集,原因是他們從自己的專業出發所關注的重點並不一樣,今天,高校中多(跨)媒體實驗專業被看作「新前衛藝術」(多媒體影像互動裝置,數字媒體等),攝影系像繪畫系一樣更像是一門傳統藝術了。不管哪一類學院派出身的攝影師往往會更喜歡「藝術獎」,他們認為這類獎項的學術性更高,藝術性更強,更接近攝影的金字塔尖。半途出家的業餘愛好者有著先天的不足,學習沒有系統性,大多像無頭蒼蠅一樣東抓一把,西抓一片,碎片化非常嚴重,因此在往金字塔尖爬坡的時候極難到達高處,而通過學院的專業學習之後,他們更容易比半途出家的人走得更高更遠。但是我在本文的開頭也說了,中國攝影放置在全球範圍是非常落後的(近20年來才有攝影作品逐漸進入國際藝術界),落後的原因是攝影教育上的落後。也就是說,半途出家的攝影師們有著先天不足的客觀因素,而專業學習的學院派卻有著主觀因素,這種主觀因素主要體現在師資不足和教材的缺陷上。
就我目前的了解,高校攝影系的教材每個大學不盡相同,有很多是本校教師自編的。有些教材看上去寫得很全面,實際上很瑣碎,有些教材為了強調藝術性而偏向於實驗性,有些教材為了強調「通識性」,眉毛鬍子一把抓......這數年間,為了研究攝影教育,我不僅買了好多國內的,也買了很多國外攝影教育方面的書籍,但沒有買到一本能夠讓我滿意的教材,原因是這些教材都不適合自學藝術攝影的人士,它們要麼非常分散瑣碎,知識之間相互割裂,要麼缺乏「完整的體系」。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專業倒有一套成體系的書籍,總數多達19本,不過也有幾個缺陷:1,強調「通識性」,介紹藝術攝影的廣度和深度都不夠;2,項目性作品介紹過少;3;書籍中大多數案例都已經過時;4;當代攝影方面的知識和案例介紹非常稀少。浙江攝影出版社近階段也陸續出版了一套《普通高校攝影專業系列教材》,彌補了當代攝影和中國攝影方面的不足,平衡了一下通識性和專業性之間的關係。這可能是學校教育的局限所在,因為本科階段還不能強調專業性,需要等到研究生階段才有機會專攻藝術攝影。換言之,讀完6年高等教育,學生才有可能真正對藝術攝影有所深入的了解。(相比之下,那些只上過3個月攝影培訓班的人怎麼可能有碩士研究生們的視野呢?)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專業教材
上面說了,中國高校攝影系因為師資和教材等問題,在同等層面大大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因此不可避免地也會造成學生素養的落後,雖然近幾年因為有很多留學生回國任教在逐漸改善,但是總體上的局面依然沒有改變(這裡也有部分是學生本身的因素,因為有段時間,去藝術院校攝影系就讀的學生是考繪畫等專業不過關刷下來不得不到攝影系去打醬油的)。這裡也可以順便說一下去國外留學的一些情況——自從2000年以來,到國外留學攝影的年輕人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這自然是一個好消息。但也有部分學生本來基礎就不好(有些甚至沒學過攝影和藝術),然後鍍金一~二年就回來了,這裡面有多少水分可能他們自己都搞不清楚。
以上情況可以說囊括了絕大多數人的攝影歷程,有趣的是,這些形形式式的「攝影愛好者」之間還存在著各種相互鄙視和相互爭鬥,比如,沒有經歷過學院教育的「實踐派」盲目地認為自己不僅實踐經驗豐富,而且人生閱歷也豐富,那些象牙塔裡出來的人只會故弄玄虛、無病呻吟,為賦新詞強說愁。學院派的人經過多年薰陶,認為這些沒有經歷過藝術教育的人目光短淺,視野狹窄,不過井底之蛙。而記者出身的攝影師往往認為搞藝術的那幫攝影師只會風花雪月,追求形式主義,作品沒有深刻的社會意義。藝術攝影師則認為那幫攝影記者根本沒弄清楚攝影的本質,對攝影的了解非常膚淺,自以為救世主般「關心人類」。藝術攝影師內部之間也相互不理解:拿了多年相機的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連照片都拍不好,只要自稱為「藝術家」就可以堂而皇之做展覽獲獎,自己拍得這麼好卻無法獲獎。藝術家也不明白那些只會拍照的攝影師——做藝術的道路千萬條,為啥要死守著按快門那種「攝影原教主義情結」?
......
回顧自己的攝影經歷,總結自己的攝影是如何「煉成」的,出現各種迷茫和困惑,「看不懂」當代攝影的各種作品,在我看來,都是因為對攝影還了解得不夠多引起的,特別是對攝影的整個知識體系缺乏全局性的視野會導致我們對攝影的認識產生偏頗。數年來,我一直致力於思考如何讓更多的人打開視野,見識更加廣闊的天地,並逐漸建立起一套相對全面的認識體系(像國內外學院派那樣),從而為突破自己打下良好的基礎。親愛的讀者,如果你希望自己在攝影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遠,甚至有興趣將來像一位真正的藝術家那樣去思考攝影,不妨來參加本人設計的獨特的藝術攝影實驗課程。本課程是按照「全局性實踐型藝術攝影創作方向」設置的,它有以下特點:
一、全局性。所謂全局性有兩層含義:一個含義是指教育內容從最基礎的單張照片的訓練到系列照片,再到項目性創作,包含了整個創作鏈條的實踐。第二個含義是指囊括了「攝影家的藝術」和「藝術家的攝影」兩方面的體系。學完整個課程,真正到達「當代藝術語境下的照片」這個層次,也就是你的創作實踐可以直達今天國外內主流攝影藝術界所宣稱的「當代攝影」這個階段。
二、實踐型。所謂實踐型是指課程從實踐出發,而不是從理論出發,目標是為將來的項目型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當然,課程也不會放棄理論,因為理論對實踐指導作用。有些理論是實踐的總結,屬於實踐性知識。
三、藝術攝影。這裡特別強調「藝術攝影」,是基於攝影本身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攝影包含了各種實用性拍照和藝術創作,而狹義的攝影特指藝術攝影。這就避免了攝影教育往「通識性」四面八方延伸(避免課程往新聞、報導、商業等方向擴展)。
四、分階段。系列課程目前包含了三個階段:以單張為主的第一階段部分,以系列為主的第二階段部分,以項目創作為主的第三階段部分。內容涉及:平面;平面化;結構;色彩;邊框;去語境/語境重建;細節;時間;焦距和焦段;黑白攝影;135與風格;中畫幅與風格;大畫幅與風格;紀實攝影;物影攝影;構建攝影;人像;風景;物件;親密關係;攝影的物質性;世界攝影史;中國攝影;日本攝影;古典藝術和現代派藝術;後現代/當代藝術與攝影;如何閱讀照片;藝術家的攝影;項目性創作;照片的編輯;攝影書的製作;如何做展覽等等。課程的設置具有實驗性質,每學期會根據實際情況有所調整,但總體內容不變(目的是為了保持系統性)。
根據前三期的情況,從第四期開始將分三個班:第一階段轉型班,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快速班,第三階段創作班。對這三個階段的報名學員要求如下:
i)第一階段轉型班(暫名),時間大約6個月~8個月(待定)。適合原來長期搞傳統攝影的人士(轉型比較難,所以特別為這類人重新制訂了教育計劃),也適合學習攝影三年以內的新手(對相機操作和後期處理有一定基礎)。
ii)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快速班(暫名),時間大約6個月~8個月(待定)。適合有一定基礎的攝影愛好者,以前就對傳統沙龍比賽攝影不感興趣,而對各種新攝影類型感興趣。
iii)第三階段創作班(暫名),時間大約6個月~12個月(待定)。適合已經經過新攝影教育,初步掌握了各種創作方式,但需要進一步提高的學員(比較適合已經通過前三期學習並初步掌握了前兩個階段基本功的學員)。
iv)留學前強化班,時間大約12個月左右(需要網上網下結合,待設置,歡迎諮詢)。從單張、系列到完整作品創作的濃縮教育,目的是為留學前創作作品集打下良好的基礎,並對藝術攝影的整個體系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上課一般晚上在網上進行,每周一次。現在開始預報名(請加微信:fox_ho)。詳細課程安排、費用將在稍後推出。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的課程內容(本期略有調整)可以參看第三期招生帖子《攝影:你究竟一直在往哪個方向學習》(搜索公眾號《為什麼是藝術攝影》)。
除了課程學習之外,學員還將獲得以下額外的學習機會和福利:
1、不論課程期間還是課程結束後,你可以繼續向老師提問所有跟攝影和藝術相關的疑問和困惑。
2、你將有機會參加由老師組織的攝影藝術展覽現場講解和交流會(已經組織過上海、北京、廈門、烏鎮等地的展覽解讀活動。目前不收費用)。
3、你將有機會參加國內名家線上的免費面對面交流會(通過視頻直播,不定期開展)。
4、你將有機會購買到最便宜的經典攝影畫冊。由志願者負責發起的團購活動已經展開了好幾次,他會幫大家世界各地搜尋最便宜的經典畫冊。這是學員福利,不會加價。
5、即將建立攝影畫冊漂流圖書館,買不起畫冊的學員將免費翻閱各種經典畫冊。這是公益活動,不會收費。
6、2021年將展開線下工作坊教育活動,配合部分網上教育內容,你將有機會享受最優惠的價格。
7、你可以和老師、天南海北的同學一起永久性在微信群進行學習方面的探討,這樣你就不會獨自摸索迷失方向。
點狀的知識和學習是需要的,但點狀的知識和學習只有在體系性的知識框架中填充進去才會有效。這是國內僅有的能在學院以外的地方學習體系性知識的地方,所有的內容都經過了濃縮和梳理,因此在認識上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追上學院派龐雜的體系(雖然課程主要針對的是業餘攝影愛好者,但事實上有攝影系本科生也參加了本課程,個別學生將赴海外讀研。有學員曾經入選三影堂攝影獎,也有學員作品曾在英國Look影像雙年展展出)。歡迎你的報名。
上課老師:胡塗
老師簡介:大量文章發表在《中國攝影報》《人民攝影報》等報刊雜誌上。大畫幅作品曾經入選王慶松策展的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尺度——大畫幅攝影在中國》。最新作品《平行》入選TOP20·2019中國當代攝影新銳展,入展麗水攝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