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養心殿為何常年潮溼陰冷?專家挖開地磚一看,傳言果然是真的

2020-12-24 悲秋憶文

我們現代西醫一般認為,人的大腦是人的中樞系統,所以護腦是最重要的。不過,中國的傳統醫學並不是這麼認為的,他們認為大腦就像一個電腦,而心臟裡面的「神」才是在電腦外面輸入指令的人,「神」才是人最重要的靈魂。不論這種說法對與不對,這種傳統導致中國古人對「養心」情有獨鍾。

尤其是對於古代的皇帝來說,在家要管成千上百的妃子,上班要管文武百官,同時還要管理天下億萬子民,所以煩心事就特別多了。而他們的工作還不能隨便出差錯,他們如果因為心煩而發怒,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因此皇帝就會給自己造一個專門用來「養心」的地方,這就是「養心殿」。

故宮作為明朝建立的都城,當然也保持了這種中華傳統。1406年,朱棣考慮各方面的原因,決定遷都北京,並且動工修建故宮。這座明朝的超級工程佔地15平方米,宮殿有70多座,而房子更是多達9000多。作為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老房子」,故宮後面漸漸地留下了不少神秘的傳說。

皇宮是權力的核心,也是最危險的地方。600年間,這裡不知冤死了多少宮女太監,也不知留下了多少亡魂,加上現在故宮又沒有什麼人住,9000多間房子更是顯得空蕩蕩的。而這種空曠之下,更是顯露出一些陰森恐怖,而這裡最恐怖的地方就是尤其潮溼陰冷的「養心殿」,故宮養心殿為何特別潮溼陰冷?專家挖開地磚一看,傳言果然是真的。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按照中國傳統文化來看,養心殿既然是「養心」的,本質上就是養心裡居住的「神」。而「神」又是人最為敏感,最為靈異的東西,所以養神的地方按理應該尤其的「乾淨」,怎麼能夠放在這麼潮溼陰冷的地方呢?萬一皇帝在養心的什麼被什麼東西給驚擾了,那豈不是大大的傷「神」了?

抱著這樣的疑問,專家們專門撬開了養心殿的地磚,真相令人驚訝。專家都是科班出身,他們當然是不信鬼神之說的,如果房子過於陰冷的話,大概率就是空氣中的水分太重了。而養心殿外面沒有水源保持持續的輸出,只可能在地下另有玄機了,所以他們把目標對準了養心殿的地面。

這些地磚在這裡少說也呆了幾百年了,專家突然來揭開它們,到真的還是讓人頗有一些期待了。然而,等到專家打開了地面之後,卻發現了令人驚訝的一幕——養心殿的地下全部都是密集排布而又特別有規律的水管!顯然,這些水管是古人專門安裝進去的,而不是自然生成在這裡的。看來傳言是真的,古人在故宮有許多黑科技。

這些水管有什麼作用呢?原來,這竟然是古人以水為製冷劑而製作的一個「空調系統」。在冬天的時候,宮裡的下人就往這些水管裡注入熱水,使得養心殿內的溫度得以提升;等到夏天的時候,下人又往這些水管裡注入冷水,使得養心殿內可以保持相對的涼爽。這樣冬暖夏涼的「養心殿」,對於皇帝靜養確實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地方。

只是,我們很難想像中國古人遠在600多年前就已經創造出來了這麼一個「空調系統」,這簡直可以稱之為「黑科技」了。與此同時,這還只是故宮裡面黑科技的一部分,既然這裡有這麼一個通過水管來調節溫度的「空調系統」,它應該有一個促進流體的運動的動力系統,不然這水積聚在這裡,冬天一凍,豈不是得把管子給炸掉了?

但是當時也沒有電動機,也沒有柴油機,古人是用什麼辦法來實現水管裡面的水的完全排出的呢?是在水管裡面做了斜坡,通過重力讓水自然而然地流出來,還是採取別的什麼巧妙的辦法呢?這些恐怕就需要專業的人士去解答了。與此同時,這些水管是僅僅只有養心殿下面有,還是在整個故宮的下面都是這樣呢?

同時,這麼龐大的一個冷卻系統,故宮是怎樣實現熱水供應的呢?故宮是否在專門的地方設置有類似於鍋爐的裝置呢?而這些製造出來的熱水,通過什麼機械將這些熱水源源不斷地送到養心殿下面的水管當中呢?或者是派人一桶一桶的倒進去嗎?而這些裝置的接口又在哪裡呢?相信既然這裡有這麼複雜的水系統,應該都有與之對應的配套系統。

在此,不禁要感嘆我們古人的聰明才智了,他們居然能夠在當時做出這麼多神奇的裝置,實在是讓人驚訝!實際上故宮當中的秘密遠不止於此,這種古代超級工程,不僅僅體量大,而且具有很大的綜合性。這麼大的建築,其排水、空氣調節、垃圾處理、格局布置,都具有很大的挑戰性。

古人解決這些問題,不可避免的就要用到他們當時的一些黑科技,而這些黑科技很可能是我們現在都沒有掌握的。同時,故宮也有一些神秘事件,皇室秘聞,這些東西都在《故宮六百年》這本書當中有所揭示,可以說乾貨滿滿了。這本書原價168元,現在只要128元,戳下面的連結就可以購買額!

相關焦點

  • 為何養心殿常年潮溼陰冷?專家撬開地磚後,被古人的聰明所折服!
    故宮之養心殿 眾所周知,北京故宮大小宮殿有七十多座,其中最受歡迎的景點當數養心殿。孟子曰:「養心莫過於寡慾」,修養內心的方法,沒有比減少欲望更好的辦法,這人的欲望一多,是非也就跟著多,這便是養心殿之名的來歷。
  • 故宮養心殿為什麼總是潮溼陰冷?專家掀開地磚,佩服古人的智慧
    清朝滅亡,新中國成立之後,紫禁城內無人居住,為了保護這座具有中國歷史文化代表的建築,便更名為故宮,變身為旅遊景區,派專人看守搭理,人們可以進出參觀遊覽,想像一下古代帝王的日常生活。相信每個到北京旅遊的人,必去的一個景點就是故宮了吧。電視臺也做了多檔關於故宮的節目,向我們傳遞和講解我們所不知道的故宮。故宮養心殿為什麼總是潮溼陰冷?專家掀開地磚,佩服古人的智慧。
  • 故宮養心殿為何常年潮溼陰冷?直到地板被挖開後,才真相大白!
    據官方數據統計,故宮的日接待遊客量已達5萬,節假日一天接待遊客的數量更能達到15萬以上。人們對故宮心生嚮往,更充滿好奇,無數遊客不遠千裡而來,只為一睹故宮容顏。不過令大家遺憾的是,偌大一個故宮,並沒有將它的全部展現在人們面前,不少宮殿因為年久失修,都處於封閉狀態。但是,拋開這些遺憾,即便在開放的宮殿中,也有著不少謎團。比如接下來的這個宮殿:養心殿。
  • 北方天氣乾燥,為何故宮養生殿卻常年潮溼?專家拆開地磚後才明白
    北方天氣乾燥,為何故宮養生殿卻常年潮溼?專家拆開地磚後才明白但是在皇上居住的地方卻完全沒有這樣的問題,很多人可能就會感到疑惑,在古代沒有高科技的情況下,這個問題是如何被解決呢?很多人都對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下面我們就來為大家具體介紹一下為什麼地處北方的養心殿不僅不像其他北方地區一樣乾燥,甚至在夏天進去的時候,可能還會感到有一絲涼風爽。相信在看完之後,你也會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 紀錄片《故宮新事》上新啦!看看養心殿如何「祛病延年」
    《故宮新事》,這部由故宮博物院獨立出品、真實反映「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進展的紀錄片,終於迎來了第四度更新。9月10日,《故宮新事》第四集正式上線對外發布。前三集的陸續上線讓大家對「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時也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豆瓣評分高達9.0,播放量超過3600萬。經過又一年的翹首以盼,新的一集中,養心殿又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故事呢?2015年底,隨著「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啟動,故宮博物院開始對養心殿進行全面的修繕和保護,這一區域也隨之關閉。
  • 故宮養心殿擺駕濟南,1:1還原!帝王們果然都是精緻Boy,先睹為快!
    去過故宮的你肯定知道人們參觀養心殿都是這樣的▽從今天開始大家可以「走進」養心殿了!故宮養心殿「擺駕」山東省博物館1:1還原全貌、展出242件珍貴文物聽起來是不是很激動人心呢?走!跟著街拍小編一起「走進養心殿」一睹真容吧!
  • 故宮地磚損壞,工匠修復時發現600年前秘密,專家:朱棣的心真狠
    當你來到故宮時,一定會忍不住感嘆,這座巨大的皇家宮殿簡直就是一本活歷史,又忍不住產生疑問,為何故宮能屹立600年不倒?保存的如此完好?在建成之初共有殿宇1630餘座,到了清朝又擴建了1000餘座,現如今共存殿宇2631座。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600多年間,共發生過200餘次地震,無數次的風風雨雨。除故宮以外北京許多其他的名勝古蹟,不知道重修過多少次了,為何故宮卻能夠屹立600年不倒呢?這個問題其實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對故宮進行的第一次修繕時就有了答案。
  • 故宮地磚受損,工匠修復卻發現一個秘密,專家:揭開朱棣狠心一面
    1976年,專家們在修繕太和殿地磚時便發現了一個「秘密」,讓人直呼朱棣的狠心。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發生了唐山大地震。在唐山造成了巨大人員傷亡的同時,位於震中周邊的北京城也受到了地震影響,不過與鋼筋混凝土建築的損壞程度相比故宮的建築受到的破壞則卻要小得多。
  • 唐山大地震,卻未震的動故宮?專家揭曉出清朝600多年的秘密!
    唐山大地震,卻未震的動故宮?專家揭曉出清朝600多年的秘密!現在房屋打的地基,其實都還是比較一般的。一有地震的時候,就能夠感受到餘震的存在。大部分的房子都是如此,尤其是那些高層。但你知道嗎?古時候的房子,其實比現在更加堅固呢,尤其是故宮。
  • 博物館文物介紹——說說故宮的養心殿(上)
    明嘉靖帝修建養心殿之初,只是將其臨時休憩之所,之後又被用於進行煉丹活動。嘉靖帝駕崩後,這裡恢復舊制,又成為了皇帝的閒居之所,因養心殿臨近乾清宮與御膳房,皇帝偶爾會在此地用膳。明朝天啟年間,養心殿逐漸成為明廷權利中心——由於明熹宗無心朝政,大太監魏忠賢為了更接近商論國家大政的外廷,便將養心殿作為自己的辦公場所,以便處理軍政事務,自此養心殿逐漸成為權力中心。
  • 一場地震把故宮地磚震裂,引出了驚天秘密,專家感慨:朱棣太狠了
    當時朱棣篡取了朱允炆的江山,先是在南京辦理公事,至於他為何遷都北京,有的專家解釋說「天子守國門」,也有人說朱棣不習慣南方溼潤的氣候,而朱棣封王的時候就在北京。不管哪種說法正確,紫禁城這三個字,在朱棣時期就登上了歷史舞臺,距如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故宮,因為種種原因已經有了很多次的翻修了,但是原來的樣子還是沒有多大的變化。
  • 景致記錄:在清宮劇中,出鏡率極高的故宮養心殿,有何獨特魅力呢
    清朝皇帝如此喜愛的養心殿,究竟有什麼魅力呢?今天,景致記錄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故宮的養心殿。養心殿的名字,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下》中:「養心莫善於寡慾」,就是說,一個人養心的方法,就是減少欲望。欲望少了,內心的迷失就少。養心殿,始建於明朝嘉靖十六年,也就是1537年,位於內廷乾清宮西側,西六宮南面,從雍正皇帝起,清朝共有八位皇帝,先後居住在這裡。
  • 「年更」紀錄片《故宮新事》又上新!揭秘養心殿修繕故事
    故宮博物院獨立出品的《故宮新事》第四集日前出爐,該集揭秘「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修繕。瓦片新款兒、點翠捉蟲、變廢為寶……一段段養心殿「祛病延年」的故事生動再現。專家推測,這可能是為文華殿燒制的,但因為養心殿的某一次小規模修補,匠人將瓦從庫房裡直接提來使用,「以後隨著研究更深入,也會有更多解讀。」專家說。工作人員發現,養心殿區域的琉璃瓦件以「嘉慶五年」時期居多,且形制最為規整,此次修繕時也以此為參照。補配的瓦件依舊採用古法,而非流水線產品。
  • 「大學士」給您答疑解惑 故宮喊你到養心殿幫皇帝批奏章啦
    2017年10月12日訊,經過一年多的緊張籌備,端門數字館的第二個主題數字大展「發現·養心殿」也正式與觀眾見面了。在這裡,通過大型高沉浸式投影屏幕、虛擬實境頭盔、體感捕捉設備、可觸控螢幕等,讓觀眾走進虛擬世界中的養心殿。
  • 養心殿罕見寶匣展露真容了,裡面竟然有……
    作者:上官雲、張曦16日,兩個多月前在故宮養心殿發現的神秘寶匣終於展露真容了!
  • 《上新了·故宮》鄧倫魏晨聶遠尋找紫禁城最神奇的色彩
    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魏晨、聶遠,將一同完成本季最後一次故宮探秘,在尋找紫禁城最神奇的色彩的同時,領略獨特的故宮色彩美學。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魏晨、聶遠 節目組供圖 「登頂」養心殿「上房揭瓦」?故宮神奇色彩美學引眾人驚嘆不同於以往穿梭在故宮建築內部的探秘,此次文創新品開發員將首度登上正在大修的養心殿房頂,探尋紫禁城最神奇的色彩。如此特別的故宮探秘之旅,即便對曾登上過養性殿東暖閣和鍾粹宮大殿天花頂棚的鄧倫來說,也是值得銘記的「初體驗」。在這座先後居住過八位皇帝的養心殿中,藏有各類珍貴文物一千八百餘件。
  • 紀錄片《故宮新事》上新
    來源:今晚報今晚報訊(記者王瑞豐)故宮博物院日前發布消息,由故宮博物院獨立出品、真實反映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進展的紀錄片《故宮新事》更新至第四集。2015年底,故宮博物院開始對養心殿進行全面的修繕和保護,這一區域也隨之關閉。為了彌補大家無法近距離參觀養心殿的遺憾,也為了讓大家能繼續了解養心殿在修繕期間發生的故事,《故宮新事》系列紀錄片應運而生。紀錄片將養心殿每一年修繕保護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娓娓道來。
  • 故宮宮殿地磚損壞,工匠修復時發現一「玄妙」,感慨:朱棣做太絕
    是以故宮雖然全是由木頭建造的,但是由於奇特的設計藝術,故宮可以承受住雷劈電擊,也可以在地震中屹立不倒,但是故宮的地磚卻因為鑲嵌著不能承受住地震,所以在多次地震之後,故宮的地磚已經有了裂痕,並且層次不齊,失去了原有的光澤和潤性。而在修復地磚的時候,工作人員也發現了地磚的秘密,情不自禁地感嘆道:「朱棣心真狠。」
  • 高分紀錄片揭秘600歲故宮保養日常
    片方供圖  它被稱作是《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將鏡頭對準了紫禁城規劃、變遷、修繕與保護的故事,穿越600年的時光,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大修工程、歲修保養為線索,透過故宮古建部、工程管理處等部門的工作視角,將一個有趣的故宮展現在人們面前。
  • 故宮最新記錄片:《故宮新事》——道出養心殿百年塵土下的秘密
    「養心殿」一名,出自孟子的「養心莫善於寡慾」,即修養心性的最好辦法是減少欲望。它地處西六宮南端,來往於前朝、東西六宮之間十分便利,是清朝最高權力中心所在地。幾代帝王更迭、權勢易主,它的角色卻不曾變過,承擔著日益加重的時光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