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博影院效果圖(資料照片)
新國博擁有世界一流的硬體設施和功能設置。但國博人深知,僅有這些並不足以支撐一個世界級的大館,軟體的升級換代成為必然。有一個細節,似乎可以看出國博在「以人為本」的服務上花足了心思:國博劇場的座椅排距足有105釐米,館長呂章申特意提到,「比國家大劇院還舒適。」
最大限度地服務公眾
6.5萬平方米的展廳面積,49個超過1000平方米的展廳,近800個座位的劇場,近300個座位的學術報告廳(兼作數碼影院),600平方米的演播室、還有分布於各處的圖書、紀念品銷售區以及餐飲服務區,再加上辦公區等等,如此龐大的博物館,如何讓觀眾參觀時不至於「逛迷宮」,新國博沒少費心思。
館內建有33部直梯、20部扶梯,電梯和樓梯的合理搭配可以方便觀眾有序進入各個展廳參觀;便捷的參觀流線、方便的查詢方式、殘疾人專用的參觀通道、一目了然的標識系統、寬敞舒適的休閒空間等,體現了新國博「最大限度為觀眾服務」的理念。
天安門區域停車難是常識,如果您必須自駕車前往參觀,新國博設立的670個停車位或許可以解決您的後顧之憂;如果您沒有時間或機會親自到展廳參觀,國博官網上的虛擬展廳或許可以彌補您的遺憾;如果您白天沒時間參觀,卻對劇場晚間的演出或電影感興趣,新國博也為您設計好了——劇場可單獨購票,東門專供夜間觀眾使用。
為了使觀眾更好地參觀,他們特意開發了一款名為「掌上國博」的手機導覽服務客戶端軟體;為滿足不同遊客的需求,專門制定了一小時、兩小時、一天和多天的旅遊導覽方案。此外,他們定製開發的「票務運行管理暨觀眾行為數據分析系統」,能夠全面滿足各類觀眾的參觀預定需求;手機導覽方式不僅方便觀眾查閱展品信息,還可以與觀眾形成互動;「智能廣播系統」不僅使展示手段更加豐富,而且在參觀展覽的過程中能夠在音效的配合下享受聽覺藝術帶來的樂趣。
增加博物館的親和力
新國博在建築上完成了「四個相稱」的中央要求(即「與我們這樣一個大國地位相稱,與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相稱,與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相稱,與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稱」),保證了國家的尊嚴。同時,呂章申也強調觀眾走進新國博所能感受到的「個人尊嚴」:基本陳列免費參觀,與國之重寶的親密接觸,還有劇場、影院、電視演播室、咖啡館、可以眺望故宮的頂層戶外休息區等大量觀眾服務空間的規劃,使國家博物館增添了親民的氣質。
觀眾互動體驗區位於整個建築的東部二層,是1個長120米、寬12米的區域。在這裡從影視、戲劇、音樂、美術、實驗和製造六個門類開發了數十種適合不同年齡和情趣觀眾需求的體驗項目。
新國博擁有獨立劇場和影院,在地下一層區域有一個近800個座位的劇場,一個近300個座位的學術報告廳(兼作數碼影院),以及一個600平方米的演播室。劇場將不斷推出「非遺」經典,通過近距離的體驗讓觀眾感受文化對生活的改變;學術報告廳將舉辦「國博講堂」、召開學術研討會,同時作為數碼影院將定時播放影視專題片;在演播室,特邀觀眾將有機會近距離鑑賞國寶;在餐飲休閒區,更可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飲食文化。
博物館也是休閒場所
博物館吸引觀眾的首要因素就是優秀的展覽。
如果說率先亮相的《復興之路》基本陳列和即將開放的《古代中國》基本陳列是博物館傳統風格的延續,豐富的國際、國內交流展將是未來國博展覽的重頭戲。4月1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德勒斯登國家藝術收藏館及巴伐利亞國家繪畫收藏館聯合推出大型主題展覽《啟蒙的藝術》,這是新國博的首個國際交流展。4月28日,國博還將與秘魯文化部共同舉辦《印加人的祖先——公元一至七世紀的古代秘魯》展覽。在此之前,潘天壽、李可染和黃胄三位20世紀美術大師的作品展,以館藏珍貴文物為主題的中國古代青銅藝術、佛造像藝術、瓷器藝術等展覽業已於3月27日對公眾開放。
據相關人士透露,一個專為故宮珍品特別開闢的展廳正在籌劃之中,深宮幽閉、平時不易與觀眾見面的故宮皇家文物將被全面展示;為文物捐贈者單獨設立的展館,以及輪流展示各省市經典文物的地方館,也在考慮設置中。
除了辦好展覽,新國博還非常重視文化藝術品的開發。目前,他們籌劃了八個板塊的文化產業項目,為觀眾提供多種服務。想品茶、喝咖啡的,這裡有茶屋和咖啡廳;想買紀念品的,則有或精緻或便宜的紀念品任您選購;愛讀書的,分布於展廳或走廊裡的書店可以滿足您的需求。在國博,既能感受審美教育,還可體驗文化休閒。新國博還將逐步推出會員制,社會名流、企業家、普通觀眾都可以成為會員。
「我們希望通過種種措施為國人樹立起一種新的博物館理念,樂於親近博物館,將參觀博物館作為業餘休閒的一個重要選擇。」呂章申館長說。(本報記者 李 韻)
【連結】
國博的歷史沿革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為1912年7月9日成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以國子監為館址。
·1918年,以端門至午門的原建築為館址。
·1926年10月1日,定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
·1949年10月,改名「北京歷史博物館」,隸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1950年3月,成立「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設址在北海團城,不久遷入故宮西華門武英殿。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會議決定籌建「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
·1958年10月,在天安門廣場東側修建新館,1959年10月建成,為建國十周年十大建築之一。1959年10月1日,「中國通史陳列」在新館公開預展。
·1961年7月1日,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正式開放。
·1969年9月,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合併為「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
·1983年初,分設為「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
·2003年2月,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基礎上正式組建成立「中國國家博物館」。
·2007年3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正式動工。
·2010年12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全面竣工。
·2011年3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陸續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