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聞網7月10日電
「我們努力要實現的製造強國夢想是什麼?」
「為什麼人才是實現製造強國夢的關鍵?」
「在建設製造強國的偉大徵程中,部屬高校的使命與擔當是什麼?」
「廣大青年學生應當如何成長成才?」
7月10日上午,哈爾濱工業大學活動中心301報告廳座無虛席,一堂特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正在這裡進行。主講人剛走上講臺,拋出的一系列問題就引發了現場師生的興趣與思考。這位主講人就是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苗圩。
建設製造強國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篇章。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正式發布《中國製造2025》,邁出了建設製造強國的第一步,引發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部屬高校廣大師生也積極投身其中。苗圩以此為切入點,與現場師生就建設製造強國有關情況及部屬高校的使命擔當展開了一場深入交流。
苗圩指出,無論從世界工業革命歷史,還是中國工業化進程實踐看,製造業都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技術創新的主戰場、人才的主要聚集領域,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他列舉了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崛起的實例,並通過對比分析舊中國、新中國成立後30年、改革開放以來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工業經歷的一窮二白、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變化,闡述了「製造業興則國家興,製造業強則國家強」的觀點。他指出,在看到製造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製造業大而不強,與世界主要製造強國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的客觀現實。
苗圩指出,為搶佔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形勢下競爭的戰略制高點,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高瞻遠矚,作出建設製造強國的戰略部署,即加強統籌規劃和前瞻部署,力爭通過3個10年的努力,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製造業發展的製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這就是我們的製造強國夢。《中國製造2025》是第一次從國家戰略層面描繪建設製造強國的宏偉藍圖,是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他用「一二三四 五五 十」即「一個目標、兩化融合、『三步走』戰略、四項原則、五條基本方針、五大工程、十個領域」生動地向師生介紹了《中國製造2025》的核心內容。
苗圩指出,建設製造強國的號角已經吹響。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100多年才完成的工業化進程,時隔150多年後重新獲得製造業第一大國地位。這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偉大成就。面向未來,實現製造業由大變強,我們滿懷信心。同學們趕上了一個好的時代,全國各族人民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親身參與到製造強國的偉大建設中,相信同學們一定會大有作為,製造強國的夢想一定能在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努力堅持中如期實現。
基於對歷史發展脈絡的縱向分析和對國內外製造業發展的橫向比較,苗圩指出,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是創新的根基,是實現製造強國夢的關鍵。未來競爭的根本是人才的競爭。通過詳實的數據和鮮活的案例,他對美、德、日、韓等國將人才作為製造業競爭的核心資源、推動製造業崛起的成功經驗進行了深入剖析,對比我國發展現狀,他指出,由於中高端人才、具有創新精神的領軍人才、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國工匠的匱乏,人才不足成為我國製造強國建設的突出短板。正因如此,《中國製造2025》突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人才作為根本原則,堅持走人才引領的發展道路。
苗圩以《中國製造2025》確定的十大重點領域為例,通過表格清晰明了地分析了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的人才需求以及科研開發的優先方向。他勉勵同學們說,製造業大有可為,也大有作為,製造業將為你們施展才華提供廣闊的舞臺。要想建成製造強國,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最先進的技術是買不來的,只能靠我們自主研發。人才是創新體系中最核心的要素,培養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是建設製造強國最緊迫的任務。建設製造強國,必須走從人才強到科技強再到產業強的發展路徑。
苗圩指出,在我國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的進程中,部屬高校理應承擔起培養人才的歷史使命,在傳承中擔當使命。部屬高校是工業和信息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培養包括國防科技工業在內的製造業所需優秀人才的重要場所。學校、教師、學生共同構成人才培養的有機體系。在實現製造強國夢想的實踐中,特別需要發揮好這個體系的整體功能。
苗圩結合部屬高校辦學實際和優勢特色,系統闡述了部屬高校共有的3個典型特質,即底蘊深厚的軍工特色文化、始終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使命擔當、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特質。他對同學們說:「進入部屬高校就讀,好比進入一個大熔爐。幾年之後完成學業,你們將得到怎樣的鍛鍊,擁有什麼樣的知識和品格,與這個熔爐的品質緊密相關,這對你們走向社會、服務國家至關重要。希望同學們深入思考自己所處的熔爐有什麼特質,從而更好地定位你們的成長成才方向。」
苗圩重點從堅持育人為本、全面關愛學生的角度,分別對部屬高校、教師、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了具體工作要求,學校、教師要盡職盡責,部裡也要提供平臺和服務,共同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創造條件。
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熔爐,要一切為了學生。一要堅持立德樹人的辦學宗旨。堅持圍繞學生、關愛學生、服務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成長成才。特別是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培養一流人才這個根本標準,把培養人才貫穿教學、科研、管理活動全過程。二要堅持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的辦學方向。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準確創造性地落實好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和中央有關要求,加強黨的領導,強化意識形態工作,努力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三要改革培養模式。要根據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對人才培養的本質要求,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創新型、複合型人才的需求,把握新一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技術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主動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培養符合時代特徵的一流人才。四要關注學生身心健康。面對經濟社會的深刻變化,學校、教師和輔導員要更多地關注、關心、關愛學生,深入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及時做好心理疏導,讓他們體魄健壯、身心健康地成長。
教師作為引路人要身正垂範。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標準要求,既要涵養學識,為學生授業解惑,傳播知識;更要修身律己,提升品格,塑造人格,為學生示範,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要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負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
工業和信息化部要責無旁貸地為高校服務、為學生服務。作為部屬高校的主管部門,在支持學校爭取有關政策資源,加快「雙一流」建設的同時,要充分運用工業和信息化系統的信息資源和政策資源等,為學校發展、為學生成長成才搭建平臺,提供服務,鼓勵更多教師潛心教學,研究教學,更好地教書育人。
苗圩深情寄語部屬高校青年學生:「這個時代呼喚人才,這個時代人盡其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賴於你們『成才夢』的實現,這是當代中國青年的時代使命與責任。」他希望同學們胸懷理想、服務國家需求,知行合一、融入創新創業實踐,錘鍊品格、塑造工匠精神,努力收穫自己的青春夢想。他最後說,大學生活是美好的,也是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希望你們珍惜機會,在大學這座熔爐中煉出好鋼,造就品質,在建設製造強國的偉大徵程中,留下成長成才的深刻印記。
授課結束後,苗圩與師生進行了互動,就師生共同關注的成長成才方面的問題回答了現場提問,分享了自己的經驗與思考。
師生們紛紛表示,聽完苗部長的精彩一課,通過歷史比較和國際比較增強了建設製造強國的中國自信,增添了投身《中國製造2025》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中央紀委駐工業和信息化部紀檢組組長郭開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部屬7所高校黨委書記、校長,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司局負責人,與師生代表們一起聽了思政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