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在孩子童年時都會讓孩子繪畫,希望培養孩子繪畫的興趣,只是因為他們覺得繪畫可以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所以很多父母很早的就把孩子送到了各種繪畫培訓班學習。
但是繪畫跟別的技能學習卻又存在很大的不同,因為繪畫是把兒童頭腦中的形象展現出來,所以繪畫是跟兒童的智力、認知能力密切相關的。兒童通過繪畫把自己對事物的認知、情緒表達出來,有什麼樣的認知水平就會表現出什麼樣的繪畫形式。
可以說,兒童繪畫是兒童的內在思想的完全表現。前提是沒有受到父母繪畫教育的幹擾。
但是因為很多父母都不懂孩子繪畫,所以過早地把孩子送去繪畫班學習繪畫。而培訓老師為了迎合父母,刻意的教一些超過孩子對應年齡段認知的東西。雖然孩子畫出的作品非常棒,非常好看,但是這些都是孩子模仿的結果,孩子原有創造力、想像力被消滅了,他們只記得老師教的形象。
比如當老師教了孩子提前學會了兔子的簡筆畫,那麼孩子以後的兔子形象就都是這樣的形式,孩子原來對於兔子的認知就被簡筆畫代替了,他無法再創造出個性的兔子形象。
那麼兒童的繪畫有什麼樣的發展規律呢?父母應該怎樣教孩子畫畫呢?
兒童繪畫的發展規律
從18世紀末,世界各國的兒童專家已經對兒童繪畫做了大量的研究,比如美術教育家哥仙修泰納收集過30萬張兒童畫、1957年維克多·羅恩菲德發表的著作《創作與心智的成長》等,都提出了不同的繪畫發展理論,對我們現在美術教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根據兒童繪畫心理和造型特點,12歲下兒童的繪畫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塗鴉期(1歲-3歲)
兒童早期因為智力發育和控制能力的不足,無法創作出具體鮮明的圖像,因此被命名為塗鴉期。
塗鴉期根據不同的發展特點,又可以細分為2個不同的時期:
1、未分化的塗鴉(2歲前)
特點:無目的繪畫
兒童在1歲左右時已經可以用筆在紙上作畫了,但是這時候的「畫」嚴格說不能稱之為「繪畫」,因為對於這年齡段的孩子來說,他們還不具備思維能力,因此他們只是用筆在紙上創造一些無意義的線條,與其說是繪畫,不如說是手的運動軌跡。
這時期只具備大肢體動作能力,不具備手部的精細動作控制,因此他們以肩為軸心,只能畫一些橫七豎八的直線,或者連續不斷的圓圈。但這時候創作的圓,因為手部控制能力不足,都是一些沒有封口的圓。
未分化的塗鴉
2、控制塗鴉(2歲-3歲)
特點:有目的繪畫,嘗試賦予繪畫意義
2歲後,孩子的智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開始掌握語言,同時手部精細動作能力提高,他們可以控制手指完成一些細緻的動作,此時兒童的塗鴉進入了控制塗鴉期。
這時候的孩子已經可以創作出完整封口的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圖形,儘管可能形狀不標準,但是已經可以清晰辨別。
同時,伴隨有明顯特點的幾何圖形的出現,兒童必然要對其命名,並開始賦予圖形特定的含義,對圖形加以解釋。
比如孩子畫了兩個圓,雖然跟蘋果一點也不像,但是孩子卻會根據自己的主觀意向,賦予它們蘋果的含義。
但是因為,這時期兒童對圖形的解釋是根據自己的主觀意向,而不是根據圖形的典型特徵,所以他們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隨時賦予圖形不同的含義。他們可以畫個圓,一開始說代表個蘋果,但是如果他們喜歡,他們一會還可以說他們代表草莓。
該年齡段的繪畫教育:
1、不要教孩子畫畫,只要給他們準備一些紙和筆,讓他們自由發揮即可。需要注意的是,不用給孩子準備太多的顏色,只需一種即可,目的是讓孩子專注於圖形,而不是顏色搭配。可以給孩子準備馬克筆、蠟筆、鉛筆等繪畫工具創作。
2、不要否定孩子,千萬不要說這個不像什麼。
二、象徵期(3-5歲)
特點:有目的的繪畫,根據記憶創作基本圖式,對現實事物進行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