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本還原論》導言

2021-02-12 觀虛書院

編者按:戈國龍教授有關內丹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其內丹學研究三部曲(「內丹學三論」)——《返本還原論》、《性命雙修論》和《陰陽交媾論》。由於此三論尚未出版,今先發表「《返本還原論》導言」,以饗讀者。

肯·威爾伯(Ken Wilber)在其成名作《意識光譜》中指出:「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幻覺的)靈性運動:一種是失落,另一種是找回;前者從『一』(oneness)變為『多』(manyness),而後者則從『多』變為『一』。所謂的「演化」與「退化」就是這個概念。」[1]儘管在終極實相上,這個世界是「一」;但就已經落入「後天」世界的人類的「幻覺」而言,這個世界呈現為兩種對立的運動方向。原初的「一」開始了在時間中的演化歷程,開始了一層一層的「二級分離」,顯現為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在這個演化的過程中,隨著不同層級的「二元對立」的產生,也開始顯現出了各種層面的矛盾與問題。所有的靈性運動可以看作是對這個不同層面的「二元對立」的超越和對更高層統一體的回歸,回歸到更高一層面的和諧統一中去,經歷不斷的超越最終回歸於原初的「一」。

在修道現象學的語境中,修道即修心,「世界」不過是「一心」的顯現,世界的本原也就是意識的本原,研究世界的本原問題是為生命修煉的解脫境界服務,世界的開顯演化最終落實於意識狀態的「迷」與「悟」。於是,這個「一」本身即可有兩種理解:絕對層面的「一」和相對層面與「多」相對應的「一」。所謂的「回歸本原」也有兩種不同層面的理解:在絕對的層面上一切都是「一」,開展與回歸的演化都是「一」自身的幻相的顯現,當徹底覺悟的時候就沒有開展與回歸的不同顯現;只有在相對的層面,在迷惑的「面紗」下才有從「一」到「多」的開展和從「多」到「一」的回歸兩種「順」、「逆」不同的演化方向。不過,「順」與「逆」只是一種特定參照系下的描述方式,順於此者則逆於彼,順於彼者則逆於此,回歸於本原的運動既可以描述為「逆於多」之「逆」,也可以描述為「順於一」之「順」,故言順逆並無必然性,在不同參照系的語境之下,完全可以有相反的描述方式。

世界上各種不同的宗教傳統,都在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著這個「回歸本原」的超越過程:基督教向「上帝」的回歸,佛教向「諸法實相」的回歸,道教向「道」的回歸,等等。從回歸本原的視角研究各大宗教的理論體系及其現代意義,可以說是宗教研究的一個重要的主題與研究方向。

這裡的「一」在道教傳統裡被命名為「道」,「道」的開展與回歸的順逆演化是內丹學基本的理論線索。內丹學回歸本原的修煉被稱為「返本還原」、「返本還元」或「返本還源」,考慮到內丹學所回歸的「道」既是本體意義上的「本原」又是宇宙論意義上的「本源」,我們統一用「返本還原」一詞代表內丹學回歸道體的修煉理論與實踐工夫。「夫還丹者,乃返本還元之道也」[2],對道教內丹學來說,這一研究方向尤其顯得突出與重要。內丹學指出了「順則凡逆則仙」這兩種根本的宇宙生命的演化方向,強調「神仙之學,不過修煉性命,返本還源而已」[3],整個內丹學修煉的過程被看成是逆反於常人那種「背道而馳」的運動方向而回歸於本原之「道」的過程。內丹學修道成仙之所以可能的理論基礎、之所以必要的生命觀念以及修道成仙的工夫系統與神仙境界,都可以從「返本還原」這一視角加以系統的梳理與闡釋,從而以「返本還原」為中心給出道教內丹學理論體系的一種獨到的描述與詮釋。

這種描述與詮釋,一方面我們要充分利用道教內丹學的文獻資料,對內丹學文獻中有關返本還原的論述材料進行系統的整理;另一方面,文獻材料只是我們詮釋的必要的資料基礎,我們需要有對內丹學的整體把握及深刻領悟,才能在一種更整全的視野中,結合現代宗教學、哲學和心理學等多學科的進展,對內丹學的理論體系進行融會貫通的理解與詮釋。

「返本還原」對於道教內丹學來說是一個涵蓋本體論、生命論、工夫論和境界論諸論域的核心課題,正是由於這一課題充分體現了內丹學的核心思想,滲透到內丹學理論的方方面面,我們才可能以返本還原為中心線索,來梳理內丹學的理論體系。或許可以說,在內丹學理論體系中有三個最基本的命題:一是「返本還原」,二是「性命雙修」,三是「陰陽交媾」,這三個基本命題之間互相含蘊,互相全息,從其中任何一個基本命題出發,都可以構建內丹學的整體思想系統。我們也可以分別以這三個基本命題為中心線索,來開展對道教內丹學的系統研究。以性命雙修為中心線索開展對內丹學理論的探索,我們已經完成了《性命雙修論》;而以返本還原為中心線索探索內丹學的理論體系,我們完成了本書《返本還原論》。如果有可能,我們還將在未來的研究課題中,以陰陽交媾為中心線索,來梳理內丹學思想的整體系統,完成《陰陽交媾論》,由此「內丹學三論」,構成我們對道教內丹學研究的一個完整的系列。由此系列的專題研究,我們將可以完成對內丹學理論的不同視角、不同主題的深入研究,使我們對內丹學的理論體系與核心精神有一全面透徹的認識。

今人治中國哲學,常用之寫作方法是進行歷史的描述,按不同的時代,分別不同的哲學家,描述哲學思想發展的軌跡。此種研究方式重在哲學思想之「史」一層面,而本書所採取的論述方式則完全不同。我們不是研究內丹學的一家一派,而是綜合研究內丹學理論本身;不是對內丹學理論發展作歷史的陳述,而是探索內丹學理論體系的微言大義;不是以一個歷史學家的眼光梳理內丹學發展的歷史線索,而是以一個內丹學家的眼光從現代立場對內丹學理論的本身進行系統的整理與深入的闡釋。


注釋

[1](美)肯·威爾伯(Ken Wilber):《意識光譜》,杜偉華、蘇健譯,北京: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萬卷出版公司,2011年7月,第13頁。

[2]《還真集》卷中,元王玠(字道淵)撰,三卷。按:混然子所撰丹經,義理條貫,自成體系,無後天造作之跡,實默合造化,實有所證者,方克至此。

[3]《崔公入藥鏡註解》序,元混然子王玠注。一卷。



[觀虛書院簡訊二則]:

2015年10月20-23日,戈國龍研究員出席由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等單位主辦的「回顧與展望: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建所35周年暨道教學術研究前沿問題國際論壇」,並發表論文:「論內丹學工夫論中的『煉丹三要』」。


剛從青城山道教前沿問題國際論壇歸來,又作為主講嘉賓開啟「三智生命文化養生論壇」之旅。雖終日踐形,而神氣無變;俯仰萬機,而淡然自若!在2015年10月25日舉辦的首屆三智生命文化養生論壇上,戈國龍教授發表了主題演講——道教內丹學及其現代意義,此次演講既有文獻解讀與學術分析,又有通俗概述與現代闡釋;既保持了學者的嚴謹、系統與清晰,又具有智者的體驗、洞見與優雅,深受大家的好評與歡迎!



[觀虛書院課訊]:

2015年5月1-3日,觀虛書院「宗教智慧與大道養生」第6版課程在北京房山天開寺風景區順利舉行並取得圓滿成功!「宗教智慧與大道養生-7」(第7版)課程的開課時間定於2016年五一假期間於北京舉行,學員交費後才算正式報名,我們將根據正式報名的時間先後錄取學員。本課程每期限額30名,若報名人數多於30人,超出限額的人數將順延到下一期。正式上課的前一天下午報到,第三天下午五點結束,正式上課(包括實修)的時間一共三天兩晚

詳情請看「原文連結」或查詢微信歷史記錄中的「招生簡章」。垂詢:新弘:13691365962;劉益:18800184501。

---

繼孔聖絕學,傳太上道脈,續佛祖心傳,融三教於一體,會萬化於一心。

觀虛齋主戈國龍,學者,精神導師,觀虛齋教學創始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多年來學修並重,佛道融通,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與現代運用,繼承傳統,面向未來,成立觀虛書院,發展觀虛齋教學事業,為現代社會服務。

觀虛齋教學是繼承傳統、融會新知的新型教學體系,呈現了一種系統而又開放的全新框架,任何宗教或無宗教背景的人士都可以從中獲得一種對精神成長與靈性奧秘的普遍問題與根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並超越諸修行方法間的藩籬而進行更深入和有意義的探索。

觀虛書院將秉承定慧兼美,學修並重,內修外弘,全體解脫的觀虛宗風,超越宗教形式與教條,激活宗教中的原初智慧與核心洞見,以無教派執著的普世性方式,傳播諸法實相與道之真理,直指人心,破迷開悟!努力將觀虛書院建成為傳統與現代相結合、修道與生活相統一的人間道場,是塵世汙泥中的蓮花世界,是現代人朝聖的佛境。

微信公眾帳號觀虛書院(微信號:guanxushuyuan)推送的內容精選自觀虛齋教學中富有啟發性、原創性的智慧教言,以語錄、對話及短篇為主,同時,也及時推送觀虛書院的教學資訊及觀虛齋主戈國龍教授的最新動態。


相關焦點

  • 劉作 | 康德為什麼要重寫《判斷力批判》的導言?
    「目的論判斷力批判」劃分為有機體和把整個自然評判為目的論這兩個部分。這些內容沒有出現在正式出版的導言中,但是有助於我們理解康德是如何構思《判斷力批判》的。兩個導言的基本意圖是一致的,康德都要說明,判斷力通過自己的自然合目的性的先天原則使得自然能夠過渡到自由。然而在章節的構成上存在一些差別,正式出版的導言的第二節「一般哲學的領地」是第一版導言所沒有的。
  • 【入中觀論講解】01:序言、譯者說明、導言
    >01:序言、譯者說明、導言序言對走在靈性道路上的人,愚痴是需要非常警惕小心的。譯者 吳寧強2010年11月6日導言至尊龍樹菩薩出現在印度的時候,為了能夠幫助眾生更好地理解大乘般若的法義,就撰寫了《中觀根本智慧論》等中觀方面的論著。為了能夠更好地弘揚佛法,至尊龍樹菩薩還在南方他所駐錫的地方,修建了非常宏大的寺廟和佛學院,在印度歷史書籍中,甚至還有「這是印度境內最大的寺廟和佛學院」的記錄。
  • 迄今為止的攝影:導言 | 約翰·薩考斯基
    本書共分七章以及導言,約翰·薩考斯基從攝影前史開始(即「攝影之前」)敘述,他將攝影當作四個世紀的西方繪畫傳統的邏輯延續,最後停止在當代(因為電視、視頻影響了靜態攝影的創作方向)。本次推送全書導言,即介紹思考攝影史的一種新方法以及薩考斯基緣何產生這一想法,餘下七章將在之後的文章陸續推送。在此,也希望能有志同道合者加入,切磋砥礪,共同進步。
  • 佛法導言——小乘與大乘之關係
    簡介:本論為普陀關中最早之作,民國四年秋季即印行流通。亦名《佛乘導言》或《佛學導言》,為《佛乘宗要論》所本。
  • 戰勝懷疑論
    不止步於自己的思維舒適區▼戰勝懷疑論17世紀以來,歐洲的哲學傳統是過度關注知識論和懷疑論方面的問題。20世紀的哲學則以關注邏輯與語言為特徵,這與以往幾個世紀的哲學所關注的問題極不相同。懷疑論已不再是哲學家們主要關心的問題,還原論一般來說也已經失敗了。當前我們的處境有點類似於古希臘人從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向亞里斯多德轉變時的情形。
  • 坤鵬論:瑪麗的房間和哲學殭屍 心靈哲學二元論派的詰問
    還原論、物理主義的支持者通過對大腦狀態的研究,從物理上說明了意識的構造與功能(到底對與不對,還沒有定論)。他們說,源於認知的信息通過神經元的傳遞成為感覺,引發行為。但是,他們完全無視了包括印象、感受質在內的現象意識的存在。
  • 原來「進化論」是日語 「天演論」才是漢語(一)
    據日本學者研究,嚴復在翻譯過程中,顯然迴避了日本新漢語「進化論」,將「進化論」翻譯成「天演論」。為什麼要將「進化」譯為「天演」,嚴復給出了解釋……在此,將分五期分享轉載來自《經濟觀察報》原標題為《進化論在中國著陸》的報導。作者:李冬君  歷史學者將「進化論」介紹到中國,始於嚴復翻譯《天演論》。
  • 一種變奏的導言
    一種變奏的導言米蘭.昆德拉
  • 胡維 《馬基雅維利全集:戲劇·詩·散文》導言
    《馬基雅維利全集:戲劇·詩·散文》導言胡維   一、秘書廳的人文主義者 。。另一位著名貴族文人特裡西諾(Giangiorgio Trissino, 1478—1550)提出了他的理論,而特裡西諾正是重新發現了消失兩百年的但丁的《論俗語的文採》的人。
  • 柄谷行人 | 《新聯合主義運動原則》中文版導言
    柄谷行人先生在7月為中文版專門撰寫了導言。現在我們發布的就是這篇導言,之後,《同時》將發布《原則》中譯全文。作者在NAM代表抽籤選舉儀式上,2002年黃真 譯    《新聯合主義運動原則》雖然在網上還存留著英文版,但這篇論文在日本卻是絕版已久,故而當得知它將在中國出版時,我感到又驚又喜。
  • 用MMD完美還原紺海篇:愛恨交織的擬劇論
    本期推薦的就是這樣一部作品,大佬究竟如何還原《紺海篇》的故事呢?讓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實際上這一舞臺本身也致敬了擬劇論原版的PV。
  • 在自我與他人之間 ——論舍勒與薩特對「羞感何以發生」的還原
    在自我與他人之間——論舍勒與薩特對「羞感何以發生」的還原(長江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 荊州 434023)摘 要: 羞感是一種屬人的、普遍的
  • 愛情進化論主題曲叫什麼 胡夏《愛情進化論》歌詞介紹
    電視劇《愛情進化論》即將獻上答案。該劇從今晚起每晚19:30登陸東方衛視、浙江衛視,網絡平臺同步更新。這樣一部都會愛情輕喜劇是由新麗電視文化投資有限公司出品,寶卿編劇,安竹間導演,董富來聯合導演,黃瀾任製片人,張若昀、張天愛、許魏洲、何泓姍領銜主演,趙東澤、梁寶羚、許娣、孫松、張齡心主演,白冰特別出演。
  • 坤鵬論:亞里斯多德和隱德萊希
    ——坤鵬論人類對意識的探究基本分為兩大流派——還原論和活力論。坤鵬論在《追根溯源尋找還原論的哲學鼻祖》講了還原論的哲學源起。今天,再接再厲,介紹活力論的前生前世,先講開山鼻祖亞里斯多德。而隱德萊希則成為了活力論的代名詞。隱德萊希是某種特殊的非物質的東西,正是它支配著生物體,使得物質獲得「生機」,控制和規定著生物的全部生命活動和特性,實現自我完善的目的,而不受自然規律的支配。
  • 【倪 文 集】二輯三冊 歌中的歌 詩歌:說明、序、導言、題目、分段之第一段(上)
    歌中的歌是倪弟兄於一九三五年五月間,在杭州同幾位弟兄姊妹查讀雅歌的記錄,論到屬靈生命的六個階段;內容是逐章逐節講解下來的,相當完整、寶貴。  詩歌,是倪弟兄所出版詩歌的第一本,共採集了一百八十四首,多半是倪弟兄從一萬多首詩歌、歌謠、詩辭選出來,再加以翻譯、改進、並調整而成;少數是他自己寫的,一首是李淵如姊妹寫的。
  • Reduction:還原,Deduction:演繹,Induction:歸納-整明白了?
    reduce =re+duce,其中re-表示back,而duce的意思是"bring, lead"(帶來, 導致),所以reduce就是bring back,就是漢語「往回捯」,「還原」的那種語義。有時也形象地當作"restore,replace(恢復、替代)"的語義。
  • 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
    孫思邈是王叔和之後較早研究傷寒的,他90多歲才看到《傷寒論》,《千金翼方》開篇是本草,之後就是二卷《傷寒論》。他的研究方法是以方類證,也是此法研究的第一家,著重辯證,發揮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傷營衛的觀點,桂枝湯證,麻黃湯證,青龍湯證,成為「三綱鼎立」說的源頭。
  • 《彈丸論破》百度雲全集資源分享
    《彈丸論破》系列10年推出第一部遊戲,12年推出第二部遊戲,13年推出一代遊戲的tv動畫,16年推出兩部原創TV動畫(14年有一部作為番外推出的《絕對絕望少女》,還有一部五年推出的全新劇情的《彈丸論破v3》,其他的番外小說就不在此提及啦)彈丸系列遊戲的人氣之高,和它的人設,世界觀設定以及新穎的遊戲方式和豐富的劇情脫不開關係。
  • 作為聲音的樂譜(一)——一個以「讀者」為中心的導言
    譜例4中的簡化還原分析明確顯示出了在連續不斷轉調中貝多芬所強調的低音F-C的S-T的功能性。譜例3 貝多芬《C大調「華爾斯坦」鋼琴奏鳴曲》(Op.53)第一樂章第103~111小節和聲分析譜例4  貝多芬《C大調「華爾斯坦」鋼琴奏鳴曲》(Op.53)第一樂章第104~109小節的簡化還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