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原創作者何毅說美食,專業從事美食領域多年,跟大家分享一些關於美食的知識,希望大家喜歡,多多支持
大家好,這裡是何毅說美食,專注為大家分享美食資訊。說起潮汕原來也介紹過這個地方,今天給大家介紹潮汕的牛肉火鍋,在餐飲點評APP上,來自外地的潮汕牛肉火鍋,經常收到人們的評價,例如「湯寡淡」,「肉不鮮」等一大堆差評。而在旅行商店的APP上,人們對潮汕本地牛肉火鍋的點讚從來都不猶豫,「名副其實」「鮮嫩可口」等形容詞比比皆是,這就是:「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潮汕作為中國古代南末邊疆,與潮汕有關的名人,如韓愈,蘇軾等,多與貶官有關,遷客騷人遠離皇權和禮教,對農耕用的牛躍躍欲試,這種完全不同於農耕文明的傳統,有著自己獨特的地理原因,就像四川人喜歡牛肉一樣。
因此,潮汕吃牛肉的歷史由來已久。而火鍋則是當地各種牛肉菜餚的綜合之作,這張圖相信很多人都在商場火鍋店看見過,被很多火鍋店打的廣告,顯示了潮汕講究吃牛肉的「金字招牌」。但實際上,僅僅在幾年前,就連潮汕本地人都分不清這些部位的名字。
當地人大多遵循菜市場的提法,根據肥瘦比例區分胸,肥牛,嫩肉和上盤牛的腳趾,美食家們會將肥牛進一步細分為雪花,吊龍,肥胼等,細分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吃牛肉變得神秘,而是為了理順涮鍋的順序,先下鮮瘦,然後是肥碩,肥肉過早下鍋,脂肪就會析出,變成懸浮顆粒,使湯汁渾濁,影響外觀和口感,先上瘦肉,再上肥瘦,最後上純脂肪。這保證了一頓火鍋大部分時間裡湯色的清晰和口感的純正,也給了人們細細品味各個部位肉質細微差別的空間。
火鍋店標榜的「現殺土牛」也是假的。潮汕地區人多地少,沿海也有大量鹽鹼地,在清代中後期時,和民國時期發生了嚴重的內卷,否則,就不會有大批華僑華人背井離鄉到南洋。耕地不足,自然條件有限,當然不可能培育出優質牛肉。其實潮汕牛肉火鍋的牛多是從雲貴川運來,在潮汕短期飼養後宰殺的。少數火鍋店還會以價值較高的廣西,江西牛為噱頭招攬顧客。但實際上,這些地方的牛種都是蒙古黃牛,口感上並沒有太大差別。相反,廣東本地的水牛或者山東的雜交黃牛,絕不是煮火鍋的好選擇。
一千斤牛,去掉骨架下水,大約三四百斤淨肉。這些肉中真正適合涮火鍋的細膩部分,可以根據店家不同的選材要求,按15%-40%進行整理。所以,在潮汕的那些蒼蠅館,一盤薄薄的肉塊三四十元,確實不貴。另一方面,聲稱一頭牛隻能吃一頓火鍋,一盤肉高達幾百元的餐廳,也有故弄玄虛之嫌。剩下的就是火鍋湯的原料了。牛骨和牛筋是湯的底色,整個過程不能加熱。也是為了防止骨髓中的脂肪形成懸浮顆粒,只有水溶性胺基酸被慢慢分離分析。所以清澈見底,但味道濃烈,鮮甜可口。
沙茶醬是潮汕牛肉火鍋的靈魂,這是一個普遍的共識。不過,一個很多人不知道的細節是,潮汕牛肉火鍋之前是沒有蘸醬的。它選用高湯拌沙茶做鍋底,爐子是炭爐。整塊牛肉浸在滾燙的沙茶湯裡,稍重的喜歡加點當地辣椒醬。
牛肉,鍋底,蘸醬比較講究,沒有正當的吃法。也是一個99×0=0的悲劇。潮汕牛肉火鍋的牛肉雖然鮮嫩,但一定要煮熟。肉夠嫩,不需要半生不熟,但如果不夠熱,鮮味得不到激發,在入口融化的同時,就無法同時品嘗到濃鬱的牛香。潮汕本地人吃牛肉火鍋講究「三過水」。
小編想說,在潮汕,如果你走進一家火鍋店,眼前映入眼帘的是煙霧繚繞的桑拿場景,那麼它一定不是正宗的。如果我從來沒有見過太陽,我可以忍受黑暗。如果你嘗過潮汕本地的牛肉火鍋,那麼外地的牛肉火鍋自然會成為一種妥協,自然都成了將就。看完有沒有一種想立馬去潮嘗嘗正宗的牛肉湯?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評論,好了,今天就先跟大家分享到這裡,小夥伴們記得點讚關注哦~這裡是何毅說美食,我們下期再見!
本文是何毅說美食的個人觀點,感謝大家閱讀。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立即刪除。喜歡的小夥伴們記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