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一顆充電的心!全國首例商品化人工心臟植入手術患者出院

2021-01-18 河北青年報

1月5日下午,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臟外科中心病房,42歲的宋先生準備出院回家。他身旁有一個裝著設備的小推車,一根電線管道,兩頭分別連接著設備和腹部。這是宋先生的「新心臟」。

2020年11月10日,患有擴張型心肌病且處於終末期心力衰竭的宋先生,在四川省人民醫院接受全國首例正式上市人工心臟(左心室輔助系統)植入手術。術後未出現併發症,恢復情況良好。目前,接受了後期康復訓練和機器使用培訓的宋先生,終於可以自己走著出院了。

全國首例商品化人工心臟

植入手術後生命體徵平穩

2020年11月10日,42歲的宋先生接受了全國首例正式上市人工心臟(左心室輔助系統)植入手術,術後生命體徵平穩。

宋先生告訴紅星新聞記者,10多年前他就有心臟疾病,當時沒有在意,就吃藥,後來藥物沒有太大的效果了,心慌、氣緊,感覺很累,躺著才會舒服一些。後來,病情發展越來越嚴重,幾乎下不了床。即使躺著,每天晚上也睡不著,最多一個小時就會難受得醒來。

宋先生患的是擴張型心肌病,是終末期心臟病的一種。「心臟肌肉壞死,心功能衰減,生命瀕危。」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臟外科中心主任黃克力介紹說,從患者的X光片上可以看到,正常的心臟本應只有自己拳頭大小,但患者心臟已經擴大到胸腔邊緣,大約是原本心臟的4倍。

↑黃克力醫生展示患者檢查結果:心臟擴張到胸腔邊緣。

隨身攜帶設備除了不能遊泳

生活可以和普通人一樣

黃克力說,目前患者狀態非常好,在近2個月的恢復期間,也沒有出現相關併發症。

什麼是人工心臟?簡言之,人工心臟就是人工製作的心臟,可以延續終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生命和改善生活質量,幫助患者恢復心臟功能或者過渡到心臟移植階段。

植入宋先生體內的人工心臟是「中國造」,由體內組件和體外組件構成。體內部分主要是人工血管和血液泵,通過血液泵代替或輔助心臟泵血功能,重量只有420克,安裝在心臟下方;體外控制器像一個小盒子,有6斤重,可以放在背包裡。

「除了遊泳之外,帶著人工心臟開車、逛街等都沒問題!」黃克力介紹,唯一不方便的是需要一根電線連接體內、外設備,需要關注電池電量,不能斷電。

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衰中心主任醫師王文豔解釋說,「(設備)一共有3對電池,每對能用6個小時,基本能滿足一天的外出使用。不活動的時候,可以直接插電源。」

手術成功很關鍵,後期康復訓練和對機器的使用培訓也至關重要。王文豔說,宋先生不像其他手術患者,術後很快就可康復出院。因為回家後沒有護理人員,宋先生需要自己監控設備數據,讀取數據、指標調整,更換電池,需要經過非常系統和全面的培訓。「目前,他的自我操作管理能力通過考核已經達標。」

宋先生在醫生指導下練習走路。

王文豔說,因為患者自身舊疾的原因,臀部肌肉萎縮,加上臥床時間長,肌力不像正常人,除了康復治療,連走路轉彎也需要訓練。

「我現在長胖了,之前90斤都不到。」宋先生開心地說,現在出院了,回家把該做的事做了,就可以出去走走了。

和心臟移植相比

人工心臟有哪些優勢和局限?

黃克力說,心臟移植手術不能即刻獲得心臟,而人工心臟商品化、市場化後,只需要很短的準備時間,就可以完成植入手術,隨時拯救患者生命。

其次,心臟移植手術的患者需要終身服用抗排斥藥物,費用昂貴且有巨大副作用,而人工心臟植入患者只需要服用常規抗凝藥物,便宜且幾乎沒有副作用。並且根據臨床經驗,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因為人工心臟輔助功能,原本的心臟功能恢復,取出人工心臟。

但是,人工心臟植入也有限制條件,必須是終末期心力衰竭患者,預期壽命低於1年;不能有嚴重傳染性疾病、精神方面疾病、癌症、肝腎功能損傷,「這種情況,即使植入好的心臟,也會因為其他疾病危及生命,植入就白做了。」黃克力說。

同時,植入時機也很重要,不能等到心衰發展到肝腎、大腦缺氧缺血,這時候植入也沒有用。「人工心臟植入和其他大型心臟手術難度差不多,幾乎涵蓋了所有心臟手術各方面的細節,綜合性的手術操作過程,對醫生的經驗有很高的要求。」

目前,「中國造」人工心臟已經上市,但生產工藝複雜,不能量產,前期研發投入經費昂貴,所以目前的設備費用為100萬元左右,「手術治療費大約20萬元,與我們其他大型心臟手術差不多。」黃克力說,下一步,希望人工心臟像人工起搏器一樣,越來越小型化,去掉外接電線。患者植入無接觸式人工心臟後,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甚至比正常人的輸出還大,變成「Superman」。

來源紅星新聞

相關焦點

  • 全國首例商品化人工心臟植入手術患者出院了
    1月5日下午,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臟外科中心病房,42歲的宋先生準備出院回家。他身旁有一個裝著設備的小推車,一根電線管道,兩頭分別連接著設備和腹部。這是宋先生的「新心臟」。2020年11月10日,患有擴張型心肌病且處於終末期心力衰竭的宋先生,在四川省人民醫院接受全國首例正式上市人工心臟(左心室輔助系統)植入手術。術後未出現併發症,恢復情況良好。
  • 中國首例正式上市人工心臟植入患者康復出院
    2021年1月5日下午,在四川省人民醫院接受全國第一例正式上市的人工心臟植入患者順利康復出院。該患者是一名42歲男性,臨床確診為擴張型心肌病,經過內科規範藥物治療,心臟功能情況持續惡化,對藥物反應差,生活質量進行性下降,生命瀕危,經仔細評估該患者已處於終末期心力衰竭,預期壽命不到1年。2020年11月10日,四川省人民醫院順利為該患者實施全國首例正式上市人工心臟(左心室輔助系統)植入手術,術後患者生命體徵平穩。
  • 國內首例商用「人工心臟」植入患者出院
    華西都市報訊(記者 周家夷)1月5日,在四川省人民醫院接受全國第一例正式上市的人工心臟植入患者順利康復出院。  患者宋先生42歲,臨床確診為擴張型心肌病。
  • 國內首例!商用人工心臟植入患者在四川康復出院
    2021年1月5日下午四川省人民醫院接受全國第一例正式上市人工心臟植入患者順利康復出院不到兩周時間 從預期壽命不到1年到康復出院宋先生,42歲,一個有10餘年心臟病史的病患,最近迎來了新生。人工心臟 延續終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據了解,這套人工心臟輔助裝置屬國產,造價100多萬元,比國外低,使用壽命為10年。川叔在現場看到,該套裝置分別由人工心臟、人工輸血管、體外充電裝置等構成。人工心臟被植入了患者體內,通過管道連接的充電裝置則需要隨身攜帶,每6個小時更換一次電池。「當然也會有不便」,宋先生說,「但是也可以洗澡,其他事情也能做,身體感覺好多了。」
  • 歐盟批准人工心臟投入商用 人工心臟將如何讓患者重獲「心」生?
    央廣網北京1月14日消息(記者車麗 賈宜超)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人工心臟是最近醫療科技領域的熱詞。1月5日,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臟外科中心,國內首例商用人工心臟植入患者宋先生順利康復出院。近日,歐盟批准人工心臟投入商用,產品暫定售價15萬歐元。植入人工心臟的患者有怎樣的體驗?
  • 全國首例,華西醫院心臟內科專家挑戰高難度手術
    此次零造影劑無導線起搏器植入術為全國首例,術後三日,患者已順利出院。86歲患者為植入永久心臟起搏器,千裡慕名求醫「昨天做了起搏器手術,明天就可以出院,完全感覺不到是做了一次手術,來華西醫院真是來對了!」,86歲的患者喜笑顏開地說。
  • 華西醫院心臟內科完成全國首例零造影劑無導線起搏器植入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19日訊(記者 胡旭陽)日前,華西醫院心臟內科劉興斌醫師率心衰與器械治療團隊在心臟超聲專家黃鶴教授的協助下為一例有造影劑過敏性休克病史的高齡嚴重心動過緩患者成功植入Micra無導線起搏器。此次零造影劑無導線起搏器植入術為全國首例,術後三日,患者已順利出院。
  • 全國首例心肺復甦下經導管人工主動脈瓣置換術成功
    12月9日上午,來自湖北仙桃的餘大爺回到協和醫院複查,經查他術後人工瓣功能良好。這意味著全國首例心肺復甦下經導管人工主動脈瓣置換術圓滿成功。△心外科主任董念國教授為患者複查餘大爺今年73歲。△主刀醫生尚小珂教授為患者手術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國教授團隊快速決斷,在人工胸外按壓的輔助下,在股動脈開了一個小口,用7秒的時間,將一根很細的導絲送入,這根導絲的前端承載著一個縫著人工瓣膜的支架。隨後,為患者植入人工瓣膜(TAVR)。當植入的瓣膜徐徐展開後,患者的心跳與呼吸最終全部恢復。
  • 心臟換瓣不「開胸」,六旬老人獲「心」生——懷化市首例TAVR手術...
    患者出院前送上錦旗表示感謝1月6日,在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TAVR手術(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的患者成功出院,該手術為懷化市首例,標誌著市一醫院心內科微創瓣膜置換手術邁上了一個新臺階。主動脈瓣重度狹窄患者病情危重,一旦出現症狀,生存時間極短。TAVR手術是一種非開胸的微創瓣膜置換手術,僅僅穿刺股動脈通過介入導管技術,將人工心臟瓣膜輸送至主動脈瓣位置,取代自身瓣膜,完成人工瓣膜植入,從而恢復瓣膜功能,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後恢復快等優勢。
  • 全國首例!患者心動過緩造影劑過敏 成功植入無導線起搏器
    12月9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內科劉興斌醫師率心衰與器械治療團隊在心臟超聲專家黃鶴教授的協助下,為一例有造影劑過敏性休克病史的高齡嚴重心動過緩患者成功植入Micra無導線起搏器。此次零造影劑無導線起搏器植入術為全國首例,術後三日,患者已順利出院。
  • 全國首例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內科專家挑戰高難度手術
    央廣網成都12月19日消息(記者韓民權)記者19日從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獲悉,日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內科劉興斌醫師率心衰與器械治療團隊,在心臟超聲專家黃鶴教授的協助下,為一例有造影劑過敏性休克病史的高齡嚴重心動過緩患者成功植入Micra無導線起搏器。
  • 心臟換瓣不「開胸」,六旬老人獲「心」生 懷化首例TAVR手術成功開展
    患者出院前送上錦旗表示感謝1月6日,在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TAVR手術(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的患者成功出院,該手術為懷化市首例,標誌著市一醫院心內科微創瓣膜置換手術邁上了一個新臺階。主動脈瓣重度狹窄患者病情危重,一旦出現症狀,生存時間極短。TAVR手術是一種非開胸的微創瓣膜置換手術,僅僅穿刺股動脈通過介入導管技術,將人工心臟瓣膜輸送至主動脈瓣位置,取代自身瓣膜,完成人工瓣膜植入,從而恢復瓣膜功能,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後恢復快等優勢。
  • 全國首例!86歲高齡心動過緩患者造影劑過敏,成功植入無導線起搏器
    12月9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內科劉興斌醫師率心衰與器械治療團隊在心臟超聲專家黃鶴教授的協助下,為一例有造影劑過敏性休克病史的高齡嚴重心動過緩患者成功植入Micra無導線起搏器。此次零造影劑無導線起搏器植入術為全國首例,術後三日,患者已順利出院。
  • 為了活命,他們裝上了人工心臟
    幾乎所有心臟疾病持續惡化,最終都會進展為心衰。 1967年12月3日,在南非開普敦,時年45歲的外科醫生克裡斯蒂安·伯納德(Christiaan Barnard)完成世界首例人體心臟移植手術。一顆因車禍喪生的25歲女性心臟,被植入一名55歲嚴重心衰男性的胸腔內。雖然該男性患者在術後18天因肺炎去世,但此舉開創了新紀元,醫學界開始嘗試「以心換心」。
  • 全磁懸浮人工心臟 中國心終於來了心衰患者的福音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全磁懸浮人工心臟 中國心終於來了心衰患者的福音 我國已成功完成7例全磁懸浮人工心臟手術。 來自河北省唐山市的一名心力衰竭患者。在阜外醫院接受手術治療,安裝一顆全磁懸浮人工心臟,他也是該項目臨床試驗的第一例患者。
  • 浙大一院完成全國首例經心尖二尖瓣「緣對緣+腱索」修復手術
    二尖瓣中重度反流是一種常見的瓣膜病傳統治療中需要開胸打開心臟進行手術而微創介入避免了「開心」帶來的風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日前完成了全國首例經心尖入路經導管二尖瓣「緣對緣+腱索」修復手術73歲的袁大伯(化名)不僅做了首個「吃螃蟹」的人而且術後1天就能下床行走,術後5天就出院了
  • 福建首例國產人工心臟移植手術創奇蹟 機械心「幫扶」 「廢心...
    福州晚報訊 因心力衰竭隨時可能猝死,去年6月17日,龍巖的阿強(化名)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植入了一顆人工心臟,成為福建首例國產人工心臟移植者。昨日上午,他來到福建協和醫院,和救治他的醫護人員一起慶祝「新生」一周年。
  • 健康|全國首例全胸腔鏡下 微創雙瓣置換手術在廣州完成
    但一直用藥保守治療的她近半年來發現胸悶氣促的症狀越來越嚴重 , 爬三層樓就氣喘籲籲 , 日常生活工作都受到的嚴重的影響 , 才尋思找權威醫院做微創心臟瓣膜手術。日前 , 全國首例全胸腔鏡下微創雙瓣膜置換手術在廣東省人民醫院完成 , 唐女士手術當晚就順利脫離呼吸機 , 術後僅 4 天就康復出院。
  • 國內兒童首例!4歲女童植入長壽命心臟起搏器
    今天,記者從北京華信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獲悉,該院心臟中心李小梅教授團隊日前成功為一名4歲女童萌萌(化名)植入了3.0T抗核磁長壽命心臟永久起搏器,使用周期可達17至19年。這也是該款起搏器全國首例兒童植入病例。
  • 浙大一院完成全國首例經心尖二尖瓣「緣對緣+腱索」修復手術,七旬...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日前完成了全國首例經心尖入路經導管二尖瓣「緣對緣+腱索」修復手術,73歲的袁大伯(化名)不僅做了首個「吃螃蟹」的人,而且術後1天就能下床行走,術後5天就出院了。醫生告訴他們,像他這樣的二尖瓣脫垂引起中重度關閉不全的患者,常規手術需要先打開胸腔建立體外循環,再打開心臟暴露病變的瓣膜,直視進行瓣膜修補或置換。儘管知道自己病情的嚴重性,但袁大伯聽到這個方案後,還是直搖頭。「不行不行,開胸就是個大手術了,還要開心,我不治了,我要回去!」不論家人怎麼勸,他都不同意,這個執拗的老爺子心裡想了無數種可能性,就是怕挨這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