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小丑》的反思:我們是如何在不知不覺間被誤導的?

2020-12-23 傅經理

主流解讀《小丑》的論述,大多是圍繞Arthur因悲劇而走到Joker的心路歷程,或是給予同情,又或是藉此批判社會。的確,遵循電影敘事思路進入《小丑》的世界中,難免會為Arthur感到絕望,畢竟我們在約2小時的片長中,與他一同經歷了朋友背叛、母親欺瞞、偶像嘲笑以及情人遠離。

但仔細想來,正如導演提及過的:《小丑》的論述者是小丑本人,先不論小丑萬年反派的刻板印象,主觀角度本就難以窺見事實全貌,更遑論論述者有隱瞞、說謊的可能。所以我們首先要有覺悟,電影呈現的內容未必就是事實,其中小丑形象更不能盡信。其實,若以批判視角閱聽《小丑》文本,可以發現電影的敘事和畫面是經過深刻設計,內涵直指更深的反思:你所接收的資訊,都有可能誤導你的認知。

大家若以這個反思的視域重新思考《小丑》,應該可以感受另一番趣味,本文就先淺述幾點粗淺觀察,提供一個簡單的框架去開展更深討論。

Joker 小丑劇照

蒙太奇的神奇:限制在《小丑》的論述者敘事時空

《小丑》是Arthur的故事,但文本是如何敘述這個故事的呢?我們可以先從文本的敘事手法中探究。

電影本文的敘事涉及時空,其中不得不提及「蒙太奇」。蒙太奇(montage)是法語,本是意指「組裝」、「建構」等具體的行為,而現在則是具有「拼貼」的藝術呈現意義。在電影中,蒙太奇的「拼貼」可見於剪接上,把發生在不同時空的情節、畫面經剪接拼貼在一起,令敘事超脫時空限制。「蒙太奇」有利電影敘事,也有助觀眾理解電影的情節與內涵,但同時,觀眾很容易被約制在當中的時空裡去閱聽、理解電影,也就是被動地接受導演刻意借時空拼貼所呈現的思想或內涵。

回想《小丑》,我們可以發現電影的時空感非常弱,不是我們既知的時間順序,場景亦主要為跳接轉換,時空在銜接、推動情節的敘事效力低。然而,替代時空作為敘事主軸的,是Arthur的心路歷程,所以我們能得知的時空概念都是「Arthur失業後」、「Arthur殺人後」、「Arthur上節目前」等以論述者為中心,並以這一種局限的時空視角閱聽文本,進而同情、理解以及維護論述者。

事實上,文本並不是完全封閉了閱聽視域,反而是設計了一個讓觀眾反思、批判的情節。在電影的前端,Arthur與社工面談時,曾閃過一個畫面,是他身穿白衣在撞門;在電影最後,身穿白衣的Arthur又再出現,與另一位社工對話,冷靜表情、流利對答以及可被控制的大笑,呈現了與電影主要形象不一的行為。這兩個片段中,主視覺大相逕庭,主角反應神態和言談節奏又判若兩人,時空明顯不同於電影主要敘述一般,兩個時空構成的敘事產生矛盾,實際是導演設計的一個窗口,讓觀眾察覺電影主時空敘事的荒謬。

joker 劇照

電影以Arthur批判「知道」:笑等於快樂嗎?

我們由《小丑》敘事架構察覺當中荒謬,躍進而剖析文本核心內涵時,便可更了解《小丑》確實批判的中心思想:「笑」等於「快樂」嗎?

以我們既有的認知,「笑」和「快樂」是相互指涉的關係:當人笑時,多半是快樂的;當人是快樂時,多半會笑。「可以知道」的慣性思維令我們將「笑」和「快樂」的意義勾連,而《小丑》文本便以Arthur的故事解構這兩個符號,借分離兩者關聯去批判我們對於「既知」與「真實」的誤解。

Arthur的故事基本是圍繞著「笑」的,他有無法控制的病態大笑、工作是象徵歡樂的小丑、目標是成為喜劇脫口秀、小名叫「happy」……電影充斥著「笑」的象徵符號,但Arthur並不「快樂」,故事亦無法帶動觀眾的「快樂」情緒,反而是不斷累積濃厚的悲劇氛圍。另外,十分值得思考的是,以筆者到電影院的觀看經驗,觀眾在整部電影的播映中,普遍壓抑,只有在侏儒不夠高開門逃離Arthur家中那一幕,才有陣陣笑聲。文本巧妙設計這一幕黑色幽默,揭露「笑」與「悲劇」的意義聯結,深刻諷刺我們既有正面的認知。

電影主軸對「認知」的批判,讓觀眾可以反思自我以慣性認知去理解世界的固化思維,當然,這一種反思與批判的意義並不是要完全否定既有的認知,而是提醒大眾要有「既知」不等於「真實」的覺悟。推延開來,即是我們要了解自己是被世界既有的知識系統所建構的,明白思想受經驗和慣性思維所限,進而具有質疑既有認知的反思、批判能力。

《Joker 小丑》劇照

眼看未為真:《小丑》中未有答案的疑團

其實《小丑》的情節不時提醒著觀眾,我們所接收的訊息未必是「真實」。

如上述所提及,電影敘事以Arthur為中心,觀眾能夠接受的訊息被局限在其中,只能以Arthur的視域去閱聽戲中的人事物。而對於其他資訊,不論是社會背景還是與後續劇情相關的重大事件,觀眾只能和戲中角色一樣,借戲中的收音機、電視、報紙等等訊息載體接受資訊。這一個設定具有深意,讓觀眾在被動地接受著單一訊息的同時,批判戲中人物因資訊載體單一而產生錯誤認知,產生行為與思想衝突的荒謬,進行深刻的諷刺。

電影的諸如此類的諷刺十分多,例如電影中有一幕,是Arthur與母親的對話。他母親說每個人都說蝙蝠俠的父親(Thomas Wayne)會是個好市長,Arthur回問「是誰?你跟誰對話了」,他母親說「在新聞上的每個人」。在接受這樣的訊息時,觀眾或會認為母親在接受電視片面資訊便輕易相信的行為十分兒戲、可笑,但觀眾又何嘗不是在閱聽《小丑》後輕易同情、認同Arthur呢?我們受被局限的視域影響,會不自覺地接受資訊並從而建立認知,就如戲中Arthur妄想的女友一樣,若果情節並不揭露,有誰會質疑當中真偽呢?

更可怕的是,當我們認定了某一事情,例如《小丑》所呈現的Arthur悲劇形象,我們便會慣性地忽略事件中可見的謬誤,更會將一切未有答案的事情就乎合自我想法的方式忽視。回顧文本,其實很多影響Arthur心理變化的情節是未有答案的,諸如:Arthur媽媽是真的有妄想嗎?還是Thomas Wayne強加的罪名?Thomas Wayne是不是Arthur的父親?偶像Murray有沒有邀過Arthur上臺?

文本一直批判:我們接收的訊息真的存有真確性?還是只是我們敢於忽略當中輕易可見的謬誤?

電影《Joker 小丑》劇照

小編創作不易,麻煩幫忙點一下關注,小編會努力為大家帶來最新電影信息和電影跟蹤,可以私信影片連結。

相關焦點

  • 世人皆無過,請善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小丑」
    《小丑》這部電影從上映後,就一直備受關注,在奧斯卡提名11項大獎的前提下,最終拿到了奧斯卡分量最重的最佳男主角一獎。《小丑》是一部充滿負能量的電影,它不會給我們任何商業大片能夠帶給我們的那種愉悅感,相反,它甚至會讓觀看這部電影的觀眾產生壓抑感、不適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小丑》這部電影追求的是一種獨特的信仰和藝術價值,它在認真的講述一個精神病患者從發病到自我救贖的過程。
  • 電影《小丑》:一個失敗的脫口秀演員是怎樣煉成的?
    前兩周電影《小丑》熟肉資源出現後,網絡上陸續出現各類本片影評,豆瓣分數高達8.8分。作為遇見喜劇俱樂部三大廢材之一,以及一個有"豐富失敗脫口秀經驗"的脫口秀演員,我想和大家「一本正經」探討下: 「小丑先生在本片裡是如何一步步成為一個
  • 那個馬戲團的小丑,是如何變成電影裡的暴力狂的?
    國外最近什麼電影最火?大概非DC出品的《小丑》莫屬。北美首日票房即3990萬美元,一舉榮獲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電影獎,豆瓣評分更高達9.3分。 你或許從未看過一部有關的小丑的電影,但依然對那張用油彩塗成的白色面孔、黑色眼眶以及畫到臉頰兩側的紅唇的小丑形象並不陌生。它是馬戲團和遊樂場為代表的現代娛樂業的標誌性形象之一,帶給人們歡樂。
  • 我們都是小丑 ~評《小丑》
    ,試圖解釋自己的行為如何正義並把不幸的源頭指向社會現有混亂的秩序。影片最後,小丑用自己的血把自己的嘴巴畫成笑臉,站起來,接受下面那群無政府主義者的群氓的歡呼與膜拜。即便這樣,電影也未曾交代清楚在黑暗騎士中那犯罪高智商的來源。套路雖老管用就好,在伊甸園中,從亞當夏娃那個時代,人類習慣性把問題指向自己之外成為人類共有的習性,成為一代一代人類的DNA遺傳下來。
  • 《小丑》:如何快速改變自我的命運
    《小丑》這部電影講述是亞瑟如何從一個積極正面的喜劇扮演者最終黑化成為小丑的故事作為一部反傳統英雄主義電影,導演並不單單只是表現了惡,而是通過生活對於亞瑟的打擊,以及亞瑟自我內心的救贖這兩種對比,讓角色充滿了複雜性,有血有肉,也賦予了結尾黑化小丑的那麼一絲悲涼。
  • 神作電影《小丑》影評:世界在下沉,做蝙蝠俠還是小丑
    電影《小丑》看過諾蘭的《蝙蝠俠·黑暗騎士》的人,都不會忘記電影中萊傑飾演的小丑瘋狂的笑聲和嘴角微笑般的疤痕,人們說以及用左手手勢頂在自己的太陽穴,都在暗示小丑的精神即將崩潰。同時也是致敬1976年電影 《計程車司機 Taxi Driver》裡面同樣男主角特拉維斯精神世界已然瘋狂。
  • 高分電影的《小丑》,永遠入夜的哥譚市,小丑正在成為反抗的代表
    《小丑》這部電影剛上映,就有很多人在推薦這部電影。讀了一些專業人士的觀後感後,在一個深夜,小天決定要好好進入《小丑》的世界,感受他的瘋狂、荒誕、悲情。慚愧的是,小天的人生經歷淺薄,或許是身處的社會環境和人生經歷,讓小天離小丑的世界有段不短的距離。
  • 電影《小丑》:一個精神病患者是怎樣詮釋人生的?
    電影《小丑》講述溼冷無望的哥譚市,卑微的亞瑟·弗蘭克靠扮演小丑生活著。與他相依為命的母親患有精神疾病,亞瑟深記母親的教誨,無論遭受怎樣的挫折都笑對人生,卻因此讓自己背負著莫大的壓力,瀕臨崩潰。命運總是事與願違,空蕩蕩的地鐵內,悲傷的小丑在無法自已的癲狂笑聲中大開殺戒……
  • 小丑的悲劇
    陶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的《小丑》便屬於這類電影。《小丑》是眾多漫畫壞蛋與男女英雄原創故事的最新翻拍電影。但是在節奏與基調上卻與許多沉悶、可預測的奇幻電影不同。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唯妙唯肖地演活了小丑這位蝙蝠俠的死敵,而這個壞蛋則由社會病灶創造出來。他並非天生瘋狂或被輻射動物咬傷(譯註:蜘蛛人)。
  • 口碑佳作《小丑》是如何拍攝的?電影《小丑》片段拉片分析1
    鏡頭1這個鏡頭的畫面本身就有透視的感覺。使觀眾的目光直接就在聚集在了中間正在化妝的小丑身上。鏡頭從小丑的側後方逐漸向小丑推進。鏡頭從剛開始就不是正對小丑背後,而是在小丑的側後方。從而使我們能夠透過鏡子,在鏡子上看到小丑的正面。鏡頭從小丑側後方緩緩向小丑推進。在後半段時,鏡頭略微左搖,使小丑和鏡子始終在畫面接近中央的位置,也就是小丑和鏡子始終在畫面的視覺中心點。接下來是連續三個特寫鏡頭。
  • 小丑的起源,我們從來都看不清
    他是一個極度理智和極致瘋狂的混合體,會為了自己的樂趣殺人,會讓受害者掛著笑臉死去,這樣的形象和特徵就此奠定了小丑的作案手法和基本個性。也因此,讓小丑成為了電影史上最為著名的犯罪分子和反派形象,和蝙蝠俠、超人和蜘蛛俠一起被並列為四個最受觀眾歡迎的漫畫人物。
  • 關於《小丑》電影,你會想了解的5件事
    這部電影在上映前,即拿到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譽的金獅獎,之後多倫多影展傑昆·菲尼克斯則獲得演員成就獎,這些好評都讓發行商華納兄弟拋開上半年電影成績不佳的憂愁。《小丑》是2019年沐柒電影菜單裡必定要看的,也會極力推薦網友去觀賞的電影,因為電影會讓你有許多思考,特別在「小丑」亞瑟弗萊克這個角色上。
  • 現在,我們都是小丑了
    加鹽 | 文有這麼一說,2019年上映的《小丑》其實是部神預言的片子。因為沒過多久,人們驚奇的發現,電影裡混亂和暴力籠罩的哥譚,正好對應著2020年老百姓四處打砸搶的自由國度。行為藝術帶師藥水哥,更是出過小丑的靈魂cos,無論是「觀眾把他當傻子,他也把觀眾當傻子」的人設,還是直播間裡的抽象表演,可以說,他把自己活成了小丑。
  • 當一個老實人被逼成「暴力狂」:《小丑》如何成為了小丑?
    這也讓2019年《小丑》在各地的上映如臨大敵。警察在影院加強了警戒,禁止影迷戴小丑面具進入劇場。小丑是如何成了這樣一個反體制的經典形象?為什麼每個普通人都從小丑中發現了另一個自己?這實在是全世界所有面對社會階層固化、政治無望人們所共同感興趣的話題。
  • 電影《小丑》:我們需要被關注,卻總是被忽略
    就像2019年上映於美國的電影《小丑》一樣,沒有在底層待過,怎麼也無法和其中的小丑產生共情。這個共情點具有很強的普遍性,即我們都迫切的需要被關注,卻總是被忽略。片子裡的小丑,就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講出了這樣的辛酸經歷。亞瑟(華金·菲利克斯飾演)很喜歡做小丑,他努力的寫段子、作搞怪的動作,為了什麼?
  • 電影《小丑》:我們需要被關注,卻總是被忽略
    就像2019年上映於美國的電影《小丑》一樣,沒有在底層待過,怎麼也無法和其中的小丑產生共情。片子裡的小丑,就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講出了這樣的辛酸經歷。就得依靠自己扮小丑啊!我們看《小丑》,情不自禁的去同情他。其實,我們又何嘗不和亞瑟一樣?
  • 影評& 電影《小丑》:臺下常有戲中人(觀眾席)
    費裡尼不少電影裡都有小丑的身影,他的電影《小丑》,仿佛一封寫給小丑的情書,費裡尼在片中表達了自己對小丑的迷戀與敬意。  電影開頭,一個小男孩從睡夢中醒來,拉開窗簾,看到一個巨大的帳篷,仿佛一座神秘的城堡,馬戲團來了,光怪陸離的節目,怪誕搞笑的小丑讓小男孩印象深刻。這一段戲,場面熱鬧盛大,讓人目眩神迷,費裡尼用個人化的影像風格紀念了自己的童年,觀眾也仿佛走入了時光隧道。
  • 小丑是希斯萊傑留給我們電影觀眾的寶貴財產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和贊]由於蒂姆波頓的《蝙蝠俠》始終沒有講述蝙蝠俠從何而來,華納準備瞄準這個空檔,重啟《蝙蝠俠》系列電影,從頭講述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故事,華納選擇了擅長玩弄故事與敘事技巧的英國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因為上一部電影《失眠症》的失敗
  • 這屆奧斯卡最感人的獲獎感言,來自一個「小丑」
    新一屆奧斯卡獲獎名單揭曉,傑昆·菲尼克斯憑藉電影《小丑》中絲絲入扣的演技榮獲最佳男主角獎。他的獲獎感言不到4分鐘,卻感人肺腑。有人說:「我第一次,因為一段奧斯卡獲獎致辭流淚。」他像哥哥一樣,醉心於電影事業中,電影為他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他用心演繹和表達每一個角色。傑昆青年時便以飾演享譽全球的電影《角鬥士》中的大反派而成名決定出演《小丑》後,傑昆為了符合小丑這一形象細長的臉型,特意找了營養師,制定飲食計劃,減重47斤。
  • 電影《小丑》
    看完這部影片《小丑》,正如我想的一樣,講述的是世態炎涼,生活難活的故事,同時也反映出了世道與人心的險惡,面對一些有疾病或殘缺等困難的人們,我們是要給他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