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戈國龍教授有關內丹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其內丹學研究三部曲(「內丹學三論」)——《返本還原論》、《性命雙修論》和《陰陽交媾論》。由於此三論尚未出版,今先發表「《返本還原論》導言」,以饗讀者。
肯·威爾伯(Ken Wilber)在其成名作《意識光譜》中指出:「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幻覺的)靈性運動:一種是失落,另一種是找回;前者從『一』(oneness)變為『多』(manyness),而後者則從『多』變為『一』。所謂的「演化」與「退化」就是這個概念。」[1]儘管在終極實相上,這個世界是「一」;但就已經落入「後天」世界的人類的「幻覺」而言,這個世界呈現為兩種對立的運動方向。原初的「一」開始了在時間中的演化歷程,開始了一層一層的「二級分離」,顯現為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在這個演化的過程中,隨著不同層級的「二元對立」的產生,也開始顯現出了各種層面的矛盾與問題。所有的靈性運動可以看作是對這個不同層面的「二元對立」的超越和對更高層統一體的回歸,回歸到更高一層面的和諧統一中去,經歷不斷的超越最終回歸於原初的「一」。
在修道現象學的語境中,修道即修心,「世界」不過是「一心」的顯現,世界的本原也就是意識的本原,研究世界的本原問題是為生命修煉的解脫境界服務,世界的開顯演化最終落實於意識狀態的「迷」與「悟」。於是,這個「一」本身即可有兩種理解:絕對層面的「一」和相對層面與「多」相對應的「一」。所謂的「回歸本原」也有兩種不同層面的理解:在絕對的層面上一切都是「一」,開展與回歸的演化都是「一」自身的幻相的顯現,當徹底覺悟的時候就沒有開展與回歸的不同顯現;只有在相對的層面,在迷惑的「面紗」下才有從「一」到「多」的開展和從「多」到「一」的回歸兩種「順」、「逆」不同的演化方向。不過,「順」與「逆」只是一種特定參照系下的描述方式,順於此者則逆於彼,順於彼者則逆於此,回歸於本原的運動既可以描述為「逆於多」之「逆」,也可以描述為「順於一」之「順」,故言順逆並無必然性,在不同參照系的語境之下,完全可以有相反的描述方式。
世界上各種不同的宗教傳統,都在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著這個「回歸本原」的超越過程:基督教向「上帝」的回歸,佛教向「諸法實相」的回歸,道教向「道」的回歸,等等。從回歸本原的視角研究各大宗教的理論體系及其現代意義,可以說是宗教研究的一個重要的主題與研究方向。
這裡的「一」在道教傳統裡被命名為「道」,「道」的開展與回歸的順逆演化是內丹學基本的理論線索。內丹學回歸本原的修煉被稱為「返本還原」、「返本還元」或「返本還源」,考慮到內丹學所回歸的「道」既是本體意義上的「本原」又是宇宙論意義上的「本源」,我們統一用「返本還原」一詞代表內丹學回歸道體的修煉理論與實踐工夫。「夫還丹者,乃返本還元之道也」[2],對道教內丹學來說,這一研究方向尤其顯得突出與重要。內丹學指出了「順則凡逆則仙」這兩種根本的宇宙生命的演化方向,強調「神仙之學,不過修煉性命,返本還源而已」[3],整個內丹學修煉的過程被看成是逆反於常人那種「背道而馳」的運動方向而回歸於本原之「道」的過程。內丹學修道成仙之所以可能的理論基礎、之所以必要的生命觀念以及修道成仙的工夫系統與神仙境界,都可以從「返本還原」這一視角加以系統的梳理與闡釋,從而以「返本還原」為中心給出道教內丹學理論體系的一種獨到的描述與詮釋。
這種描述與詮釋,一方面我們要充分利用道教內丹學的文獻資料,對內丹學文獻中有關返本還原的論述材料進行系統的整理;另一方面,文獻材料只是我們詮釋的必要的資料基礎,我們需要有對內丹學的整體把握及深刻領悟,才能在一種更整全的視野中,結合現代宗教學、哲學和心理學等多學科的進展,對內丹學的理論體系進行融會貫通的理解與詮釋。
「返本還原」對於道教內丹學來說是一個涵蓋本體論、生命論、工夫論和境界論諸論域的核心課題,正是由於這一課題充分體現了內丹學的核心思想,滲透到內丹學理論的方方面面,我們才可能以返本還原為中心線索,來梳理內丹學的理論體系。或許可以說,在內丹學理論體系中有三個最基本的命題:一是「返本還原」,二是「性命雙修」,三是「陰陽交媾」,這三個基本命題之間互相含蘊,互相全息,從其中任何一個基本命題出發,都可以構建內丹學的整體思想系統。我們也可以分別以這三個基本命題為中心線索,來開展對道教內丹學的系統研究。以性命雙修為中心線索開展對內丹學理論的探索,我們已經完成了《性命雙修論》;而以返本還原為中心線索探索內丹學的理論體系,我們完成了本書《返本還原論》。如果有可能,我們還將在未來的研究課題中,以陰陽交媾為中心線索,來梳理內丹學思想的整體系統,完成《陰陽交媾論》,由此「內丹學三論」,構成我們對道教內丹學研究的一個完整的系列。由此系列的專題研究,我們將可以完成對內丹學理論的不同視角、不同主題的深入研究,使我們對內丹學的理論體系與核心精神有一全面透徹的認識。
今人治中國哲學,常用之寫作方法是進行歷史的描述,按不同的時代,分別不同的哲學家,描述哲學思想發展的軌跡。此種研究方式重在哲學思想之「史」一層面,而本書所採取的論述方式則完全不同。我們不是研究內丹學的一家一派,而是綜合研究內丹學理論本身;不是對內丹學理論發展作歷史的陳述,而是探索內丹學理論體系的微言大義;不是以一個歷史學家的眼光梳理內丹學發展的歷史線索,而是以一個內丹學家的眼光從現代立場對內丹學理論的本身進行系統的整理與深入的闡釋。
注釋
[1](美)肯·威爾伯(Ken Wilber):《意識光譜》,杜偉華、蘇健譯,北京: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萬卷出版公司,2011年7月,第13頁。
[2]《還真集》卷中,元王玠(字道淵)撰,三卷。按:混然子所撰丹經,義理條貫,自成體系,無後天造作之跡,實默合造化,實有所證者,方克至此。
[3]《崔公入藥鏡註解》序,元混然子王玠注。一卷。
[觀虛書院簡訊二則]:
2015年10月20-23日,戈國龍研究員出席由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等單位主辦的「回顧與展望: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建所35周年暨道教學術研究前沿問題國際論壇」,並發表論文:「論內丹學工夫論中的『煉丹三要』」。
剛從青城山道教前沿問題國際論壇歸來,又作為主講嘉賓開啟「三智生命文化養生論壇」之旅。雖終日踐形,而神氣無變;俯仰萬機,而淡然自若!在2015年10月25日舉辦的首屆三智生命文化養生論壇上,戈國龍教授發表了主題演講——道教內丹學及其現代意義,此次演講既有文獻解讀與學術分析,又有通俗概述與現代闡釋;既保持了學者的嚴謹、系統與清晰,又具有智者的體驗、洞見與優雅,深受大家的好評與歡迎!
[觀虛書院課訊]:
2015年5月1-3日,觀虛書院「宗教智慧與大道養生」第6版課程在北京房山天開寺風景區順利舉行並取得圓滿成功!「宗教智慧與大道養生-7」(第7版)課程的開課時間定於2016年五一假期間於北京舉行,學員交費後才算正式報名,我們將根據正式報名的時間先後錄取學員。本課程每期限額30名,若報名人數多於30人,超出限額的人數將順延到下一期。正式上課的前一天下午報到,第三天下午五點結束,正式上課(包括實修)的時間一共三天兩晚。
詳情請看「原文連結」或查詢微信歷史記錄中的「招生簡章」。垂詢:新弘:13691365962;劉益:18800184501。
---
繼孔聖絕學,傳太上道脈,續佛祖心傳,融三教於一體,會萬化於一心。
觀虛齋主戈國龍,學者,精神導師,觀虛齋教學創始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多年來學修並重,佛道融通,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與現代運用,繼承傳統,面向未來,成立觀虛書院,發展觀虛齋教學事業,為現代社會服務。
觀虛齋教學是繼承傳統、融會新知的新型教學體系,呈現了一種系統而又開放的全新框架,任何宗教或無宗教背景的人士都可以從中獲得一種對精神成長與靈性奧秘的普遍問題與根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並超越諸修行方法間的藩籬而進行更深入和有意義的探索。
觀虛書院將秉承「定慧兼美,學修並重,內修外弘,全體解脫」的觀虛宗風,超越宗教形式與教條,激活宗教中的原初智慧與核心洞見,以無教派執著的普世性方式,傳播諸法實相與道之真理,直指人心,破迷開悟!努力將觀虛書院建成為傳統與現代相結合、修道與生活相統一的人間道場,是塵世汙泥中的蓮花世界,是現代人朝聖的佛境。
微信公眾帳號「觀虛書院」(微信號:guanxushuyuan)推送的內容精選自觀虛齋教學中富有啟發性、原創性的智慧教言,以語錄、對話及短篇為主,同時,也及時推送觀虛書院的教學資訊及觀虛齋主戈國龍教授的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