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人生》裡的劉巧珍:太懂事的女生,往往都是這種結局

2020-12-23 蕎麥情緣

能人劉立本有三個女兒:巧英、巧珍、巧玲!他雖然是村裡出名的能人「財神爺」,思想卻極其落後,認為女兒家上學書是白讀了,所以巧英和巧珍都沒有上過學

小女兒巧玲是在村裡人的影響下才給給上學識字的,後來當上了民辦教師。

大女兒巧英屈服於命運,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給了村裡書記的兒子。

巧珍是家裡的老二,她雖然不識字,但她卻偏愛文化人,即使上門提親的人家底豐厚,她對此也是不屑一顧,只因為有一個人,在她心裡生了根,這個人就是——高加林。

巧珍愛高加林,這個秘密只有她自己知道,多年來,她內心一直都在為這個人發狂發痴。她在剛懂人世間還有愛情這一回事的時候,就在心裡愛上了高加林。

以前的巧珍和高加林之間有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文化,高加林是高中生,還是教師,而巧珍,只是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

就在前不久,高加林的教師職位被人頂替,劉巧珍為此興奮不已,他們終於站在了一個臺階上,彼此都是農民。

他們的這段感情,我一開始就不看好,所有的主動都是劉巧珍,這個女生把自己倒貼給高加林卻還不自知,我看到的只有劉巧珍的付出,看不到高加林的愛。

一.感動不是愛

高加林失業在家,為人生感到迷茫,是劉巧珍讓他看到了人生的一絲光亮。

高加林迫於生計去趕集賣饃,但又礙於面子一個也沒有賣出去,是劉巧珍解救了他,劉巧珍買下所有的饃送給自己的姨,把提前準備的好錢交給他高加林。

這一切高加林卻都蒙在鼓裡,他只是誇了一句:「巧珍,你真能幹」!

知道高加林喜歡抽菸,巧珍還給高加林備了一整條煙,她向高加林哭訴了自己多年的感情:「加林哥,你如果不嫌棄我,咱們兩個一搭裡過!你在家裡待著,我給咱們上山勞動!不會叫你受苦的……」

高加林起初只是感到,有這麼個女孩一直關注著自己,他接受了眼前這個漂亮的女孩,但是事後,他是後悔的,他也是嫌棄的。

他後悔自己的衝動,他更嫌棄巧珍是一個農村姑娘,他和巧珍結合,意味著他要永遠地做農民,他的文化將會變得一文不值。

二.愛情更需要的是共同語言作為支撐

雖然劉巧珍和高加林在熱戀,有一時間他們都是驕傲的。

巧珍是驕傲的:讓眾人看看吧!她,一個不識字的農村姑娘,正和一個多才多藝、強壯標緻的「先生」,相跟著去縣城囉!

加林是驕傲的:讓一村滿川的莊稼人看看吧!大馬河川裡最俊的姑娘,著名的「財神爺」劉立本的女兒,正像一隻可愛的小羊羔一般,溫順地跟在他的身邊!

這樣的畫面雖然溫馨,可好景不長,所有的夢都隨著高加林去縣城裡工作而破碎。

高加林又去縣城裡工作了,這一次他遇到了他的初戀黃亞萍,她有文化,談吐不凡,每次和黃亞萍聊天,他都會驚嘆黃亞萍的見識,高加林內心不禁將黃亞萍和劉巧珍做了對比,他的內心更傾向黃亞萍。

黃亞萍知道十四種新能源和可再生的能源的複合能源,而劉巧珍卻只知道村裡的家長裡短,他更感興趣的是前者,和巧珍分手是必然。

劉巧珍從頭到尾都顯得特別的懂事,這種懂事讓人心疼,也讓人感覺廉價。

就連分手她也是識相地走開,不讓高加林為難,她的感情一直都是自卑的。

感情的事情雖然都是你情我願的,我願意付出,我願意享受,但任何付出都要有結果,任何享受都要負責,否則就失去了公平。

太懂事的女生,往往是被分手的那個,就像劉巧珍那樣,一味地順從只能讓人變得廉價,劉巧珍是舊時代的女性,她忘了不識字可以學的。

相關焦點

  • 解讀路遙與「劉巧珍」的故事——《人生》不為人知的原型故事
    這種情況魯迅描述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還有一種就是以生活中一個人為原型進行文學加工而來。至於巧珍是怎麼來的,只有路遙自己才知道。路遙是帶著喜愛的筆觸去寫巧珍的,她"並不是那種簡單的農村姑娘"、"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路遙說:"她那火一樣熱烈和水一樣溫柔的愛。"給了高加林溫柔和安慰。
  • 路遙成名作《人生》:高加林與劉巧珍的悲劇,陌生又熟悉
    當時一看這書名,第一反應是「這書名好俗啊」「這年頭誰都動輒想談一談人生,人生豈是一本書就能談的」,但當我看到作者是路遙後,還是抱著敬畏之心翻開了這本書。旁邊的朋友看到我翻這本書後,非常中肯地說「《人生》這本書不錯,很好看的。」經她這麼一說,我對《人生》這本書的閱讀興趣陡增,迫不及待地讀起來。幾天後,我將《人生》讀完了,並深以為然這的確是本難得的好書。
  • 路遙《人生》:高加林、劉巧珍、黃亞萍,三個悲劇人物,你同情誰
    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柳青初次品嘗路遙先生的文字還是讀中學的時候,班主任老師強烈推薦了路遙先生的一部作品——《人生》。暑假期間,閒來無事,獨自賞讀。不曾想,竟一發不可收拾。一口氣讀完,盪氣迴腸。時隔十多年,再次拜讀,竟有不一樣的收穫。
  • 路遙《人生》巧珍:最後嫁得好的,往往是有這4個特徵的姑娘
    路遙《人生》第二十章作品簡介:《人生》是一部中篇小說,於1982年在《收穫》雜誌發表,曾經入選「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是路遙的成名作。這部小說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創作背景,講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關於事業和愛情的、選擇的悲劇。
  • 路遙《人生》:最後嫁得好的,往往都是巧珍這樣的姑娘
    路遙 | 小說《人生》插圖:電影《人生》劇照什麼樣的女人,才算是真的嫁得好?是擁有很多的錢嗎?不是,就像哪怕吳佩慈為豪門公子生了三個孩子,人們也照樣覺得沒有名分的她,很可憐。一個女人擁有錢,可以是獲得幸福的條件,但不是絕對的衡量標準,就像亦舒筆下的喜寶,哪怕擁有再多的錢,也填不滿自己缺愛的那顆心。
  • 路遙《姐姐》:貌美心好的姐姐卻難逃《人生》中劉巧珍的感情結果
    《姐姐》是作家路遙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在1981年第1期的《延河》上,後收錄在路遙的小說集《在困難的日子裡》。故事講述的是「我」的姐姐的戀愛故事。全文雖然只有7623字,但結構完整,節奏緊湊,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讀後令人感動感嘆,《姐姐》的內容似有路遙成名作《人生》的一些影子,尤其是姐姐小杏的戀愛故事與《人生》中劉巧珍的感情故事還有點相似。
  • 路遙《人生》:巧珍嫁給馬栓,揭露一條很現實的婚戀觀
    書評:路遙《人生》 作品簡介: 《人生》是一部中篇小說,於1982年在 巧珍是懂事的,善良的,但是這種懂事和善良令人格外心疼,看過路遙這部《人生》的讀者,沒有人不喜歡巧珍,也沒有人不心疼巧珍。 在巧珍身上,我們看到了自己曾經的影子,曾經那麼深愛一個人,結果越是深愛,就越是卑微,越是卑微,就越是容易被傷害。
  • 王新智 | 心裡有個「劉巧珍」
    《人生》中那個美麗淳樸的鄉村姑娘「劉巧珍」而喜愛上作家路遙,成為他的忠實讀者和堅定的崇拜者。坦率地說,高加林在某種意義上是我跳出農門,做個「公家人」的人生榜樣。劉巧珍,就是那個時候我心中對愛情渴望的具體而生動的形象。穿上軍裝成為軍校學員不久,我在寬闊宏偉的學校大禮堂,和年輕的夥伴們又一次觀看了電影《人生》。
  • 路遙《人生》:被愛情傷害的巧珍,給女人一個重要的警示
    :電影《無問西東》劇照 人生海海,緣聚緣散,無論和誰在一起,最後的結果都是一個謎。 那麼,在一段感情裡受傷之後,究竟該如何治癒自己,從而瀟灑地擁抱未來呢? 路遙的《人生》,給出了相應的答案。 張克男在一段感情裡卑躬屈膝,結果換來的是對方的是移情別戀,劉巧珍為了自己所愛的人犧牲頗多,等來的卻是對方的一聲對不起。
  • 《人生》中劉巧珍的愛情悲劇,給了女人們這樣幾個警示
    每看一遍路遙的小說《人生》,心情就陷入憂傷,書中劉巧珍的愛情悲劇,是如此打動人心,令人同情落淚。這個痴情女子,對於愛情真的太盲目,太天真,太不懂得保護自己,最終讓自己的一片痴情付之東流,受盡愛情傷害。
  • 高加林和劉巧珍,兩個典型的失敗者,卻為我們證明了人生的真諦
    每一本書經由作者創作問世都有它本身的道理,而我們作為讀者則需要參透一本書中所帶給我們的升華。《人生》便是一本值得仔細閱讀的好書。路遙用質樸的筆調在這本書中為我們刻畫出許多典型的人物形象。自尊心強又愛虛榮的高加林,一心痴戀高加林不計回報的善良姑娘劉巧珍,大字不識卻能教會加林許多人生道理的光棍老漢德順……每個人物身上都有他們的閃光點,他們的命運結局也都大不相同。
  • 在《人生》中,劉巧珍慘遭高加林「拋棄」,最後無奈嫁給了他
    《人生》這本書作為路遙先生(原名王衛國)的成名作,曾於1981——1982年榮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在它出來沒多久便備受追捧,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喜愛,隨後被改編為同名電影在全國上映。在這其中,最讓人感到惋惜的莫過於劉巧珍的悲慘式結局了。
  • 路遙的《人生》
    《人生》是作家路遙1982年發表的小說,也是其成名作。小說以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故事為主線,通過對兩人跌宕起伏的愛情描寫,表達了作者對當時所處的那個時代的青年人命運的思考。
 對於巧珍,她勇敢且善良,愛加林勝過愛自己的生命,可是愛的越深,往往傷的越狠。
  • 路遙《人生》:沒有不後悔的選擇,遺憾才是人生常態
    當一個人的心裡苦到極致,身體的痛也無法轉移時,一段甜蜜的愛情,往往可以讓人忘記工作上的失意。劉巧珍的出現成了高加林治癒內心的良藥,戀愛的幸福可以讓他忽略心底的失落。他雖然依舊看不起農村人不講衛生、思想落後,但開始試著接受農村的生活,白天下地勞作,晚上與巧珍約會,他享受著當下的安穩,內心深處依舊想要逃離農村。
  • 談談電影《人生》中高加林與劉巧珍愛情悲劇的必然性
    文:宿夜花上世紀80年代,路遙的小說《人生》及以其改編、吳天明執導、周裡京與吳玉芳主演的同名電影《人生》,在國內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高加林與劉巧珍的愛情,也讓很多觀眾為之震動。觀眾同情劉巧珍的愛情悲劇,對高加林的背叛嗤之以鼻。時過境遷,比起代入劉巧珍的視角、控訴高加林,現代人似乎更希望透過這段悲劇去看待兩人愛情的實質以及思考時代背景給人帶來的普遍性困境。
  • 我們都是人生路上的跋涉者-《人生》路遙
    從開始不願接受劉巧珍,害怕被一輩子綁在這片土地上。到後來看到巧珍的好,慢慢接受農民的身份,愛上巧珍。偏偏又得到去縣裡工作的機會,遇到高中同學黃亞萍,黃亞萍有知識,家庭情況好,也能帶給加林更好的機會。經過糾結,加林放棄了巧珍和亞萍在一起。一切看似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這時,加林偏偏又失去了工作。
  • 我的人生與路遙的《人生》
    下筆寫出這個題目時,我的人生已經相當地《人生》:我大約在33年前的1985年,第一次知道路遙在他自己33歲那年寫就和出版了《人生》(1982年)。後來,我也在33歲那年走入了新的人生階段:女兒叫爸。如今,我比路遙去世時年齡大幾歲。
  • 豆瓣8.3《人生》:巧珍的愛情觀,註定了她愛情的悲與歡
    路遙說:「悲劇,其開頭往往是喜劇。」在《人生》這部小說中,他筆下的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就是這樣,剛開始溫馨動人,最後卻慘澹收場。在部小說中,悲劇有很多種,讓我最遺憾的便是她們倆的愛情悲劇。在高加林的教師職位被頂替而無奈回到農村時,是巧珍的愛和陪伴化解了他的苦悶,讓他在那段時光裡感受到了生命的氣息。巧珍對加林的真情流露都是發自肺腑的,不帶一絲矯揉的成分,這是一個質樸的鄉村女孩對於所愛之人的內心獨白。巧珍的淳樸善良,對待愛的真誠讓我有種久違的感動。環境影響人的性格,劉巧珍的這種性格來源於她農民的身份,來源於那片生她養她的土地。
  • 《人生》:劉巧珍卑微到骨子的愛,卻嫁給了幸福
    路遙的人生經歷可謂是有些悽涼,他又擅長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去創作,因此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主人公的人生經歷充滿了諸多的挫折。雖然角色在殘酷、冰冷的現實中,不甘於失敗、不甘於現狀,努力奮鬥、抗爭、拼搏,但是最終的結局多是充滿了無奈和不圓滿。人是複雜的情感動物,會同情弱者,但更容易受到弱者積極地改變命運的精神的鼓舞。
  • 《人生》裡劉巧珍的愛情:低到塵埃,開出一朵無私的愛情之花
    作者:陳轉麗少時看《人生》,指責高加林的無情,同情劉巧珍的不幸。如今看《人生》,理解了高加林的選擇,被劉巧珍金子般的心靈感動!誰說愛情是自私的,其實很多男女愛情故事告訴我們,愛到極致便是無私,不計得失,一味付出。